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愛人,又稱為情人或戀人,是一個人戀愛之物件,為未婚戀人稱呼伴侶或夫妻稱呼配偶所使用。一對戀人則稱為情侶或愛侶。在中國大陸,“愛人”曾是專用於對婚姻配偶的稱呼。 2、愛人是傷心時最想見的人,是打擾了不用說對不起的人,是幫助了不用說謝謝的人,是天涯海角都彼此掛念的人。愛人是生生世世的牽掛,牽掛是一種溫馨、一種幸福、一種來自心底的潔淨如雪的情感。 3、愛人”一詞最早見於1910年代開始的新文化運動文學作品之中,如郭沫若寫的詩劇《湘累》中有“我的愛人喲,你什麼時候回來喲”。在小說、情書中,更是多見。主要是表示被愛慕的人、戀人或情人的意思,並沒有被廣泛地用於對正式配偶的稱呼。直到1930年代末,中國大陸一些知識分子開始用“愛人”這一稱謂稱呼配偶。 4、 在華人社會中,“妻子”(丈夫)、“太太”(先生)、“老婆”(老公)、“老伴兒”、“女人”(男人)等詞也有使用,在部分場合中,包括書信,亦會使用傳統稱呼“內人”(外子)來對別人稱呼自己的配偶。“愛人”仍然可用作形容未婚戀人或已婚夫婦,與“戀人”、“情人”、“伴侶”同義。4、中國共產黨提倡兩性平等,不再使用如帶有封建社會色彩的“賤內”或者是被認為有資產階級色彩的“先生”與“太太”來稱呼配偶,因此在共產黨控制的地區,如延安,“愛人”成了被廣泛使用的中性詞,不分性別均可使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愛人”在中國大陸被廣泛用於正式場合。 1980年代之後,“愛人”在中國大陸就像“同志”這樣的有“革命色彩”的稱呼一樣使用得明顯減少。但是一些中老年人仍然還習慣使用這個詞彙。 5、現代人常用愛人來稱謂自己的配偶,這一稱呼來於英國。位於蘇格蘭達姆弗利的斯威特哈特寺院使英語單詞“sweet heart”含有了“愛人”之意。斯威特哈特寺院是由1296年去世的巴納德城堡領主約翰·巴里奧爾之妻德鮑吉拉夫人修建的。德鮑吉拉夫人與丈夫二人一生恩愛,丈夫死後,她將丈夫的屍體安葬,但將丈夫的心臟薰香後裝在了象牙盒裡隨身攜帶,常常謂之曰:“我最可愛的心,不會說話的夥伴。”就這樣佩帶了一生。 臨終前,她留下了這樣的遺囑:“如果我死了,為了讓兩顆連結著的心永遠在一起,請將我丈夫的心臟放在我的胸上一起埋葬。”她早在生前就選好了墓地,並建立一座寺院,用拉丁語命名為多維爾凱科爾(甜蜜的心)。爾後,在英文中習慣地呼之為斯威特哈特寺院。1290年她逝世後不久,“斯威特哈特”一詞即被作為“愛人”的同義語,被人們廣為應用,還讓人聯想起一段忠貞不渝的愛情。 6、“愛人”這一稱謂最早見於新文學作品之中。上世紀20年代初郭沫若寫的詩劇《湘累》中,就有“九嶷山的白雲喲,有聚有消;洞庭湖的流水喲,有汐有潮。我的愛人喲,你什麼時候回來喲。”在小說中、情書中,更是多見。但那時沒有被廣泛地用於對妻子或丈夫的稱呼。30年代末或40年代初,解放區一些受新文化運動薰陶的知識分子開始用“愛人”這一稱謂。新中國成立後提倡男女平等,不再使用如“屋裡的”、“做飯的”等有歧視色彩的稱謂;而解放前在國統區使用的“先生”、“太太”、“小姐”,又顯出“資產階級”的色彩。於是“愛人”便被廣泛地使用起來。 但是,海外華人拒絕使用“愛人”稱謂。一位朋友說,他去英國留學,每當他說起自己的妻子時,使用國內的稱呼“我愛人”,使得人家以為他在談論“情人”。
