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776324049405

    宋徽宗時,長期受遼國剝削統治的女真族在北方崛起,開始對昔日的霸主遼國猛攻。宋朝見遼國式微,覺得奪回燕雲十六州的時機終於到來,於是取道渤海,與金人簽訂盟約,共同伐遼,史稱“海上之盟”。海上之盟約定,金人伐遼中京大定府,宋人伐遼南京析津府,遼國滅亡以後,宋將原先給遼的歲幣轉給金國,金國則將燕雲十六州還給宋朝。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在宋金聯合夾擊遼國以後,金軍一路上勢如破竹,直取遼中京,但宋軍卻一敗再敗,不得不依靠金軍,才將遼國滅亡。宋軍的接連戰敗讓金人看出宋朝的衰弱,誰都沒有想到,金人在滅亡遼國以後不久,竟南下侵宋,輕易攻克東京,擄走徽、欽二帝,北宋滅亡,世稱“靖康之恥”。


    遼國滅亡以後,北宋的悲慘結局不禁讓我們發問,假如當初北宋聯遼抗金,還會發生靖康之恥嗎?客觀地講,北宋聯遼抗金是可行的,但這裡的“聯”,指的是經濟援助,而非軍事支援。


    北宋想要對遼國進行軍事支援,屬於天方夜譚。北宋與金國沒有接壤的國土,北宋當初與金國簽訂的盟約之所以叫做海上之盟,正是因為北宋的使者想要出使金國必須透過渤海。北宋與金國中間夾著龐大的遼國,北宋想要對金國出兵,只有兩種方法,一是遼國開啟南方國門,允許宋軍開進本國腹地,二是宋軍繞道海上向金國發動進攻。從遼國的角度來看,開啟防守讓自己欺壓多年的世仇宋軍進入國境腹地,這顯然是不可能的,畢竟誰也不敢保證宋軍會不會突然倒戈,打遼國一個措手不及。而從北宋的角度來看,繞道海上向金國也是難以實現的,設想一下,一旦宋軍在戰場上失利,他們將沒有任何退路,風險與收益實在不成正比。


    而且,對於北宋頗為“扎心”的是,即使遼國允許宋軍開進,宋軍對於戰場的影響也是微乎其微的。西夏曾幫助遼國抵禦金國,但西夏軍還是不敵金軍,而宋軍連西夏都打不過,何談與金國作戰?


    所以北宋出兵伐金,是沒有可行性的,北宋想要聯遼抗金,只有透過經濟援助。事實上,在金國伐遼時,遼軍的戰鬥力還在,這一點從遼軍連敗北宋數十萬大軍就可以看出。遼國之所以在面對金軍時不堪一擊,一方面是新崛起的女真人確實強大,另一方面是遼國的腐朽統治,導致民不聊生,民族矛盾尖銳,大量漢民和少數民族不僅沒有抵禦金軍,反而幫助金軍滅遼。北宋的經濟援助當然不可能根除遼國的問題,遼國已經病入膏肓,不論北宋給多少錢,遼國都救不回來。然而,北宋給予遼國經濟援助,卻可以延長遼國的壽命,從而增加北宋的準備時間。


    如若北宋對遼國進行經濟援助,在不傷筋動骨的情況下為遼國提供糧草和軍備物資,同時聯合西夏,讓西夏出軍,遼國可能還是會被金國滅亡,但它一定可以堅持的更加長久。而北宋則可以利用遼金廝殺的時機,整頓軍備,在北方培植親近北宋的勢力,甚至藉機染指燕雲十六州。假如北宋真的操作得當,利用經濟援助,從遼國手中得來燕雲十六州的話,北宋在面對金國時,就擁有了屏障,不至於金人南侵時東京北方竟一馬平川。而且,遼國堅持的時間越久,對金國的國力消耗就越大,這對於北宋無疑是有利的。所以,聯遼抗金確實存在可行性。


    然而,上述的分析,其實都建立在一個重要的基礎之上,那就是北宋朝野一心,重視金國,做一切努力,以應對金人的南侵。北宋的朝堂上不是沒有看出金人威脅的大臣,比如樞密院執政鄧洵武在討論“聯金滅遼”方案時反對道:“什麼‘兼弱攻昧’,我看正應該扶弱抑強。如今國家兵勢不振,財力匱乏,民力凋敝,這局面人人皆知,但無人敢言。我不明白:與強金為鄰,難道好於與弱遼為鄰?”


    可是,像鄧洵武這樣的聲音在當時是少數派,大多數人還是認為這是天賜的滅遼良機,且燕雲十六州是北宋必得之地,聯金滅遼才是正道。而且,宋朝計程車大夫階層向來清談有餘,力行不足,他們動不動就要說收復燕雲十六州,但卻很少有實際行動。更致命的是,宋朝直到靖康之恥以前,都沒有認識到國家的危機。


    北宋重文輕武的國策以及分化將權的行為導致武將不熟悉軍隊,甚至出現“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的可笑局面。北宋實行募兵制,《宋史·兵志》載:“或募土人,就所在團立;或取營伍子弟,聽從本軍;或募饑民,以補本城,或以有罪配隸給役。”可以說,北宋的大部分軍隊制度,防範的都是內部,而非外敵。縱觀宋徽宗執政時期,官員貪腐,奢靡成風,人人都想建功立業,卻沒有幾個人願意去整頓軍備,做好備戰。指望這樣的國家去勒緊褲腰帶,支援自己的仇敵,同時傾全國之力,去應對他們眼中的金人小國,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所以,聯遼抗金絕對是可行的,但宋朝本身的問題沒有得到解決,聯遼抗金不過是一紙空文,空中樓閣,無法實現。正如王夫之評價道:“夾攻也,援遼也,靜鎮也,三者俱無以自全。蓋宋至是而求免於女真也難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啥農村蓋房子,要比鄰居的高几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