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浩騫
-
2 # 六耳執筆
漢唐,對華人影響深遠!漢帝國的國號成了一個民族的族名,唐帝國的強盛影響後世。“漢人”,“唐人”皆由此而來。
唐太宗李世民在建國之初,依靠強大的武力,挫敗了各路諸侯,統一了中原。也不用像漢朝一樣,積蓄力量,等待六七十年擊敗北方遊牧民族。北方的突厥被唐太宗擊垮,崛起在青藏高原的吐蕃政權與唐帝國和親聯姻。
解決了兩大強敵,唐帝國在唐玄宗時代對西域的經營達到了鼎峰。西域就是玉門關以西,鹹海以東,天山南北的廣大地區,包括了今天的甘肅新疆中亞大部。
與唐同時代崛起的世界級帝國阿拉伯,直接滅掉了第二波斯帝國,擊垮東羅馬帝國,繞道北非從西班牙打進了歐洲。向東壓向了中亞,東西兩大帝國的擴張,將很多小型文明國家擠壓在了中亞。中亞逐漸成了國際關係的前沿和中心。
一直以來,吐蕃對西域和河西走廊虎視眈眈。唐帝國先後設定安西都護府和兩大節度使,安西節度使、北庭節度使,針對崛起的吐蕃和沒落了的突厥。
吐蕃政權一度挑唆中亞小國脫離唐帝國的控制,都被唐軍挫敗。名將高仙芝甚至俘虜了吐蕃公主,他也因此升任安西節度使。
中亞有一個小國家石國,分裂成親唐與反唐兩派。親唐的一派不斷接受唐玄宗的冊封和賞賜,反唐一派氣不過,號召勢力組成了反唐聯盟,不斷進攻周邊親唐的小國。
這些小國家尋找唐軍庇護,於是,安西節度使高仙芝率軍親征。安西節度使親征,反唐聯盟豈是對手?很快,就被打地困守孤城,迫不得已選擇投降。
高仙芝先納降,後突襲,佔領城池,殺掉俘虜,縱兵為禍。結果,一個石國王子逃離了,在中亞控訴高仙芝的背信棄義和暴行,又組成了新反唐聯盟。
新反唐聯盟實力弱,這才找到了西方的阿拉伯帝國,負責中亞事務的阿拉伯將軍渴望建功立業,決心一致對付西域的唐軍。
訊息傳到長安,唐玄宗和大臣們對此不以為然。況且,打勝了,唐帝國在西域的控制力更加牢固,也可趁機壓制阿拉伯帝國。
外交上輕視對手;但高仙芝卻深知此戰不易。皇權在上,迫於無奈,他統帥兩萬唐軍和兩個小國的一萬盟軍,千里遠征。
於是,兩個世界級帝國在怛羅斯這個地方打了一場遭遇戰。戰爭前期,唐軍在高仙芝的指揮下還可以佔到優勢;隨著戰況的發展,十萬聯軍逐漸壓上,唐軍方面的一個小國葛羅祿又臨陣倒戈。
一時間,唐軍受到四面圍攻,戰爭持續了幾天幾夜,最終,高仙芝率領5000殘軍退回安西,唐軍失敗了。
安西節度使兵員有限,又經歷慘敗,兵力損失了一半。高仙芝又被調離安西,唐軍在西域的實力大打折扣,也再沒有起兵報復。
阿拉伯帝國因為是幫別人復仇,也不好插手西域。權力真空,導致葛羅祿逐漸做大,而視西域為“盤中餐”的吐蕃趁機插手,西域和關中甚者一度斷了聯絡。
公元751年的怛羅斯之戰,是大唐帝國和阿拉伯帝國的初次交鋒,但這場戰爭僅僅是雙方邊防軍之間的一次中小規模遭遇戰。
戰後,失敗的唐帝國沒有起兵報復,戰勝的阿拉伯也沒有擴大戰果,只便宜了中亞小國葛羅祿和吐蕃。可真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啊!
四年後,安史之亂爆發,唐帝國再也沒有恢復往日的輝煌和強盛,不得不讓人唏噓!
回覆列表
在歷史上中國文明強盛的朝代當屬漢唐盛世,就在盛唐的同一時代,阿拉伯帝國中東崛起,同樣屬於鼎盛時期,那麼向東擴張的阿拉伯和向西擴張的大唐就不可避免的發生軍事衝突,這就是怛羅斯之戰。這次衝突是中國和阿拉伯兩種文明之間第一次戰爭,也是唯一的一次戰爭,對現在世界格局也有一定的影響。但是結局讓人遺憾,當時處在開元盛世的大唐軍隊完敗,三萬唐軍幾乎全軍覆滅,上萬唐軍被俘,不過弔詭的是對於這場戰爭,交戰雙方正史遮遮掩掩,歷史教科書更是鮮有著墨,幾乎已被遺忘......
