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蘇州大學機電工程學院院長、蘇州醫用機器人協同創新研究院院長、蘇州大學相城機器人與智慧裝備研究院院長孫立寧為我們帶來的一場宏觀的關於醫療機器人的演講。孫立寧院長是一位學者,也是一位企業家。他是蘇州博實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同時也是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
醫用機器人的發展機遇
醫療器械產業發展迎來了新契機
從大的領域來看,醫療機器人屬於醫療器械。這方面我們國家的宏觀形勢非常關注,從國家中長期規劃、國務院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以及戰略新興產業等等,都提出了關於高階醫療器械的發展。
1、醫學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不斷擴充套件
隨著醫學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不斷擴充套件,從過去的組織器官發展到細胞和分子層面,已經發展到整體和系統的方面。研究也開始從各個角度開始進行,包括生物、環境、人的心理、社會和大的社會工程方面。
2、從多學科交叉的融合與滲透
當前的科學和生命科學、生物技術、奈米技術、資訊科技、認知技術、先進製造技術不斷壯大。
3、新的診斷與治療技術手段不斷出現
診斷方面,過去看X光發展到CT、核磁現在到分子診斷。治療方式方面,從過去的手術包括治療、吃藥,發展到微創,以及到基因診斷。
4、新技術推動醫學新的發展方向
而從大的健康領域來看,不僅僅是看病、吃藥的問題,而是從預防、預測、個性化診療包括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都為這個領域提供了很好的變化。
新一代生物、資訊、製造技術快速向醫療器械領域匯聚
發達國家注意到當前的大資料、智慧感測器、快速基因測序、分子診斷、微納製造包括柔性可延展電子器件、可穿戴裝置包括人工智慧都向這方面發展。
在檢測方面,出現功能一體化的影像產品,比如低劑量X光、診療一體化的裝置等。在藥械融合方面,包括可吸收的生物材料、可以植入的材料、列印技術等等,都為新型高階醫療器械提出新的解決方案。
醫療體系的變化
當前的醫療體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過去治病、看病到現在的健康以及醫療器械的資訊化、智慧化、網路化、便攜化的日趨發展,促進了整個醫療體制的改觀。具體來說,當前的醫療器械處於前所未有的大好時機。
發展機遇
中國製造2025包括十個領域,過去的“生物醫藥”,發展到現在的“生物醫藥與高效能醫療器械”。這裡面很大一塊是醫用機器人、高階的醫療器械。高檔數控與機器人領域中,也講了醫療機器人將作為重要的發展方向。在近期工信部、發改委、財政部聯合印發的《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中,預測到2020年會有10個標誌性的產品,其中手術機器人就是預測的重要的標誌性成果。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智慧機器人重點專項已經發布指南,我們也注意到服務機器人裡將手術、康復、助老助殘作為重要的發展方向。
2014年我參加國家醫療器械“十三五”規劃。講到醫療裝備的發展趨勢,高效能、智慧化,是國家的戰略新興產業。從檢測裝置開始,從彩超到深化檢測又發展了手術導航機器人和康復訓練機器人,又發展到個性化機器人。
