回覆列表
  • 1 # 鐵面人解讀歷史人物

    李克瑜老師,國家一級舞美設計師、有名舞蹈速寫家、舞臺服裝設計家、泰斗級服裝設計大師、“中國芭蕾舞服裝設計第一人”、服裝設計界的泰斗、傑出服裝設計教育專家、新中國最早一批舞臺美術設計師之一、老一輩藝術家。

    1958年,芭蕾舞劇《天鵝湖》在北京天橋劇場上演,《天鵝湖》創作於十八世紀末,是世界上最富盛名的經典芭蕾舞劇之一,也是幾乎所有古典芭蕾舞團的保留劇目,這是華人第一次演出《天鵝湖》,演員、燈光、佈景、道具等工作全部由華人自己完成。當時不滿三十歲的李克瑜擔任了服裝設計。那個時候對顏色自己也不懂,哪個就好、哪個就不好,畫出來自己覺得好的、他(前蘇聯專家)說這是什麼顏色;自己覺得不好的,他說還可以。自己心裡邊沒底,後來不知道哭了多少回,老伴說你這《天鵝湖》是你哭出來的。

    1957年,李克瑜還是北京舞蹈學校的一名美術教師。一天,她正在給學生們上課,突然接到了一個通知,北京舞蹈學校要排演經典芭蕾舞劇《天鵝湖》,她被指定為《天鵝湖》設計舞臺服裝。聽到這個訊息,她十分驚訝,因為她從來沒有與服裝設計打過交道。排《天鵝湖》,自己說舞劇我可不會,我給你去請我的老師吧。自己去請葉淺予先生,人家說我們也沒有搞過舞劇,都給婉言拒絕了。然後自己回來跟校長說,校長說那趕著鴨子上架,你就上吧。自己說我不會呀,不會、那你就慢慢學吧。就這樣,所以《天鵝湖》啊,完全是一竅不通,怎麼畫服裝圖都不會。

    1957年,前蘇聯芭蕾專家古雪夫應中國總理周恩來的邀請來到北京舞蹈學校,指導排演經典名劇《天鵝湖》。在此之前,華人還從來沒有演出過這一最富盛名也極具難度的芭蕾舞劇,一切幾乎都是從零開始,其中也包括為芭蕾舞設計演出服。按照慣例,演出《天鵝湖》的劇組要自己設計製作舞劇需要的全套服裝。但此時,中國還沒有專門設計芭蕾服裝的設計師,於是劇組找到了學校裡的美術老師李克瑜。李克瑜從小酷愛美術,1954年從中央美術學院繪畫系畢業,她沒有想到因緣巧合從此成了一名服裝設計師。

    小時候自己很喜歡畫畫,跟自己姐姐兩個自己編小人書這些,一邊編一邊自己畫。有一次家裡邊要刷牆了,自己在牆上還畫了好多好多,自己家裡邊都挺和睦,自己姐姐也喜歡畫畫。後來呢,一個偶然的機會,自己能夠到北京來考上中央美院。美院畢業以後並沒有搞服裝。

    北京舞蹈學校創辦於1954年,是新中國建立的第一所專業舞蹈院校。在這裡,李克瑜擔任美術教員,它舞蹈學校有文化課,教歷史、教語文、也教美術,要增加他們的美術修養,課很少、一個禮拜好像才四小時課,四小時就是繪畫課,教他們畫點速寫、畫點靜物。別的時候,自己想我不能把手荒廢了,就他們上課的時候、自己就去畫速寫,所以對舞蹈的瞭解 哪個是古典舞、哪個是民族舞、哪個是民間舞、哪個是芭蕾舞,對於這些都比較熟悉了。也許是因為對舞蹈比較熟悉,又有美術功底,於是李克瑜被指定擔任《天鵝湖》的服裝設計師。為了設計出適合中國版《天鵝湖》的服裝,李克瑜只要一有時間、就會跑到學生的練功房裡、反覆觀看學生們的排練。自己都得去看排練,演員轉的時候、腰上就不可以有很多裝飾,腰上貼好多珠子就不行。最主要是腰,像從胯這裡、可以是裙子、可以有一些裝飾;頭飾呢也不能太重,因為她有很多旋轉,主要跟舞蹈得密切地結合。

    憑藉著這些瞭解,李克瑜硬著頭皮畫出了一些服裝設計稿。譬如一個群眾場面,譬如說是很多人到最後又是匈牙利舞又是什麼舞、都在一個大場面裡,自己就畫很小的人、把那些都給點出來,看看這個人的顏色配不配,還有在這裡邊、主角是不是突出,這些都是自己應該考慮的。他跟群眾的關係,譬如他那些人物,王子應該穿什麼衣裳,你看了別人的舞劇大概就知道王子是應該什麼路數。譬如說西班牙舞是兩個人的,有的時候是四個人的,每個都不一樣,那就是有一些構思了,就是這麼一點一滴的、又參考了一點別人的。

    由於沒有經驗,李克瑜大量參考了其它劇團的服裝設計,這些模仿痕跡嚴重的設計稿招來了前蘇聯專家古雪夫的一頓批評。可能一般人不搞服裝的人不知道,畫冊上的、畫像的、畫冊上的古代的一些服裝你把它原封不動搬到你的服裝上這都是可以的,唯獨人家已經設計了、你那麼照人家的搬過來,那是不可以的,得要區別這個。這前蘇聯專家又是個多才多藝的人,是跟烏蘭諾娃一塊配舞的。他古雪夫對燈光、對服裝、對美術都很熟悉。跟他合作的都是功勳演員,沒想到來個剛畢業的一個學生來跟他設計服裝。開頭畫了幾個,自己想《天鵝湖》都差不多吧,都是這種裙子。裡邊那些服裝剛看過前蘇聯來的莫斯科音樂劇院這些,那就大同小異吧。畫了以後,讓他罵了一頓,說你這不跟莫斯科音樂劇院一樣嗎,你不覺得難為情,我還替你害羞呢,這句話自己記了一輩子。

