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縱橫帝

    元嘉北伐寄託著衣冠南渡後多少代人殷切期盼,這種情節自從東晉偏安百年一直就存在且越來越強烈。氣吞萬里如虎的劉裕北伐一度讓南朝看到了恢復中原、還於舊都的期望,然並卵內憂外患讓劉裕不得不回師。鎮守關中的幾個大將內鬥白白的把關中讓給了赫連勃勃,而宋文帝親政後憑藉元嘉之治國力大增。也許每一位帝王都有開疆拓土、彪炳史冊的想法,然而元嘉三次北伐都以劉宋的失敗告終。元嘉之治的局面被迫中止,劉宋幾代帝王積累的豐厚家底兒被消耗一空。所以才有辛棄疾的慨嘆“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雖然劉宋經過劉裕的休養生息和文帝的元嘉之治國力大增,但是這是建立在東晉偏安百年、內亂頻仍的一窮二白的基礎上;與北魏相比並沒有太大的優勢

    元嘉三次北伐落得元嘉草草的結局純屬偷雞不成蝕把米,元嘉北伐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宋文帝錯誤的估計了自己的實力。雖然時機選的不錯,當時北魏的主要征伐物件是南方的柔然。誠然宋文帝在文治方面確實不錯,否則也不會在歷史上留下元嘉之治的記述,然而仔細分析就會發現這個元嘉之治成色嚴重不足。我們知道此時的南方開發並不充分,此時的繁榮地區依然是北方。無論是人口、經濟發達程度,南方替代北方成為王朝的經濟重心還需要幾百年(都是安史之亂以後的事情了) 。況且在劉裕掌權時代不斷的東征西討、內亂頻頻:內有孫恩、盧循、劉毅、司馬休之、恆溫等軍閥先後叛亂,外滅西蜀、南燕、後秦等國。雖然劉裕也在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但是頻繁的國內外的戰爭讓南方一直處於一窮二白的境地。

    戰爭打的就是人力、錢糧,劉裕的北府軍確實能打;但是對於財力的要求是必不可少的。而劉裕稱帝時間很短,雖然宋文帝繼續了劉裕的提拔寒門人才、抑制土地兼併、緩和社會矛盾等休養生息政策;但是畢竟只有20多年。這個盛世的時間太短而且是建立在南朝一窮二白的基礎是的,相對歷史上文景之治、康乾盛世等長期連貫性的盛世成色不足。過高估計了自己的實力的結果就是被揍的鼻青臉腫,甚至元嘉之治都被迫中止。

    如果拿帝王類比的話,宋文帝擅長文治與宋孝宗趙昚比較像;與戰神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相比,沒有絲毫的軍事優勢

    劉裕確實能打但是在執政不久就駕崩了,北魏趁機奪取黃河以南虎牢、洛陽、滑臺等軍事重鎮。如果拿趙宋帝王類比的話,宋文帝劉義隆在某些方面與宋孝宗趙昚比較像。他們同樣不擅長軍事,一心收復故土的宋孝宗趙昚北伐失敗後再也沒能完成夙願;而擅長守成文治的宋文帝北伐,也落了個元嘉草草的結局。此時北魏的帝王正是統一北方的戰神太武帝拓跋燾,以己之短攻他之長元嘉北伐焉能不敗。

    無論什麼時候戰爭都是綜合國力的較量,北魏雖然統一北方的時間不長但是與劉宋相比沒有太大的差距。雖然在戰爭初期北魏主攻方向是北方的柔然,但是作為馬背上誕生政權的鮮卑拓跋一族精銳騎兵的機動性極強。況且還有被征服柔然騎兵的匯入,強大的北魏戰力讓北府軍早就逐步瓦解的還主動挑起戰爭的劉宋根本無法抵禦。況且劉宋作軍隊更擅長的是水戰,在北方與機動性極強的鮮卑騎兵死磕哪有勝算?元嘉北伐總共有三次,具體過程我們不做贅述。野心與實力不相匹配的宋文帝,在種種戰略錯誤的情況下痛失好局;葬送了劉宋多年來積累的實力。