2015-2016年我參加中國科協組織的國家創新力評估組,其中有一個關於智慧生活的領域評估,包含包含幾個主題:智慧交通、智慧服務、智慧健康、泛在安全。這裡面智慧健康發展的思想,就講機器人技術、微奈米技術、3D與資訊科技的融合,未來的發展會涉及到疾病診斷與監測、微創治療、遠端醫療、移動醫療、健康監護、康復、助老助殘、健康資訊化、網路健康顧問服務。透過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未來在健康資訊化和網路健康顧問方面會得到非常重要的發展。而在裝備層面,無論檢測、診斷和助老助殘包括微創手術都跟機器人先進製造技術的關係是非常密切的。從大的宏觀形式看,醫療裝備是越來越高階,就出現了醫療機器人的發展方向。
醫用機器人產業現狀
機器人分類
從用機器人來輔助和幫助醫生解決患者的問題來講,大概分成四個方面。
第一,手術機器人。輔助和替代醫生進行手術作業。這方面骨科用得比較多,這一類產品國外有不少,都是在關節置換過程中,透過生物力學的計算和精準的影象匹配,實現精準作業,從效果上比人來得快。剛才Nelson教授講了國外好多好多新的產品,這方面的的確確是一個重要的發展方向,也是一個很好的產業。
第二,康復機器人和醫用服務機器人。康復類機器人在解決老年人、殘疾人的替代方面,目前又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醫用服務機器人,在醫院裡幫助護士和醫生對患者進行看護,藥品的傳輸,這些監控方面的工作,也採用了自動化、無人的機器人方面的替代。
第三,檢測類機器人。過去的CT運動和結構相對比較簡單,現在發展成用機器人的結構來實現傳統的檢測裝置高階化,又出現機器人化的醫療裝備。國外已經有很多產品,包括機器人化X光機、機器人化超聲檢測與診斷系統等。過去是人來手術,現在機器看片子,機器手術。這樣的好處是精準。這方面骨科用得比較多,這一類產品國外有不少,都是在關節置換過程中,透過生物力學的計算和精準的影象匹配,實現精準作業,從效果上比人來得快。
第四,微納血管介入機器人。剛才談到未來機器人進入到血管,現實地看,過去我們到醫院裡,醫生在X光機下進行導絲/導管,醫生和患者同時用大量X射線進行,而現在用機器人實現導絲/導管,很精準。國外也有類似的磁類導航和力反饋的,是操作型的機器人還不是小機器人進入到血管。
醫用機器人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從國外的發展來看,有達芬奇手術、賽博刀、Mako骨科手術、ROSA神經外科以及脊柱手術機器人等等,瑞典、以色列、法國等都有大量研發和市場推廣工作,又出現康復的、檢查的、診斷的機器人,如雨後春筍湧現。
中國的情況起步也不是很晚,近十年來從國家基金委、863計劃裡支援了北航為代表的一些研發。像北航王田苗教授的腦定位,進行神經微創。中科院先進技術研究院的脊柱機器人、北理工的頜面機器人等等。目前在國內比較高階的機器人研究比較多的單位,都開始從事這個領域。2008年前後,北航王田苗教授透過遠端機器人導航,實現一個9歲孩子的手術。這個中央電視臺已經進行了報道,效果非常好。
腹腔手術
在當前醫療機器人裡,大家接受的是通用的腹腔手術。
過去手術無論是膽囊還是腸道,都是開膛剖肚。十幾年前醫生在臺面上進行操作,大概需要幾個小時。很辛苦,還可能發生顫抖。現在美華人發明了一個立體的螢幕,透過機械手帶動幾個機械微創器件,透過它的遙控,實現操作。能夠實現遠端、穩定、微創。陸陸續續在國際上得到快速發展。像日本、加拿大還有義大利,都在開始這方面的研究。
