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龍城營中人

    一個國家,穩定比先進重要,而不穩定必將出現流寇和反民。崇禎的勤政眾所周知,但其是終明一朝最具猜忌心的君主,其殺大將殺文臣或間接置大臣於死地也是無人能出其右,用人之道貴乎用之信之,此君王之失;內閣之失有兩點。

    一,內閣不獨立,權利不集中。內閣在明朝末年,完全受制於皇權,皇權能決定一件內閣決議的最終結論,這內閣,已經失去了基本意義。

    二,內閣黨固不前。明朝的黨爭及其厲害,黨爭是大明一痼疾,爭,兩派私鬥內耗。不爭,一派一言獨大。

    政治的動盪,上層知識分子和官僚產生不安感和投機心理,滋生了大量的地主階級,人力和土地的掠奪達到了瘋狂的地步。資源和財富的極速集中,必將建立在低階層破產的基礎上,低階層破產,必將產生流寇和反民。

  • 2 # 浪客無名

    第一是政治失衡。當時的閹黨實際上是,浙黨,齊黨等幾個不受待見的黨派集合,崇禎打壓閹黨太甚,東林黨失去掣肘,一黨獨大,賴政亂政無為。這些清流知識分子只會清談,治國卻無能,而且是江南地主階級的代表,主張取消了專門針對江南富商的一系列礦稅,工商稅,轉而加收農業稅,加重了農民負擔,造成了流民遍地。

    第二是小冰河期。氣候反常,連連乾旱,千里赤地,顆粒無收,把良民也逼成了土匪。

    第三是軍餉過重。遼餉,剿餉年年加派,進一步加大了農民負擔,導致越收越反,越反越收的死結。

    第四是金融危機。西班牙在發現新大陸之後,所得白銀黃金無數,據統計,有50%的貴金屬在張居正主政的時期開始,都透過貿易絲綢茶葉瓷器的形式流入了大明王朝。後來西班牙限制白銀流向大明,造成大明的貨幣通縮。

    第五是軍隊軍閥化。遼東軍事集團普遍拿著軍餉養家丁,剋扣軍餉蓄養私軍,造成了政府軍隊戰鬥力低下,私軍只認大帥不認皇帝的局面。而遼餉佔了明朝收入的50%之巨,實際上當時打清軍已經變成了一門大生意,無數既得利益集團牽扯其中,使得收縮防禦的,先滅內寇的正確策略無法實施。

  • 3 # 哀公問宰我

    一百多年前中國學者把歐洲的Cabinet System直接字面翻譯成“內閣制度”;碰巧明朝我們有個“內閣”與翻譯同名。原本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個東西,百年之後居然有人死板硬套往裡面湊。真是荒謬至極。

  • 4 # 秦右史

    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反問一個問題:良好的制度(且假設制度的確良好)與社會秩序之間存在直接的因果聯絡嗎?

    我相信,從感性或經驗上看,很多人所持答案是否定的,至少也是存疑的。這應該就是癥結所在。

    其一,明帝大陸閣制度確實一時無兩,在權力運作層面形成了非常成熟和程式化的運轉模式。但是,內閣決策針對的是高層權力,也就是皇權的縱深和變異。

    其二,崇禎皇帝勤政持國不假,但實際上,與問題本身沒有太大關聯。皇帝的勤政無法直接決定民生之狀況,底層之運作。而且,一個勤奮的君主並不代表就是合格的君主。作為一名君主的最高境界,用馬援評價劉邦的話就是“無可無不可”,意思就是沒有條條框框的規定,敢於大膽的放權用人,讓人才最大限度的發揮才能。而不是事必躬親,親力親為。其實崇禎也會用人放權,但他放權的物件卻是太監。

    其三,流寇與反民,統稱為民變問題,實際上有三個原因:土地缺失或地力不足,生計堪虞,階級壓迫激化;地方吏治腐敗,官逼民反;大型自然災害。故而,流寇這種不安定力量的發育,是一個基層的微觀問題,與高層運作有間接關係,但無直接的邏輯因果。流寇不過是一群無數饑民、亂民罷了。下層群眾(主要是農民)進行的具有某種正義性、以暴力聚眾反抗朝廷的行為,實際上不過是生計問題,需要看清。如《晚明民變》一書作者李文治認為民變是以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如李自成起義)為主,同時包括兵變、“匪寇”活動及少數民族的鬥爭,包括饑民軍卒土賊流寇及回賊等。吳雁南認為民變是“以農民為主體的各階層勞動群眾的反抗鬥爭”。可以看出來,帝國末期的問題核心依然是農民問題。

    其四,宋代之後,農民起義成為改朝換代的核心模式,以至於陷入“朝代迴圈論”。一個王朝在經過鼎盛之後,不免由於經濟疲軟,動員失去活力,制度缺乏彈性,慢慢衰退,走向滅亡。

    其五,歷史需要放長眼界,走出國內。我們要檢查和比較一下,同時期世界的情況。當歐洲的手工業行會逐步解體,新興機器工業崛起之時,歐洲在思想文化、生產方式、制度形態上均發生了革命。農民在利益催動下,離村走向城市,形成了不同以往的模式。大工廠吸納了勞動力,也就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不安定力量,這是一個歷史經驗。

