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高貴蜻蜓a

    汪曾祺先生在《趙樹理同志二三事》中回憶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有一個時候,有人愛用“妳”字。有的編輯也喜歡把作者原來用的“你”改成“妳”。樹理同志為此極為生氣。兩個人面對面說話,根本無需標明對方是不是女性。世界語言中第二人稱代名詞也極少分性別的。“妳”字讀“奶”,不讀“你”。有一次樹理同志在他的原稿第一頁頁邊寫了幾句話:“編輯、排版、校對同志注意:文中所有‘你’字一律不得改為‘妳’字,否則要負法律責任。


    汪曾祺文中的“妳”字有些來頭,來自於一場關於“他”的爭論。


    “她”字扛旗

    在新文化運動開始後,華人翻譯國外文章時中的“he、she、it”遇到了困難,只能將 he、she、it 分別標註為 " 他男 "、" 他女 " 和 " 他物 "(男、女、物在他字右下角,小一號字型),特別的彆扭,因為我們之前一直用“他”統代指第三人稱,而國外卻作了區分。1917年,在北大任教的劉半農第一個提出用 " 她 " 字指代第三人稱女性,1918年周作人在《新青年》雜誌上公開談論“他”字的問題,同時提出仿照日文“彼女”,造出一個“他女”,他率先這樣使用,葉聖陶等人聞“他女”而動,也這樣使用。


    1919年2月,《新青年》上發表《英文“she”字譯法之商榷》一文,文中提到錢玄同的觀點:造出一個“女它”字,用來解決這個問題。周作人則認為這樣不能解決讀音問題,倒不如使用“伊”字代替。


    劉半農創造“她”字與寒冰造“妳”|她被留下,“妳”字卻消失

    到了1920 年 6 月 ,已經在英國倫敦大學深造的劉半農,因為受到英語的影響,他感到漢語中第三人稱代詞的規範使用已迫在眉睫。為此,他將在北大時用 " 她 " 字指代第三人稱女性的觀點進行了系統化,並專門寫了一篇《她字問題》寄回國內,發表在上海的《時事新報 · 學燈》上。在《" 她 " 字問題》一文的最後,劉半農還順勢提出了另一個新想法:除了 " 她 " 之外,還應該再造一個 " 它" 字,以代無生物。他還專門創作了創作一首詩歌《教我如何不想她》 ,第一次在現代詩歌中使用了“她”字。


    劉半農創造“她”字與寒冰造“妳”|她被留下,“妳”字卻消失

    麻煩也隨之而來,許多人都表示這樣根本沒必要,因為第一、第二人稱的 " 我 "、" 汝 " 等字,也沒有陰陽之分。為何在第三人稱時,就要將男女區分開呢?如此一來不是畫蛇添足的做法嗎?再說 " 她 "、" 他 " 兩字,只能在閱讀時分別,讀音上區分度不大。有一筆名為寒冰的學者發表一篇文章《這是劉半農的錯》駁斥他,文中提出反對“她”字的五個理由,在理由四中指出:


    我記得以前還有人批評女子不應當有女士的稱呼、說“男子不稱男士女子為何要稱女士!”現在用這“她”字、不是異曲同工麼?照這樣分別起來,那麼,“我”應變為“娥”、“爾”應變為“妳”、“彼”應變為“女皮”,凡有關於女性的代名詞,都應一女字偏傍才行;這種也算是新文化嗎?


    “妳”字跟風

    結果適得其反,不僅“她”字被使用開來,“妳”字也隨即出現在許多報刊中。署名“有述”的作者於1922年發表在《紅雜誌》的小說《一千五百塊錢的來蹤去跡》中使用了“妳”字作為女性第二人稱,以文中一處為例:孫璧:妳今天為什麼沒有笑容啊。姨太太:我的衣服都不入時了。


    劉半農創造“她”字與寒冰造“妳”|她被留下,“妳”字卻消失

    《紅雜誌》於1922年8月在上海創刊,是鴛鴦蝴蝶派的代表刊物,以刊載才子佳人故事、封建家庭與婚姻等故事為主,對於白話文推廣具有重要影響。當時編輯主任為嚴獨鶴,理事編輯為施濟群,延至1924年7月終刊時,曾寫過《唐祝文週四傑傳》的程瞻廬等都曾在該刊發文。因為其有一定的影響力,妳被越來越多的讀者熟知,也逐漸被大家接受。於是《申報》、《益世報》、《大公報》等大報此時也已接受“妳”字,在刊載的文章中使用“妳”代替“你”。


