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三農科普

    今年中秋不一般,老祖宗說今年是“社後分”,有啥講究嗎?

    中秋節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日期是在每年農曆的八月十五日,它有很多好聽的名字,像祭月節、月光誕、月夕、秋節、仲秋節、拜月節、月娘節、月亮節、團圓節等等。

    中秋節起源於上古時代,普及於漢代,定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以後。和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中秋節裡的秋可不是指整個秋季,而是和農業生產息息相關。八月中秋,各種農作物陸續成熟,古代民間為了慶祝豐收,表達喜悅的心情,就以“中秋”這天作為節日。而“中秋”就是秋天中間的意思,因為,農曆的八月是秋季中間的一個月,十五日又是這個月中間的一天,並且有“秋報”的習俗。

    什麼是“秋報”呢?

    農曆的八月十五在民間除了拜月神以外,還祭拜土地神。相傳在農曆的八月十五是土地神昇天成仙的日子,所以,古代民間有相關的一些祭祀土地神的活動。古人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地方叫作“社”,像“春社”和“秋社”等。

    按照古代民間的傳統習俗,每到播種和收穫的季節,老百姓都要立社祭祀。幹什麼呢?祈求和酬報土地神。例如,在古代民間,每年的二月二是土地神的生日,人們這天拜土地神是為了祈求今年能夠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稱為“春報”。而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是在立秋之後,這個時候拜土地神是來感謝土地神,對我們一年的保佑糧食獲得了大豐收,被稱為“秋報”。

    今年中秋節不一般,老人說是“社後分”,是什麼意思?有啥預兆嗎?

    從漢代開始,民間把立秋後的第五個戊日定為“秋社日”,此時,一些地區的農作物已經收穫完了,官府與民間皆於此日祭神答謝。到了宋代時,秋社日這天有食糕、飲酒、婦女歸寧等一些習俗。

    什麼是“戊日”?

    咱們國家在清朝以前是用“干支歷”來紀日子的,到了民國時期才開始啟用西曆來紀年,就是我們現在用的陽曆年。而干支歷中是用“天干”來紀日,稱為“十天干”,用地支來紀月,稱為十二地支,又叫十二辰。其中,十天干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把天干和地支兩兩配到一起,用來紀日子,全部對應完正好是60年的名稱,就是我們說的“六十甲子”。而我們說的“戊”就是十天干中的第五位,帶有“戊”的日子。因為,戊是十天干中的,10天一迴圈。所以相鄰的兩個“戊日”之間相差10天。

    今年的立秋後的第五個“戊日”是多少號?

    今年立秋後的第五個戊日是戊寅日,對應公曆是9月22日,而今年秋分節氣的交節時間是公曆時間9月23日農曆八月二十八號,具體時間是9點3分31秒。顯然是秋分在“秋社”日之後了,也就“社後分”。

    另外,剛才咱們已經說過了,古代也有中秋立社的習俗,而中秋所在的月份是農曆的八月份,是秋季中間的一個月,十五日又是這個月中間的一天,是以農曆來計算的。而秋分是二十四節氣中的一個,是以干支歷來計算的。在兩種曆法中,中秋和秋分,都是秋天的一半。雖然,都是平分了一半,但又不會在同一天,所以,在古代民間有“分後社”和“社後分”的說法,也預示著有不同的年景!

    今年的中秋節是在公曆的9月10日,秋分交節時間是在公曆9月23日,顯然今年中秋在秋分之前了,也就是“社後分”。

    那麼“分後社”和“社後分”有啥說法呢?