1、愛人,又稱為情人或戀人,是一個人戀愛之物件,為未婚戀人稱呼伴侶或夫妻稱呼配偶所使用。一對戀人則稱為情侶或愛侶。在中國大陸,“愛人”曾是專用於對婚姻配偶的稱呼。 2、愛人是傷心時最想見的人,是打擾了不用說對不起的人,是幫助了不用說謝謝的人,是天涯海角都彼此掛念的人。愛人是生生世世的牽掛,牽掛是一種溫馨、一種幸福、一種來自心底的潔淨如雪的情感。 3、愛人”一詞最早見於1910年代開始的新文化運動文學作品之中,如郭沫若寫的詩劇《湘累》中有“我的愛人喲,你什麼時候回來喲”。在小說、情書中,更是多見。主要是表示被愛慕的人、戀人或情人的意思,並沒有被廣泛地用於對正式配偶的稱呼。直到1930年代末,中國大陸一些知識分子開始用“愛人”這一稱謂稱呼配偶。 4、 在華人社會中,“妻子”(丈夫)、“太太”(先生)、“老婆”(老公)、“老伴兒”、“女人”(男人)等詞也有使用,在部分場合中,包括書信,亦會使用傳統稱呼“內人”(外子)來對別人稱呼自己的配偶。“愛人”仍然可用作形容未婚戀人或已婚夫婦,與“戀人”、“情人”、“伴侶”同義。4、中國共產黨提倡兩性平等,不再使用如帶有封建社會色彩的“賤內”或者是被認為有資產階級色彩的“先生”與“太太”來稱呼配偶,因此在共產黨控制的地區,如延安,“愛人”成了被廣泛使用的中性詞,不分性別均可使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愛人”在中國大陸被廣泛用於正式場合。 1980年代之後,“愛人”在中國大陸就像“同志”這樣的有“革命色彩”的稱呼一樣使用得明顯減少。但是一些中老年人仍然還習慣使用這個詞彙。 5、現代人常用愛人來稱謂自己的配偶,這一稱呼來於英國。位於蘇格蘭達姆弗利的斯威特哈特寺院使英語單詞“sweet heart”含有了“愛人”之意。斯威特哈特寺院是由1296年去世的巴納德城堡領主約翰·巴里奧爾之妻德鮑吉拉夫人修建的。德鮑吉拉夫人與丈夫二人一生恩愛,丈夫死後,她將丈夫的屍體安葬,但將丈夫的心臟薰香後裝在了象牙盒裡隨身攜帶,常常謂之曰:“我最可愛的心,不會說話的夥伴。”就這樣佩帶了一生。 臨終前,她留下了這樣的遺囑:“如果我死了,為了讓兩顆連結著的心永遠在一起,請將我丈夫的心臟放在我的胸上一起埋葬。”她早在生前就選好了墓地,並建立一座寺院,用拉丁語命名為多維爾凱科爾(甜蜜的心)。爾後,在英文中習慣地呼之為斯威特哈特寺院。1290年她逝世後不久,“斯威特哈特”一詞即被作為“愛人”的同義語,被人們廣為應用,還讓人聯想起一段忠貞不渝的愛情。 6、“愛人”這一稱謂最早見於新文學作品之中。上世紀20年代初郭沫若寫的詩劇《湘累》中,就有“九嶷山的白雲喲,有聚有消;洞庭湖的流水喲,有汐有潮。我的愛人喲,你什麼時候回來喲。”在小說中、情書中,更是多見。但那時沒有被廣泛地用於對妻子或丈夫的稱呼。30年代末或40年代初,解放區一些受新文化運動薰陶的知識分子開始用“愛人”這一稱謂。新中國成立後提倡男女平等,不再使用如“屋裡的”、“做飯的”等有歧視色彩的稱謂;而解放前在國統區使用的“先生”、“太太”、“小姐”,又顯出“資產階級”的色彩。於是“愛人”便被廣泛地使用起來。 但是,海外華人拒絕使用“愛人”稱謂。一位朋友說,他去英國留學,每當他說起自己的妻子時,使用國內的稱呼“我愛人”,使得人家以為他在談論“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