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pvc20150205

    [原文]

    上德不德①,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②,是以無德③。上德無為而無以為④;下德無為而有以為⑤。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⑥。故失道而後德,失德面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⑦,而亂之首⑧。前識者⑨,道之華⑩,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⑾,不居其薄⑿;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譯文]

    具備“上德”的人不表現為外在的有德,因此實際上是有“德”;具備“下德”的人表現為外在的不離失“道”,因此實際是沒有“德”的。“上德”之人順應自然無心作為,“下德”之人順應自然而有心作為。上仁之人要有所作為卻沒有迴應他,於是就揚著胳膊強引別人。所以,失去了“道”而後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後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後才有“義”,失去了義而後才有禮。“禮”這個東西,是忠信不足的產物,而且是禍亂的開端。所謂“先知”,不過是“道”的虛華,由此愚昧開始產生。所以大丈夫立身敦厚,不居於澆薄;存心樸實,不居於虛華。所以要捨棄澆薄虛華而採取樸實敦厚。

    [註釋]

    1、上德不德:不德,不表現為形式上的“德”。此句意為,具備上德的人,因任自然,不表現為形式上的德。

    2、下德不失德:下德的人恪守形式上的“德”,不失德即形式上不離開德。

    3、無德:無法體現真正的德。

    4、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以,心、故意。無以為,即無心作為。此句意為:上德之人順應自然而無心作為。

    5、下德無為而有以為:此句與上句相對應,即下德之人順任自然而有意作為。

    6、攘臂而扔之:攘臂,伸出手臂;扔,意為強力牽引。

    7、薄:不足、衰薄。

    8、首:開始、開端。

    9、前識者:先知先覺者,有先見之明者。

    10、華:虛華。

    11、處其願:立身敦厚、樸實。

    12、薄:指禮之衰薄。

  • 2 # 繽紛葡萄7C

    1、全文: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恆無慾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徼。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眇之門。


    2、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惡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恆也。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3、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恆使民無知、無慾也。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矣。


    4、道衝,而用之有弗盈也。淵呵!似萬物之宗。銼其兌,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誰之子,象帝之先。


    5、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俞出。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

  • 3 # 雪玉真如

    道 德 經 : 第 三 十 八 章

    上 德 不 德 , 是 以 有 德 ﹔

    下 德 不 失 德 , 是 以 無 德 。

    上 德 無 為 而 無 以 為 ﹔

    下 德 無 為 而 有 以 為 。

    上 仁 為 之 而 無 以 為 ﹔

    上 義 為 之 而 有 以 為 。

    上 禮 為 之 而 莫 之 應 ,

    則 攘 臂 而 扔 之 。

    故 失 道 而 後 德 , 失 德 而 後 仁 ,

    失 仁 而 後 義 , 失 義 而 後 禮 。

    夫 禮 者 , 忠 信 之 薄 , 而 亂 之 首 。

    前 識 者 , 道 之 華 , 而 愚 之 始 。

    是 以 大 丈 夫 處 其 厚 , 不 居 其 薄 ﹔

    處 其 實 , 不 居 其 華 。 故 去 彼 取 此 。

    道德經這一章講了真正有德的人的本性,上德自然無為,下德有為追逐名,即常人之德重其形,聖人之德重其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夫妻之間怎樣相處不覺得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