    明朝衰敗是一個系統性原因,不可執於一端。制度設計與社會形態、文化環境需要配合,否則不過“超前”罷了。

    到此,我們就要反問,大明帝國的制度真的先進麼?這需要再思考與質疑。

  • 5 # 智慧的禮物

    答案非常簡單。因為明朝內閣制度並不先進,崇禎也沒有太祖那麼勤。

    先回答問題

    1,天災小冰河,明朝趕上冰河可以說挺倒黴的,莊家歉收,經常地震,還動不動發大水。老百姓流離失所。

    2,人禍,這個人禍就是高利貸。如果不懂換個詞你就明白了,土地兼併!農民本來有土地,怎麼傻呵呵的賣給地主還欠高利貸了呢?天災啊,糧食歉收啊,朝廷不減少賦稅啊,人要餓死了啊。於是……跟地主借糧食。地主的糧食不白借啊!70%的利息(歷史上的真實高利貸)。還不起怎麼辦啊?古代沒有破產一說,個人承擔無限責任,於是賣兒賣女抵押土地,還還不了做佃戶。不還就坐牢。

    於是……大批沒有土地的流民…………被李自成同志收編吃大戶去了。

    然後說題主的內閣先進問題,很多人認為明朝內閣民主,君主立憲的雛形。這種觀點不說錯,但是絕對不先進。為什麼這麼說呢?三個字:黨中黨。都是各地地主階級土豪們的代言人。與前朝的丞相對比,權力毫無節制!兩個丞相互相監督。一個內閣隻手遮天,要不是有太監坐內閣頭上,直接敢把皇帝拉下馬。

    最後說崇禎:有道無福。崇禎絕對是個好皇帝。手下也是能人無數。從後期將領們能看出來。只能說明朝皇帝不愛民。或者說都沒見過民,如何愛一個你沒見過的?老百姓大批大批的被官府搶劫。軍隊剛搶完,交稅官差來貪汙,提前交稅交到2017要我我直接打死崇禎。

  • 6 # 衛星雲雲

    首先明朝內閣和西方內閣是兩回事。明朝內閣就是清朝的上書房和軍機處。只能執行沒有執政權。所以並不先進。

    崇禎勤奮的結果是內閣頻繁換人,每個人都不知道他想什麼就下臺了。就是張居正再世也沒招,兩天下臺了。早期重用了溫體仁,周延儒兩個,過了幾年才知道不作為,趕回家了。溫體仁不是東林黨,7年首輔不作為,徹底把明朝經濟,軍事搞垮。只爭權爭利。

    軍事上,孫傳庭不犯錯關了3年。盧象升戰死前說得話不見袁督之鑑?袁不說了。祖大壽自袁死後,也沒大功也沒大過,心死了。孫承宗典型東林黨人吧?不用。孫的戰略思想還是很厲害的。

    所以什麼閹黨救明就是瞎扯,東林黨獨大也是瞎扯。

    在不先進的制度內,老大決定了發展方向。崇禎用人,識人,氣度均不行。不滅亡沒有天理。

  • 7 # 卡巴斯基他爸

    明朝的稅收制度本來就是垃圾,再加上文官集團代表的大地主和後期新型資本家的逃稅漏稅,稅收就更收不上來了。一個政府完蛋的開始就是稅收一步步減少,國庫一步步虧空。如果明朝政府有錢,就可以買荷蘭人的大炮洋槍了,韃子和李自成算個屁。國庫沒錢,就差不多離死不遠了。以前的皇帝不談錢就是被文官忽悠,萬曆同志太愛錢(張居正務實應該對他有影響吧),幫北韓打日本人(萬曆同志個人掏的錢),但萬曆只會用最粗暴簡單短期的方式斂財,比他的老師從制度改革稅收入手的手段就差遠了,天啟皇帝會用魏忠賢斂財)說明人家聰明、不髒自己的手),崇禎被腐儒忽悠成了一傻逼,所以說,萬曆沒學到張居正的精髓,崇禎連他哥技術都不會模仿。現在的歷史書,總結國家滅亡,也從不談稅收、談錢。

  • 8 # 叄商

    有人愛說明朝倒黴碰上小冰河期,其實直到清朝中期也沒有出小冰河期——明朝失敗在稅收制度:明朝可以免稅的特權階層太多,而且江南士大夫階層聯合文官集團以賴稅和為家鄉爭取稅收減免為榮,這個個人在家鄉光榮了,國家和軍隊就倒黴沒錢花了

    清朝就沒這些弊端了,有一個八旗武裝加貴族集團暴力壓制文官和江南士大夫集團,對賴稅的嚴懲,一般情況也不給利益集團稅收和經濟特權——所以滿洲人雖然是少數民族,又在小冰河期,財政和稅收效率卻很高,新朝初建也比較廉潔,財稅又可以最大限度轉化為國力

    所以清朝中前期雖然也在小冰河期災荒救濟卻比較得力,同樣甚至更低的經濟水平不但穩定了全國,還征服了蒙古草原

    而明朝內閣沒了武裝貴族甚至起碼是太監的制衡,不過是文官黨爭的工具——崇禎皇帝不勤政還好,一勤政,增加稅收,破爛的稅收系統,又給了文官集團貪汙的機會(剿餉練餉遼餉實際沒收上來多少),加速了國家崩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什麼可怕的又是真實的故事,說說給大家聽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