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彤仔媽媽育兒

    導語

    近日,北大才子吳謝宇弒母案又在網上掀起一場熱潮。人們之所以如此關注,是因為這個貼著太多別人所無法企及的標籤的孩子卻做出天理不容的事情---殺害親生母親的事情來,深深刺痛眾人的心。

    一個如此優秀的孩子為什麼會做出這樣的事情來?其作案動機成了眾人紛紛討論猜測的謎團。翻閱各大論壇及文章,有的認為吳謝宇患有精神病;有的認為不是吳謝宇的錯,是其母管教太嚴;有的認為吳謝宇是同性戀;也有的認為吳謝宇患有抑鬱症,等等。但是,大家忽略了一點,吳謝宇也是教師子女。今天,我嘗試著從教師子女的角度來分析這起悲劇的前因後果。

    案件回顧

    2016年3月3日,福州警方釋出了一則懸賞通告。通告稱,2月14日情人節,警方發現一名女子謝天琴死在福州一所中學教職工宿舍內,其22歲兒子吳謝宇有重大作案嫌疑,警方懸賞萬元緝捕。犯罪嫌疑人吳謝宇就讀於北大,作案後封死了住處,將屍體用塑膠布層層包裹,還放入了活性炭吸臭。弒母后,吳謝宇開始三年的逃亡生活。

    期間,他曾以母親的名義向親戚借款144萬元;與某一性工作者交往並取款十多萬元向其提親;白天在教育培訓機構上班,晚上在酒吧當男模。

    2019年4月25日,福州市警察局訊息,涉嫌弒母的北大學子吳謝宇已經被抓獲。吳謝宇於4月21日在重慶江北機場乘機時被抓。身上帶了30多張身份證,透過網路購買,三年來一直在大陸活動。

    2019年5月27日,福州市晉安區人民檢察院依法以涉嫌故意殺人罪、詐騙罪、買賣身份證件罪對“北大學子弒母案”犯罪嫌疑人吳謝宇作出批准逮捕決定。目前,案件正在進一步辦理中。

    案件分析

    1.殺人動機

    母親在悲痛之下說了“我要去陪你”,所以吳覺得母親活得不開心,母親不去死是沒有勇氣,所以就“助其一臂之力”。

    這種理由看起來很荒唐,似乎吳是在為自己的真實動機作掩護。那他的真實動機是什麼?是不是與母親關係不好,母親的管教太嚴導致吳心裡扭曲,所以尋求報復的機會?

    吳在殺害母親之前的表現都是很好的,突然做出弒母這種異常行為來,說明其心理在此之前很長時間已經出現問題了。吳的同學回憶說,吳曾說過自己活得很累,想自殺。最終,他透過弒母的方式而非正常溝通的方式來表達他長期積壓在內心的感受。

    回顧他的整個弒母過程,都是精心策劃預謀的,殺人前縝密,殺人時從容,殺人後自信,被捕後對自己的犯罪行為供認不諱。如果當初不是他本人故意通知他舅舅,也許本起作案事件至今都不會暴露,其犯罪心理絕非精神病人能做到的,所以排出吳精神病犯罪的可能。

    著名犯罪心理學分析專家李枚瑾教授說過:看似缺乏理由的犯罪,只要有故意的表現,就都有犯罪的心理刺激問題,只是這個刺激不在眼前,而在人的早年。

    分析吳的犯罪心理,還要從吳的成長背景及人生經歷說起。

    2.成長背景

    吳的親生母親謝天琴,生前是福州教育學院第二附屬中學的歷史老師。據身邊人的描述,謝天琴內斂沉默,生活簡樸,在教學上責任心強,在同事及學生的眼中都是個好老師。有人也說到“從未見過她穿過裙子”,可以看出她是個傳統、自律的人。案件發生後,吳的舅舅也如此評價她的姐姐:清苦、清貧、也有種清高,或者說人格潔癖。謝天琴在丈夫去世後,拒絕了好心人的慰問金,獨自一人把兒子撫養長大,並送入了最高的學府----北京大學,可以說,兒子是她最大的成就和驕傲。

    吳的親生父親吳志堅,生前是某國企中層領導。2010年患肝癌過世,留下吳母子相依為命。這一年的吳是高一學生,年16歲。

    吳謝宇,童年被老師稱為天才,任何內容看一遍就會,被稱為”宇神”。中考成績437分全校第一,僅比當年福州市中考狀元低了1.5分。高二時獲得福州一中的“三牧之星”獎學金。2012被北京大學提前錄取,進入北大後成績依然優異,大一獲得三好學生榮譽稱號,大二獲得北京大學廖凱原獎學金。在案發前,他還獲得了GRE全球排名5%的成績。如果不是發生弒母事件,他的前途會是一片光明的。