    由於宋文帝劉義隆在登基、親政過程中的慘痛經歷,所以在北伐時根本不能有效放權;外行領導內行的越級指揮,往往是對前線戰況瞭解滯後的情況下做出的

    從東晉開始貫穿整個南朝的歷史基本上都充斥這君權輕、權臣擅權的過程,當然南朝的開國君主除外。劉宋一朝也未能免俗,劉裕駕崩後繼位的少帝被權臣廢黜,而文帝劉義隆也是被權臣擁立登基的。所謂功大莫過於救駕,但是隻要不像做傀儡都不會放任權臣的存在。所以宋文帝在親政過程中除掉徐羨之、謝晦等權臣,在北伐失敗後放任最後的戰將檀道濟被殺。帝王都是多疑的,況且是曾經生活在權臣陰影下的文帝劉義隆。所以他對兵權的看重是我們無法想象的,所以在北伐過程中和蔣某人一樣通常不顧前線的實際情況越級指揮。戰機瞬息萬變,所以用兵的時機非常關鍵。但是前線大將做出任何重大行動都要等待聖旨,如同兒戲一般如何不敗?

    劉宋北伐嚴重缺乏將才,北伐啟用的都是彭城太守王玄謨這類溜鬚拍馬的飯桶真是所託非人。檀道濟被殺相當於本就風雨飄搖的北府軍被抽調了脊樑,沒有靈魂的北府軍只能慢慢消散在歷史長河中。第二次北伐北魏一直殺到長江,江北繁榮富庶的南兗、徐、兗、豫、青、冀六州遭到極大破壞。元氣大傷的劉宋的實力更是江河日下,即便是在拓跋燾駕崩後的第三次北伐也沒佔到便宜。後期富庶的青、兗、冀等州,最終被北魏佔領。

  • 2 # 江湖小曉生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劉裕一世英雄,一路北伐,打下了長安城。要不是自己的心腹劉穆之突然去世,他必須要回建康維穩的話,一統天下也是指日可待的。

    劉裕錯過了一統江山的機會,他兒子劉義隆登臺以後,努力發展經濟,使得南朝宋的國力日漸昌盛。這個時候他想起了自己父親的夙願,打算北伐一統江山。

    可是劉義隆在發展南朝宋的時候,北方的北魏王朝,也在逐個兼併各路諸侯,完成了北方的大一統工作。並且實力也是空前強大,歷史就是這麼巧合。

    劉義隆三次北伐,前兩次均慘敗,使得拓跋燾飲馬長江。

    劉義隆聰明啊,南方人怕冷,所以每次北伐的時候,劉義隆都選擇在春天水草豐茂,天氣溫暖的時候。恰逢北魏和北方的柔然在幹架,他覺得有機可乘。

    最早北伐十分順利,因為天氣暖和,有利於南方人作戰,所以劉義隆的人馬能夠很快打到黃河岸邊,黃河以南的大片土地,都被劉義隆給收復了。

    可是一旦時間進入了秋天,北魏的反擊戰就開始了。北方人不怕冷,他們在冰天雪地零下好幾十度裡凍慣了,個個都是戰鬥民族的好少年。一等到天冷以後,北魏便發起了反攻,劉義隆的人馬壓根就不是對手,手都凍得拿不起兵器了,只能是任人宰割。

    所以說劉義隆的前兩次北伐失敗,全都是因為氣候原因,加上劉義隆本人指揮失當導致的,到了冬天你不加固城牆,增派兵力,還想著正面對抗,想啥呢?

    太武帝拓跋燾也毫不客氣,帶兵一路南下,一直打到了長江邊上,數萬馬匹飲馬長江。揚言劉義隆你要敢再鬧事,我就跨過長江打你的屁股!

