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鴻哥iouyh福小鋪

    劉禪即便不開城門投降,死守待援也不會成功脫困。

    蜀漢的情況自先主劉備死後就一直很糟糕,夷陵之敗,徹底敗掉了劉備集團的家底,之前還能在漢中與曹操大戰,且能夠在荊州出兵北伐,但夷陵之敗後,蜀漢面臨的是諸多威脅,政權搖搖欲墜,連南蠻都敢侵犯蜀漢的邊境,可見蜀漢是多麼的危險。

    劉備當時敗光的不僅是雄厚的實力,還有的是人心。

    連江東孫權那邊都有張昭這樣的投降派存在,怎麼蜀漢會沒有呢,很明顯,蜀漢的投降派是被強力壓制下去的,無法冒尖。

    壓制下去不代表不存在。

    所以,劉備集團,也就是自劉備死後,劉禪和諸葛亮想要穩住蜀漢政權,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牢牢掌控兵權,掌控兵權需要消耗大量的資源啊,所以才有了多次的北伐為藉口。

    說是討伐曹魏,實際上重點是牢牢控制住兵權,有數目龐大的軍隊在手,內部那些投降派再怎麼折騰也翻不起浪花。

    而且李嚴的故事也很有趣,他算是益州的老人,但一直被諸葛亮派遣去籌集軍糧,這可是非常得罪人的活,李嚴不幹了,諸葛亮借大義懲處了他,而且把活繼續派給李嚴的兒子,說明什麼,就是要打壓益州內部的不穩定因素和聲音。

    所以啊,到了諸葛亮死後,這樣的掌控才算稍微弱了下去,但姜維手裡頭還是掌控著數目龐大的軍隊,因此在外力介入後,而且是切斷姜維率領的軍隊支援情況下,劉禪很快明白自己的處境,他已經控制不住局面了,若不趕緊出門投降,恐怕自己就會被人捆綁著送出去,與其如此,倒不如自己主動些。

  • 2 # 中林之木

    正常主政情況之下,殺投曹派立威立信,因鄧艾帶得兵馬不是很多,成都還可呼籲降兵都反了,像劉備當初一樣不糾以往。等到姜維若只兩萬援兵殺過來足可以抵擋和打退鄧艾,鄧艾必是離鄉背井遠途而來。