公元750年,唐朝以西域藩國石國(西域古國,位於中亞,現在的烏茲別克境內)“無番臣禮”為由,派安西節度使高仙芝領兵征討,很快攻佔石國城池,俘虜石國國王隨後斬首。僥倖逃脫的石國王子遂向大食(阿拉伯帝國)的阿拔斯王朝(黑衣大食)求救。高仙芝接到情報說大食援軍計劃襲擊唐朝西域四鎮,高仙芝的反應是採取先發制人之策,主動進攻大食。鑑於當時唐帝國在西域的影響,葛邏祿{今阿爾泰山南部地區)及拔汗那國(今吉爾吉斯坦境內)的軍卒也參加大唐軍隊一起征戰。公元751年七月,在怛羅斯大唐與大食軍隊遭遇。於是,怛羅斯戰役打響了。
先對雙方的兵力做個簡單的介紹。唐帝國方面,主將是高仙芝,副將為李嗣業,別將為段秀實,兵力為安西都護府兩萬漢軍,盟軍拔汗那以及葛邏祿部一萬人,高仙芝的安西節度兵一共二萬四千宇人,怛邏斯之戰居然出動安西都護府八成以上的兵馬,說明這次高仙芝是下了血本的,也是對即將和阿拉伯的大戰有心裡準備的。
阿拉伯帝國方面,總指揮是齊雅德·伊本·薩里,兵力為呼羅珊本部宗教戰士四萬人,再加上已經被阿拉伯控制的阿姆河與錫爾河流域的幾乎所有屬國的兵力十餘萬,總兵力當在15萬左右。
在這樣兵力懸殊的情況下,他怎麼敢出動呢?高仙芝不傻,當然有獲勝的把握。而這勝算就在唐軍的裝備上。唐代時,中國軍隊無論裝備、士氣還是將帥能力都達到了冷兵器時代的一個高峰。當時唐軍野戰常用的陣形之一是"鋒矢陣",衝在最前面的是手執陌刀(一種雙刃的長柄大刀)、勇猛無畏的輕裝步兵,接著是步、騎兵突擊,後列則有弓弩手仰射。陌刀的攻擊力極為可怕,列陣時"如牆而進",肉搏時威力不減,李嗣業便是一員善使陌刀的猛將。騎兵方面則是輕重騎兵結合,一般使用馬槊和橫刀。唐代改進了冶煉技術,灌鋼法取代了百鍊法,使鐵製戰刀更加鋒銳。唐軍的鎧甲拋棄了魏晉的具裝鎧,演變為以明光鎧為代表的唐十三鎧,重量更輕,但防禦力卻有所提升。另外不得不提的就是唐軍的拋射兵器--弩,中國的弩早在秦漢時期便已獨步天下,到了唐朝更加成熟完善,其射程與威力遠非尋常弓箭可比。主要裝備伏遠弩,擎張弩,角弓弩和單弓弩,射程二百至四百米不等,還有那時候的大殺器車弩,最遠射程能達到一公里,這在當時是無敵的。
相比之下,阿拉伯軍隊除了馬匹上的優勢外,阿拉伯軍隊顯然就遜色多了,並且在近距離的攻防戰中,這一優勢又大打折扣。所以,在阿拉伯人以為自己馬多勢眾,首先向唐軍發起了衝鋒。迎接他們的是唐軍密密麻麻的箭雨,衝到近處的騎兵還要遭遇絆馬索,拒馬的打擊,阿拉伯人不得不降低衝鋒速度,然而速度決定騎兵的衝擊力,在速度低下的情況下,傷亡更大。有些僥倖衝入唐軍陣地的騎兵,又被陌刀無情的砍殺,就連阿拉伯人撤退時,也被唐軍騎兵從後面追殺,一時間阿拉伯軍隊損失慘重。據史學家估計,戰鬥打響的五天內,就有不低於五萬的阿拉伯軍隊被消滅,傷者無算......
本來唐軍勝算的把握是非常大的,即使不能全勝,但絕對不至於失敗。可歷史的拐點,卻在這場戰爭的第五天出現了。這天傍晚之後,葛邏祿部僱傭兵見交戰雙方激戰數日仍相持不下,突然叛變(事後有人認為是被阿拉伯人買通的結果)。叛軍從背後包圍了唐軍,陣腳頓時大亂。阿拉伯聯軍趁機出動重騎兵突擊唐軍陣營的中心,連日征戰的唐軍在內外夾擊下再也支撐不住,終於潰敗,高仙芝在夜色掩護下單騎逃脫。
此役唐軍損失慘重,兩萬人的安西精銳部隊幾乎全軍覆沒,陣亡和被俘各自近半,只有千餘人得以生還。懾於唐軍所表現出的驚人戰鬥力,阿拉伯人並沒有乘勝追擊,至此兩個帝國的大碰撞就此結束,以唐軍的慘敗而告終。
按照當時大唐的國力,這次敗仗並不會對大唐產生大的影響,但是幾年後爆發安史之亂,國力大損,無暇西顧,也只能暫時放棄在中亞與阿拉伯的爭奪,不過此戰唐軍以超常的戰鬥力使阿拉伯軍隊付出了巨大的代價,讓阿拉伯意識到自己無力向東擴張。因此怛羅斯之戰在客觀上阻止了阿拉伯人對東方的入侵。
此戰所帶來的最深遠的影響在於它促進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因為唐軍被俘上萬人,其中有不少工匠,使得當時唐朝先進的文化、科學技術傳入中亞、西亞,遠至北非、西歐,其中最為人們所熟知的即是造紙術的西傳,這也算是一種文明傳播,不過是被動的。
對於怛羅斯之戰,阿拉伯帝國的歷史記載很少,相關的阿語文獻,例如《肇始與歷史》《歷史大全》等,都記載的支離破碎,一團亂糟。唐朝這邊也不重視,沉醉在“一騎紅塵妃子笑”的紙醉金迷中,隨後發生的安史之亂影響太過重大,也沒有對這場遠在中亞的戰爭過多落筆。《唐書中》也是一筆帶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