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82245874451412

      花朝節,簡稱花朝,俗稱“花神節”、“百花生日”、“花神生日”、“挑菜節”,是中國古代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民間傳統節日。流行於東北、華北、華東、中南等地。節期因地而異,大致在節氣“驚蟄”到“春分”之間,中原和西南地區以夏曆二月初二為花朝;江南和東北地區以二月十五為花朝,據說這是與八月十五中秋節相應,稱"花朝"對"月夕"。此外,還有一些地區以二月十二或十八為花朝節。這種現象,可能與各地花信的早遲有關。  中國是花的國度,花朝節由來已久。  最早在春秋時代的《陶朱公書》中已有記載。至於“花神”,相傳是指北魏夫人的女弟子女夷,傳說她善於種花養花,被後人尊為“花神”,並把花朝節當作紀念她的節日。  據《廣群芳譜》所引《翰墨記》、《秦中歲時記》,過花朝節的習俗在唐代已經流行於長安、洛陽等地。《博異記》、《鎮洋縣誌》還為其起源提供了一個美麗的傳說:唐朝天寶年間,有位名叫崔玄微的花迷,遠近聞名。某年二月之夜,一群百花之精幻變的豔麗女子入其花園,對他說本欲迎春怒放,可封姨(風神)出頭阻撓,故請他幫忙解難。崔氏遵彼指教,置備彩帛,畫日月星辰其上。二月二十一日(一說十二日)五更時分,他將彩帛懸於園中的花枝上。屆時果然狂風大作,但枝上花卉有彩帛護持,一朵也沒被吹落。喜愛花卉者爭相仿效,因以成俗。由於懸彩護花的時間必須安排在五更,故稱"花朝"。  此外,還有人認為花朝節的由來與發展同佛教有密切關係。明朝田汝成《熙朝樂事》記載:“二月十五日為花朝節,蓋花朝日事,世俗恆言……宋俗有撲蝶之戲,今雖不舉,而寺院啟涅盤會,談孔雀經,拈香者麇至,猶其遺俗也。”可見該節與佛教的祭祀禮儀有關,赴會進香、祭神拜佛是節日期間的重要活動(錢國旗《佛教與中國歲時節日》)。  花朝節是個風雅的節日,做的事自然也是風雅之事。花朝節正值二月仲春,芳菲盛開、綠枝紅葩,人們結伴到郊外遊覽賞花,稱為“踏青”,姑娘們剪五色彩紙粘在花枝上,稱為“賞紅”。  眾多的花農花販及從事其他種植業的農民會此日會集花神廟前,殺牲供果以祝神誕,或演戲文娛神,引遊客前來觀看,形成熱鬧的廟會場景。有時也會選擇一個風影優美的地方舉辦類似今日花展的“鬥花會”、“撲蝶會”的話動,或在夜晚聚眾提燈遊行,謂之“花神燈”  有的地方還有花朝節吃百花糕的習俗。據說,百花糕是唐朝女皇武則天的發明。有一年的花朝節,武則天率眾位宮女遊園賞花。看到那些千嬌百媚、爭奇鬥妍的花兒,她突發奇想讓宮女們採集各種花朵,回宮之後和米搗碎,蒸製成香糯可口的糕點,就是百花糕。以後,每逢花朝節武則天都把百花糕作為禮物賞賜給大臣們。  民間還有以“花朝日”天氣晴雨預卜年成豐欠的,諺雲:“有利無利,但看二月十二。”這天,切忌有雷雨,民諺曰:“雷打百花心,百樣無收成。”  在廣西龍州、寧明等地,尚有青年男女在花朝節這天聚集平壩對歌之俗,歌中一般有歌頌百花仙子的內容,迄情深意濃處,則互拋繡球,流連忘返。  江南一代,花朝節有采戴薺菜花(相傳可保一年不頭痛),文人宴飲賦詩,男童蓄頂發、女孩穿耳洞等習俗。  在現代,花朝節多舉行各種各樣絢麗奪目的時令性花市花展,群眾性的賞花風潮往往經月不退,遠遠超過了古代的一日之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學生學業困難如何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