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510933644294747

    直接在梁山汽車站坐車就行,車票價格十幾元錢,如果坐不上就坐梁山到聊城的,在東平商老莊鄉下車,然後再坐銀山到東平的直達東平汽車站。車子應該很多。東平歷史文物及旅遊資源   東平古稱“東原”,歷史悠久,古代文化遺存豐富。1977年,山東省人民政府公佈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處,分別為白佛山石窟造像、北橋墓群、梁氏墓群、東平故城。1978年,全縣文物大普查,共普查到文物點400餘處。1985年,東平縣人民政府公佈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50處。1986年,東平縣人民政府公佈第二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2處。1992年6月,山東省人民政府又公佈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分別為司裡山摩崖造像、理明窩摩崖造像、戴村壩,1994年12月,泰安市人民政府公佈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0處。分別是溝壩遺址、王村墓群、百墓山墓群、東王林(王憲墓)、月岩寺、祥龍觀、仲子讀書處、臘山古建築群、清真寺、青峰山摩崖造像。1996年,對舊縣鄉進行文物普查,同年12月,東平縣人民政府公佈第三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0處。2001年6月,白佛山石窟造像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至2002年底,縣境內共發現較為重要的遺址、墓葬、古建築、石刻及革命紀念地500餘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6處,待批2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0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53處;館藏文物2000餘件。  2010年,山東省東平縣的“端鼓腔”,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曲藝專案類別,序號19。水滸城  投資約3億元建設的水滸城,現在以已對外開放。  東平水滸文化主題公園  東平縣是全國旅遊資源大縣,水滸文化的發祥地,也是《三國演義》、《水滸傳》作者羅貫中的故里。縣境西部總面積627平方公里、常年水面209平方公里的東平湖,是“八百里水泊”唯一遺存水域,東平湖及周邊地區是當年水滸英雄主要活動區域,至今仍保留著水滸遺蹟30餘處,流傳著大量的水滸故事。近年來,東平縣充分發揮豐厚的文化旅遊資源優勢,把文化旅遊產業作為推進轉方式、調結構的新興主導產業進行重點培植,以“建設國內知名旅遊目的地”為目標,以東平湖為核心,以水滸文化為主要載體,加大資源整合利用力度,著力打造“水滸東平、水上東平”兩大品牌,投資近30億元,規劃建設了方圓300平方公里,集文化體驗、風情展示、休閒度假、影視拍攝、遊客集散於一體的中國·東平水滸文化主題公園,包括水滸古鎮、水滸影視城、水滸山寨水寨、二龍山山寨、桃花山山寨、聚義島、宋家莊、祝家莊、石碣村、千年宋城等近二十個景區景點,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國內外遊客前來“活讀水滸、暢遊水泊”,一大批專家學者實地考察、追根尋蹤,大型電視連續劇新版《水滸》、《劍俠情緣》相繼在東平拍攝,《卜案》、《楚留香新傳》等十餘個劇組已陸續入駐。目前,東平以水滸文化主題公園為主體的文化旅遊產業集聚帶已初步形成,展現出廣闊的市場前景和旺盛的發展活力。白佛山石窟造像  白佛山位於東平縣城西區白佛山之陽,共有大小造像134尊,分為隋窟、唐窟、小唐窟、宋窟和露天造像5部分。其中隋窟始鑿於開皇七年,窟內阿彌陀佛主像通高6.7米,結跏趺於束腰仰蓮座上。