    他為什麼要親手把這一切毀於一旦?案發以後他從事的職業與“學霸”的人設是天差地別的。這其實跟他的家庭教育以及家庭變故後長期承受的心理壓力脫不了關係的。

    “教師子女”身分帶來的壓力

    吳的母親謝天琴是一名人民教師,從媒體的各種報道中可以知道她是個傳統、保守、自律及要強的人。謝天琴是否對吳管教過於嚴厲、打罵,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從一個人的行為舉止可以看出他父母的影子,吳的同學描述:吳的性格里也有追求完美的一面,“自律到近乎嚴苛,對於所有的事情,他幾乎都用最高的標準要求自己”,從中可以看到吳受母親的影響是很大的。吳以高度自律的態度,在學習上一路高歌猛進考進了北大,在北大人才濟濟的地方也多次獲得榮譽。身邊的同學老師都是對吳的評價很高的,他除了是同學心目中的“學霸”,也是一個體貼入微的人,他會在同學生日時逐一給同學發祝福簡訊。堪稱是品學兼優的完美人設。可問題就出在他的“完美”上。

    北大教授徐凱文曾進行過一個初步調查,他對出現自殺傾向的學生做了家庭情況分析,發現父母是什麼樣職業的孩子更容易嘗試自殺---中小學教師。

    很多教師會下意識把自己的孩子和自己教過的孩子做比較,而大機率就是發現自己的孩子很普通,其實這也是正常的事情。但是,作為老師,一方面他們有作為父母有望子成龍的想法,一方面其實他們很怕聽到一句話:自己家的孩子都教不好,還想當我們家孩子的老師?另外,同事間的比較,都無形增加了教師家庭教育的壓力,這種壓力是普通家庭的家長都沒有的。這種壓力一旦轉移到子女身上的時候,就會讓子女感受到巨大的壓力及超高的期待,以及超強的控制慾。在這種高壓下成長的孩子,很容易發現走向兩個極端,一個是成“聖”,一個成“魔”。如果父母的教育不當,不管成魔成聖,孩子都容易出現逆反、壓抑、消極、甚至想自殺的心理問題。前有北大才子髮長文控訴自己父母對自己的控制,並因此與父母“決裂”,就是對壓力最好的控訴。你把我當”驕傲“,我把你當”毒藥“。

    這讓我想起我小學的一個同學X,X的父親也是一名教育工作者,他家有四個孩子,個個成績出類拔萃。我這個同學的成績一直是維持在班上前三名的水平,他的父親非常重視他們的學習,重視到什麼程度呢?我記得以前上課時經常有個身影在窗外晃來晃去,這個身影就是X的父親,他經常會在暗處觀察他孩子平時上課的情況。

    以為放學就沒事了嗎?放學後的時光對於我們那個階段的孩子是很幸福的,可以吃吃路邊的小吃,可以和同伴結伴而行,討論交流身邊的趣事,回到家有動畫片可以看。但是這些在X的身上是沒有的,X的家就在學校附近,走路不過5分鐘的事,而且,放學之後,X的父親不許他去任何地方,回家也沒有動畫片看,回家除了要完成老師佈置的功課,還要完成父親的功課。我記得X曾說過:我很羨慕你們。

    這雖然沒有發生在我身上,但是作為一個旁人的我卻無形中感到一股窒息的壓力,生活沒有娛樂,只有做不完的功課。雖然也會羨慕X有個這麼重視教育的父親以及好的教育資源,但是也會替X感到可惜,童年失去了很多的快樂。

    再回來說說吳的家庭教育。謝天琴作為一名教師,為人是高度自律及清高的,吳學習上總是以最高標準來要求自己,一路上成績高歌猛進。

    雖然我們沒有看到相關媒體報道謝天琴是如何教育孩子的,但是從一些細節及現象可以推測:謝天琴是很重視孩子的教育的。孩子是她談論的砝碼,她不允許別人說自己教不好自己的孩子。她會將這種壓力及期望寄託在孩子身上,包括學習上及生活上:學習上高度自律,生活上中規中矩,不允許做出越軌的事情來。在她的教育下,兒子成為品學兼優的”完美的孩子“。

    這種教育用在學習上是成功的,吳確實出類拔萃,但是用在生活上是失敗的。吳在案發後在參與賭博,在酒店從事男模的工作,與性工作者交往並拍攝很多性影片,這是與謝天琴所要求的中規中矩相向而行的。這是吳對母親多年教育的控訴,他把多年來完美的形象一手打破。由此可以知道,作為教師子女的吳,在母親的管教下是倍感壓抑的,不然他不會用極端的方式來宣洩自己。

    在心理學上有一種停滯叫做需求性的停滯。這種需求如果一直沒有得到滿足,那麼他後來在潛意識中就一直想得到這個東西。

    謝天琴是一個教師,又是個比較傳統的人,教師擅長的就是說教,作為一個較傳統的人又是不允許孩子做出越軌的事情來的。在成長的過程中,吳肯定也有一些想去嘗試但礙於母親教育而一直沒被滿足的”越軌“的想法,這些想法,在母親被殺害後,他一一去實現了。如果謝天琴知道自己一手教出來的兒子參與賭博、做鴨、嫖娼這類”越軌“的事情來,不氣得從棺材跳出來?她一直在教育孩子,卻忽略了自己的教育給孩子造成的心理壓力。