    虜掠抄淮西六郡,殺戮甚多。攻圍懸瓠城,城內戰士不滿千人。先是,汝南、新蔡二郡太守徐遵之去郡,南平王鑠時鎮壽陽,遣左軍行參軍陳憲行郡事。憲嬰城固守,燾盡銳以攻之,憲自登郭城督戰。起樓臨城,飛矢雨集,衝車攻破南城,憲於內更築捍城,立柵以補之。虜肉薄攻城,死者甚眾,憲將士死傷亦過半。---《宋書》

    拓跋燾活著的時候,劉義隆的確乖了很多,不敢跟太武帝正面較量了。可是等到太武帝拓跋燾掛了以後,劉義隆認為北魏朝局不穩,又是一個北伐的好機會,於是發動了第三次北伐。

    第三次北伐,斷送了劉宋的大好前程。

    劉義隆發動第三次北伐,這件事,已經遭到了不少股東們的質疑。因為大家開始懷疑,咱們這個皇帝是不是腦子不好,接二連三的失敗,難道沒有給他一丁點教訓嗎?

    可是大家也不敢說啊,再加上劉興祖等主戰派的支援,使得第三次北伐依舊毫無壓力地開展了。劉興祖是個人才,前兩次北伐攻打河南容易,防守河南困難。

    因此他建議劉義隆從山東繞道前往河北,佔了河北以後,河南就成了北魏的一塊飛地,唾手可得了。可惜劉義隆卻拒絕了這一提議,依舊心心念念地想著霸佔河南。

    結果打下河南的確很容易,劉義隆這個時候做了一個愚蠢的事情,他讓自己的數十萬大軍沿著黃河防守北方南下的北魏軍。

    大哥啊,你這是打仗還是看戲啊?生怕後面的士兵看不到戲嗎?兵力分散十分嚴重,使得北魏大軍一來,劉宋的人馬就潰敗了。

    三次北伐全部以失敗而告終,南朝宋的所有臣民們,都開始懷疑劉義隆的統治能力。這也為劉義隆後來的悲慘結局埋下了伏筆。

    打仗要是沒有收穫,那就是虧本的買賣。

    為什麼劉宋王朝從劉義隆三次北伐以後,就衰敗了呢?一來是因為劉義隆的兒子劉劭發動了弒君的政變,繼而導致另一個兒子劉駿再次兵變,兩次兵變使得劉宋元氣大傷。

    二來則是劉義隆的三次北伐,全都是無功而返。打仗是需要花錢的,而且是大把大把的錢,如果沒有斬獲,比如土地、人口或者直接的財產,那麼就是虧本的買賣。

    一家企業剛上市,就做了三筆虧本的大買賣,這讓股民們對你還有什麼信心呢?於是發行的國債沒人買了,大家緊衣縮食,因為沒了安全感所以必須要儲蓄鈔票給自己安全感。這麼一來劉宋的經濟自然是要倒退的。

    商業活動少了,田地賦稅就那麼多,因此劉宋王朝的稅收收入,實際上是不夠他們的戰爭開銷的,為此劉宋王朝要想堅持下去,就必須要加徵稅收。

    過去都是給你們打折的,現在要恢復原價徵稅了,他們說得冠冕堂皇,可是老百姓們不買賬啊。因此南朝宋國內的矛盾就日益突出了。

    再加上上層的政變導致了國力衰敗,以及政治上的不穩定,南朝宋的臣民們對老劉家已經逐漸失望了。劉駿上臺後雖然努力維持,卻依舊無法力挽狂瀾。

    宗室內鬥,使得劉宋王朝徹底走向滅亡。

    劉劭殺了父親劉義隆以後,打算登基稱帝,結果被弟弟劉駿帶兵誅殺。劉駿登基以後,特別懷疑宗室有作亂的可能,為此各種打壓自己的叔伯兄弟子侄,結果造成了子嗣間的兵禍。

    明旦未開鼓,劭以朱服加戎服上,乘畫輪車,與蕭斌同載,衛從如常入朝之儀,守門開,從萬春門入。舊制,東宮隊不得入城,劭與門衛雲:"受敕,有所收討。"令後隊速來,張超之等數十人馳入雲龍、東中華門及齋閣,拔刀徑上合殿。上其夜與尚書僕射徐湛之屏人語,至旦燭猶未滅,直衛兵尚寢。超之手行弒逆,並殺湛之。---《宋書》