螺紋肉髻低平,面相渾圓,手施無畏與願印,著雙領下垂式袈裟。此阿彌陀佛像被專家譽為“中原隋代第一佛”。其左右窟壁上又排列數十小龕,龕內造像1—9尊不等,其中“涅磐圖”頗具地方特色,為國內僅有的一處,“十六王子”造像銘造像也是國內罕見。白佛山石窟造像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東平故城  位於東平縣東平鎮宿城村西北處,為兩漢之際東平國王城遺址。城址大體呈長方形,東西長約1600米,南北寬約1300米。城址內西北角、東北角、東南角還殘存有漢代夯土城牆。城址內遺存文物十分豐富,地表暴露物有路釘磚、灰陶豆、甕、罐、板瓦、筒瓦殘片和大型陶磚以及青瓷豆、盤、罐等。近年來,出土文物有泥質五銖錢範、鐵質五銖錢範、虎符、金銀器和鋤、犁等鐵質傢俱。東平故城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司裡山摩崖造像  位於東平縣戴廟鄉司裡山上,造像主要集中在山頂呈“品”字形分佈的三塊巨崖周圍,共有大小造像千餘尊,完整清晰者600餘尊。如按年代劃分,則東崖多為北齊、唐宋造像,其中最高者為北齊一佛二弟子像,主佛像高9.8米,戴寶冠,面相渾厚,手施說法印,著褒衣博帶式袈裟,倚座於寬平座上。此尊造像高度堪稱“中原北齊第一佛”。其右下部有宋代嘉祐二年“三教通連”龕像,為中國摩崖造像中最早的“三教通連”龕像。西崖多為唐、宋摩崖造像,有一佛二弟子和一佛二菩薩、二弟子、二天王、二力士等組合像,其中唐代多為武后時期的造像,多通體磨光,面相豐圓飽滿。宋代造像則神情豐富,雕刻精細,其中的36尊羅漢像等更是神態各異,持物不同,栩栩如生。南崖造像風化較為嚴重,多為唐、宋時期的單體佛像或羅漢像。  造像龕旁多有銘文題記,最長者達500餘字,其中還有武則天造字10餘個。對於考證中國佛像石刻的名稱、年代、演變規律等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司裡山摩崖造像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理明窩摩崖造像  位於東平縣斑鳩店鎮六工山之陽半山腰處,呈“一”字形東西向排列,長14米,共有大小造像49尊,均為唐代造像。其中最高者176釐米,最小者僅有10釐米。  造像分三個時期,第一期“長安之年”造像,主要為阿彌陀佛三尊大佛像。均著雙領下垂式衣,質薄貼體,面相豐腴,眉眼細長,身體上寬下窄,呈現出強健的力度美感。頭光為雙層桃形火焰紋並施彩繪,內層有化佛七尊。第二期“開元八年”造像,除形象稍遜於第一期外,特點基本一致。第三期“鹹通十四年”造像,衣紋呈粗泥條狀,頭似圓球,身體面相圓胖,面容較醜陋,體現出唐代造像走向衰落的特點。理明窩摩崖造像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橋墓群  位於東平縣老湖鎮展營村內,為後漢東平國獻王劉蒼及其後代的墓葬群,又稱“王陵山漢墓群。”墓群原有9座,俗稱“九子冢,”皆封土堆高大,從南向北呈“八”字形依次分佈。其中最北一座1號墓即獻王墓,現存封堆高20餘米,直徑300餘米,夯土層明顯。其它2、4、8、9號均現存有不同程度的封土堆。5、6、7號墓在“文革”中被扒毀。  1958年,山東省文物管理處對3號墓進行過發掘,墓內出土有較完整銅鏤玉衣一套,同時還有金銀器、銅鐵器、玉盅、耳杯、陶壺等一大宗文物,均為東漢時期早期文物特點。北橋墓群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梁氏墓群  為於東平縣老湖鎮梁林村西,西鄰蠶尾山。為宋代梁氏官宦及其後代的墓葬群。以宋太宗至道三年太平軍節度使梁維忠建址,“父子狀元”梁顥、梁固、呈相樑子美等均葬於此地。墓葬大部分在“文革”中被毀掉,其中有一些宋代壁畫墓,出土有銅駝、銅壺、石硯及墓誌等。墓區內現有梁維忠、梁固墓碑和樑子美神道碑以及數件大型龍首碑帽。其中樑子美神道碑高6.5米,寬1.5米,厚0.6米,螭首蚨座。分別有太宰兼門下侍郎白敏、少宰兼中書侍郎李邦彥、尚書丞相趙野奉敕撰文、書丹、撰額。梁氏墓群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戴村壩  南有都江堰北有戴村壩,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設施。