    而且“妳”字與“她”字相同,同帶有代表“女性”整體的功能,並且“妳”字相對於“她”字擁有更集中更能體現情感的意涵。例如新詩,其節奏明快、表達自由、形象鮮明的特點給予“妳”字鮮活生機。如署名Y.K.的作者1931年發表的一首新詩——《給》:啊姑娘,我為了妳,我天天跑到暮色蒼茫的荒郊上;我天天的跑上這裡來,目送著妳底歸程。……我像船兒宕在海心,帆失去了漿也沒有了!姑娘啊妳慈悲底心海,可能容納漂泊者的孤舟?該詩撲面而來的失落、憂傷與思念心上人的情感令人神傷,“妳”字確切的所指使得新詩所特有的語言直白性與濃郁的感情得到了更好的表現。


    藉著新文化運動的東風,“妳”字同樣火了一把。


    一波三折

    似乎一切都這樣順理成章,誰知在1933年半路上殺出來一個程咬金:史學家陳寅恪在1933年在《學衡》雜誌上發表《與劉文典教授論國文試題書》,公開反對“她”字。在陳寅恪、劉文典的影響下,女權雜誌《婦女共鳴》又扛起維權大旗,發表了一則啟事:


    本刊對於女性第三身的代名詞,用“伊”字,而據用“她”字。因為女性第三人身用“她”,男性第三身使用“他”,物件第三人稱使用“牠”,以“人旁”、“女旁”、“牛旁”相比較,男性是人,女性是“女”,物件是“牛”,豈非是含看點女性非“人”的思(想)嗎?這個問題在五四運動後,“她”字初被新文學派創出來時,頗引起輿論界的爭執,到現在大概只有申報的“自由談”和“春秋”還偶爾沿用“伊”字,本刊於十八年春出版以來皆沿用“伊”字而拒用“她”字,尚新投稿諸君,注意及之!


    劉半農創造“她”字與寒冰造“妳”|她被留下,“妳”字卻消失

    我們現在讀起來,略感滑稽,我們要是深入到那個年代來看,此啟事頗具殺傷力。


    民國初年,著名保守人士辜鴻銘,就是“茶壺茶杯”論的那個締造者,有過一本名揚四海的書《華人的精神》,文中拿“婦(婦)”和“妾”的字形結構說事,替三從四德的婦道和納妾制度公開辯護,所以新文化運動以來,華人對“女”字旁的字特別敏感。請看一段辜鴻銘的文字:


    “中國的女性觀念是手拿掃帚打掃房間的形象。實際上,中國書寫文字表示妻子的漢字“婦”,由“女”和“帚”組成,其根本的意思就是一個婦女和一把掃帚。在正統華人那裡,在我稱之為官方統一的華人那裡,一個妻子就被稱作供應房的主人——廚房的主婦。”字裡行間中對對女性含輕蔑之意。


    隨著新文化運動進一步深入,社會輿論對這種有損女性形象的事情加以批判,一浪高過一浪,有人建議“女英雄”改為“英雌”,“陰險”改為“陽險”,把“妓”、“妾”此類漢字從漢字裡去掉。“伊”在發音上接近英文“she”,重新被看好,大有死灰復燃之勢,在此生死攸關之際,忽一人躥跳出來,高聲疾呼:“我們的祖國母親不就是一個‘她’嗎,她命運多舛,她慘遭蹂躪,她從不氣餒,‘她’是多麼有意義,難道不該有一個專門的“她”字!”


    劉半農創造“她”字與寒冰造“妳”|她被留下,“妳”字卻消失

    於是“她”有了更高的含義——指代我們的祖國母親。劉半農的現代詩《教我如何不想她》裡的“她”就是指代“祖國”,隨著聞一多的《七子之歌》、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相繼走紅,喚起了全華人民強烈的愛國意識,於是官方字典裡給出了“她”字的含義:用於女性第三人稱;亦用以代稱國家,山河,旗幟等,表示敬愛。


