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閒雲漫遊
-
2 # 八零初年
電影我知道幾個《佐羅》《虎口脫險》《茜茜公主》《獅子王》(特別是彭彭和丁滿)《鋼鐵俠》《當幸福來敲門》《阿甘正傳》《飛碟Navigator》
電視劇也有啊《加里森敢死隊》《成長的煩惱》《機器娃娃》
動畫片《聰明的一休》《佈雷斯特警長》《怪鴨歷險記》《變形金剛》《希瑞》《希曼》《忍者神龜》
-
3 # 純鈞RHGL
說實話,沒有。
電影配音的天花板,應該說就是當年上譯和遼譯的那些配音演員,邱嶽峰、童自榮、丁建華、李立宏等等……稱他們為藝術家也不為過。他們在對角色的把握上很準確,配音也很帶感,情緒也很飽滿。
從配音演員本身的角度講,“滿分”都不足以形容他們的完美。
但是,卻沒有一部中配超過原聲。這是沒辦法的,因為配音裡有幾個問題是無解的。
1、地方口音
比如一些二戰片,《桂河大橋》等等,從中配裡你能聽出來誰是英國口音誰是美國口音?
《小婦人》,你從中配裡給我說說誰是南部口音,誰是西部口音?
偏偏這些內容有時還與電影情節有關。尤其是一些抗德片,穿越封鎖線,前邊角色說了,要用帶德國口音的語言糊弄蓋世太保——你太瞧得起我了,中配,我知道德國口音是個什麼鬼,法國口音又是什麼樣?
2、俚語
就像很多人主張看香港電影一定要看原聲一樣,外國電影也一樣,它們都有著離開原語言環境就無法展現出特點的俚語。比如粵語裡經常拿“達聞西”耍哏,英語裡也一樣啊。像《好兵帥克》那樣,以帥克的文化水平頂多拿歇後語耍耍貧嘴,你讓他滿嘴跑成語本身就不像話,捷克那邊的歇後語咱又聽不懂,最後翻譯成中文,影片裡這類哏一個都留不下,帥克講了好大一段話,處處是笑點,到中配裡一個笑點都沒了。
《與狼共舞》《不法之徒邁·韋爾斯》,印第安人的俗語哏,中配之後就沒那效果了。
很多電影都這樣。女招待對阿蘭·德隆說“威士忌啤酒,威士忌啤酒……沼澤麥地,沼澤麥地”,翻譯成中文就這樣,那你告訴我這是什麼哏?
《黃昏雙鏢客》結尾,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對李·範·克里夫喊了一聲“old man”,中配你頂多翻譯成“老傢伙”,但是還有原句那種意境嗎?
3、對不同階級的用語
比如《亞瑟·薩維爾勳爵的罪行》,現實裡,角色對每個不同階級身份的人用不同的敬語。雖然都是敬語,對貴族是一個敬法,對平民又是另一個敬法了。中配配得再好,見著人都說“你好”,鬼能分辨得出來貴族和平民兩種敬語的區別呀?
《黑鬱金香》,童自榮先生的配音本身是完美的,但是涉及到什麼貴族用語……我怎麼知道貴族用語跟平民用語有什麼區別?那不都是中文嗎?
你看有人誇《虎口脫險》,《虎口脫險》當然好,但你告訴告訴我,法國紳士與英國軍官在禮貌用語上有什麼區別?
4、演員語音
最著名的就是《第一滴血》和《洛奇》系列。眾所周知,史泰龍本身說話有問題,因為他左臉神經麻痺,很多臺詞說來都是含混的,恰好與他的角色有所契合。
我們這邊的中配,吐字太清晰了反而與原作品不搭了。誰見過滿臉血的洛奇說話那麼溜啊?那玩意不現實啊,你滿臉血的時候說話說得跟詩朗誦似的?
外國電影裡很多所謂的“硬漢音”,在中配電影裡半點都沒體現出來。尤其到了今天,我反而深信再配下去,都能把硬漢配出夾子音來。
所以說,配音電影再好也不是完美的,遠遠不能跟原聲相比,內涵上相差太多。這一點,無論是西譯中還是中譯西都是一樣的。
一部原聲電影能拿100分的話,配音電影由於受語言限制最多能拿70分而已。想超過原聲?那不是異想天開嗎?
我們的很多電影我們看著好,但沒能在國外開啟市場也是這個原因。角色一句臺詞蹦出兩個四字成語來,翻譯成外語可能時長都不夠。我們的臺詞內涵用外語展現不出來,洋人無法深刻理解,也會造成我們的電影在外語市場上舉步維艱。
回覆列表
1.童自榮配音的《佐羅》,網上有阿蘭·德龍原版片段,個人覺得遠不如配音好。
2.更早的孫道臨配音的《王子復仇記》,沒有看過勞倫斯·奧利弗的原版,但怎麼超過孫道臨?不太好想象。這片子不止孫道臨厲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