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爵位是公侯伯子男,依次遞減。功勳再大就是要封為異姓王了,不過異姓王功高震主一般不得善終!
通常情況下,王位和皇位相比,也就一步之遙的差距。大家可以翻看中國歷史,那些謀朝篡位的人,甚至包括自己打江山開國稱帝的人,在正式登上皇位之前,基本上都先是封王。
比如劉邦稱帝之前,是漢王;劉秀稱帝之前,是蕭王;曹操雖然沒稱帝,但也已經走到魏王的位置上;劉備在稱帝之前,是漢中王;孫權在稱帝之前,是吳王;司馬炎稱帝之前,是晉王;楊堅在稱帝之前,是隋王;李淵稱帝之前,是唐王;朱溫稱帝之前,是梁王等等。
在這種背景下,封王就變成一件非常敏感的事情,對於皇帝來說,不到萬不得已,他不會輕易給臣子封王,因為這意味著臣子可能借機做大,擁有挑戰自己的能力。
對於臣子來說,如果時機不成熟,他也不敢輕易接受王位,因為這個王位,隨時會要了自己全家人的性命。
從這層意義上說,一個外姓大臣被封王,就意味他和皇帝,將會處於一種你死我活的狀態。
換而言之,要麼皇帝將這個異姓王給幹掉,要麼異姓王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把皇帝幹掉。除此之外,除非是局勢比較複雜,而這個異姓王又非常識趣,雙方才可能勉強達成和平,但基本也是在走鋼絲。
比如,劉邦在建國時,共分封了八個異姓王,分別是楚王韓信、燕王盧綰、韓王信、燕王藏荼、梁王彭越、趙王張耳、淮南王英布和長沙王吳芮。
最後,除了長沙王吳芮之外,其他七個異姓王全部被殺或被廢。而長沙王吳芮之所以能夠儲存下來,主要是因為他的地盤太偏遠和荒蠻,以當時的交通發展情況,中央政府對其鞭長莫及,所以劉邦才將吳芮留下來,權當是替大漢皇帝看守西南大門。
再比如,在唐朝的安史之亂中,唐肅宗也冊封了三個異姓王,分別是汾陽郡王郭子儀、僕固懷恩為大寧王、李光弼為臨淮王。但後來呢,僕固懷恩被逼得造反被殺,李光弼也被逼得走投入路,還好關鍵時刻他突然病逝,否則也是晚節不保。
至於郭子儀能夠得到保全,是建立在一定的客觀條件之上的,一方面皇帝需要來鎮壓各個不聽話的軍頭,因為當時大唐已經進入藩鎮割據的狀態,大唐皇帝需要有個有能力、有威望且能服眾的將領來壓場子,以及教訓那些不聽話的藩鎮和軍頭,而郭子儀恰好更方面都匹配。
另一方面,郭子儀本身也是非常識趣和知道進退的人,總而言之,皇帝讓他向東,他就向東,皇帝讓他向西,他就立馬向西,皇帝讓他交出兵權,他就立馬交出來,皇帝讓他出去平亂,他立馬毫無怨言再次為皇帝效力,其表現就如同皇帝身邊一條聽話的獵犬一般。
在這種背景下,皇帝自然缺乏清洗郭子儀的動機。因為,除掉郭子儀後,那以後誰來替他教訓各個不聽話的藩鎮和軍頭。更主要的是,皇帝想找一個想像郭子儀這樣有資歷、有威望、有能力、能服眾,還非常聽話的將領,那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從這層意義上說,一個異姓大臣被封王,他想要和皇帝和平共處,那除非是機緣巧合,否則就只能是你死我活。也正因為此,雖然歷朝歷代都有王爵存在,但卻很少分封給大臣。對於有功的大臣來說,大部分最多也就分封個侯爵,少部分有巨大貢獻的,也只能被封公爵。也就是說,古代軍功最大封為侯,而不是王的原因,是很現實的。
至於王爵,基本上都是皇室成員才有資格受封,這樣對於皇帝來說,他相對而已比較有安全感,因為公爵之上,還有眾多被封為王爵的皇室成員壓著,足以讓他們不敢輕舉妄動。
中國古代的爵位是公侯伯子男,依次遞減。功勳再大就是要封為異姓王了,不過異姓王功高震主一般不得善終!