位於東平縣彭集鎮南城子村北大汶河上,初建於明永樂九年,為土壩,萬曆元年改築為石壩,歷代迄今均有維修。主壩體南北長438米,向東呈弧形。分三段,北曰玲瓏壩,中曰亂石壩,南曰滾水壩,三壩一體,以滾水壩水平高度最低。壩石壘砌採用鐵釦束腰法,增加了壩體的抵抗力。壩北又有東西向兩壩,一為“竇公堤”,石堤西連北壩頭,全長863米,最東為“三合土壩”,沿用舊名,實為石壩,長260餘米。二壩均為擋洪水,洩洪峰、保主壩的輔助壩。主壩兩端壩頭上有明、清、民國曆代重修碑記數方。戴村壩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壩南建有龍王廟一座,現為防汛辦公室。東平縣大力開發旅遊產業後,在壩北又建有戴村壩博物館一座,壩南建有跑馬場,星級賓館等。洪頂山摩崖刻經  位於東平縣舊縣鄉屯村鋪村東洪頂山西部山谷兩側,為北齊河清三年時所刻。刻經面積共有1500餘平方米,內容多為佛教經文中的一節,如《文殊般若經》是“文殊師利白佛言”至“無念無作故”一節和大字“七佛”名、“大山岩佛”、“安樂佛”等佛名,還有東平僧“安道一”、印度僧法洪等刻字題記。其中“大空王佛”四字佛名,全高9.6米,為中國北朝摩崖刻經之最,堪稱“榜書之宗”。刻字原有1200餘字,因自然風化,現存700餘字。洪頂山摩崖刻經為待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楚霸王墓項羽墓  位於東平縣舊縣鄉舊縣三村東,當地人稱為“霸王墳”。墓原有封土,高10米左右,直徑100米,墓前原有碑刻四方,漢柏數株,均已毀。今墓前殘存石碑一通,約存原碑之三分之一,碑文曰“楚霸王口口。一劍亡秦力拔口,重瞳千載孰能攀。秋風蕉鹿行人憾,口寢於今草亦斑。王之墓有二,一在和州之烏口,戊申之春,餘來守汶陽,過谷城見村碑苔蘚,古冢……”此墓史載為楚霸王之頭顱墓,即漢劉邦“以魯公禮葬項王於谷成(即今舊縣)。”楚霸王項羽墓為待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溝壩遺址  位於東平縣梯門鄉溝壩村西處山間臺形地上,面積約6300平方米,為商周遺址。文化層堆積厚約0.5—2米。土質灰褐色,地表暴露遺物有夾砂褐陶鬲足和泥質灰陶粗豆柄、厚壁罐、獸骨、蚌片等。一般陶器多飾繩紋。南部有一方形灰坑,邊長1.5米。溝壩遺址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王村墓群  位於東平縣東平鎮王村村南、村北,為漢代封土堆墓葬。現存墓兩座,村南1號墓,封土堆高14米,直徑40米;村北2號墓封土堆高12米,直徑60米,土質為灰白淤積泥。兩墓均夯土層明顯,儲存基本完好,墓室結構及葬品不詳。原王村周圍有不少漢代封土堆墓葬,均在“文革”中被扒毀。王村墓群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百墓山漢墓群  位於東平縣斑鳩店鎮柏松山村西百墓山上。相傳,山周圍有漢墓百餘座,故山俗稱“百墓山”。其中有近年來發現的一座墓葬,為全石結構中型漢代畫像石室墓。墓室完整,葬品已早年被盜。南北長近9米,東西寬6米,高近3米。墓門向東,分前室、後室和左右耳室幾部分,後室外有迴廊。畫像內容主要分佈在前室和左右耳室上。內容有謁拜圖、樂舞圖、豐收圖、白虎、方相氏和五銖錢幣等。運用淺浮雕和平面線刻兩種雕刻技法。前室中間石柱上刻有“此人馬皆食大倉”八隸字。百墓山漢墓群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東王林(王憲墓)  位於東平縣梯門鄉梯門村西、望山之前山坡地上。墓封土堆高1.5米,直徑6.5米,前立明嘉靖十九年墓碑,上有“光祿大夫勳柱國太子太保兵部尚書贈少保諡康毅荊山王公墓”等題字。墓前神道上現存有石人、石馬、石羊、石虎各一對,左右對立,形體高大,其中文、武官石俑通高近3.5米。還殘存石門坊一座、華表一對。原墓區內有石門、林牆、神道碑、柏樹等,均毀於“文革”中。東王林(王憲墓)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崑山月岩寺(王憲墓)  位於東平縣銀山鎮崑山西麓,為一處寺院建築。寺坐北向南,門向西,面積約3千平方米。