    這麼一來劉宋王朝宗室之間的鬥爭,就這麼展開了。一般內鬥開始的時候,也就是外人漁翁得利的時候。

    劉駿死了以後,他弟弟宋明帝劉彧繼承皇位。這哥們比哥哥劉駿還要狠,直接對宗室們下殺手。劉彧誅殺了大量劉宋宗室,包括相關的外戚力量。

    這使得劉宋皇室人丁單薄,而且支援皇室的貴族們,手握實權的也逐漸減少。因此寒門出身的武將蕭道成才撿了個漏,取代了劉宋,建立了南齊。

    總結:劉義隆北伐失敗,使得經濟倒退,這是劉宋衰敗的根本。

    賠本的買賣做了一次兩次也就算了,可是接二連三地做賠本的買賣,這是很多人所不能理解的,劉義隆顯然就是這麼做了。

    因為戰敗後,所有的花銷,得不到應有的回報,這使得劉宋王朝發展了那麼多年的經濟,毀於一旦,這是劉宋衰敗的根本原因。要是臣民們都很富有,劉宋要穩定得多。

    參考資料:《南史》、《宋書》

  • 3 # 阿徐說

    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勞民傷財不自知,內亂突由兒子始!

    想想看三次北伐輸掉浪費了多少人力物力財力,結果自己還被兒子幹掉了,直接讓朝局崩盤,被北魏接手。

    至於為什麼北伐會輸,辛棄疾早告訴我們了——“元嘉草草”。意思就是,這個決定完全是一時興起,太草率了!

    元嘉北伐(以第一次北伐為例)

    公元424年,宋文帝劉義隆即位後就開始不消停,可能想當一位名垂宋史的帝王,所以他將目光瞄向了北方。可惜當時國內形勢還不太穩定,徐羨之等大臣重權在握,所以只能作罷。而歷時兩年,消滅國內隱患後的宋文帝劉義隆開始變得自信心膨脹,還威脅北魏使者,要其國家歸還失地,不然就揍他。

    而恰好這段時間,北魏太武帝對柔然特別有興趣,進入不顧劉宋的目光,堅持發兵柔然,堪稱“不破柔然不復還”。

    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宋文帝感覺機會來了,畢竟北魏這個時候與柔然交戰,黃河以南肯定屯兵變少。於是下令右將軍到彥之為總司令,他兄弟後將軍長沙王劉義欣為總政委,出師北伐。不光這樣,宋文帝還特地派使臣向太武帝挑釁,說他們雖然去北伐打北魏,但這是收回故土,和北魏無關,不搶他們河北就是了。太武帝一聽氣急了,但是沒辦法,畢竟這個時候都在打柔然,畢竟勢單力薄,只能把河南那一帶兵撤了,讓給了宋文帝。

    於是宋文帝可以說在河南一帶無往不利,信心更加爆棚。並且隨著夏國也想收復失地,兩個人就順勢結盟準備一起痛打北魏。

    劉宋大軍所到之處,可以說是勢不可擋。萬萬沒想到,這恰恰中了北魏的計,北魏就是利用南宋的膨脹心理,直接先把夏國給端了。然後再吹起了反攻的號角,不僅把之前讓出去的失地全給奪了回來,而且還嚇的總司令到彥之這個水貨焚船棄甲而逃,宋軍再也無法組織有效進攻,至此也就全軍覆沒。