通常情況下,王位和皇位相比,也就一步之遙的差距。大家可以翻看中國歷史,那些謀朝篡位的人,甚至包括自己打江山開國稱帝的人,在正式登上皇位之前,基本上都先是封王。
比如劉邦稱帝之前,是漢王;劉秀稱帝之前,是蕭王;曹操雖然沒稱帝,但也已經走到魏王的位置上;劉備在稱帝之前,是漢中王;孫權在稱帝之前,是吳王;司馬炎稱帝之前,是晉王;楊堅在稱帝之前,是隋王;李淵稱帝之前,是唐王;朱溫稱帝之前,是梁王等等。
在這種背景下,封王就變成一件非常敏感的事情,對於皇帝來說,不到萬不得已,他不會輕易給臣子封王,因為這意味著臣子可能借機做大,擁有挑戰自己的能力。
對於臣子來說,如果時機不成熟,他也不敢輕易接受王位,因為這個王位,隨時會要了自己全家人的性命。
從這層意義上說,一個外姓大臣被封王,就意味他和皇帝,將會處於一種你死我活的狀態。
換而言之,要麼皇帝將這個異姓王給幹掉,要麼異姓王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把皇帝幹掉。除此之外,除非是局勢比較複雜,而這個異姓王又非常識趣,雙方才可能勉強達成和平,但基本也是在走鋼絲。
比如,劉邦在建國時,共分封了八個異姓王,分別是楚王韓信、燕王盧綰、韓王信、燕王藏荼、梁王彭越、趙王張耳、淮南王英布和長沙王吳芮。
最後,除了長沙王吳芮之外,其他七個異姓王全部被殺或被廢。而長沙王吳芮之所以能夠儲存下來,主要是因為他的地盤太偏遠和荒蠻,以當時的交通發展情況,中央政府對其鞭長莫及,所以劉邦才將吳芮留下來,權當是替大漢皇帝看守西南大門。
再比如,在唐朝的安史之亂中,唐肅宗也冊封了三個異姓王,分別是汾陽郡王郭子儀、僕固懷恩為大寧王、李光弼為臨淮王。但後來呢,僕固懷恩被逼得造反被殺,李光弼也被逼得走投入路,還好關鍵時刻他突然病逝,否則也是晚節不保。
至於郭子儀能夠得到保全,是建立在一定的客觀條件之上的,一方面皇帝需要來鎮壓各個不聽話的軍頭,因為當時大唐已經進入藩鎮割據的狀態,大唐皇帝需要有個有能力、有威望且能服眾的將領來壓場子,以及教訓那些不聽話的藩鎮和軍頭,而郭子儀恰好更方面都匹配。
另一方面,郭子儀本身也是非常識趣和知道進退的人,總而言之,皇帝讓他向東,他就向東,皇帝讓他向西,他就立馬向西,皇帝讓他交出兵權,他就立馬交出來,皇帝讓他出去平亂,他立馬毫無怨言再次為皇帝效力,其表現就如同皇帝身邊一條聽話的獵犬一般。
在這種背景下,皇帝自然缺乏清洗郭子儀的動機。因為,除掉郭子儀後,那以後誰來替他教訓各個不聽話的藩鎮和軍頭。更主要的是,皇帝想找一個想像郭子儀這樣有資歷、有威望、有能力、能服眾,還非常聽話的將領,那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從這層意義上說,一個異姓大臣被封王,他想要和皇帝和平共處,那除非是機緣巧合,否則就只能是你死我活。也正因為此,雖然歷朝歷代都有王爵存在,但卻很少分封給大臣。對於有功的大臣來說,大部分最多也就分封個侯爵,少部分有巨大貢獻的,也只能被封公爵。也就是說,古代軍功最大封為侯,而不是王的原因,是很現實的。
至於王爵,基本上都是皇室成員才有資格受封,這樣對於皇帝來說,他相對而已比較有安全感,因為公爵之上,還有眾多被封為王爵的皇室成員壓著,足以讓他們不敢輕舉妄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