    “她”字終於安然無恙,渡過一劫,“流水淘沙不暫停,前波未滅後波生”,她剛休息,“妳”又遭非議了。


    妳的命天註定

    1939年署名為“去名”的作者更是認為“妳”字完全是“累贅”:有畫蛇添足之嫌,大可不必!“她”字之作,其意甚廣,亦在上節說過,至於兩人對談,起碼兩人均行在場,第一人說話斷無不明白對方性別之理,即是瞎子,也能聽出“她”或“他”的聲音。況在寫文章上,自然已經有過相當的介紹,英文之You,男女通用,固未嘗加以性別,第二人稱之“你”,必須加以性別,須添贅累……


    王力先生在1944出版的《中國語法理論》中同樣認為“妳”字於語法不合:近年報紙上有人用‘妳’和‘你們’,作為第二人稱的陰性。既然離開實際語言而希望‘自我作古’,又何難再造‘娥’和‘娥們’之類呢?但是,這在西洋辭法中是毫無根據的。即使上溯印歐語,也不曾見有這種辦法。再者,在應用上也並無好處;說話人和對話人的性別顯然而知,文字上強生分別實在是多餘的。


    王力是著名語言學者,他的話語分量很重,仍然不乏負隅抵抗者,著名作家方培茵在1947年翻譯愛倫坡的《歌》時就使用了“妳”字:我見到妳在妳底新婚之夕——當灼熱的酡顏浮上妳底雙頰,雖然歡樂躺在妳底四周,妳滿意於世上的一切。《婦人畫報》、《婦女家庭》、《婦女生活》此類報紙此時又把“妳”字當作一種女權象徵,所發文章皆選用“妳”代替你,其他報社則不以為然,“妳”字成了末路狂花,大廈將傾。


    劉半農創造“她”字與寒冰造“妳”|她被留下,“妳”字卻消失

    1956年,文化部和文字改革委員會聯合釋出《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中,“妳”字被標註為“你”的異體字,並與“嬭”字一道標為“奶”的異體字。從此,“妳”字黯然退場,淡出人們的文化視野,只剩港澳臺和國外華人地區還有沿用。


    “妳”字倒下,“牠”字豈能倖免,“亻它”更是胎死腹中,唯獨“它”字狡黠,從“蛇”蛻化稱“它”,既無關“人”又無關“牛”,人畜無害,在民國“血雨腥風”、“刀光劍影”,動不動唇槍舌戰的文化與生活運動中,“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過得滋潤無比。


    而“妳”字在臺灣也不如意,遭人指責,1987年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冰瑩書柬》裡有一篇謝冰瑩回馬祖士兵的信中說道:


    第二人稱,多半用於書信體裁,文中的你,便是第二人稱,在這裡順便提到一個‘妳’字,這不知是誰發明的,現在很通行;其實‘你’是無須註明性別的,正如‘我’不須說明性別一樣。作者如果是男性,我們不能寫成‘俄’字;同樣,同樣,是女性,也不能寫成一個‘娥’字是不是?


    劉半農創造“她”字與寒冰造“妳”|她被留下,“妳”字卻消失

    謝冰瑩

    如果我們這樣寫《七子之歌》是不是更有力量: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離開妳的襁褓太久了,母親!


    但是牠們擄去的是我的肉體,


    妳依然保管我內心的靈魂。


    那三百年來夢寐不忘的生母啊!


    請叫兒的乳名,


    叫我一聲“澳門”!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 2 # 使用者4069777172489

    汪曾祺先生在《趙樹理同志二三事》中回憶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有一個時候,有人愛用“妳”字。有的編輯也喜歡把作者原來用的“你”改“妳”。樹理同志為此極為生氣。兩個人對面說話,本無需標明對方是不是女性。世界語言中第二人稱代名詞也極少分性別的。“妳”字讀“奶”,不讀“你”。有一次樹理同志在他的原稿第一頁頁邊寫了幾句話:“編輯、排版、校對同志注意:文中所有‘你’字一律不得改為‘妳’字,否則要負法律責任

  • 3 # 企鵝而已哦

    傳說妳漢字是黃帝時的史官倉頡看到鳥獸的足跡突發靈感而創造出來的。

    其實這只是一個傳說而已,漢語作為一種象形文字,肯定是由最初的圖畫紀事---簡化的圖片紀事---符號紀事-----文字,這樣一步一步逐漸演化而成的。

      這些我們可以根據甲骨文中的這些古老文字看出圖畫的痕跡,由於畫圖比較複雜,逐漸的簡化,最後演化成漢字的。  

    這些過程我們現在的簡化自已經很難看出,繁體字----篆書----古籀文---甲骨文這樣看起來非常明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陳春花教授不辭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