天津大學的王教授做了妙手,在國內進入了臨床試驗階段。我本人的團隊哈工大已經開發出腹腔手術,跟國外的水平也比較接近了。
骨科機器人
過去我們做接骨,人在X光下進行感覺操作。如果對準三個毫米以內就算成功,三毫米以外這個手術就失敗了。成功率基本在70%。現在用機器人來看,透過X光導航,兩個機械臂進行拉伸,對準用機器人打孔,自動把釘子鎖上,在2004年前後就研發成功了。目前這個平臺也陸陸續續進行了很多關鍵技術的應用。
微創手術機器人系統&腸道診療微機器人系統
機器人進入血管還早,進入腸道還比較容易。首先開發出藥丸子,吞下去就能看到影象。這個被動藥丸,賣了63個國家。下一代會是主動的,能在腸道里走,鏡頭能調整和釋放藥物,進行活檢,但至少還要五年時間才能實現。
還有人類的結腸,用肛腸鏡進行探測。這裡面簡單說就是蛇形機器人,柔體的,在腸道里能自動的根據腸道情況進行適應,這個更現實。包括像老年人脊椎彎掉,大手術很困難,透過X光照射,就發現用生物力學的方法,用機械臂打幾個孔,把裡面注射球囊,這樣脊椎就直了。
總結一下當前國內的情況。
一方面是高校。在醫用機器人研究中,北航、北理工、哈工大、中科院研究所、深圳中科院(深圳)自動化所、瀋陽自動化所等等實力很強。另一方面,十幾年前大家說研發醫用機器人感到很不理解,很危險,離產業很遠,政府並不關心。而現在看來地方政府非常關心,深圳提了機器人研究院,立了很多專案。包括蘇州政府、上海交大,都在全國成立醫用機器人研發平臺。
市場資料
這是國內的研發情況,產業的情況看,的的確確很大的市場。在各類手術機器人中,手術類佔60%。其他比如放射佔20%,急救、外骨骼和康復佔得比較少,但整體看,市場很大,並且康復機器人有望成為醫療機器人中的一個主要市場力量。
從國際上的報道看,目前來看,工業機器人市場份額最大,第二是軍用機器人,但醫療機器人在2025年將達到170億美金,將成為取代軍用機器人的第二大市場。
發展趨勢
緊跟臨床技術發展
看幾個醫用機器人的發展趨勢,顯然人們希望從手術類來看,創傷越小越好,達到席教授跟Brad Nelson那種,吃一個藥進去就最好了。但還很遠。手術微創越來越成為主流發展方向。現在的機器人是開放式,搞一個大口子。現在用四個或者幾個鉗子,放到腹腔,就留了幾個孔,未來發展希望單孔。這一個孔進去,透過機械手的變形作用,顯然是一個很好的概念,但是還比較難。這個技術沒有停止,國際上像美國直覺,加拿大、義大利、慕尼黑、美國內布拉斯加包括瑞士還有交大,都在開發柔性的操作臂。這裡面醫生提了很多好的專案。未來在胃的手術,透過食道放進去一個柔性機械臂,透過變形長成兩個到三個,在胃裡就可以手術了。包括前列腺等等,這都是這個領域未來5-10年重點的發展方向。前兩年科技部又立了兩家單孔手術機器人和多孔手術機器人,要求他們3-5年實現很好的應用。
我們看到達芬奇手術機器人費用太貴太大,一般的醫生用不起。這裡面的核心問題是解決醫生能精準操作,現在研發是一體化的,醫生還是操作,但手術機械是電動的,人透過控制就可以,不有操作。上個星期跟我們國家孫院士談了,他高度的評價,這種對中國當前推廣低成本、自動化的器件,非常有幫助。剛才也看到了柔性臂的研究,在結構上非常精巧。
醫療機器人的研究熱點
從醫療機器人技術層面,大家看看有哪些。
第一,三維重建與配準,透過各種影象實現影象重構,提高手術視覺化程度。對器官組織得看到,透過各種影象實現影象重構,無論是骨頭還是組織器官。
第二,術前術中導航與規劃。透過計算機模擬,進行導航規劃提高手術精度,生物組織不是拿刀隨便手術的,必須跟醫生的經驗,在什麼地方注入和切割,這裡面要透過計算機模擬,進行導航規劃提高手術精度。
第三,新型結構,小型的柔性的高精度帶感測器的結構,是未來的發展方向。無論單孔還是雙孔還是骨科,微型器件非常關鍵,這裡面出現了很多針對不同手術,不同作業要求的新型的手術器械。
