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DTBpL

    醫生管疾病,但並不管健康,醫生懂治療知識,但並不會懂健康知識。而保健品主要是針對亞健康人群,當然,有疾病食用保健品對恢復健康也有很大的幫助。另外一個是什麼叫病?什麼叫亞健康?目前沒有明顯的界定,什麼情況下,該吃藥什麼情況下,該吃保健品,目前只能以個人的認識為準,那麼醫生有醫生的認識侷限,患者也有患者的認識侷限,醫生不認可保健品並不代表保健品沒有有作用,這是他的認識極限,認同保健品的人吃保健品也有他的認識侷限。

  • 2 # 晃晃悠悠的時候

    醫生的職責是救死扶傷,說到底是以治療疾病為目的尋求手段。療疾必憑於藥,而不是保健品,因此保健品不是醫生手中的武器,不是瞧不起,而是用不上。

    保健品包括保健食品和保健用品兩大類。保健食品說到底還是食品,只是具有特定的保健功能,就是其特定的保健功能也還是沒有循證依據,大多是侷限於實驗室資料,並不是十分可靠。醫生在治療疾病中,使用藥物是醫囑,使用保健品只是建議供參考,希望輔助治療。

    許多醫生也是使用保健品的,比如大醫院設有營養科,也有營養醫生。有些保健品與藥品想通,比如維生素有藥品批號,也有的是保健食品批文,作用應該是一樣的,醫生會常常使用,鈣片也是如此。中醫更是這樣,許多中藥即是藥,也是食品,要是同源嗎,比如大棗、生薑、核桃等等。

  • 3 # 醫學營養治療

    俗話說:隔行如隔山。說穿了,不是瞧不起,而是不會瞧!

    醫生在臨床醫學上的侷限太大,只是千百年來形成了一種固有思維模式,讓醫生們把臨床醫學當成了醫學的全部,豈不知,醫學包括四個概念,即營養醫學、保健醫學、預防醫學和臨床醫學。

    那麼,臨床大夫在臨床醫學上根本沒有研究營養醫學和保健醫學,或者說,他們不知道保健品是什麼,他們知道的只是藥品,所以,他們怎麼能接受保健品呢!殊不知,人類的生存延續靠的是保健品,而絕非是藥品。保健品是什麼呢?保健品就是五穀雜糧之精品。

    醫生怎麼看保健品?近日,健康時報聯合國內最大的醫生論壇進行了調查,共有1230名專業醫生參與了調查,認為保健品“還不錯”的僅佔6%,高達75%的醫生認為中國保健品市場“十分混亂”。40%的醫生認為保健品基本沒什麼用,更有24%的醫生認為某些產品反而對身體有害。所以,有45%的醫生的態度是“瞧不上”;49%的醫生感覺“一般般”。

    就醫生自己使用保健品的情況而言,31%的醫生根本沒想過用保健品;41%的醫生“偶爾用”,25%的醫生表示“堅決不用”。

    醫生不認同保健品的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保健品影響治療的情況時有發生。由於某些保健品的誇大和不實的宣傳,加上人們普遍有“是藥三分毒”的理念,以至於不少病人放棄了規範治療用藥,把保健品當藥吃,結果是花費昂貴還耽誤了治療。

    北京天壇醫院副院長、神經內科王擁軍教授曾不止一次地在公開場合向媒體呼籲,有些腦卒中的病人,在康復的過程中放棄了效果明顯且價格又便宜的治療藥物,如預防血栓形成的阿斯匹林,而選擇價格昂貴但對治療沒有什麼效果的保健品,致使卒中復發。

    此外,如果患者向醫生諮詢某種保健品,30%的醫生因為“不瞭解”而讓患者自己決定;55%的醫生則不向病人推薦保健品;3%的醫生避而不答;7%的醫生對保健品“非常不滿,叫患者"千萬別用”。

    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腫瘤醫院副院長石遠凱教授對病人有關保健品的諮詢,就總是三緘其口。因為他面對五花八門的保健品,既不知道這些保健品的功能,也不知道它們與治療藥物間會發生什麼反應。他認為對於治療疾病,藥物的療效是依據臨床實驗的結果得出的,而保健品的作用通常沒有臨床實驗做支援,或者只是一些理論推測,所以無法給病人明確的建議。

    醫生和保健品“不對路”

    不難看出,醫生排斥保健品,主要是擔心干擾正常的治療,尤其那些質量不合格的保健品。但其實醫生相對於保健品,原本就不存在“對等”關係,在保健品選用問題上寄希望於醫生,本身就有問題。

    “醫生是以治病為己任,面對的是病人;而保健品本來就不以治病為目的,它主要針對未病之前無病的人,所以醫生不認同保健品是很正常的事。”中國保健協會秘書長徐華鋒指出。

    醫生更多的僅是從治病的角度排斥保健品的。面對保健品時,多數醫生其實顯得很茫然:30%的醫生因為“不瞭解”而讓患者自己決定是否使用;31%的醫生根本沒想過用保健品。但百姓對保健品往往持有治病的心理訴求。保健品往往與體弱多病的人聯絡在一起,這就和治病靠得很近,彷彿成了一種輔助治療,很多人更是習慣於將保健品使用的決定權交給醫生。