寺院內有大雄寶殿、藏經閣及左右配殿和後殿,為前後雙重院落,其中大雄寶殿向南,面闊三間,進深7.4米,高8米,抬梁式木質結構,歇山式灰瓦頂,脊上有磚雕雙龍戲珠及花卉圖案。院內有明代萬曆七年全石質鐘樓一架,高4.5米,四角攢頂,宋代小虛觀塔一座,全石質,高3.5米,瓦壟頂,均造型精美。還有碑刻數方及摩崖榜書題字,是研究具有地方特色文化“東原文化”的重要史料。崑山月岩寺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祥龍觀  位於東平縣銀山鎮臘山半山腰處,南臨東平湖,為一道教宮觀建築,面積約1.4萬平方米。寺依山而建,寺門向西,內有玉皇殿、三清殿、天王殿、藏經閣等,其南建有南天門一座,均為明清時期建築。院內有明、清碑刻數方,院外有龍吐柏、神仙井等自然奇觀。祥龍觀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臘山古建築群  位於東平縣銀山鎮臘山北山體間,東臨東平湖,為一處道教建築。始建年代無考,明、清、民國之際均有維修。有峰雲觀、玉皇殿、碧霞元君殿、老虎洞等古建築,分佈在呈字形的石階盤路周圍。其中峰雲觀內的主體建築三清宮與邱祖閣為連體建築,全高7米,面闊3間。磚石結構,閣在上,平頂,邊緣有垛口。觀北有明正德年間所建樂臺一座,柱上有楹連曰“聲遏行雲一曲昇平千聖樂,歌翻白雪五音調葉萬民歡。”臘山又是一處風景奇特的旅遊勝地,以柏怪、木奇、景幽著稱,被歷代名人譽為“小泰山”或“小岱峰”。臘山是道教分支全真教的發祥地,全真教創始人丘處機曾在此修煉。臘山建築群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清真寺  位於東平縣州城鎮州城內,為縣內回民宗教活動場所。佔地約6畝,初建於明代萬曆年間,明、清、民國及現代均有維修,為魯西最大的清真寺。寺坐西向東,從東向西依次為大門、天井、前殿、後殿、觀賞臺等。其中前殿為主殿,起脊灰瓦頂,歇山式建築。面闊五間,進深3間,內為四梁八柱樑架結構。左右各有耳子一所,木柱支撐,灰瓦頂。後殿和前殿有天溝相連,五脊攢肩式頂,斗拱結構,造型奇巧。其裝飾具有獨特的阿拉伯民族風格。清真寺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仲子讀書處  位於東平縣斑鳩店鎮子路村內,又名“子路祠”,始建於宋嘉祐四年,後歷代均有維修。佔地面積約4.6萬平方米。坐西向東,依山坡而建,二進院落,以大門、二門、仲子祠正殿為軸線,左右各一瓦殿,構成一個嚴謹的建築群。正殿仲子祠為立山式建築,面闊3間,灰瓦頂,滴水勾簷。大門有清光緒年間劉洪恩題寫的“仲子讀書處”匾額。仲子讀書處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青峰山摩崖造像  位於東平縣城南青峰山西山谷北側。為佛教摩崖造像。造像有兩組,第一組近於山巔,呈扇形分佈,為宋代造像。中間為一佛二弟子像,佛高1.5米,結跏趺於須彌座上,兩耳垂肩,高肉髻,著通肩式袈裟,手施無畏與願印。左右崖上又各分佈有九尊羅漢像,合為十八羅漢。姿態各異,栩栩如生。第二組造像在第一組下方60米處,為三世佛像,均高近2米,結跏趺於須彌座上,著雙領下垂式袈裟,面部凸圓肥胖,較為醜陋。此三像年代較晚。青峰山摩崖造像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有53處:無鹽故城、須昌故城、鄣城故城、後邑故城、遂城遺址、陽穀邑故城、朱橋遺址、丁塢遺址、屯村鋪遺址、舊縣三村遺址、範村墓群、石馬古墓、一擔土古墓、路口古墓、趙橋古墓、焦村古墓、於寺古墓、孫百大百墓、韓煦墓、大窪墓群、劉曜墓、孫覆墓、西王林、郭樓古墓、後銀山古墓、李將軍墓、龍山石窟造像、於寺石刻、長山石刻、黃石崖石刻造像、栲栳寺石刻、華巖洞石窟造像、靈泉寺石刻、雙塔山石刻、接山泉碑、清泉寺石刻、州城石刻、建修觀音堂等碑記、東平公冉子祠碑記、鏵山石刻造像、堯陵禪寺、永濟橋、程公祠、玉皇廟、秦氏節孝坊、恩褒三代坊、磨香寺、毛莊教堂、李所教堂、劉仲羽墓、東進支隊辦公室、工委誕生地、烈士陵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學六年級小組口號和組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