第四,智慧材料,提高手術療效。過去的機械結構很難變形,現在透過新興材料,能製造柔性機器人,還包括可移植的人工心臟、心臟瓣膜等等。
第五,智慧控制和多資訊融合,提高手術精度。手術過程中人獲得了影象,也需要獲得操作過程的力反饋。這些資訊的融合怎麼能夠讓人機互動更好,就存在智慧控制與資訊融合方面的問題。
第六,手術生物建模,拓展醫生手術抉擇能力。人在手術的時候是靠經驗的,所以就必須把組織骨頭和肌肉或者器官、肝臟、胃等等進行生物建模。這裡面不僅是成效,更重要的是生物組織材料的特性要確定,引導機器人實現正確的操作。
第七,人機互動,提高手術的可操作性。提高手術可操作性、假肢控制。這方面是非常前沿的。
從技術層面上分成了七方面。
協同創新平臺
醫療機器人是一門跨界學科,研發週期長,門檻比較高,所以就必須建立一個政、產、學、研、醫、資結合的平臺,把這些資源整合起來。
本人也做了一些探討,怎麼樣把產業做大?要素是什麼?肯定要有技術、人才、資本、高校、政府、醫院、醫生、標準、檢測,這些方面在一個平臺上連起來才能做好。
比如怎麼發揮政府資源和作用,我們成立了一個平臺,把專家、學者、教授作為專業導師,給他們扶持幫助、給他們投資,有專案先做一做,做得差不多了,有一些社會資源的幫助跟企業對接,然後使得這個研發解決很多麻煩。
比如後來本人建議蘇州政府把他們串起來建立一個研究院,主要引進一些技術、人才和專案。透過幫助他們引進社會資本專門做醫療器械方向,做大的時候就形成一個產業園,這是比較理想的狀態。透過一年多的實踐,做得還可以。
為了創新,肯定要進行研發支撐。國家給你經費,地方政府也給一些平臺,支撐發展,規劃發展。
以上是講講大的形式看醫療機器人裝備,是機器人和醫療器械,國家很重視。我們抱團取暖,能很好的合作,把產業做大,共同發展。謝謝大家!(來源:雷鋒網)
下面是蘇州大學機電工程學院院長、蘇州醫用機器人協同創新研究院院長、蘇州大學相城機器人與智慧裝備研究院院長孫立寧為我們帶來的一場宏觀的關於醫療機器人的演講。孫立寧院長是一位學者,也是一位企業家。他是蘇州博實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同時也是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
醫用機器人的發展機遇
醫療器械產業發展迎來了新契機
從大的領域來看,醫療機器人屬於醫療器械。這方面我們國家的宏觀形勢非常關注,從國家中長期規劃、國務院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以及戰略新興產業等等,都提出了關於高階醫療器械的發展。
1、醫學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不斷擴充套件
隨著醫學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不斷擴充套件,從過去的組織器官發展到細胞和分子層面,已經發展到整體和系統的方面。研究也開始從各個角度開始進行,包括生物、環境、人的心理、社會和大的社會工程方面。
2、從多學科交叉的融合與滲透
當前的科學和生命科學、生物技術、奈米技術、資訊科技、認知技術、先進製造技術不斷壯大。
3、新的診斷與治療技術手段不斷出現
診斷方面,過去看X光發展到CT、核磁現在到分子診斷。治療方式方面,從過去的手術包括治療、吃藥,發展到微創,以及到基因診斷。
4、新技術推動醫學新的發展方向
而從大的健康領域來看,不僅僅是看病、吃藥的問題,而是從預防、預測、個性化診療包括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都為這個領域提供了很好的變化。