    北伐作戰圖

    失敗的影響

    劉宋三次北伐最終都走向失敗,可以說不光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而且許多資源在戰爭之中並沒有收回,反而被敵軍所取,成為資敵之物。

    而且三次北伐中,特別是第二次北伐,可以說對江北地區帶去了極大的破壞,造成了無可估量的損失。這也導致了江南人民久久生活在了畏懼中,嚴重影響了社會安定。而朝廷無能的表現,也讓許多人漸漸對其失望。向來不支援北伐的劉義隆長子劉劭更是藉此機會發動了宮廷政變,成為了劉氏歷史上第一個殺父奪權的皇帝。

    宋文帝像

    伴隨著這場內亂以及三次失敗的北伐,劉宋也逐漸走向了沒落。而反觀宋文帝一生數次北伐,皆籌劃未足,落得個草草收場。

  • 4 # 跪射俑

    宋武帝劉裕建立的南朝宋,是南北朝時期南朝的第一個政權,也是南朝宋、齊、樑、陳四朝中國祚最長(60年)、疆域最大 、國力最強盛的朝代。劉裕代晉建宋,也拉開了南北朝對峙的序幕。

    劉宋第三任皇帝宋文帝劉義隆即位後,繼承並拓展其父劉裕制定的一系列富民興國政策,創造了長達近30年的盛世——“元嘉之治”。史載“三十年間,氓庶蕃息,奉上供徭,止於歲賦。晨出暮歸,自事而已”,“民有所繫,吏無苟得,家給人足···凡百戶之鄉,有市之邑,謠舞蹈,觸處成群,蓋宋世之極盛也。”(《宋書》)——國內一派欣欣向榮、太平盛世景象。

    但這樣一幅國泰民安的盛世之治,卻因為一場由宋文帝劉義隆發起的“復仇之戰”而終結,一場戰爭將劉宋王朝推進了民不聊生的泥潭,劉宋自此由盛轉衰,國力大損,內訌不斷,皇位更迭頻繁,內憂外患中被權臣蕭道成抓住機會,篡宋建齊,劉宋王朝滅亡。

    劉宋開國皇帝劉裕

    這場影響劉宋王朝命運轉折的復仇之戰,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第二次元嘉北伐。

    一次主動發起的北伐戰爭,為何反將自身推向了衰亡之路?讓我們拔開歷史的迷霧,探尋究竟。

    1.起因:一個紙上談兵的錯誤決策

    南北朝對峙局面形成後,劉宋開國皇帝劉裕勵精圖治,國力快速恢復。但天不假年,一代雄主劉裕在位不到三年,就於422年病逝。其子宋少帝劉義符即位後,嬉戲無度,昏庸怠政。一直對南朝虎視眈眈的北魏,趁機發兵,於423年攻佔了劉宋的洛陽、虎牢、滑臺等河南之地,致使劉宋北部防線南移。

    徐羨之、傅亮、謝晦、檀道濟等顧命大臣廢掉劉義符後,擁立劉裕第三子劉義隆即位,是為宋文帝。

    宋文帝是位治世能君,在位期間,革弊政,勸農桑,減賦稅,政治清明,國泰民安,創造了劉宋王朝30年盛世——元嘉之治。

    雖然國內形勢一片大好,但好大喜功的劉義隆始終有一塊心病:少帝時期被北魏趁火打劫搶佔的河南之地,一直沒有收復。

    收復河南之地對劉義隆來說具有多重意義:一是能保持老爹劉裕打下的江山完整無缺;二是劉宋的北部防線能向北拓展,增強邊境緩衝地帶;三是藉機報第一次北伐失敗之仇,建功揚名,進一步樹立自己的威望——畢竟,他的皇位來路不正,能把先帝丟掉的土地奪回來,無疑是對自己代兄執政合理化的有力證明。