    在學校裡,古雪夫的嚴厲盡人皆知,李克瑜的設計稿經常被古雪夫批評得體無完膚。這一句話把自己罵到北京圖書館去,然後自己才知道要自己想,以前他們是十八世紀的人,自己就找了好多資料書,天天從早到晚在北京圖書館,那時候離這兒近、就在北海那兒。自己就把它弄到中世紀,設計了一些帽子,中世紀帽子都是那種尖帽子。

    李克瑜泡在圖書館裡,參考了許多中世紀的畫像資料,然後按照它們更改了自己的設計稿。這一次,她的設計獲得了古雪夫的肯定,設計稿上的服裝色彩繽紛,可當時能買得到的布料都沒有那麼多顏色,要怎樣才能把這些設計稿變成真實的服裝呢。很多料子都達不到你要求的顏色,畫、自己是可以畫,各種顏色都有,可是怎麼把那些面料變成你要的顏色,那就是一個比較麻煩的過程了。那每件衣裳,像她那個裙子是紅裙子,那就得裁剪師傅把每件衣裳尺寸都算好了,然後把這些料子都把它染了。自己那時候記得自己還是每天早晨騎車到芭蕾舞團,從地安門到芭蕾舞團、回來的時候腳踏車捆了很多料子。那時候交道口有一個染房,所有的那些中央歌舞團的那些搞服裝設計的都在那兒染,所以在那兒的話,大家都是設計師都在那兒染,自己也加入到裡邊去染。染坊那個滋味不太好受,夏天那個師傅很熱,都是缸在那兒蒸汽,拿那個竹竿挑著染。夏天的時候,那個師傅光脊樑,拿個毛巾那麼一擦以後、一擰全是汗,他們也只好在旁邊、你得看顏色。他把它染了一個、告訴一下畫的圖什麼什麼顏色,他把它一下染出來。溼的跟乾的還不一樣,燈光底下那個顏色又不一樣,你逐漸都得掌握。

    布料的問題解決了,又一個難題接踵而至,李克瑜的專業是繪畫,她並不懂得服裝剪裁,她只能跟著剪裁師傅一點點地學習、摸索。

    也虧得那時候那些裁剪師傅,自己遇見的師傅很好,自己其實沒學過服裝設計,裁剪、量尺寸自己一概都不會,現在說來都好笑。自己就想怎麼辦呢,比例這些,自己就是拿素描眼光來看,看應該是衣裳設計到這兒好呢、還有他在畫那個紙樣的時候自己就憑眼睛來看他畫的對不對,用目測來弄。那時候立裁(立體裁剪)都不會,我想要衣裳有一些裗怎麼辦呢,就虧得那個裁剪師傅那個時候還有一個人架子,那時候什麼模特的架子這些都沒有,他有一個做服裝的人架子,他以前是做成衣的。自己就拿塊布在這麼正的一比、斜的一比,那些裗出來了,噢,現在知道叫立體裁剪,那個時候什麼都不知道。

    在古典芭蕾中,Tutu是最具標誌性的一種舞裙,裙身極短,由腰部撐開,便於觀眾欣賞到舞者曼妙靈動的腿部動作和她們優美的腿型。在芭蕾舞《天鵝湖》中,Tutu幾乎被推向了一個頂峰,以至後來人們大凡說到芭蕾,都會把舞者描繪成穿著Tutu與足尖鞋的形象,但是在新中國芭蕾剛剛起步之時,國內還沒有哪個人會製作Tutu,李克瑜帶著剪裁師傅跑遍了來華演出的外國芭蕾舞團的後臺。

    這都是看了人家前蘇聯來是什麼什麼裙子,然後跟裁剪師傅一塊兒到後臺去看他怎麼怎麼做、怎麼怎麼打褶,下頭一層層小,逐漸上頭大這樣。一個腿要蹺起來,還得轉圈,所以它對觀眾的時候在背後看也像一朵花兒一樣。

    舞臺上演出使用的Tutu一般會採用六層以上的紗,顯得層層疊疊以凸顯女子的優雅。當時在國外人們早已使用尼龍面料製作出輕巧的Tutu,但是上世紀五十年代末的中國物資匱乏、尼龍面料非常少見,李克瑜只能另想辦法。那些紗裙子是拿冷布,你知道冷布嗎,就是蒸饅頭用的紗布。是拿那種紗布、很便宜的布把它漿了,漿了以後、硬了,掛上漿、硬了以後,打色做,後來才買的尼龍的裙子了,在日本才買到,還是給主角才穿那個尼龍的,一般的都是那個冷布。冷布等到天一潮的時候都塌下去了,趕緊又噴膠把它立起來。

    儘管困難重重,李克瑜與一班裁剪師傅還是按時完成了《天鵝湖》舞劇全部三百多套演出服的製作。1958年6月30日晚7點,由北京舞蹈學校表演的芭蕾舞劇《天鵝湖》在北京天橋劇場首演。首演的票價幾乎是普通人家一個星期的花銷,即便如此,還是有許多人連夜排隊只為了看一看華人自己的《天鵝湖》。中國第一代芭蕾人的表現受到了各方面的稱讚,一支具有多方面人才的中國芭蕾舞劇隊伍開始形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個性簽名別丟下我孤單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