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柳葉彎眉207

    首個火箭炮

    世界上第一門現代火箭炮是1933年蘇聯研製成功的BM-13型火箭炮。這種自行式火箭炮安裝在載重汽車的底盤上,裝有軌式定向器,可聯裝16枚132毫米尾翼火箭彈,最大射程約8500米,1939年正式裝備蘇聯紅軍,1941年8月在斯摩稜斯克的奧爾沙地區首次實戰應用。當時蘇聯紅軍的一個火箭炮連以一次齊射,摧毀了納粹德國軍隊的鐵路樞紐和大量軍用列車。火箭炮齊射時,像火山噴發熾熱岩漿,鋪天蓋地般傾瀉在敵目標上,聲似雷鳴虎嘯,熱若排山倒海之勢,不僅消滅敵人大量有生力量和軍事裝備,而且給敵人精神上以巨大的震撼。

  • 2 # 山吇

    1933年,蘇聯透過在載重汽車底盤上安裝導軌式定向器,成功研製出BM-13型火箭炮。該型火箭炮可聯裝16枚132毫米尾翼式火箭彈,1940年,BM-13型火箭炮開始試生產。

    出於保密的考慮,當時蘇聯軍方沒有正式命名BM-13型火箭炮,但共產國際兵工廠在生產時將俄文單詞共產國際的第一個字母“K”,作為出廠標記印在了炮車上。因此,蘇軍官兵根據這個字母“K”,把該武器稱為“喀秋莎”。

  • 3 # 谷底小苗

    世界上第一門現代火箭炮是前蘇聯的BM-13型火箭炮(中國譯名為喀秋莎),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研製裝備的一型輪式車載火箭炮。

    BM-13型火箭炮採用載重卡車為底盤,安裝8個導軌式發射架構成移動式火箭炮發射系統,可掛載16枚M-13型固體燃料火箭彈,戰鬥射程達8500米。最大行程385千米。

    BM-13型火箭炮於1941年開始裝備蘇聯軍隊,在整個二戰期間,總共裝備6800門。該炮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作戰效果突出,以“喀秋莎”火箭炮之名而著稱。

  • 4 # 此去經年2020

    世界上第一門火箭炮叫喀秋莎。

    世界上第一門火箭炮是1933年蘇聯研製成功的BM13型火箭炮。又稱喀秋莎火箭炮。

    喀秋莎火箭炮研製成功後,在戰場上發揮了強大的作用。據說喀秋莎火箭炮的名字來源於發射筒上的英文標誌“k”字。看見發射筒上的“k”字,索性想起了一個名叫喀秋莎的姑娘,她淳樸,善良,是一位才華顯著的女子,她的故事一直激勵著後人。喀秋莎還是一首歌曲,這首歌曲,節奏明快、簡捷,旋律樸實、流暢,在蘇聯的衛國戰爭時期被廣泛傳唱。後來就把這種火箭炮命名為“喀秋莎”。

  • 5 # 使用者418670966571

    喀秋莎。

    喀秋莎火箭炮的正式型號是BM-13,這是一種多軌道的自行火箭炮。共有8條發射滑軌,一次齊射可發射直徑為132毫米的火箭彈16發,最大射程8.5千米,既可單射,也可部分連射,或者一次齊射,裝填一次齊射的彈藥約需5-10分鐘,一次齊射僅需7-10秒。運載車時速90千米。該炮射擊火力兇猛,殺傷範圍大,是一種大面積消滅敵人密集部隊、壓制敵火力配系和摧毀敵防禦工事的有效武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後來這種武器被出口到一些社會主義國家,並在戰爭中繼續發揮作用(如中國的抗美援朝戰爭)

    1942年初,一種速射的自行火炮在蘇聯烏拉爾的兵工廠裡以驚人的速度被大批次地生產出來,並很快裝備到紅軍部隊。這種火炮斜置在卡車上,能並排發射火箭,不像榴彈炮、加農炮那樣笨重,不僅移動方便,而且火力兇猛,所以,戰士們非常熱愛這種武器。這種火箭炮的發射架上標著字母“K”,這是某兵工廠出廠時的標記。操縱火炮的紅軍戰士就根據這個字母“K”,把大炮命名為“喀秋莎”,這個別名迅速在蘇軍裡傳播開來。一首歌曲的名字與一種威力強大的武器同名,這無意間又促使了這首歌曲的流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農村有些人從早上工作到晚上11點,工資才有4000多塊,這樣努力的拼搏有意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