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李建秋的世界

    希特勒的政策一點都不新鮮:五年計劃和以工代賑。

    五年計劃抄襲蘇聯,以工代賑抄襲美國。

    五年計劃

    我相信每一個華人都很熟悉吧,到今天我們還是採取五年計劃,每隔五年釋出一次一個總綱領,這玩意是蘇聯人發明的,蘇聯第一個五年計劃是指在1928年至1932年。

    希特勒在1933年的時候就說要搞個“四年計劃”用來消除失業,到1936年的時候希特勒又提出了第二個四年計劃,讓工業和工業原料自給自足,1940年的時候希特勒再次搞出新的計劃,由於那會在打仗,所以主要目標針對於戰時工業的替代品。

    由於五年計劃每個華人都熟悉,所以我不多闡述了。

    以工代賑

    以工代賑是羅斯福發明的,30年代是美國大蕭條的年代,有兩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個是失業比較多。

    第二個是失業的都是年輕人。

    年輕人無所事事,會導致各式各樣的問題,暴亂什麼的,當年美國社會一片混亂,必須把這些滿腔熱血,精力旺盛的年輕人從社會中隔離出來,否則會引發更大的問題,同時最好能為美國未來的發展提供一系列助力,這個就是以工代賑。

    簡單的說,就是把棒棒的美國小夥子發配到美國邊疆地區去修路,架橋,今天你看到的美國四通八達的高速公路網,大部分都是那個時代修的,當年修的實在太多導致不少美國高速公路實際上被廢棄了。

    希特勒走歪了路

    希特勒搞了五年計劃,搞了以工代賑,德國失業人口急劇下降,但問題是希特勒有個方向出了問題:他把相當多的精力用到了軍工業上,而不是像美華人一樣拼命修建基礎設施。

    一車一車的彈藥,一批一批的槍支大炮被生產出來,失業率是沒有了,但是這些彈藥和大炮怎麼辦?放在倉庫是要發黴的,必須要消耗吧。怎麼消耗?打仗。

    當德國佔領一個國家以後,再在佔領的國家裡面大肆掠奪,比如說法國,德華人曾經對法國強制性兌匯,實際上就是搶劫法華人,一批一批的財富從國外拉到了德國。

    嚐到甜頭了吧,嚐到甜頭怎麼辦?當然是繼續生產軍火。

    繼續生產軍火,就得繼續打仗。

    繼續打仗,再掠奪,再繼續生產軍火,以此迴圈。

    直到碰到一個硬的不能再硬的骨頭-----蘇聯,納粹德國的戰爭機器實在跟不上了,轟然倒地,可以說納粹的命運就在戰爭上,只要它停止了戰爭,它的末日就到了。

    這就是納粹經濟學給我們的教訓。

  • 2 # 請求合作

    首先宣告的是;我們只是參鑑歷史,並從中獲得啟示。對希特勒引發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給全世界造成的滔天罪惡引以為鑑。

    一、一個決策要把國民經濟迅速提升的唯一途徑就是不能讓少數人控制住整個國家的大部分貨幣,這不僅不能來集中經濟對抗國與國之間的對外貿易戰爭。這時富人的貨幣用於維持正常生活需要的消費是有限的,為維持民生的實體經濟和農業就會失去生產勞動價值的市場,整個國民經濟就會衰退,並帶來經濟危機。希特勒煽動日耳曼種族主義洗劫了大量的猶太人的財富,短期內提升了國民經濟並控制了經濟危機,但並沒有永久性地從根本上縮小貧富差距和經濟危機。

    二、軍強則國強,軍弱國必弱。從秦始皇統一六國到成吉思汗的蒙古大軍,近到南韓的所有勞動力參軍,再看德國當時的全面軍備,(上個世紀中期日本經濟的增長是靠美國的軍隊做後盾的),因為軍人是不存在貧富差距兩級分化的現象,解決了德國當時的勞動力的就業,同時也減少犯罪發生率等等。這也是希特勒迅速使德國強大的重要原因。然而,他走極端的侵略戰爭之路註定踏上的是萬劫不復的深淵。

  • 3 # 世界真的很大

    希特勒上臺時,德國的失業率高達30%,債務高達370億馬克。4年後,德國的失業率為0,國民生產總值增加了120%。即便扣除物價因素,人民收入也翻了近一倍,同時還有住房、汽車、醫療、生育、休假等福利。