  • 3 # 大白白野

    這個問題說不準,當時情況可能很複雜,而且據今1700多年了。估計當時蜀國成都守軍不多,劉禪守不住,就像秦末子嬰沒有力量抵抗,不得不向劉邦投降一樣。據照史料記載,當時姜維在劍門堵住了鍾會率領的曹魏主力大軍,鍾會都打算撤軍了。孫吳本著盟友唇亡辱寒道理展開救援蜀國行動,老將丁奉等都參加了救蜀行動,劉禪還是投降了。蜀漢的霍戈在南中點齊兵馬,準備去支援成都,但是可惜的是,還沒等軍隊開拔,劉禪就投降了。蜀漢的羅憲在永安堅守。鄧艾率領的是偏師,諸葛瞻等人在綿竹戰死後鄧艾兵臨成都城下,劉禪在譙周等人勸說下不戰而降。劉禪在成都可能不知道各地情況,像姜維還說我們還在抵抗,陛下怎麼投降了。由於當時交通通訊限制,劉禪和各地聯絡情況不一定特別通暢順利。劉禪如果知道各地抗魏情況不一定輕易放棄扺抗投降。劉禪的成都城裡有多少駐軍,戰鬥力如何,能否守住成都等待到援軍到來?劉禪是一位怎麼的人?譙周等為什麼勸降?拒降主戰派情況如何?蜀漢有軍隊大約十一萬,姜維處大約有五六萬人,《三國演義》說諸葛瞻處大約有七萬人,實際上能有二萬左右,扣除南中、永安等地駐軍,成都城守軍不多,成都城牆高大,有完整防禦體系,但是守軍力量不行。劉禪本身充滿著爭議。有人說劉禪“扶不起的阿斗”。有人說劉禪大智若愚。劉禪在處理與諸葛丞相的關係,處理魏延、楊儀等等許多君臣關係等等方面還可以,只是信任宦官黃皓誤事,另外姜維事先知道曹魏鍾會等要入侵蜀漢,建議劉禪要加強防守防備,可是劉禪防守工作沒有做好。劉禪自縛投降,有人認為劉禪太軟弱,也有人認為劉禪這樣做對,不貪戀皇位,減少百姓死亡和戰爭損失。不管怎樣說,劉禪投降了,沒有守住基業,不是一代雄主。譙周力勸劉禪投降,譙周有可能和張昭相似,面對突如其來的鄧艾軍隊擔心性命和財產。久居城市不接觸戰事的人往往害怕打仗,勸劉禪放棄抵抗。也有人認為蜀漢內部分派系,譙周等益州本地人不堅決支援蜀漢政權而主張投降。成都城一些人主張抵抗,北地王劉諶聽到投降都和家人自殺了,很有氣節。當初,劉備進攻成都,許多人勸劉璋堅守,劉璋在西涼馬超率軍出現後還是投降了。從當時情況來看,劉禪不開城門投降而是等待援軍到來有可能成功。關鍵是成都可能守不住,諸葛瞻幾乎把成都兵力都帶走了,諸葛瞻、張遵、黃崇、趙統等都是官二代,抵抗意識很強,可惜這些人戰死了,對成都震動很大,對投降起到促進作用。諸葛瞻等在綿竹失敗後,劉禪要是放棄成都投奔南中霍戈處可能會好一些,死守成都是下策,關鍵是成都極有可能守不住,劉禪開城門投降包含著被迫不得已因素。當然,如果能守住成都等待援軍到來還是有可能重新翻盤的,畢竟鄧艾率領的軍隊數量不多。

  • 4 # 史料多多

    在面對魏國數萬大軍壓城的緊要關頭,劉禪雖然害怕,但還是保有一個皇帝該有的風範,召集外圍力量,全力抵抗。

    他不是沒做過努力,只是時不與他。

    ‬戰事開始的局勢

    公元263年,魏軍三路伐蜀,佈局如下:

    徵西將軍鄧艾為西路軍,率三萬關中精銳,從狄道進入甘松、沓中一帶,牽制姜維;

    雍州刺史諸葛緒為中路軍,率軍三萬,從祁山進攻武街、陰平橋頭,抄姜維後方;

