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鵬哥說房產

    首先選行業,行業代表了發展的潛力和跑道的長短

    然後選城市,當然如果對城市無所謂的話這一點放在最後。

    然後選專業和崗位,看看與自己的能力與所學是否匹配。

    最後選薪酬待遇等等,年輕人第一份工作不要太在意工資,因為發展和自我成長才是最重要的。

    當你成熟到一定階段之後,工作前幾年的工資就是小兒科,所以自我成長最重要。

  • 2 # 法凝遠

    選擇。

    不講大道理,我就拿此刻正在參與回答這個題來說,想寫就寫了,這就是我此刻瞬間的決定。在我看到這個題目的同時,意識到選擇已經存在,我只是迅速的執行了這個選擇,並對它保持觀察。我不需要思考怎麼寫,字就自動的從我心裡透過指尖源源不斷的流動到螢幕上。這是如此的美妙,我看見自己寫了什麼,寫出來的文字正在給我帶來不斷的觀察。

    我只是寫,管它寫了有沒有被人看到或被誰看到,看了之後他們又是怎樣的反應怎麼定義以及他們以何種態度與我互動,對我來說統統不重要。我知道他們代表著他們自己,這是他們的自由他們的因果他們的人生,與我無關。我可以觀察他們,參與互動,也可以拒絕與他們互動,這一切我都可以自己決定。(你們也可以)

    以上可見,真正的選擇不是人透過思考發展出來的,選擇是一種自發性存在,它是天然的整體的,人要做的就是下決定踐行這個選擇~母選擇。如果你此時無意識,就會開始頭上按頭“做選擇”,也就是在母選擇裡不斷分裂出各種子選擇,所有的子選擇都是你頭腦分裂出來的,它們讓你眼花繚亂,難以決定。

    真相是當下眼前只有一件事,而不是你們認為的在兩件事或很多事上做選擇。所以,你們認為的“選擇”不是選擇本身,你們看到的“岔路口”也不是實有。

    插一句,越聰明的大腦越會分裂子選擇,子選擇越多越難以下決定。所以,他們要做很多調查研究制定可行性報告,最後優化出一份詳細計劃。(在他們還沒優化出來的時候,說不定採取母選擇的人早就完成了整個事情,在那摳腳丫吃吃瓜。)

    說回來,你們的問題源於你們對這個內心已經存在的母選擇,因為各種原因而沒有當機立斷下決定,瞬間的遲疑帶來了“不確定”感,(這裡是一個巨大的分水嶺)因此被捲入思考中從而引發了行動“障礙”。這個“障礙”來自哪裡?可能源於你們沒覺察到母選擇,也有可能是覺察到了但被你們忽略了或者不堅定等,總之讓你們覺得下決定不容易甚至艱難。不得不說,這就是一種“決定無力症”不同程度上的“拖延症”。

    我觀察體味著這一切,不由得感嘆,原來這麼簡單的事有人可以弄得這麼複雜,這個現象對我來說很特別,這實在是太有趣了。雖然我沒辦法弄成這樣,不過,我可以寫我會的,就把這些寫在這裡了。這題無非是在問如何做決定?我說:“事本身不重要,做你想做的就行,只要你願意為此承擔任何結果,你就可以無所畏懼的開幹。”

    最後我想說,你們可以定義我所寫的,你們的定義屬於你們。我不會拿你們所說的來定義自己的文,也不要請求,要求,逼迫我和你們一樣。如果我需要定義,我自己來給自己所觀察所參與的一切賦予一個定義。還有一點,你們可以討論我的文,但不能討論我這個人,這是冒犯。身而為人自重與尊重他人是為人基礎,就事說事友好溝通就行。

    總結:選擇是天然的,決定是人為的。面對選擇毫不遲疑的下決定去踐行當下事物,是每一個人渴望的理想狀態。實現這個不難,去觀察,細緻的觀察,持續的觀察。觀察會讓我們越來越有意識,直到意識全然臨在。那時,你會發現我們想做的都是我們能做的。

    附一例子;五年前,我遇到了一件事,當時就看見一個高度契合我的解決方法。但我沒馬上解決,而是擱置它,想利用這個“拖延”來觀察接下來會怎樣?看看除了這個方法外,是否會造化出其他與我契合的可能性。當然,在我已知範圍內我覺得沒其他可能性,但不以此為結論繼續向不可知敞開。

    這五年,這件需要解決的事情就好像按了暫停鍵,其他事情還是保持高速流動心想事成或心不想事也成的狀態,唯獨這件事沒有任何變化。

    五年期滿,在我採取五年前的決定時,當天事情就非常順利皆大歡喜的解決了。本來我還想著能否利用這次“擱置”進入“負面”體驗一把,這樣我就可以親自經歷其中的艱辛。最後發現這是不可能的,因為我知道世界的本質是怎麼回事,無法擁有“分離”體驗。

    不過,“暫停”體驗給我帶來了一個新感覺,有幾次,我好像能感受到他人的喜怒哀樂。它們從我內在快速流過,有種可參與但不陷入的狀態,這是曾經沒有的。以前日常中他人的“負面狀態”在我面前好像無“立足之地”,面對我就會迅速變得安靜或者和我一樣歡天喜地。(我不知道它是怎樣發生的,我什麼都沒想也沒做,就是這樣發生了。所以不要問我為什麼,我啥都不知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一夜之間高跟鞋不再受到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