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個獨愛小說的女仔
-
2 # 穎.
(1)開宗明義,直接點題。詩歌開頭就進入正題,不拐彎抹角,直接點明題旨或表達情感。
(2)曲筆入題,造成懸念。詩歌開頭先來一個開端,不直接觸到本題,這樣使作品有跌宕起伏之感,吸引讀者。如杜牧的《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商女不知亡國恨”就是曲筆,因為商女是侍候他人的歌女,她們唱什麼是由聽者的趣味而定的,可見真正“不知亡國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賞者——封建貴族、官僚、豪紳。
(3)照應:這是篇章前後某點內容的銜接,又叫呼應。前面交代過的話,後面得有照應;後面要照應的話,前邊得先有個交代。照應能使情節連貫、脈絡清晰、結構緊湊。如“楚江微雨裡,建業暮鍾時。漠漠帆來重,冥冥鳥去遲。”(韋應物《賦得暮雨送李胄》)首聯兩句寫黃昏時分詩人佇立在細雨濛濛的江邊,這裡點明瞭詩題中的“暮雨”,又照應了詩題中的“送”字。
-
3 # 使用者3962604979752
(一)、構思
古典詩詞藝術構思,重立意發想,抓切入角度,定主導意象。
1、立意發想
古典詩學的構思理論以立意為起點,決定其全域性創構工程及美學價值的基礎。冒春榮《葚原詩說》:不能命意者,沾沾於字句,方以避熟趁生為工。若知命意,迥不猶人,則神骨自超,風度自異。僅在字句求新者,猶村夫著新衣,徒增醜態而已。蔡嵩雲《柯亭詞論》“作詞之法,造意為上,譴詞次之。欲去陳言,必立新意。”立意以情馭道,情動於中引發聯想,伴隨立意而來的是心靈的逸想神思,“物色之動,心亦搖焉”。
詩人在感物階段將自身性情或即興而起的情緒投射、融化到借想象聯想而出現的客觀景物或事物之中,將物情化,借物抒情,以致情態紛呈,意象環生。情意的意象化延伸透過詩人創作靈思(靈感)和藝術直覺的思維活動,成就全域性的意脈流通。
2、切入角度
抓切入角度,即尋求意境營造的感興起點,常常具現為一事、一語、一念之切入,是詩人瞬間妙悟之所得。鍾嶸《詩品》論之最詳,其雲:“'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高臺多悲風’,亦惟所見,'清晨登隴首’,羌無故實,'明月照積雪’,非出經史。古今勝語,多非補假,皆由直尋。”秦臻《四溟詩話》雲:“作詩有相因之法,出於偶然。
因所見而得句,轉其思而為文。先作而後命題,乃筆下之權衡也。一夕,讀《道德經》:'大巧若拙。’'巧’'拙’二字,觸其心思,遂成《自拙嘆》雲:'出門何所營?蕭條掩柴荊。中除不灑掃,積雨莓苔生。感時倚孤杖,屋角鳩正鳴。千拙養氣根,一巧喪心萌。巢由亦偶爾,焉知身後名?不盡太古色,天末青山橫。’”
3、主導意象,
即詩詞意象群之主導者。主導意象與切入角度,是藝術構思的核心,兩者常相生相伴,形影相隨,雙向互動。切入角度常被置於詩詞發端,主導意象亦然。《詩詞隨筆》:“詩重發端,唯詞亦然,長調尤重。有單起之調,貴突兀籠罩,如東坡'大江東去’是,有雙起之調,貴從容整煉,如少遊'山抹微雲,天粘衰草’是(清人沈祥龍)”。主導意象與切入角度的結合,對於全域性構思,意義非常。
主導意象亦有其獨立性,其存在方式多樣,窮通意脈流貫之效。意脈從切入角度開始流轉,其具現軌跡表現為由主導意象派生、並體現主導意象流動趨向的意象組合系統。主導意象---意象組合體---意脈入角---意脈流通是一個層層遞進、順勢呼應的關係。在意脈流通中,主導意象透過賴以浮現的詩眼以及由此演繹而成的具現形態---警句,直接或間接起著統率的作用。
宋祁《玉樓春·春景》“東城漸覺風光好,縠皺波紋迎客棹。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浮生長恨歡娛少,肯愛千金輕一笑。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向花間留晚照。”王國維《人間詞話》點評:“'紅杏枝頭春意鬧’,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因詩眼“鬧”而演繹出警句“紅杏枝頭春意鬧”,進而牽動全域性構思,以致“一句之靈,全篇俱活”。
古典詩詞的構思,追尋遠而及近、去而復返的意脈流通軌跡。清人江順治《詞學整合》:“詞要放得開,最忌步步相逢;又要收得回,最忌行行逾遠。必如天上人間,來去無跡方妙。”古典詩詞創作,特別注重發語與結語的首尾呼應。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凡作詩詞,要當如常山之蛇,救首救尾,不可偏也。”
賀貽孫《詩筏》:“古詩之妙在首尾一意。發語難得有力,有力故能挽起一篇之勢;結語難得有情,有情故能鎖住一篇之意。能挽起一篇,故一篇之情亦動;能鎖住一篇,故一篇之勢亦完,兩相容也。”發語撒得開,結語收得攏,從撒開得其勢至收攏而蓄意終,意脈流通顯露為一條開合輪轉軌跡,呈現出圓美流轉之特徵。
回覆列表
古典詩詞的結構策略,主要涉及構思、造境、佈局三個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