    俗語農諺有“分後社,白米遍天下”和“社後分,白米像錦墩”的說法。意思是說,秋分在“秋社日”之後的年份,年景通常比較好,糧食會獲得豐收,到處都是白米,糧食價格可能相對往年較便宜。而秋分在“秋社日”的年份,年景通常不太好,糧食可能會出現欠收的情況,白米很珍貴,糧食價格可能相對往年來說要高。

    而今年是“社後分”,按農諺的說法,糧食可能會出現欠收的情況。

    當然,這只是根據農諺的一種說法而已,並沒有科學依據。並且,農諺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不能涵蓋所有地區,簡單作為了解參考就可以了。

    在《吳郡歲華紀勝》中有:“社公不食宿水,故社日必有雨,曰社公雨”的描述。意思是說,土地爺在生日那天,是不喝隔夜水的,所以在社日那天一般會下雨,被稱為“社公雨”。和農諺“社公厭宿水,逢社必見雨”表達的意思一樣。

    寫到最後:

    農諺是古人在長期的農業生產中與自然相處的過程中總結出來的,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是,畢竟農諺離我們太久遠了,又有地域性,所以,我們還是要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安排農事活動,隨時留意天氣預報總不會錯!

  • 2 # 文以載道MZS

    中秋是中國一個古老的傳統節日,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秋夕祭月演變而來。最初“祭月節”的節期是在干支歷二十四節氣“秋分”這天,後來才調至夏曆八月十五日這天固定的日子。但是“秋分”這個節氣不是固定在某一天的,於每年的公曆9月22-24日交節。它的意思是““平分”意思,除了指晝夜平分外,還有一層意思是平分了秋季。

    “社後分”的意思是中秋節在前,秋分在後。我們今年的中秋節是公曆的9月10日,正好碰上教師節。而秋分是在9月23日,明顯的是中秋節在前,秋分在後,所以今年的秋分就屬於“社後分”。

    在民間諺語中,對屬於“社後分”的年份說出了它基本現象。這些諺語有:“先社後分牛不爭,先分後社牛不借”,它說的是,在中秋節出現在秋分前的年份裡,農民家中存滿了當季豐收的糧食,年景無憂;而凡是秋分後中秋的年份,一般收成都不好,家家戶戶收成不足,年景有憂。

    大致就是這個意思。

  • 3 # 聰穎星空WGT

    古代有中秋立社的習俗,而中秋所在的月份是農曆的八月份,是秋季中間的一個月,十五日又是這個月中間的一天,是以農曆來計算的,所以這一天又稱為“社日”。而秋分是二十四節氣中的一個,是以干支歷來計算的。在兩種曆法中,中秋和秋分,都是秋天的一半。雖然,都是平分了一半,但又不會在同一天,所以,在古代民間有“分後社”和“社後分”的說法,也預示著有不同的年景!

    今年的中秋節是在公曆的9月10日,秋分交節時間是在公曆9月23日,顯然今年中秋在秋分之前了,也就是“社後分”。

    那麼“分後社”和“社後分”有啥說法呢?

    俗語農諺有“分後社,白米遍天下”和“社後分,白米像錦墩”的說法。意思是說,秋分在“秋社日”之後的年份,年景通常比較好,糧食會獲得豐收,到處都是白米,糧食價格可能相對往年較便宜。而秋分在“秋社日”的年份,年景通常不太好,糧食可能會出現歉收的情況,白米很珍貴,糧食價格可能相對往年來說要高。

    而今年是“社後分”,按農諺的說法,糧食可能會出現歉收的情況。

    當然,這只是根據農諺的一種說法而已,並沒有科學依據。並且,農諺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不能涵蓋所有地區,簡單作為了解參考就可以了。

  • 4 # zzz1010

    現在的氣候異常再次告訴我們真的到了需要改善和加強保護環境的時刻了,每次看到類似氣候的問題,總會聯想到國學大師曾仕強教授所講的,水,土地,糧源氣候的因果關係問題,值得現在的人們深思

  • 5 # 三農小草

    八月中秋,各種農作物陸續成熟,古代民間為了慶祝豐收,表達喜悅的心情,就以“中秋”這天作為團聚和慶祝豐收的節日。

    中秋節又稱“月夕節”及“祭月節”,源於古人對月亮的崇拜。因為這個時節,月亮正是一年中最大的時候,官府與民間皆於此日祭神答謝。到了宋代時,秋社日這天有食糕、飲酒、婦女歸寧等一些習俗。

    這個時候拜土地神是來感謝土地神,對我們一年的保佑糧食獲得了大豐收,被稱為“秋報”!

