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冬瓜88

    所謂其他民族王爵,也沒有多少吧。主要還是蒙古,這些都是單列的蒙古爵位。

    滿族異姓封王的也只有福康安了,僅此特例一人了。

    清朝爵位分為宗室爵位、異姓功臣爵位、蒙古爵位。 宗室爵位分為十二等,每等若干級。十二等大致可分為超品、品級: 超品: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公、將軍。蒙古爵位一般按照宗室爵位例,同時保留原來的蒙古尊號,有時在親王之上依舊設立汗號世襲罔替。 異姓功臣爵位當然是封給異姓功臣的。公、侯、伯、子、男是其中的一部分。異姓功臣爵位分為九等。 清朝的爵位分宗室、蒙古、功臣三種。

    清朝的蒙古爵位所謂的王並非我們所認知的同宗室王爵一樣的,蒙古爵位有其特殊性,主要還是籠絡+抑制,對蒙古發展沒有多少作用,不需要特殊去看。

  • 2 # 豁達的歷史泡泡

    英雄惜英雄,同為馬背上的民族,後金和蒙古歷史淵源可以溯源到元朝蒙古滅金,金朝由於與南宋戰略對峙而逐步漢化開啟腐敗墮落的氣運,黃金家族成吉思汗率領蒙古鐵騎替祖父和父親報仇而滅了金朝。

    經歷明朝亡元,蒙古逐步被明朝分化為韃靼和瓦剌兩個主要部族,明朝採取以夷制夷的政策通知蒙古,在滿洲實行同樣民族政策。

    到了明崇禎時期,明朝內部吏治腐敗加上天災人禍從而導致天下大亂,當內部矛盾不可調和的時候,明朝在蒙古和滿洲的邊患也開始顯現出來。

    蒙古各部族不斷進犯明朝邊境貨場劫掠,同樣統一滿洲女真各部的努爾哈赤開啟替父報仇生涯,蒙古和後金基於對明朝共同利益而走到一起。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為了鞏固滿蒙政治同盟關係而推出滿蒙聯姻政策,蒙古草原三大部族被滿洲認可歷史傳承,蒙古八旗體系伴隨清朝取代明朝統一天下而逐步深化。

    蒙古各部族的王爵制度自成體系,但也參照滿洲八旗的一些制度。

    蒙古爵位:汗、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札薩克臺吉、一等臺吉(塔布囊)、二等臺吉(塔布囊)、三等臺吉(塔布囊)、四等臺吉(塔布囊)、固倫額駙、和碩額駙、郡主額駙、縣主額駙、郡君額駙、縣君額駙。

    在這些分封爵位外,滿清對蒙古實行了三大統治政策:

    一是“分封以制其力”;

    二是“南不封王,北不斷親”;

    三是“崇釋以制其生”。這是滿清給蒙古制定宗教政策,滿清引入喇嘛教到蒙古,以喇嘛教的信仰來逐步引導蒙古實行政教合一,清帝國在蒙古設立38個喇嘛寺廟,並且要求每一個蒙古家庭至少要出一個喇嘛。

    為了防止蒙古學習漢文化從而形成治國,平天下的理想,滿清給蒙古制定嚴格的滿清制定蒙古官方文字,清朝法律明確禁止蒙古聘請漢人為教書先生。

    我們看到滿清對北方的蒙古和南方漢人採取不同統治策略,滿清擔心重複元朝覆轍。蒙古和西藏各部族勢力都受到滿清積極拉攏分封爵位,而漢八旗的官員新貴則只能按照清朝非宗室的爵位來分封。

    功臣爵位:公、侯、伯、子、男、輕車都尉、騎都尉、雲騎尉、恩騎尉。(每個爵位也分幾等,共27個等級)。

    我們看到清末中興名臣,如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和捻軍的功勳卓著的李鴻章,他身前也只是做到封一等肅毅伯,身後被追贈封一等肅毅侯。與李鴻章並駕齊驅的曾國藩,他在身後被追封一等毅勇侯。

    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發動三藩之亂深刻震撼滿清統治,這讓康熙及後世清帝們保持對漢人的十二分警惕。

    其他民族沒有漢人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和民族認同,滿清透過分封爵位和相互制衡就可以實現穩定統治。

    滿清對待蒙古和西藏等少數民族可以透過聯姻和分封及引入宗教從而構建統治體系,這些政策體系都是漢族士大夫數千年來一直在做的事情,很顯然努爾哈赤子孫以漢文化為師學到精髓,清朝帝王們深知無法複製蒙古和西藏八旗制度到漢八旗,滿漢不通婚,漢八旗不封王,這樣政治傳統一直持續到清朝滅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遇到欠薪,去仲裁的和不去仲裁的結果有區別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