新一代生物、資訊、製造技術快速向醫療器械領域匯聚
發達國家注意到當前的大資料、智慧感測器、快速基因測序、分子診斷、微納製造包括柔性可延展電子器件、可穿戴裝置包括人工智慧都向這方面發展。
在檢測方面,出現功能一體化的影像產品,比如低劑量X光、診療一體化的裝置等。在藥械融合方面,包括可吸收的生物材料、可以植入的材料、列印技術等等,都為新型高階醫療器械提出新的解決方案。
醫療體系的變化
當前的醫療體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過去治病、看病到現在的健康以及醫療器械的資訊化、智慧化、網路化、便攜化的日趨發展,促進了整個醫療體制的改觀。具體來說,當前的醫療器械處於前所未有的大好時機。
發展機遇
中國製造2025包括十個領域,過去的“生物醫藥”,發展到現在的“生物醫藥與高效能醫療器械”。這裡面很大一塊是醫用機器人、高階的醫療器械。高檔數控與機器人領域中,也講了醫療機器人將作為重要的發展方向。在近期工信部、發改委、財政部聯合印發的《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中,預測到2020年會有10個標誌性的產品,其中手術機器人就是預測的重要的標誌性成果。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智慧機器人重點專項已經發布指南,我們也注意到服務機器人裡將手術、康復、助老助殘作為重要的發展方向。
2014年我參加國家醫療器械“十三五”規劃。講到醫療裝備的發展趨勢,高效能、智慧化,是國家的戰略新興產業。從檢測裝置開始,從彩超到深化檢測又發展了手術導航機器人和康復訓練機器人,又發展到個性化機器人。
2015-2016年我參加中國科協組織的國家創新力評估組,其中有一個關於智慧生活的領域評估,包含包含幾個主題:智慧交通、智慧服務、智慧健康、泛在安全。這裡面智慧健康發展的思想,就講機器人技術、微奈米技術、3D與資訊科技的融合,未來的發展會涉及到疾病診斷與監測、微創治療、遠端醫療、移動醫療、健康監護、康復、助老助殘、健康資訊化、網路健康顧問服務。透過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未來在健康資訊化和網路健康顧問方面會得到非常重要的發展。而在裝備層面,無論檢測、診斷和助老助殘包括微創手術都跟機器人先進製造技術的關係是非常密切的。從大的宏觀形式看,醫療裝備是越來越高階,就出現了醫療機器人的發展方向。
醫用機器人產業現狀
機器人分類
從用機器人來輔助和幫助醫生解決患者的問題來講,大概分成四個方面。
第一,手術機器人。輔助和替代醫生進行手術作業。這方面骨科用得比較多,這一類產品國外有不少,都是在關節置換過程中,透過生物力學的計算和精準的影象匹配,實現精準作業,從效果上比人來得快。剛才Nelson教授講了國外好多好多新的產品,這方面的的確確是一個重要的發展方向,也是一個很好的產業。
第二,康復機器人和醫用服務機器人。康復類機器人在解決老年人、殘疾人的替代方面,目前又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醫用服務機器人,在醫院裡幫助護士和醫生對患者進行看護,藥品的傳輸,這些監控方面的工作,也採用了自動化、無人的機器人方面的替代。
第三,檢測類機器人。過去的CT運動和結構相對比較簡單,現在發展成用機器人的結構來實現傳統的檢測裝置高階化,又出現機器人化的醫療裝備。國外已經有很多產品,包括機器人化X光機、機器人化超聲檢測與診斷系統等。過去是人來手術,現在機器看片子,機器手術。這樣的好處是精準。這方面骨科用得比較多,這一類產品國外有不少,都是在關節置換過程中,透過生物力學的計算和精準的影象匹配,實現精準作業,從效果上比人來得快。
