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流兮2

    《紅樓夢》是曹雪芹欲“使閨閣昭傳”的嘔心瀝血之作,能住進大觀園這座理想中的女兒國的,自然都是天地之精華靈秀所鐘的佳人。這一群才貌雙全的女兒們,平日都是以琴棋書畫作詩填詞為樂,起社詠菊便是其中一場詩歌的雅會。既然詠菊,詩句中自然會提起陶淵明。菊花詩共十二首,與陶淵明有關的就佔了五首,其中包括薛寶釵的《畫菊》—— “莫認東籬閒採掇,粘屏聊以慰重陽”,探春的《簪菊》——“長安公子因花癖,彭澤先生是酒狂”。詩社的活動雖然記敘得不多,但每一次的勝出者為誰都是經過曹雪芹的精心安排的。菊花詩之前是海棠社,史湘雲後來居上壓倒群芳,這是因為海棠是對於史湘雲的身份、性格、命運的象徵和暗示(從她的海棠詩中“自是霜娥偏愛冷,非關倩女欲離魂 ”一句旁有脂批雲“又不脫自己將來形景”,以及後來抽花名籤時她抽得海棠花籤可以看出。這是題外話,按下不提)。林黛玉之所以魁奪菊花詩,原因和史湘雲在海棠社勝出是一樣的。金陵十二正釵中,除了林黛玉,再無人比她更接近陶淵明那種高潔的心胸,再無人比她更能代表菊花那種清高、孤傲、正直的性格。

    林黛玉獨佔鰲頭的三首菊花詩,依次是《詠菊》、《問菊》和《菊夢》。巧的是三首詩都提到了陶淵明,作者借李紈之口評為“題目新、詩也新,立意更新”,林黛玉作為封建道德標準的反叛者,能得到封建淑女典範的李紈這麼一讚,可見這三首詩確是不同凡響。

    這三首詩的妙處,就在於林黛玉對陶淵明的情操的追慕。《紅樓夢》是曹雪芹對於人生有了深刻的情感體驗之後所創作的,他將他的性格、對人生的無奈和傷感以及對人生的感悟賦予書中的主人公,從而塑造出一個敏感、清高、才華過人,且又處於風雨飄搖的畸零境地的林黛玉。林黛玉,其實就是一個典型的中國古代文人的形象。

    中國古代文人是懷才不遇的一群,每多傷春悲秋之作,藉以抒發他們對命運的感嘆。林黛玉也不例外,《葬花詞》就是她這方面的代表作。之所以有這種感嘆,是因為希望在現實社會中有所成就而受挫,黑暗的現實往往使他們感到無法存身,如果不願向現實妥協,則只有像陶淵明那樣歸隱。不為官、不出仕,嘯傲林泉,雖然是無可奈何的選擇,卻成了文人群中一種高風亮節的體現。曹雪芹直指林黛玉是“世外仙姝”,也是出於這個原因。

    林黛玉心胸高潔,從她對落花的珍愛程度可見一斑。她的葬花,是對包括她自己在內的女兒們的必然的悲慘結局的哀悼。她對現實是深惡痛絕的,作為一個反叛者,也不是沒有抗爭過的,在她的《五美吟》中,就表達了她對人生的願望,她所歌頌的五美,都是敢於與命運抗爭的勇敢女子,所以雖然身世飄零,纏綿病榻,她仍然是孤標傲世、有著個人鮮明的愛憎,不因環境惡劣而改變。但她清楚地知道,個人的力量太微弱,即使有心與命運抗爭,終究也是“明媚鮮妍能幾時,一朝飄泊難尋覓 ”,在這種情況下,她期望能像陶淵明一樣,脫離這一切,脫離現在的環境,寄身於能容得下她的“桃花源”。她對陶淵明的傾慕,不但表現於和香菱談詩時對陶詩的推許,也表現在這三首菊花詩中。

    這三首菊花詩,雖然還有著林黛玉一貫的幽怨之意,但更多的表現了林黛玉對於陶淵明的情操的嚮往和追求。她首先在《詠菊》中讚頌了陶淵明(“一從陶令平章後,千古高風說到今”),後面的《問菊》就表達了自己對陶淵明的嚮往,渴望向他看齊(“孤標傲世偕誰隱”),《菊夢》中卻清楚指出自己這向嚮往只能在夢中實現,在現實中是不可能達到的(“憶舊還尋陶令盟……醒時幽怨同誰訴,衰草寒煙無限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最強棄少是什麼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