    相傳在農曆的八月十五是土地神昇天成仙的日子,所以,古代民間有相關的一些祭祀土地神的活動。古人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地方叫作“社”。

    今年中秋節不一般,老人說是“社後分”,是什麼意思?

    今年的中秋節是在公曆的9月10日,秋分交節時間是在公曆9月23日,顯然今年中秋在秋分之前了,也就是“社後分”。

    秋分是以公曆來計時的,每年固定於9月22至24日。而中秋則是陰曆節日,由於閏年、閏月等原因,二者的時間並不固定。有時會出現在秋分之前,有時會出現在秋分之後,有時還會出現在同一天,而不同的時間,在農村諺語中也有著特殊的說法。

    俗語農諺有“中秋秋分後,年景無堪憂”;“中秋逢秋分,遍地是黃金。”“分後社,白米遍天下”和“社後分,白米像錦墩”等的說法。而今年是“社後分”,按農諺的說法,預示著農業災荒,糧食可能會出現欠收的情況,多半會出現生活瘟疫等災害是非年。

    2022年中秋不一般,中秋出現在秋分前,中秋時節,月亮離地球最近,對地球的影響也越來越大。陰生涼,代表涼氣來得早,而此時尚在秋分之前,農作物尚未成熟,需要充足的光照和溫度,過早的秋涼並非好事。更何況,陰還易生雨,對糧食晾曬與歸倉也極其不利。按農諺的說法,預示著今年農業災荒糧食可能會出現欠收的情況,多半會出現生活瘟疫等是非。當然這些農諺只是勞動人民從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一種經驗,瞭解一下,大家有什麼新的看法,可以加入討論!

  • 6 # 一請按上次一樣幫忙一

    不是中秋是社後分,是有`先分後社、或先社後分、今年是先社後分,諺語稱,先社後分、稻米貴如金,預示秋收可能欠收

  • 7 # 手機82866135885現實

    中秋是指八月十五中秋節,晚上祭祀完天帝和土地爺後開始賞月,又為稱社日,“社後分”是指秋分在中秋節後才過秋分。

    說明了今年秋暖氣溫高,五穀豐登,萬物茂盛,百果壓枝頭。

    自然災害是局布地區,年年都會發生的。

  • 8 # 玉河人家

    中秋節別名:仲秋、秋夕、八月節、八月半,又稱祭月節、月光誕、月夕、秋節、仲秋節、拜月節、月娘節、月亮節、團圓節等,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日期在農曆的八月十五日。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當地的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自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

    關於中秋節的起源,說法較多。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上說:“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一說它起源於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說明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了。後來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相繼仿效,逐步傳到民間。二說是中秋節起源和農業生產有關,秋天是收穫的季節,“秋”字的解釋是莊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農作物和各種果品陸續成熟,農民為了慶祝豐收,表達喜悅的心情,就以“中秋”這天作為節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間的意思,農曆的八月是秋季中間的一個月,十五日又是這個月中間的一天,所以中秋節可能是古人“秋報”遺傳下來的習俗。

    “社日分”為春社、秋社,具體日期是立春或立秋後的第五個戊日,一般情況下處於秋分前後。秋分在社日前,預示豐年收成好,在社日後年成或不理想。記載在蘇州一帶“分後社,白米遍天下;社後分,白米像錦墩”的諺語。地方誌釋稱:秋分在社前,則田有收成而谷賤。分在社後,則無收而谷貴。記在福建一帶諺語:“秋分在社前,鬥米換鬥錢,秋分在社後,鬥米換鬥豆。”

    今年中秋不一般,按老祖宗的說法今年是“社後分”,有啥講究。今年的中秋節,卻不一般,老祖宗說今年是“社後分”,是什麼意思,有啥預兆嗎?一般來說,人們將立秋之後的第五個“戊日”看成是秋社。所謂“社”就是祭祀土地神的地方。這一天人們都要立社祭祀,以祈求土地神能夠給予人們帶來一個豐收的年景,同時也是在感謝土地神,給予人們食物。而由於立秋之後的第五個戊日與八月十五中秋節很近,所以很多地方都會將中秋節與秋社相融合,於是很多地方的中秋節,也就成為了“社日”。

    在民間,人們有著中秋節在秋分後,還是秋分前,以此來預測年景的俗語。比如說“分後社,白米遍天下;社後分,白米像錦墩”。這句俗語就是在說,如果,秋分後面才是中秋,那麼,便預示著會有一個很好的豐收年景。但如果是中秋之後,才是秋分,那麼就表明收成不會太好!