    鎮西將軍鍾會為東路軍,率十萬禁軍,分兵兩路,從斜谷、駱谷進攻漢中。

    剛開始雙方局勢平衡,鄧艾的任務是拖住在沓中的姜維,等諸葛緒大軍繞後包圍。

    可是姜維不吃這一套,一聽說漢中危急,立刻率兵南下,趕在諸葛緒到來前渡過陰平橋頭。

    而主力鍾會軍方面,則拿下了漢中屯糧據點關城,並留下兩萬兵馬圍困漢、樂兩城。

    在姜維趕到漢中前,局勢已經偏向鍾會一方,於是他又南下,與成都派來的廖化、張翼合軍,駐守劍閣。

    戰事陷入膠著狀態,劍閣周圍山高林密,東有漢水攔路,西有大小劍山阻隔,地勢很險峻。

    鍾會雖然一路都有留下軍隊駐守,但體量過大,加上劉欽的援軍從子午谷趕來加入,

    又因為諸葛緒沒能完成合圍,軍隊被吞併,此時的鐘會軍還是保持著十萬之眾,在劍閣完全施展不開。

    ‬膠著之下,鄧艾奇兵開啟局面

    就在這膠著的時候,鄧艾憑藉過人的膽識,率三萬人偷渡陰平,橫行七百里無人之地,實行戰術迂迴,抄到劍閣後方。

    在成都的劉禪聽說這樣一隻從天而降的大軍後,立刻派諸葛亮之子諸葛瞻等二代人物前去迎戰,並頒佈詔書勤王。

    當時蜀漢大部分軍隊被拖在前線,能夠調動的只有兩處:南中的霍弋軍和永安的閻宇軍。

    據記載,時任永安都督的閻宇,在接到詔書後立刻率軍前往成都,只留下兩千人給羅憲。

    作為蜀漢防禦東吳的前線,守備力量不及漢中和南中,閻宇就任時曾率五千兵力增強防禦,故可判斷其守備力量至少在五千以上。

    當時東吳聽說魏軍伐蜀後,派遣軍隊西進,名為救援,實是趁火打劫,所以羅憲的兩千軍隊雖少,但已經是最大限度能留下的了。

    估計閻宇至少帶了三千人前去支援成都,可是此後閻宇就下落不明,這唯一一支勤王軍也不知下落了。(後面再說明)

    鄧艾兵臨城下,但成都周圍還有不少力量:

    首先是姜維大軍,聽到成都被圍攻的訊息後,立刻轉頭南下,東進閬中,繞了個大彎趕到郪縣,距離成都只有七十里。

    其次是南方霍弋軍,一開始也想北上勤王,但劉禪讓他按兵不動,可能是考慮到路程問題,遠水救不了近火。

    再次是成都周圍的衛星城,如汶山、龍鶴、白馬等地,都有一些可用之兵。

    最後就是漢中戰場的黃金圍、漢城、樂城,但是正在被圍困中。

    軍隊看起來多,實際上真的有扭轉局勢的,只有姜維的軍隊,自接手漢中軍務後,姜維手中就把持著蜀漢最精銳的軍隊,包括無當飛軍。

    劍閣對峙時,又得到廖化、張翼率領的禁軍加入,軍備得到進一步加強。

    以他和鄧艾以往的戰績來看,佔到地利的姜維,如果率軍進攻的話,那很大機率是能夠解成都之圍的。

    ‬勝利三要素,天時地利人和,蜀漢只佔其一

    再說天時,本來曹魏群臣是不同意伐蜀的,先吳後蜀也是曹家三代定下來的方針。

    尤其是曹操從漢中退軍、曹爽兵敗興勢後,對於蜀漢就開始採取防禦,吳亡蜀自降也是朝廷上的共識。

    司馬昭執意伐蜀,本來就沒得到多少人同意,只有鍾會和他齊心,就連鄧艾,最開始也是扭扭捏捏,不願進軍蜀漢的。

    在劍閣時,鍾會進不能進,十萬大軍光一天的消耗就十分巨大,司馬昭想的是速戰速決,主要資源還得用來對付東吳。

    不過此時雙方都沒有拼死一戰的決心,鍾會也為司馬昭攢足了資本,已經準備退走了,他要退的話,姜維也不會追。

    誰知道鄧艾奇襲陰平,打破了僵局,鍾會被擺上了桌面,退的話,鄧艾孤軍深入,三萬大軍遲早給吞了,之前做的一切努力全成泡影。

    鍾會是硬著頭皮前進的,不過他很幸運,姜維在聽到成都被圍後昏了頭,主動撤軍南下,把路讓給了鍾會。

    於是鍾會十萬大軍一路南下,派偏軍追趕姜維,自己直接兵臨成都城下,和鄧艾搶功勞。

    所以當時劉禪看到的,不止鄧艾的三萬軍隊,還有即將到來的鐘會十萬大軍。

    成都地區土地肥沃,沒有劍閣、陰平那樣群山環繞來保護,是理想的建都地點。

    可一旦兵臨城下,優點就極速轉為弱點,平原地區很適合大集團部隊拉開包圍圈,而現在劉禪面對的,就是十三萬人將要組成的封鎖線。

    更頭疼的是,姜維為擺脫追兵,步子繞遠了,在劉禪投降之後,他才剛趕到郪縣。

    其實就算他到了郪縣,可沒有優勢兵力的姜維,如何能衝破這封鎖線呢?

    咱在這裡不防大膽做個猜想,還記得閻宇的三千人馬嗎?