    為此,即位不久,宋文帝在清除了擅殺其兄、前少帝劉義符的徐羨之、傅亮、謝晦等權臣後,就於公元430年發動了對北魏的第一次北伐。

    由於宋文帝用人不善,主將到彥之指揮不當,北魏軍採取雨季主動撤離、冬季大舉反攻的策略,大敗劉宋10萬大軍,第一次北伐無果而終。

    宋文帝劉義隆

    雖然首次北伐完全落敗,但宋文帝並不甘心。此後20年間,他勵精圖治,恢復國力,圖謀再舉。

    公元450年四月,北魏太武帝拓跋燾親率10萬大軍,以狩獵為名,南侵劉宋汝南郡,劉宋將士奮力迎戰,死守重鎮懸瓠,北魏圍城42天無法攻破,無奈撤兵。

    擊退魏兵後,宋文帝雄心再發,很快就召叢集臣,商議藉機反攻,北伐收取河南失地。

    此時的北魏,在太武帝拓跋燾的治理下,對外開疆拓土,已經征服了柔然、北燕、北涼、胡夏等國,統一了北方,國力強盛,兵強馬壯。

    因此,對宋文帝的北伐建議,沈慶之、劉康祖、蕭思話等大將以及太子劉劭大多數朝臣都都極力勸阻。只有王玄謨、徐湛之、江湛、袁淑等少數文臣,為迎合宋文帝取得寵信,支援北伐。

    特別是彭城太守王玄謨,雖無帶兵經驗,卻喜歡紙上談兵,揣知文帝心思,屢次鼓動宋文帝北伐。“帝欲經略中原,群臣爭獻策以迎合取寵。彭城太守王玄謨尤好進言,帝謂侍臣曰:‘觀玄謨所陳,令人有封狼居須意。’”(《資治通鑑》)——聽聽王玄謨所說的話,讓人有一種像霍去病徵伐匈奴、封狼居胥山的感覺!

    御史中丞袁淑也極力迎合文帝:“皇上收復故土,應當前往泰山封禪。我等臣子遇到這千載難逢的機遇,願意呈上封禪書!”文帝聽了大為高興。

    劉宋大將沈慶之

    沈慶之等繼續勸阻說:“我們是步兵,他們是騎兵,形勢上對我們不利。目前我們的軍隊也不如從前,強行出兵恐怕只會自取其辱!”北伐心切的宋文帝根本聽不進去,就讓徐湛之、江湛等人與沈慶之辯論。沈慶之說:“耕種要向農夫請教,織布要向織女請教。出征作戰和一群紙上談兵的白面書生謀劃,有什麼用呢!”

    最後,宋文帝力排眾議,決定北伐。

    2.勝負:一場宋魏綜合勢力的較量

    450年七月,宋文帝正式下詔北伐,調集大兵約20萬,兵分三路北伐出擊。

    但不久,由於東路主力先鋒王玄謨剛愎自用,錯過攻取滑臺良機,滑臺三個月沒有攻下,十月份黃河結冰後,北魏援軍開始渡河反攻,拓跋燾親率大軍40萬,號稱百萬,分兵多路,逼近宋軍。

    王玄謨驚惶失措,棄軍逃跑。主將敗逃,宋軍大亂,魏軍乘勢進攻,大敗宋軍。

    魏軍繼續乘勝南下,一直進逼至建康對岸的瓜步山,與劉宋都城隔長江相望。京城一片恐慌,將王公以下的貴族子弟全部徵集入伍,沿江防守。宋文帝登上城牆,憂心忡忡地說:“很少有人同意北伐計劃,如今士兵厭戰,百姓勞苦,滿城怨恨,都是我的錯!”

