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國國啊哥哥
-
2 # 進取風聲gW
太久了,30多年了,記不清具體花了多少錢了,那是一個冬天,那是當年的第一場雪,哥哥用賣了一條豬的錢,不貼了些平時積攢的錢,坐公交車去縣城買回了一臺黑白電視,顧不上吃午飯,就七手八腳地安裝起來,記得左鄰右舍全程都在看他要安裝、除錯,然後大家盯著螢幕,安靜地坐著,到了吃晚飯的時間,小孩子們還不肯走,家裡催急了,回家匆匆扒拉幾口飯,又跑來接著看,新聞聯播看完,又饒有趣味地看天氣預報,然後看濟公,看不知什麼節目,後來沒東西看了,幾個小孩仍不肯走,說再等等,等一下會有節目出來的。
-
3 # 群峰又一山
哈,說起家裡的首臺電視機,慢慢地喚醒了我的記憶。
記得當時整條街就我們一家有電視劇,黑白的九寸的。好像二百多塊錢。
記得剛買來時正好播放東進序曲,是部抗戰題材的電視劇,每天傍晚鄰居們會搬來椅子凳子提前佔位子。每晚屋裡屋外站滿了人。
-
4 # 頑皮的小老頭
農村剛通脫褲電,每晚8點不到就停電,有人上門推銷14寸黑白電視機,一年後付款,全村共進貨十幾臺,我找關糸也弄一臺,當時鄰居都來,常停電,記得當時正放:霍元甲。
-
5 # 牧牛老叟
我家第一臺電視是17英寸,黃河牌的黑白電視;時間好象是一九八六年。
當時價格黃河14英寸的400多元一臺,17的好600多元吧!當時我們這村道還不通,是我和堂弟從鄉政府背後走山路抬回來的。
我的電視當時在我們哪生產隊是第三臺,之前一直是有空就在人家哪看,久了人家也不喜歡。就下決心自已也攢錢買了臺。
當時電視差轉檯訊號還不是那麼好,熒屏經常是皮條紋和雪花點,訊號一不好就去轉動和移動室外長竹杆支著的自做天線架,邊移動邊問電視機前的老婆:’強不強點?到效果最好時便把電視天線架杆暫時固定,不好時又去轉動。
我買了電視後,村鄰戶的電視也慢慢多了起來,從房外冒出的電視接收天線架就可窺視一斑。
要說當時農戸最入喜歡看的頻道還是電視劇,可每晚只放兩集,其餘新聞為豆看得很不過癮。
直到數十年2000千年後,我女兒有工作了,她出錢買了臺25的彩電,硬是把原來那還:紅黑白的換掉,如今還閒置在樓上雜物堆中。
-
6 # 一介農夫828224395745
我家首臺電視機是在改革開放以後的86年買的,14吋黑白電視。那時崇拜上海貨,託一個熟人買的上海產的“金星"牌。花了540元,回家收看雪花特別多。後來找那個熟人說了情況,她為我家換了一臺武漢產的“鶯歌″電視,效果跟好,還退回了120元,“鶯歌"電視每臺420元,從那以後,我知道某些“名牌″是唬人的!
往事如煙,當年電視節目“連續劇"多,常停電,為了看完整電視節目,有的人弄個蓄電池。其時我還很年輕,白天忙農活,有時還加夜班,電源也不好,所以難看到完整的節目。加上廣告多,逐漸對電視不感興趣。除了《新聞聯播》,只記得一個廣告詞:“活力28,沙市日化"!
電視發展得很快,從黑白到彩電,從大屁股電視到掛在牆上的液晶電視,現在我們家裡裡已有3臺電視。兒子媳婦一臺48吋,孫女房裡一臺32吋,我們二老一臺。這很好,免得有些男女親熱的鏡頭,讓一家人窩在一起尷尬!
現如今,孩子們都不在家,老伴也到城裡去帶孫子(二胎)去了。逢年過節,他們回來了也是各人低頭看手機。電視機成了擺設!
-
7 # 瓊姐姐的退休生活
我家首臺電視機是85年買的14寸黑白電視機,花了四百七十元,在當時算奢侈品了。印象最深的是當時播放的電視劇《上海灘》,因為劇中女主馮程程漂亮又多才,我母親也給我女兒取名晨晨,一是早晨出生,二是取馮程程之諧音。
-
8 # 遼西居士1
我家第一臺電視機是17寸索尼彩色電視,是日本原裝。機會很偶然,星期天去太原街買書,碰巧看到“聯營公司”銷售彩電“登記”,條件是先交款,6個月後交付電視,每臺1450元。那批大約是500臺。到期非常準時通知“提貨”。好像是82或83年的事,當時彩電還比較少。
-
9 # 賴何能
我家首臺電視機是1982年用華僑證購買的日立原裝進口黑白12寸420元機。那時的節目好像是【霍元甲】【姿三四郎】【聰明一休】等港臺片。本地電視臺剛建立,發射覆蓋面僅限市區,節目都是每天都要去省臺拿帶子回來放映的。自己沒有電視時,我們都是跑幾公里遠的親戚家看電視連續劇。87年我們換彩色的了,規格從12.18.29.37(平板).42直至現在的55寸。影象也從模擬,數碼到現今的特高畫質。在自己用過的電視機中,價錢最貴的是29寸的,9000元,其餘都很便宜。在電視方面的發展確實很快。
回覆列表
我家首臺電視是大妹的嫁妝,黑白電視,當時花了三四百元,當時在80年代初期,家裡買電視機的不多,所以經常有人串門來看電視,當時可以看的臺不多,訊號也不太好,而且經常停電。看得最多的是春晚,還有一些大型晚會和電視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