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平淡的真心英雄

    作為中軸線上的重要建築,正陽門在歷史中有著非常顯赫的地位:正陽門自建成之日起便是內城九門中建制最高、建築最壯麗的城門。

    正陽門還有一個非常接地氣的俗稱:“前門”。“前門樓子九丈九,四門三橋五牌樓”,這句童謠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年正陽門建築的宏偉。不過民間所說的“九丈九”畢竟只是個虛數,正陽門的真實“身高”超過了九丈:城門是43.65米,箭樓則是35.37米。民間俗語中用到“九”,只不過因為“九”是陽數中最大的,用在這裡,體現的是皇權的至高無上。

    如今,人們所說的“前門”,實際上指的是南北並立的兩座建築,其中位於北側靠近廣場的建築,是正陽門“城門”,而位於南側的這座周身開滿箭窗的則是“箭樓”。城門和箭樓之間,用城牆圍起來就是甕城。童謠中所指的“四門”,就是城門和箭樓的門樓,再加上甕城圈上開的兩道“閘門”。



    根據《宸垣識略》中的記載,“正陽門外門設而不開,惟大駕由之。月牆東西設二洞子門,為官民出入。”這段文字點明瞭明清兩朝正陽門四門的用途。其中城門和兩座閘門是日常供人們出入的,而箭樓下開設的門洞,則是專供皇帝進出用的,平時都是封閉管理。這也是內城其他八座箭樓所不能比肩的。現存的德勝門箭樓是除正陽門箭樓外其他幾座箭樓的樣式,不難發現,這八座箭樓,都沒有開設門洞,人們經過這八座城門時,都是從閘門入甕城,然後進入城門的。

    在正陽門甕城裡,早年間還有觀音廟和關帝廟各一座。老北京曾有過“九門十座廟,一座沒神道”的說法,講的是在北京城的九座城門之中,除正陽門甕城有兩座廟宇之外,其餘八門則在甕城裡都有一座廟宇,其中位於北側的德勝門和安定門甕城內是真武廟,其餘六座則為關帝廟。其中朝陽門甕城內的關帝廟比較特殊,裡面沒有供奉關公的塑像,而只有一個牌位,這也就是“一座沒神道”的來歷。

    清末,在位置重要的正陽門,清政府“被迫”修建了火車站。庚子年間,八國聯軍扒開永定門西側的城牆,將原京山鐵路(北京至山海關,也稱京榆鐵路)的終點站從城外的馬家堡一直延伸到天壇西牆根下。慈禧太后自西安“迴鑾”後,就開始與西方列強提出交涉,認為天壇是奉祀昊天上帝之所,理應是清淨之地,應將這段引入城內的鐵路予以拆除,另闢一條鐵路入城。雙方協商後決定在永定門和左安門之間的城牆開豁口,從天壇東側的隙地將鐵路引入,經由東便門北側從內城東南角樓下西折一直通到前門箭樓東側。這一段鐵路修建過程中,拆除了崇文門甕城,同時在正陽門東側興建了新的北京火車站,即前門東車站,而隨著這條鐵路最終延伸到了東北的奉天(今瀋陽),因此前門東車站,也被稱為“京奉鐵路車站”。1906年,京漢鐵路全線通車,而這條鐵路在北京的終點站也是設定在了前門,這便是和東車站並立的西車站。正陽門外也成為清末最大的交通樞紐。

    1924年,北京第一條正式的有軌電車線路開通(此前曾有永定門至馬家堡一段“馬永線”毀於庚子年),其起點站同樣位於前門站,於是正陽門車站就這樣成為第一處鐵路和有軌電車的換乘點。除了有軌電車以外,正陽門下還有馬車、人力車等交通工具,便利的交通也同時給前門帶來了令人頭疼的問題,那就是擁堵。無論是從箭樓或是東西閘樓入城,最終都要進入正陽門城樓,一個門洞面對三個方向的人流車流已經不堪重負,而且甕城的存在本身就讓很多往來之人“繞道行走”,大大降低了通行能力。



    因此,當時的內務總長兼北京市政督辦朱啟鈐向袁世凱總統遞交了《修改京師前三門城垣工程呈文》,提出對正陽門進行大規模改造的建議。在得到總統批覆後,1915年6月16日,朱啟鈐主持了正陽門甕城改造的開工典禮,除了拆除甕城之外,還在正陽門城樓兩側各開闢兩個門洞以供車馬通行,同時在拆除甕城後獨立出來的正陽門箭樓北側,由德國建築師羅斯凱格爾設計了“之”字形登城梯道,同時還依照當時流行的“洋風”裝飾了正陽門箭樓:首先是城臺周邊增建了一圈“挑臺”,並在箭窗上添加了西洋式的窗簷。為防止城臺兩側拆去甕城後斷面過於光禿,羅斯凱格爾專門設計了“綬帶懸章”式的裝飾弧線,經過改造後的前門箭樓,其裝飾風格一直沿用到今天。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的衚衕大都四平八穩,少有斜街。但從前門大街到大柵欄,一直向西穿過煤市街,這一路都基本上是西南至東北走向的斜街。這還得從當年元大都的興建聊起。當年,蒙古統治者攻破金中都之後,對這座金國的都城進行了毀滅性破壞。但沒過多久他們也想把都城遷到北京來,由於原有的都城已經不能利用,因此在劉秉忠等人的設計之下,一座在當時算得上是超大規模的都城——元大都,在原金中都東北方向修建起來。當時在破舊的金中都內,還居住著百姓,他們也要到元大都去,於是從原金中都東北門施仁門到元大都正南門麗正門(今天安門)之間,便形成了眾多大道和斜街。

  • 2 # 使用者1892938480125


    正陽門,俗稱前門、前門樓子、大前門,原名麗正門,是明清兩朝北京內城的正南門。位於北京城南北中軸線上的天安門廣場最南端,毛主席紀念堂南邊。始建於明成祖永樂十七年(1419年),是老北京“京師九門”之一。它集正陽門城樓、箭樓與甕城為一體,是一座完整的古代防禦性建築體系。據地方誌上記載:當時的城樓、箭樓規模宏麗,形制高大;甕城氣勢雄渾,為老北京城垣建築的代表之作,現僅存城樓和箭樓,是北京城內唯一儲存較完整的城門。城樓上有北京民俗展覽館。

    1988年1月13日,國務院公佈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oppo與中移動合作的手機型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