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祖 讓孩子懂得感恩
2、和孩子踏青,親近大自然
因為清明一般在每年陽曆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萬物復甦、百花盛開的時候,所以,清明節還有一個名字——踏青節。
清明節前後,野外到處是一片綠意盎然、山花浪漫。你可以帶著寶寶沐浴清新秀美的自然風光,走進遠山近水的田園村落,踏著綠油油的青草,踩著軟綿綿的春泥,感悟魅力十足的春天。孩子們還可以奔走于田間地頭,放飛心情。
最重要的是,透過與大自然的這種親密接觸,可以增強孩子的五官感受能力。爸爸媽媽可以以自然界提供的天然色為教材,給寶寶講述各種顏色的特點,讓寶寶增加對顏色的認識和了解;可以讓孩子閉目傾聽風聲、松濤聲或是鳥鳴蟲叫聲,訓練寶寶的聽覺能力和辨別聲音的能力;還可以讓孩子在小溪邊玩水,在花叢中玩耍,在廣場放風箏……透過這些活動,常常會引起寶寶無限的好奇。
3、和孩子一起玩傳統遊戲
清明節除了祭奠祖先,還有很多適合孩子的傳統遊戲,比如放風箏,就是古代清明節習俗。古時候,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風箏。而且,晚上放風箏時,會在風箏下或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明星。古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還會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希望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放風箏活動不僅可以讓孩子瞭解到清明節的習俗,還可以強身健體。放風箏時,寶寶可以極目遠眺風箏的千姿百態,有利於調節眼部肌肉和神經,消除眼睛疲勞,達到保護和增強視力的目的。
盪鞦韆也是清明時節的傳統活動。古時的鞦韆很簡單,用樹椏枝做個架子,再拴上彩帶就是一架鞦韆了。清明節,爸爸媽媽可以給孩子自制一架簡單的鞦韆,外出踏青時帶上。打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
4、帶孩子一起種花養草
在24個節氣中,清明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所以老早就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這個時候,也正是爸爸媽媽和孩子一起種花養草的最佳季節。
孩子在參與種植、照料花草等小生命的過程中,會加強他們對自然的認識。如果爸爸媽媽能夠教育孩子像對待朋友那樣來熱愛樹木、花草和昆蟲等,孩子對生命和自然的愛會增強並植根於心中,並形成一種相互同情相互依賴的情感和責任感。在這種情感和責任感的支配下,孩子會逐漸跟自然融合為一體,從而更好地尋找生命存在的意義。
5、清明,和孩子聊聊生老病死
在祭奠親人或祖先時,孩子可能會問到和死亡有關的敏感話題。那麼,爸爸媽媽也不要刻意迴避這樣的話題,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段、接受能力,適當地跟孩子聊聊。
心理學研究發現,兒童對死亡的瞭解分為三個時期:3-5歲的孩子覺得死亡就像睡覺或旅行一樣,是一個可逆的過程;5-9歲的孩子已經能夠接受死亡的觀念,但不知道死亡會發生在每一個人或自己的身上;而9歲以上的孩子已經知道死亡無法避免,甚至會發生在自己的身上。所以,在跟孩子聊死亡等生命教育的話題時,要特別注意孩子的年齡、心理特徵。
6、順便教教孩子如何防火
去祭祀都少不了焚燒冥紙,但是清明前後,天乾物燥,野外、山林中遍地是枯枝落葉,稍有不慎很容易引起火災。我們除了要讓孩子知道火災的危害性,最重要的還是告訴孩子防火的知識。
我們在燒冥紙的時候要不忘給孩子解釋和提醒這些:要在固定的地方用金屬容器來燃燒這些冥紙;不管在哪裡,都不能將點著的蠟燭、香火、火柴、菸頭、火機等物品丟到草叢或草地上,這樣很容易引發火災;在祭拜結束後,要求孩子幫忙檢查四周,看燃灰是否清理乾淨。在確保冥紙或香燭完全熄滅,沒有餘火後才能離開,避免死灰復燃。
清明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我們在懷念先人的同時也要對孩子進行適時的教育。讓孩子不僅可以真正參與其中感受清明節的氛圍,還可以學習相關的習俗和知識,何樂而不為?