第四,微納血管介入機器人。剛才談到未來機器人進入到血管,現實地看,過去我們到醫院裡,醫生在X光機下進行導絲/導管,醫生和患者同時用大量X射線進行,而現在用機器人實現導絲/導管,很精準。國外也有類似的磁類導航和力反饋的,是操作型的機器人還不是小機器人進入到血管。
醫用機器人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從國外的發展來看,有達芬奇手術、賽博刀、Mako骨科手術、ROSA神經外科以及脊柱手術機器人等等,瑞典、以色列、法國等都有大量研發和市場推廣工作,又出現康復的、檢查的、診斷的機器人,如雨後春筍湧現。
中國的情況起步也不是很晚,近十年來從國家基金委、863計劃裡支援了北航為代表的一些研發。像北航王田苗教授的腦定位,進行神經微創。中科院先進技術研究院的脊柱機器人、北理工的頜面機器人等等。目前在國內比較高階的機器人研究比較多的單位,都開始從事這個領域。2008年前後,北航王田苗教授透過遠端機器人導航,實現一個9歲孩子的手術。這個中央電視臺已經進行了報道,效果非常好。
腹腔手術
在當前醫療機器人裡,大家接受的是通用的腹腔手術。
過去手術無論是膽囊還是腸道,都是開膛剖肚。十幾年前醫生在臺面上進行操作,大概需要幾個小時。很辛苦,還可能發生顫抖。現在美華人發明了一個立體的螢幕,透過機械手帶動幾個機械微創器件,透過它的遙控,實現操作。能夠實現遠端、穩定、微創。陸陸續續在國際上得到快速發展。像日本、加拿大還有義大利,都在開始這方面的研究。
天津大學的王教授做了妙手,在國內進入了臨床試驗階段。我本人的團隊哈工大已經開發出腹腔手術,跟國外的水平也比較接近了。
骨科機器人
過去我們做接骨,人在X光下進行感覺操作。如果對準三個毫米以內就算成功,三毫米以外這個手術就失敗了。成功率基本在70%。現在用機器人來看,透過X光導航,兩個機械臂進行拉伸,對準用機器人打孔,自動把釘子鎖上,在2004年前後就研發成功了。目前這個平臺也陸陸續續進行了很多關鍵技術的應用。
微創手術機器人系統&腸道診療微機器人系統
機器人進入血管還早,進入腸道還比較容易。首先開發出藥丸子,吞下去就能看到影象。這個被動藥丸,賣了63個國家。下一代會是主動的,能在腸道里走,鏡頭能調整和釋放藥物,進行活檢,但至少還要五年時間才能實現。
還有人類的結腸,用肛腸鏡進行探測。這裡面簡單說就是蛇形機器人,柔體的,在腸道里能自動的根據腸道情況進行適應,這個更現實。包括像老年人脊椎彎掉,大手術很困難,透過X光照射,就發現用生物力學的方法,用機械臂打幾個孔,把裡面注射球囊,這樣脊椎就直了。
總結一下當前國內的情況。
一方面是高校。在醫用機器人研究中,北航、北理工、哈工大、中科院研究所、深圳中科院(深圳)自動化所、瀋陽自動化所等等實力很強。另一方面,十幾年前大家說研發醫用機器人感到很不理解,很危險,離產業很遠,政府並不關心。而現在看來地方政府非常關心,深圳提了機器人研究院,立了很多專案。包括蘇州政府、上海交大,都在全國成立醫用機器人研發平臺。
市場資料
這是國內的研發情況,產業的情況看,的的確確很大的市場。在各類手術機器人中,手術類佔60%。其他比如放射佔20%,急救、外骨骼和康復佔得比較少,但整體看,市場很大,並且康復機器人有望成為醫療機器人中的一個主要市場力量。
從國際上的報道看,目前來看,工業機器人市場份額最大,第二是軍用機器人,但醫療機器人在2025年將達到170億美金,將成為取代軍用機器人的第二大市場。
發展趨勢
緊跟臨床技術發展