    他們在接到命令後,晝夜不停趕到了成都,正巧遇到鄧艾三萬大軍,一口就被吞了。

    閻宇死於亂軍之中,而這一切,劉禪都看在眼裡。

    劉禪可能分不清這是哪一方面的勤王軍,可三千人馬一下子就被全滅的慘狀,已經足夠讓他膽顫心裂了。

    成都方面,益州士族都不願再支援劉家江山,對他們來說,興復漢室不關我事,做名正言順的曹魏官員,要比當割據王侯的偽官更好。

    如此一來,蜀漢軍只是佔了個地利優勢,可天時、人和一個都不佔,北地王劉湛的所謂固守城池、以待外援,也只是他一廂情願罷了。

    劉禪是個聰明人,自然知道負隅頑抗的下場,不是惹急鄧艾、鍾會,等城一破大開殺戒,就是像呂布一樣,被益州士族綁了獻祭。

    這兩種都不是好路,於是他選擇了第三條路:投降,而不是逃走,因為根本逃不走。

    ‬總而言之

    劉禪在面對鄧艾軍隊時,如果死守援軍救援的話,其實都免不了亡國的結局,甚至他的下場可能會很慘。

    投降才是最優選擇,雖然落了個壞名聲,但家族也得到不錯的生活,寧死不屈、君王死社稷是好聽,但劉禪從來就不是一個理想主義者。

  • 5 # 扣帽子王

    你還是沒搞清楚,這個問題,歷史學家,和歷代軍事家,早給出過評價。

    死戰是可以的,前提是你要有退路,萬一打輸了,你要有撤退的地方。但現實的正史在於,蜀漢從來就沒有真正掌握過南中地區,也就是說你想打,是沒有退路的,你不具備拼命的條件。

    戰爭講的是利害得失,打贏了,你啥也得不到,打輸了,你連退路都沒有,滿城屠戮,就算從賭博的角度,這也是不划算的,兩權相害取其輕,投降是最划算的選擇。

    所以別以為劉禪是傻子,人家畢竟是政客,就算阿斗腦袋不老靈光,那滿朝文武也全是傻瓜白吃嗎。

  • 6 # 幼安2017

    不應該派諸葛瞻出站,鄧艾遠道而來,人馬不多,糧草不足,不足以持久作戰!應該堅壁清野、誘敵深入,不與鄧艾正面交戰,集中兵力守衛成都,鄧艾攻城不下、進退兩難之時,蜀中各地援軍在掩殺鄧艾,必能大獲全勝!

  • 7 # kotomi醬

    沒有用,因為根本就沒有援軍。姜維已經被鍾會拖死在劍閣道了,劍閣是蜀地門戶,不可能讓,姜維根本就撤不出來。

    劉禪降不降,其實並不是那麼重要,因為益州本土士族會毫不猶豫的拋棄劉禪。劉備在入蜀後,荊州勢力完全壓制了益州勢力。夷陵之戰,蜀漢的年輕一代被全部葬送,直接斷層。諸葛亮死後,荊州派已經壓制不了益州派了。費禕死後,姜維掌權,本就是魏國降將,在蜀國根本就沒有自己的勢力,只能透過不斷北伐掌控兵權,最後只能屯田避禍。益州勢力已經完全掌控蜀漢政權,當初他們能為了自己的利益拋棄劉璋,此時也會毫不猶豫拋棄劉禪,在他們看來,誰主政都沒關係,保住士族利益,才是最重要的事。

  • 8 # 笑青吟翠2019

    不可能!劉禪,除了投降沒有其他選擇。原因在於,主要的兵力都在外面,姜維一支,對東吳一支,還有就是最後的守備部隊被諸葛的兒子,劉禪的女婿帶到劍閣,打光了。沒有部隊還不算什麼大事。問題是以焦周為首的蜀中派,早就串聯好了,在朝堂,請求的時候,劉禪答應,就是劉禪帶頭投降。劉禪不答應就算焦周提著劉禪的腦袋出去投降。

  • 9 # 幸福香蕉

    不能,夷陵之戰使得蜀漢元氣大傷,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蜀漢的經濟實力不夠了。再打下去只有死路一條、生靈塗炭,老百姓受傷,劉禪投降沒有錯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題臨安邸》作者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