    中秋是每年的八月十五,也就是說中秋是以農曆來計算的,而秋分,是以干支歷來計算的。兩種曆法中,中秋和秋分,都是秋天的一半。但兩者又往往不會在同一天,所以,民間才會認為,“分後社”、“社後分”,會預示著不同的年景!

    而今年,我們的中秋節是在農曆的八月十五,公曆的9月10日。秋分則是在公曆的9月23日,農曆的八月二十八日。所以,今年的中秋,是在秋分之前,正是“社後分”。在老祖宗的眼中,這似乎是個不好的預兆。當然,有些地方,說社日是在立秋後的第五個戊日。而今年立秋後的第五個戊日是在公曆的9月22日戊寅日,秋分則是在9月23日,按照這樣的演算法,秋社日依舊在秋分之前。同樣預示著,今年的年景可能比不得往年!當然,民間老祖宗的這些俗語,往往都是以自己的經驗為準,往往有著很強的區域性和片面性。所以,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會印證“分後社,白米遍天下;社後分,白米像錦墩”的說法。

    我們傳統的中秋節,已經成為了我們傳統文化的載體,更是我們民族的記憶與炎黃子孫身份的認同。

  • 9 # 風雲抖

    中國的節日和節氣同黃河流域的農業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節日都同農業收成有關。夏季收麥子由於時間比較緊,極端天氣現象越來越多,所以人們在收穫前後花費的時間比較少。嫁出去的女兒去看一次麥梢黃,關心一下小麥的收長勢,然後就投入到緊張的三夏中去了,直到麥子收完了才互相看忙罷。

    秋收相對來說時間比較寬裕,在秋收後互相走動是比較合理的,同時秋收後黃河流域的農作物基本上已經全部收穫了,所以可以對一年的收成進行一個總結了。另外中秋也稱仲秋,中和仲都有中間的意思,意思就是說中秋節應該在秋季的中間。今年的中秋在立秋後剛滿一個月,從時間上確實有點早。秋糧仍然處於關鍵的生長期,當然對於玉米來說這段時間最需要的是充足的Sunny。

    前段時間持續高溫乾旱,秋糧長勢比較差,所以這樣的中秋節對於農民來說很不看好,從心理上對這個節日並不看好。另外今年沒有閏月,過年比較早,秋糧收成不好意味著年後的時間比較長,所以二三月(農曆)到明年收麥青黃不接的時間比較長,所以農村有社後分,谷面貴如金的說法。

    中秋月

  • 10 # 心酸小財務

    “社後分”可能很多人不理解這是啥意思?那我先來解釋一下什麼是“社”?《說文》: 社,地主也,所以“社”就是土地神!那麼“分”又代表什麼?大家都知道一年有24個節氣,所以這裡的指的是“秋分”。連起來的意思也就是今年秋分季節的時間在祭祀土地神時間的後面。

    可能大家還不是太理解,具體什麼時間祭祀土地神呢?可不可以提前呢?在農耕時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叫“社日”,所以也被稱作“社神”。一年兩次,春天舉行時叫“春社”,春社祈谷,祈求社神賜福、保佑農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秋天舉行時叫“秋社”,秋社報神,在豐收之後,報告社神豐收喜訊,答謝社神,類似於拜佛還願。

    我們先來說說土地神的由來吧。大家都知道,土地神是掌管一方土地的神仙,它在天庭眾多神仙中,就是“小嘍囉”。我們對它最熟悉的應該是小時候看的《西遊記》中那個唯唯諾諾、被孫悟空順手提來提去的“小個兒”。幾乎每次唐僧被抓,找不到地方,孫悟空都會把“金箍棒”在地上杵一下,“小老頭”就會從土裡鑽出來彙報情況。這些土地公,雖然也算是正統神仙,但彷彿任何一個正派神仙都能對其發號施令,且隨叫隨到,甚至於當地的妖怪都能指使土地幹事。