看幾個醫用機器人的發展趨勢,顯然人們希望從手術類來看,創傷越小越好,達到席教授跟Brad Nelson那種,吃一個藥進去就最好了。但還很遠。手術微創越來越成為主流發展方向。現在的機器人是開放式,搞一個大口子。現在用四個或者幾個鉗子,放到腹腔,就留了幾個孔,未來發展希望單孔。這一個孔進去,透過機械手的變形作用,顯然是一個很好的概念,但是還比較難。這個技術沒有停止,國際上像美國直覺,加拿大、義大利、慕尼黑、美國內布拉斯加包括瑞士還有交大,都在開發柔性的操作臂。這裡面醫生提了很多好的專案。未來在胃的手術,透過食道放進去一個柔性機械臂,透過變形長成兩個到三個,在胃裡就可以手術了。包括前列腺等等,這都是這個領域未來5-10年重點的發展方向。前兩年科技部又立了兩家單孔手術機器人和多孔手術機器人,要求他們3-5年實現很好的應用。
我們看到達芬奇手術機器人費用太貴太大,一般的醫生用不起。這裡面的核心問題是解決醫生能精準操作,現在研發是一體化的,醫生還是操作,但手術機械是電動的,人透過控制就可以,不有操作。上個星期跟我們國家孫院士談了,他高度的評價,這種對中國當前推廣低成本、自動化的器件,非常有幫助。剛才也看到了柔性臂的研究,在結構上非常精巧。
醫療機器人的研究熱點
從醫療機器人技術層面,大家看看有哪些。
第一,三維重建與配準,透過各種影象實現影象重構,提高手術視覺化程度。對器官組織得看到,透過各種影象實現影象重構,無論是骨頭還是組織器官。
第二,術前術中導航與規劃。透過計算機模擬,進行導航規劃提高手術精度,生物組織不是拿刀隨便手術的,必須跟醫生的經驗,在什麼地方注入和切割,這裡面要透過計算機模擬,進行導航規劃提高手術精度。
第三,新型結構,小型的柔性的高精度帶感測器的結構,是未來的發展方向。無論單孔還是雙孔還是骨科,微型器件非常關鍵,這裡面出現了很多針對不同手術,不同作業要求的新型的手術器械。
第四,智慧材料,提高手術療效。過去的機械結構很難變形,現在透過新興材料,能製造柔性機器人,還包括可移植的人工心臟、心臟瓣膜等等。
第五,智慧控制和多資訊融合,提高手術精度。手術過程中人獲得了影象,也需要獲得操作過程的力反饋。這些資訊的融合怎麼能夠讓人機互動更好,就存在智慧控制與資訊融合方面的問題。
第六,手術生物建模,拓展醫生手術抉擇能力。人在手術的時候是靠經驗的,所以就必須把組織骨頭和肌肉或者器官、肝臟、胃等等進行生物建模。這裡面不僅是成效,更重要的是生物組織材料的特性要確定,引導機器人實現正確的操作。
第七,人機互動,提高手術的可操作性。提高手術可操作性、假肢控制。這方面是非常前沿的。
從技術層面上分成了七方面。
協同創新平臺
醫療機器人是一門跨界學科,研發週期長,門檻比較高,所以就必須建立一個政、產、學、研、醫、資結合的平臺,把這些資源整合起來。
本人也做了一些探討,怎麼樣把產業做大?要素是什麼?肯定要有技術、人才、資本、高校、政府、醫院、醫生、標準、檢測,這些方面在一個平臺上連起來才能做好。
比如怎麼發揮政府資源和作用,我們成立了一個平臺,把專家、學者、教授作為專業導師,給他們扶持幫助、給他們投資,有專案先做一做,做得差不多了,有一些社會資源的幫助跟企業對接,然後使得這個研發解決很多麻煩。
比如後來本人建議蘇州政府把他們串起來建立一個研究院,主要引進一些技術、人才和專案。透過幫助他們引進社會資本專門做醫療器械方向,做大的時候就形成一個產業園,這是比較理想的狀態。透過一年多的實踐,做得還可以。
為了創新,肯定要進行研發支撐。國家給你經費,地方政府也給一些平臺,支撐發展,規劃發展。
以上是講講大的形式看醫療機器人裝備,是機器人和醫療器械,國家很重視。我們抱團取暖,能很好的合作,把產業做大,共同發展。謝謝大家!(來源:雷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