    魏軍雖然攻至長江,但意識到此時攻滅劉宋並不現實,實現了飲馬長江的目標後,將宋文帝羞辱一番,撤兵北歸。

    劉宋發起的第二次北伐至此失敗,而且結束了自元嘉以來的30年盛世,“自是邑里蕭條,元嘉之政衰矣。”(《資治通鑑》)

    北魏劉宋疆域圖

    劉義隆勵精圖治30年,一手打造的元嘉之治因為一場北伐走向衰落,未免令人嘆息。

    但戰爭是兩國綜合勢力的較量,從當時宋魏兩國的形勢看,這次北伐失敗並不意外,從綜合國力、作戰能力、指揮水平等多方面分析比較,北魏皆強於劉宋——

    綜合國力。劉宋承接東晉,建國時間短,家底薄,東晉末年頻頻平定叛亂,朝廷開支巨大。劉裕、劉義隆父子三十餘年精心治理,表面上看百姓生活富足安定,不過是與晉末亂世相比,其國庫並不寬裕。

    本次北伐前,為了籌措資金,朝廷不得不下令從宗室王公、政府官員甚至普通百姓借錢來用。“王公、妃主及朝士、牧守,下至富民,各獻金帛、雜物以助國用。”“有司又奏軍用不充,揚、南徐、兗、江四州富民家貲滿五十萬,僧尼滿二十萬,並四分借一,事息即還。”(《資治通鑑》)——連僧尼都得借錢供朝廷北伐軍需。

    而北魏此時已經建國70餘年,統一北方後,由遊牧民族轉向自耕農經濟,農牧業生產得到快速發展。特別是他們在對外作戰中,主要以搶掠當地糧食、牲畜為口糧。連年征戰,勝多敗少,掠奪了大量人口、財物。充足的糧食、資金為北魏作戰提供了物質基礎。

    北魏四處征戰

    另外,冷兵器時代,人口和兵源是影響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據相關資料記載,拓跋燾時期,北魏人口約3000萬,而劉宋第二次北伐前,全中國人口約2000萬,不足北魏人口的七成。北伐前,劉宋朝廷因為兵力不足,臨時發動南兗、徐、兗、豫、青、冀六州百姓每戶按三個壯丁出一人、五個壯丁出兩人的比例徵召兵源。

    作戰能力。本次北伐前,劉宋只在20年前進行過一次北伐。其後再沒有進行過大規模戰爭,朝廷治理內政,百姓安居樂業,幾十年不動兵戈,將士缺乏作戰經驗,普遍厭戰,導致戰鬥力差。同時,劉宋兵力以步兵為主,與騎兵作戰,劣勢更大。北伐前,大將沈慶之就曾上諫:“我步彼騎,其勢不敵。”(《資治通鑑》)

    反觀北魏,主要以騎兵為主,幾十年來徵柔然、平胡夏,伐北燕、攻北涼,連年征戰,將士戰鬥經驗豐富,作戰能力較強。北魏還善於在戰爭中大量擄掠外族人口,充實兵源,並在戰場上令外族士兵充當先鋒,鮮卑騎兵押後督陣,如前鋒戰士畏戰,鮮卑騎兵即以座騎踩踏,逼其猛攻。

    拓跋燾是傑出的軍事家

    指揮能力。宋文帝是守成之君,雖然開闢元嘉之治,但軍事能力較差,每次作戰前,都是嚴格按照提前定好的作戰計劃,由他本人在後方下達指令,將領沒有隨機應變的權利。戰場上情況瞬息萬變,往往貽誤戰機。“上每命將出師,常授以成律,交戰日時,亦待中詔,是以將帥趑趄,莫敢自決。”(《資治通鑑》)

    相比之下,北魏拓跋燾不僅身經百戰,是個傑出的軍事家,而且親上戰場,隨時根據戰情調整作戰策略,掌控作戰主動權。本次對戰中,拓跋燾先是大兵圍攻劉宋彭城、盱眙等城鎮,見宋軍防守嚴密,一時難以攻取,立即改變戰術,分兵圍而不攻,然後率兵直接南下,直抵長江口岸,威脅劉宋都城,給劉宋帶來極大恐慌。

