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最初的夢想0915

    電報、電話、BP機、手機、網際網路……從“見字如面”到“天涯變咫尺”,現代通訊科技以一日千里的速度向前奔跑。改革開放40年間,內蒙古通訊業翻天覆地變化,直接改變著人們的日常生活,它讓人們聯絡越來越便捷,溝通越來越順暢,也讓橫跨東北、華北、西北三大地區的內蒙古顯得越來越“小”。

    千里傳書——電子郵件

    1983年,吳傑轉業分配到興安盟科右前旗工作,工作之餘,他做了基層通訊員,常常給《興安日報》供稿,每次給報社發稿件,只能寫信,一篇新聞稿件在路上,就得走一週左右的時間。有重要的新聞線索想與報社聯絡,常常急得團團轉,吳傑有時候甚至自掏腰包,給報社發電報,可是比寄信也快不了幾天。吳傑告訴記者:“我的處女作是個小豆腐塊,一條200來字的短訊息,後來,越寫越多,我不僅被多家媒體聘請為特約撰稿、特約記者,還成為自治區攝影家協會會員,並多次被評為優秀通訊員……”

    書信和電報幾乎是改革開放初期人們遠距離溝通交流的唯一方式。

    上世紀70、80年代,書信和電報是人們的主要通訊方式。

    上世紀80年代初是電報最鼎盛的時候,電報是人們與外界聯絡最為快捷的通訊工具,“但是發電報可貴了,一個字要幾毛錢。所以人們竭盡所能減少字數,那時候人們讀懂電報基本靠猜。”上世紀80年代在內蒙古農牧場總局供銷公司工作的孫佔榮說,“而且有時候也很慢,耽誤事兒!”

    孫佔榮向記者講述了發生在1980年11月22日的一件往事:“我們單位的路太平同志突然接到電話通知,說他岳母病在車站候車室,要他快去接。他岳母住在河北省崇禮縣,已經有11年沒見面了,怎麼會病在呼和浩特車站呢?原來老人臨行前給女婿發了電報,讓他接站,可是電報比火車還慢,結果到站無人接,又無處投宿,勞累一路加上著涼生氣,就病在候車室了。本來母女相逢是件高興事,由於電報投遞不及時,倒弄得一家子惱火,老太太對女兒、女婿還憋了一肚子氣。”

    上世紀90年代,隨著新興通訊產業的飛速發展,電報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漸漸淡出普通人的視野。

    現在,吳傑再想投稿,用電子郵件在一分鐘之內就能把稿件傳送給編輯。在吳傑看來,他能夠在自己熱愛的寫作道路上一直堅持,現代化的通訊工具功不可沒。

    上世紀80年代郵局的電話間。

    “搖把兒”——“按鍵”

    “牛三斤,牛三斤,你的媳婦叫呂桂花,呂桂花讓問一問,最近你還回來嗎?”13歲的嚴守一騎腳踏車趕到鎮上,從上午排到下午終於用鎮上唯一的一部“搖把兒”電話打通了礦上堂哥的電話……電影《手機》裡的這一幕,給許多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如今看來有趣的橋段,卻是改革開放前最平常不過的一個生活場景。

    那時候,古老笨重的“搖把兒”電話對普通家庭來說還是稀罕物,一般一個鄉鎮只有一部“搖把兒”電話。吳傑告訴記者。

    上世紀90年代初期,國家出臺政策放開了私人安裝電話的限制,然而由於當時的撥盤式電話安裝及通話費用昂貴,對於普通家庭來說,裝部固定電話,可望而不可即。人們還是常常跑到郵局或公用電話亭,排一兩個小時的隊,與親友說十幾分鍾話。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上世紀90年代末,固定電話開始真正“飛入尋常百姓家”,並開始慢慢普及,這時候的電話已經是按鍵式,還帶有來電顯示。“我10歲時候我家裝了固定電話,我當時以為跟媽媽打電話的阿姨是住在電話線裡面,被我媽媽嘲笑了好久。”出生於1989年的烏蘭察布市民楊媛媛笑著說。

    進入21世紀,各種手機頻頻亮相,與此同時網際網路開始迅速發展,QQ、MSN等成為人們溝通交流的重要工具,特別是影片聊天,即使是遠在天涯也能“面對面”地交流。據自治區通訊管理局釋出的統計資訊,截至2008年10月份,我區電信業務收入111.8億元,全區電話使用者總數1856.62萬戶,行動電話使用者總數1369.94萬戶,全區電話普及率77.48%,全區網際網路普及率5.63%。

    隨後,固定電話所承載著的不再是打電話的功能,它更多的是作為繫結寬頻的寬頻賬號。如今,越來越多的人選擇用手機號作為寬頻賬號,而固定電話開始漸漸地退出人們的生活。

    上世紀90年代的BP機和“大哥大”。

    “大哥大”——智慧手機

    在固定電話從“裝機難”變為“即要即裝”的同時,把通訊工具隨身攜帶的群體也日漸龐大起來。

    腰掛“大哥大”逐漸成為一種潮流。那時候,像磚頭一樣大小的“大哥大”,不僅是一種通訊工具,更是一種身份的象徵。

    “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能有個‘大哥大’,那你絕對是大老闆!”呼和浩特市從事餐飲行業的馬兵回憶,當時剛興起的‘大哥大’最貴的高達10多萬一部,後來3萬元、1萬多元不等。“我當時為了方便做生意,咬牙花了一萬三買了一部。”馬兵介紹,當時普通工薪階層的月薪大約不到100元,“大哥大”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是不折不扣的奢侈品。“不過,‘大哥大’帶著雖然風光,但是電池不耐用,訊號也不好。”馬兵說:“有時候正說到關鍵問題,沒訊號了,真讓人頭疼。”

    與“大哥大”幾乎同時流行起來的,是BP機(尋呼機),人們透過尋呼臺將資訊傳送到對方的尋呼機上,對方收到資訊給發信人回電話。“我這是漢顯的!”成為當時人們最熱衷的炫耀方式。

    進入21世紀以後,隨著通訊技術的發展和人們收入的增加,手機已經徹底完成了從“貴族”到“平民”的轉變,由一種奢侈品演變為現代人的日常必需品。

    據自治區通訊管理局釋出的統計資訊,今年3月,我區電信業務收入56.88億元,電話使用者總數3146.74萬戶,固定電話使用者總數231.63萬戶,行動電話使用者總數2915.11萬戶,電話普及率125.31%,固定寬頻家庭普及率63.25%。

    如今,手機正在成為我們身邊最無法離開的物品。除了打電話、發簡訊,手機承載著越來越多的功能:影片聊天、拍照、導航、閱讀、看電影、玩遊戲、理財、購物、打車、就餐……原本是網際網路的一些功能,也逐漸載入到小小的手機上。而另一些存在於想象和科幻小說中的功能和場景,正在慢慢變為現實,我們正經歷並創造著奇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沒有遇到過王者裡面一些男的鄙視妹子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