    謝天琴是個成功的教師,但也是個失敗的母親。

    家庭變故帶來的傷害

    魯迅先生曾說過:不在沉默中死亡,就在沉默中爆發。父親患病去世後,母親性格變得抑鬱易怒,不停地向兒子傾訴心中的苦楚,吳除了要承受學習的壓力之外,還要承受母親負面情緒的傾訴,當母親的心理指導老師。吳雖然很努力的在開導母親,還會帶著她出去旅遊,但始終沒有幫助母親走出陰影。表面Sunny開朗的他其實陷入極度抑鬱的狀態。他沒有人可以傾訴,只能默默承受著這一切。這種抑鬱情緒的積累導致了後來悲劇的發生。如果他懂得去排解自己的情緒,也許事情會是另一種情景。殺母看似是吳自己的選擇,其實是父母行為的反應或結果。謝天琴曾多次向兒子表示自己消極的情緒,會寫一些“我要去陪你”之類的話,這就給孩子形成了錯誤的判斷:我想去死,但是我沒有勇氣。

    有一部電影叫做《我殺了我媽媽》,該片講述的是16歲有同性戀傾向的少年于貝爾與母親的愛恨情仇。他雖然恨自己的母親,甚至想殺了她,但他也愛自己的母親,愛恨交織是太多孩子對母親的真實情感。他說:”如果有人想傷害她,我恨不得將那個人殺掉。“當然,影片的最後于貝爾沒有真的殺死自己的媽媽,在經歷各種波折及衝突之後,兩人終於靜靜的坐了下來。

    這部影片2015年5月在北大上映,兩個月後,吳便殺死了自己的媽媽。不知吳是不是在看到影片之後受到啟發,終於鼓足勇氣,勇敢邁出“幫助母親解脫”的那一步。

    案件受到的啟發

    逝者已矣,如果一種犯罪的起因沒有搞清楚,我們只是以一種看客、好奇的心理看待整個案件,那麼如果它再次出現的話,對我們非常緊張可怕的事情了。 從吳謝宇弒母案來看,我們應該反省我們的教育,作為父母,尤其是作為教師的父母該思考如何教育孩子的問題,從而提升家庭教育觀念和方式。

    1.人性教育比智力教育更重要。在現代浮躁及功利的社會里,很多父母會越來越偏重孩子的智力發展,而忽略了孩子的人性教育。這是現代家庭教育認識當中一種嚴重的偏差。智力、分數、學歷固然重要,但是縱觀人類歷史,能被人們敬佩和做出偉大貢獻的成功者一定是有人類最基本情感的人。責任、合作、自制、付出等均為人該有的情感和擔當,但不屬於智力的範疇。我們教育不是要培養出一批高智商的怪物,多才多藝的心理變態狂,而是要培養一個心智健全的人。

    2.別把孩子當成自己情緒宣洩的垃圾桶。謝天琴在丈夫過世以後,變得沉默易怒,內心是抑鬱的、悲傷的,這些負面的情緒就的出處就是她的兒子吳謝宇。謝天琴只當向兒子傾訴是宣洩自己的情緒,不曾考慮到這種負面情緒會對兒子造成多大的影響,吳的同學回憶說,吳上大學後幾乎每天都會與母親通電話,曾表示自己活得很壓抑,很想死。

    所以,當家庭出現變故或父母情緒消極時,父母要避免將這種情緒傳染給孩子,而是要鼓勵孩子,儘量給孩子正面的影響。也許這很難做到,但是作為父母本來就是需要不斷學習的,不然怎麼會說父母是種修行呢?

    3.放下教師的架子,和孩子平等溝通。受到"父為子綱"的封建意識的影響,中國很多父母與子女間很少存在平等對話,再加上教師又是喜歡說教的職業,於是很多作為教師父母總是喜歡把自己放在教師的高度上教育孩子,孩子稍有失誤,就對他們進行鞭打或是批評。殊不知這種行為很容易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你一直在說教,有沒聽過孩子怎麼說?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齊說過:父母蹲下來和孩子說話,不但拉近了與孩子的物理距離,更拉近了與孩子的心理距離。

    所以教育孩子時不妨蹲下來聽聽孩子怎麼說,孩子的想法也許不理智、不穩重,但父母和孩子平等溝通時能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再結合實際情況和自己的經歷給孩子提出建議,和孩子一起做出最有利的決定。這種教育方式遠比說教來得有效。

    結語

    母親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更是孩子成長的搖籃。我們不但要做一名合格的教師,也要做一名合格的父母。如果此文能讓你對家庭教育有些許啟發的話,也不枉我寫這麼長的一篇文章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專140分就能進,高校還是缺額3380人,羊毛為什麼薅不動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