    其實還有一個版本:相傳共工是掌管民間水利的神靈,共工有一個兒子叫作句龍,句龍心地非常善良,同情人間疾苦。當民間每年因為洪水氾濫淹沒家園的時候,句龍就會出現在洪水暴發的地方,帶領當地百姓到高地挖溝修渠,興修水利,然後再重建家園;當時句龍規定,每25戶人家為一社,這就是社的最初雛形;後來句龍死後,被人們尊稱他為社神,也就是後來的土地神,而社日就是社民祭奠句龍的日子。

    其實,在中國古代,土地神是地位非常高的神靈。人們義結金蘭時,常說:“皇天在上,后土在下”,他們對著“皇天、后土”發誓,請天地作證,表明自己說的是真話。一旦結義後,就不能違背自己的誓言。這裡的“后土”,指的也是土地神,它官不大,但管的事卻不少,轄區內凡婚喪喜事、天災人禍、雞鳴狗盜之事都要插一手,而且土地神一副慈祥老翁的模樣,與人較為親近,所以人們喜歡向他吐露心聲,向他祈願。

    那麼這個問題中的“秋社”具體的時間是哪一天呢?怎麼算呢?

    2022年秋社日:2022年9月22日,農曆八月二十七日,星期四。

    秋社它始於漢代古人是以“干支”來計時間的,後世定在立秋後第五個戊日,而戊日就是神仙的“休息日”。因為,“戊”在“十天干”中,10天一迴圈,所以相鄰的兩個“戊日”之間相差10天。而今年立秋是2022年8月7日,往後推算,秋社日就在9月22日,秋分在9月23日,所以秋社後面是秋分,簡稱“社後分”且這兩個日子都在中秋節後面,由此可以判斷出今年農民收成會不好,後續物業也會有所上漲。

    由此預兆,民間將秋社日出現在秋分前後,獲取不同的收穫結果現象,用一句諺語總結出來,這句諺語就是“秋分在社前,鬥米換鬥金;秋分在社後,濫食餵豬狗”,還有“分後社,白米遍天下;社後分,白米像錦墩”的說法!

    秋分在社前,鬥米換鬥金 意思是如果秋分的交節日子出現在秋社日之前,農作物會有欠收的現象,莊稼收成少了,市場缺糧,一斗穀米會換取一斗金子,足以顯示糧價的昂貴;天干地雨緊張,高溫催熟油麥黃。可伶農民流汗水,糧食歉收成本漲。

    秋分在社後,濫食餵豬狗意思是如果秋分交節之日出現在秋社日之後,農作物基本能夠完成全生育週期內的所有生育內容,農作物生育時間充足,果實的營養物質累積充分,糧食顆粒飽滿,碩果累累,產量有了保障,收成好了,家家戶戶都有餘糧,糧食充足,剩餘的飯菜不再繼續食用,而是用來餵養豬狗。

    這些雖然沒有科學依據,而且有很強的區域性和片面性。但都是古代時候勞動人民的智慧,也是他們總結出來的經驗。我們不可全信,在作物品種、土地肥力、農業生產管理水平等相對穩定的條件下,氣象條件才是影響農作物產量變化的關鍵因素。(圖源於網路侵刪)

  • 11 # 木子念遠方

    今年的中秋節是在公曆的9月10日,秋分交節時間是在公曆9月23日,顯然今年中秋在秋分之前了,也就是“社後分”。

    俗語農諺有“分後社,白米遍天下”和“社後分,白米像錦墩”的說法。

    而今年是“社後分”,按農諺的說法,糧食可能會出現歉收的情況。

  • 12 # 琴笙流轉

    秋天是收穫的季節,八月中秋,各種農作物都陸續成熟,農民為了表達自己內心喜悅的心情,將中秋定為節日,聚在一起慶祝豐收,所以中秋節就這樣演變過來啦!