清明祭祖 讓孩子懂得感恩
2、和孩子踏青,親近大自然
因為清明一般在每年陽曆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萬物復甦、百花盛開的時候,所以,清明節還有一個名字——踏青節。
清明節前後,野外到處是一片綠意盎然、山花浪漫。你可以帶著寶寶沐浴清新秀美的自然風光,走進遠山近水的田園村落,踏著綠油油的青草,踩著軟綿綿的春泥,感悟魅力十足的春天。孩子們還可以奔走于田間地頭,放飛心情。
最重要的是,透過與大自然的這種親密接觸,可以增強孩子的五官感受能力。爸爸媽媽可以以自然界提供的天然色為教材,給寶寶講述各種顏色的特點,讓寶寶增加對顏色的認識和了解;可以讓孩子閉目傾聽風聲、松濤聲或是鳥鳴蟲叫聲,訓練寶寶的聽覺能力和辨別聲音的能力;還可以讓孩子在小溪邊玩水,在花叢中玩耍,在廣場放風箏……透過這些活動,常常會引起寶寶無限的好奇。
3、和孩子一起玩傳統遊戲
清明節除了祭奠祖先,還有很多適合孩子的傳統遊戲,比如放風箏,就是古代清明節習俗。古時候,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風箏。而且,晚上放風箏時,會在風箏下或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明星。古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還會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希望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放風箏活動不僅可以讓孩子瞭解到清明節的習俗,還可以強身健體。放風箏時,寶寶可以極目遠眺風箏的千姿百態,有利於調節眼部肌肉和神經,消除眼睛疲勞,達到保護和增強視力的目的。
盪鞦韆也是清明時節的傳統活動。古時的鞦韆很簡單,用樹椏枝做個架子,再拴上彩帶就是一架鞦韆了。清明節,爸爸媽媽可以給孩子自制一架簡單的鞦韆,外出踏青時帶上。打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
4、帶孩子一起種花養草
在24個節氣中,清明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所以老早就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這個時候,也正是爸爸媽媽和孩子一起種花養草的最佳季節。
孩子在參與種植、照料花草等小生命的過程中,會加強他們對自然的認識。如果爸爸媽媽能夠教育孩子像對待朋友那樣來熱愛樹木、花草和昆蟲等,孩子對生命和自然的愛會增強並植根於心中,並形成一種相互同情相互依賴的情感和責任感。在這種情感和責任感的支配下,孩子會逐漸跟自然融合為一體,從而更好地尋找生命存在的意義。
5、清明,和孩子聊聊生老病死
在祭奠親人或祖先時,孩子可能會問到和死亡有關的敏感話題。那麼,爸爸媽媽也不要刻意迴避這樣的話題,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段、接受能力,適當地跟孩子聊聊。
心理學研究發現,兒童對死亡的瞭解分為三個時期:3-5歲的孩子覺得死亡就像睡覺或旅行一樣,是一個可逆的過程;5-9歲的孩子已經能夠接受死亡的觀念,但不知道死亡會發生在每一個人或自己的身上;而9歲以上的孩子已經知道死亡無法避免,甚至會發生在自己的身上。所以,在跟孩子聊死亡等生命教育的話題時,要特別注意孩子的年齡、心理特徵。
6、順便教教孩子如何防火
去祭祀都少不了焚燒冥紙,但是清明前後,天乾物燥,野外、山林中遍地是枯枝落葉,稍有不慎很容易引起火災。我們除了要讓孩子知道火災的危害性,最重要的還是告訴孩子防火的知識。
我們在燒冥紙的時候要不忘給孩子解釋和提醒這些:要在固定的地方用金屬容器來燃燒這些冥紙;不管在哪裡,都不能將點著的蠟燭、香火、火柴、菸頭、火機等物品丟到草叢或草地上,這樣很容易引發火災;在祭拜結束後,要求孩子幫忙檢查四周,看燃灰是否清理乾淨。在確保冥紙或香燭完全熄滅,沒有餘火後才能離開,避免死灰復燃。
清明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我們在懷念先人的同時也要對孩子進行適時的教育。讓孩子不僅可以真正參與其中感受清明節的氛圍,還可以學習相關的習俗和知識,何樂而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