    這便是二戰前的所謂“德國經濟奇蹟”。這個奇蹟是怎麼誕生的呢?概括起來,當時的德國政府採取了幾大措施。一是掠奪,將猶太人、被佔領國家和地區的財富,無論是個人的還是國家的,一律充了德國的公。

    納粹將猶太人、持不同政見者、無家可歸者、戰俘、同性戀和所有法院判定有罪的人,都送到各種集中營,成為德國的免費勞動力。單是在波蘭,這個數字就高達500萬。這個龐大的數字,也成為德國經濟重要的部分。

    二是國有化和壟斷化。1937年,德國政府頒佈法令,解散資金不足4萬美金的企業,新登記的私人企業,資本金不得低於20萬美元。超過百分之五十的中小企業因此被國家收購,沒有國有化的,則併入與納粹關係好的大型聯合企業。

    第三,強化基礎建設和重工業生產。1936年,單是修建鐵路、公路、橋樑,就令200萬人有了工作。軍工、橡膠、能源和汽車產業的興盛,又帶來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希特勒的口號就是,讓日耳曼人每天有牛奶喝有雞蛋吃,有買得起又省油的汽車和開。

    說到德國的“經濟奇蹟”,不能不提1933年至1943年間任德國國家銀行Quattroporte、1934年至1937年任德國經濟部長,同時還兼任軍事部和經濟部總督察的亞馬爾·沙赫特。納粹政府初期的許多經濟政策,都出自他的手。

    沙赫特的父親為華爾街工作過,他本人也是美國通。魏瑪共和國時期,他做過德累斯頓銀行行長、德國國家銀行的外匯專員。正是他的穿針引線,包括J.P.摩根在內的一大批華爾街銀行家,向德國大量發放無息或低息貸款,並贊助了希特勒不少錢。

    他引入的《米福法案》,對重整德國軍備,更是功不可沒。沙赫特在柏林成立了兩個殼公司,作為國家銀行和企業的中間人,由銀行擔保或貸款,企業大規模墊支進行軍工生產,政府負責購買產品並支付較高利息。

    這樣,政府的財政預算完全沒有痕跡,德國就在大家的眼皮底下違背《凡爾賽協議》,快速重整了軍備。這些軍工產品除了德國自用,還出口到別的國家,如南美諸國,亞洲諸國。蘇德戰爭爆發以前,蘇聯就從德國進口了不少武器,包括飛機坦克。

  • 4 # 歷史解析與回顧

    希特勒發展德國經濟的辦法有哪些?我的回答是:其實希特勒並不懂經濟,二戰德國經濟也不是靠希特勒一個人的“英明決策”來崛起的。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希特勒上臺之前,德國就已經全面啟動了“卡特爾”化。什麼是“卡特爾”化?就是壟斷!“卡特爾”這種壟斷形式1865年起源於德國,詞根也是德語,指的是把小生產廠家由統一定價限量的協議聯合起來,控制某一種行業的整個市場,比方說OPEC(石油輸出國組織)就是一個“卡特爾”化組織。卡特爾的特點就是簡單有效,缺點是不夠穩定,每個人都有破壞協議的動機,但是在德國這個持重守信的國家比較適合。全國經濟迅速的“卡特爾”化,為希特勒上臺提供了經濟環境和金錢資助之外,這個結果本身也被上臺後的納粹很好的利用和繼承下來。納粹的經濟很大一部分就是靠在工業界大搞“卡特爾”化,而的到快速提升的。希特勒上臺之前,德國就在國家銀行主席沙赫特和美國華爾街大佬JP摩根主導的道斯計劃之下透過華爾街的國際財團獲得總額330億馬克的貸款來分別建立和幫助了三家大型工業“卡特爾”(德國通用電力A.E.G;聯合鋼鐵;I.G.法本化工)。希特勒上臺後,沙赫特成為了內閣經濟部長,主導了納粹德國的經濟走勢!至於對現代社會的啟示,我想只有一點,那就是:一切經濟建設都要以和平發展為前提,任何試圖把經濟發展建立在對別國發動戰爭為目的的條件下都註定是要失敗的!

  • 5 # 文化維度事業

    他只用三個辦法,一是生產,然後直接給使用者(但使用者需要在一個設計的過程後,才能拿到多餘的那部分,就是說錢先在我口袋裡裝一會,我看你順眼我就給你,我看你不順眼我就不給你,你來要,我就打你)二是搶猶太人,增加一些收益(可能會不多,但排除了一個階級,同時增加了自身民族的資本量和資金本家的收益)其實很簡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覺得國外新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擴散對國內影響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