    古代有中立社的習俗,中秋是以農曆來計算的,而秋分是二十四節氣中的一個,是以干支歷來計算的,這樣中秋和秋分就不會在同一天,所以在古代民間有“分後社”和“社後分”的說法。於是在民間人們就有著中秋節在秋分後,還是秋分前,以此來預測年景的俗語。比如說“分後社,白米遍天下;社後分,白米像錦墩”。這句俗語就是在說,如果,秋分後面才是中秋,那麼,便預示著會有一個很好的豐收年景;但如果是中秋之後,才是秋分,那麼就表明收成不會太好。

    而今年的中秋節是在公曆的9月10日,秋分交節時間為公曆的9月23日,顯然今年的中秋節是在秋分之前啦,也就是老人說的“社後分”。

    按照民間的農諺俗語的說法,今年中秋節是在“社後分”,那就預示著年景不太好,可能會出現糧食歉收的情況!

    當然農諺俗語是我們老祖宗在長期的農業生長與自然相處的過程中總結出來的,是他們聰明智慧的體現,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不過現在因地域性以及氣候變化多端性,所以我們還是要根據天氣預報,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安排農事活動!

  • 13 # 平平4Z4N

    :“社後分”,按農諺的說法,糧食可能會出現歉收的情況。

    當然,這只是根據農諺的一種說法而已,而沒有科學依據可查。而且,農諺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不能涵蓋所有地區,我們作為了解參考就行了。

  • 14 # 老龔166916589

    這個問題的關鍵。簡單點說:首先,弄明白何為‘’杜‘’,何為‘’分‘’?告訴大家:‘’社‘’是古代相傳的‘’戊‘’日,戊日來源於天干中的第五位,每十天中有一個戊日(天干十天一個輪迴)。那麼‘’分‘’指什麼呢?就是二十四節令中的,第十六個節令秋‘’分‘’,社與分(也就是戊與分)。

    那麼就清楚了。由於天干與地支的輪換,如當年戊日在前,秋分在後,就叫做‘’社後分‘’,換言之當年秋分在前,戊日在後,就叫‘’分後社‘’。今年輪到‘’社後分‘’。

    社後分與分後社,有什麼講究呢?經古老傳說:分後社是好年承,農業豐收年;社後分是不利於農業,或許是荒年。但是,這種說法沒有科學依據,或許是自然災害頻發,多災多難。

  • 15 # 山水相依1277

    中秋節是在每年農曆的八月十五日,是中國傳統節日。和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八月中秋,農作物陸續成熟。中秋是秋天的中間時段。農曆的八月十五在民間除了拜月神以外,還祭拜土地神。古人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地方叫作“社”,像“春社”和“秋社”等。

    按照古代民間的傳統習俗,每到播種和收穫的季節,老百姓都要立社祭祀。以祈求和酬報土地神。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是在立秋之後,這個時候拜土地神是來感謝土地神,對我們一年的保佑糧食獲得了大豐收,被稱為“秋報”。民間把立秋後的第五個戊日定為“秋社日”,此時農作物已經收穫完了,官府與民間皆於此日祭神答謝,成為習俗。

    今年立秋後的第五個戊日是戊寅日,對應公曆是9月22日,而今年秋分節氣的交節時間是公曆時間9月23日農曆八月二十八號9點3分31秒。秋分在“秋社”日之後了,也就“社後分”。俗語農諺有“分後社,白米遍天下”和“社後分,白米像錦墩”的說法。意思是說,秋分在“秋社日”之後的年份,年景通常比較好,糧食會獲得豐收,到處都是白米,糧食價格可能相對往年較便宜。而秋分在“秋社日”的年份,年景通常不太好,糧食可能會出現歉收的情況,白米很珍貴,糧食價格可能相對往年來說要高。而今年是“社後分”,按農諺的說法,糧食可能會出現歉收的情況。

  • 16 # 一棵小樹望江海

    社後分 ,只是一種傳說,這樣的傳說,對於刀耕火種的時代來說, 確實可能會造成一定影響。對於現代化的農業生產的時代來說,有一定的影響,但不一定起決定性的作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庭院種棗樹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