    “然而,醫學和營養是相對獨立的,分屬於兩個不同的學科。可是在中國,營養學一直都沒有建立獨立的、系統的和完整的學科體系,一直以來都被納入醫學的體系,作為預防醫學的分支學科。

    營養學的設立一直偏重於對疾病治療和醫學提供支援,都是為醫學服務,為治病服務。而營養學本質上更注重於為健康人在飲食與食物利用、營養攝取和健康維護方面提供指導和服務。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在中國卻被混為一談。”營養學博士、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食品與營養系副教授柴巍中指出。

    柴巍中博士曾留學美國和歐洲多所大學從事營養學研究。他介紹,營養學在國際上從來都是一個獨立的學科體系,其主流是為普通大眾健康人、食品的生產與加工工業服務。日本的營養學實踐性很強:一日三餐如何吃,婦女、老人、兒童如何吃,病人如何吃等等,分得非常細。但中國的營養學卻很少談飲食,與治病靠得太近,與百姓日常飲食離得太遠,才有醫生觀念影響百姓營養決策的情況。

    “ 即使美國,也只有不到6%的醫生受過營養學訓練。”中國保健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北京大學中國醫藥經濟研究中心高階研究員西木博士援引《別讓不懂營養學的醫生害了你》一書內容指出,由於不懂得營養對人體的作用,醫生更短命。據一項估計,在十幾年前,美國醫生的平均壽命只有58歲,遠遠低於普通人(70~80歲)。

    營養保健正在被認識:

    其實,在提高病人免疫力方面,很多醫生並不反對病人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適當使用質量有保證的保健品。調查顯示,30%的醫生認為保健品有一定的作用。甚至有3%的醫生認為保健品可以作為輔助治療的好選擇,3%的醫生“經常使用”保健品。有些醫生已經認識到治療疾病的武器不僅僅是手術刀和藥片,還有合理的營養與健康的生活方式。

    北京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陳海波認為慢性病患者吃一點保健品對身體有一定好處;北京軍區總醫院肝膽外科主任於聰慧博士認為,術後不能吃飯的病人透過保健品補充一些營養素,對術後恢復很有幫助;北京安貞醫院心血管12病區主任周玉傑教授也主張,對預防疾病而言,並不排斥保健品的作用。只是三位醫生一致強調,所用保健品必須是正規廠家生產的、質量有保證的,而且僅限於保健作用,不能把保健品當成藥吃。

    除了保健品“不治病”、對保健品“不瞭解”之外,醫生反對保健品,還源於中國保健品自身的問題。調查顯示,75%的醫生認為中國的保健品市場“十分混亂”,沒有一個醫生認為“良好有序”,25%的醫生覺得產品“良莠不齊”。接受調查的醫生認為中國目前的保健品普遍存在誇大宣傳(56%)和摻雜激素或藥物成分(26%)的問題。

    此外,還存在無權威機構的認可和貨真價不實的情況,此兩項分別佔16%和2%。對此,徐華鋒分析認為,中國保健行品業自身的不成熟和市場的不規範,是導致醫生對保健品“不感冒”的重要原因。受醫生以治病為主觀念的影響,中國很多消費者在心理上對保健品的定位存在偏差,有著治病的訴求。這種情況在上文中已做了分析。

    目前保健品的這種低信任度,是中國保健品市場非理性因素作用的結果:人們潛在的對保健品“治療效果”的高期望值為一些保健品誇大宣傳以及新增激素、藥物等不規範行為提供了土壤;企業為了牟利而迎和消費者追求“治療”效果心理所做的誇大宣傳更是非理性的,不僅將保健品定錯了位,誤導了消費者,由於公眾高期望值和保健品低效果的落差,還使公眾對保健品失去信心。如此形成惡性迴圈。比如,為追求利潤,很多企業把精力和資金主要用於迅速佔領市場,而不是用於產品的科技投入,使得中國很多保健品的科技含量並不高。

    西木博士指出,“中國企業家們如果不能在品牌和研發方面苦練‘內功’,那麼面對國際上同類產品,無論在品牌還是質量的比拼中,也許終究難逃短命的結局。”

    不過,這是一個新興行業發展之初常常遇到的問題。保健品在中國從20世紀80年代起步,至今也就20多年。隨著人們健康知識的增加、觀念的調整和糾偏、企業生產和銷售行為的規範,人們的購買行為也才會趨於理性,保健品的定位也才能最終回落到它應有的位置。而市場理性了,企業競爭才能有序進行,誇大宣傳的行為也將會減少或消失,產業便得到發展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方婚前的買的房子,貸款未完。婚後怎麼讓房子只屬於自己而不屬於夫妻共同財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