    另外,宋文帝無人可用、用人不善也直接導致了北伐的失敗。北伐前,劉宋第一戰將檀道濟遭殺害,到彥之、王促德等老將去世,導致大將匱乏。沈慶之、劉康祖等大將因反對北伐而不受重用,反而重用沒有統兵經驗的王玄謨為主將。本次北伐,正是王玄謨的自以為是,貽誤了攻城戰機,被北魏打了反擊戰。

    拓跋燾是傑出的軍事家

    3.影響:劉宋由盛而衰走向衰亡之路

    一場志在收復失土的復仇戰,不但沒有收復寸土,反而被北魏大舉反擊,給劉宋朝廷帶來了深遠影響。

    民不聊生,由盛轉衰。魏軍北歸途中,為報復劉宋軍隊的抵抗,大肆搶奪人口財物、焚燬房屋,所到之處,劫掠一空,給劉宋百姓幾乎帶來了滅頂之災。

    史載:“燾凡破南兗、徐、兗、豫、青、冀六州,殺略不可稱計,而其士馬死傷過半,中國人並尤之”。(《宋書》)“丁壯者即加斬截,嬰兒貫於槊上,槃舞以為戲。所過郡縣,赤地無餘,春燕歸,巢於林木。”(《資治通鑑》)——魏軍經過之地,青壯年遭屠殺,魏軍甚至用長槍挑著嬰兒跳舞作樂。燒殺搶掠,焚燬房屋,連春天燕子歸來都沒有房子築巢了。蕭條之象,可見一斑。持續30年的“元嘉之治”至此轉衰。

    骨肉相殘,走向衰亡。這次北伐,還給劉宋朝廷埋下矛盾隱患,開啟了劉宋王朝皇室互相殘殺、濫殺朝臣的惡劣先例。

    拓跋燾兵臨長江後,宋文帝、江夏王劉義恭、武陵王劉駿和太子劉劭等人,擔心曾因謀反被貶職的彭城王劉義康藉機叛亂,就上表文帝,將劉義康殺害。

    戰爭結束後,太子劉劭等人又上表請求追究王玄謨、徐湛之、江湛等人的責任,但宋文帝卻說:“北伐是我的意思,他們只是沒有反對而已。最後只是將王玄謨、蕭斌等臨陣逃跑的大將免職,其他人並未追究。

    劉劭從此與徐湛之、江湛等結下怨恨,並對文帝心懷不滿。後來,劉劭夥同其弟劉濬等人巫蠱宋文帝,事洩後,宋文帝欲廢掉太子,劉劭就召集親信,乘其不備,將宋文帝以及徐湛之、江湛等殺死,並嫁禍徐湛之、江湛,然後即位稱帝。

    武陵王劉駿隨即起兵討伐劉劭,並獲得各方軍鎮的支援,兩個月後劉駿攻進京城,誅殺劉劭及劉濬,自己即皇帝位,是為劉宋孝武帝。孝武帝末年,擔心太子劉子業皇位受到威脅,又大殺宗室。此後,劉宋皇室宗親就在互相殘殺、內鬥中不但更替,直至479年末帝劉準被迫禪位於權臣蕭道成。

  • 5 # 手機電腦一站式

    劉宋在劉裕之後,比較有實力的也就是其宋文帝劉義隆時期,而且劉義隆也繼承了劉裕北伐的大志,只是劉裕北伐勝多敗少,到了他兒子這一代,能夠保住基業就不錯了,劉義隆在位時期,經歷過三次北伐,也就是三次元嘉北伐,但是都是大敗虧輸,尤其是第二次,導致劉宋江北之地飽受戰火摧殘,諸州殘破,民眾傷亡,同時因為集中國力準備的北伐徒勞無功,更是引得拓跋燾率魏軍飲馬長江,劉宋非但沒能在戰爭中獲取利益,反倒是將元嘉之治的家底打沒了。

    不僅僅是傾盡國力的一戰沒有實現預期的目標,更尷尬的是,劉宋自己還遭受了巨大損失,因為北魏軍大舉南下,沿途多行屠殺,劉宋南兗、徐、兗、豫、青、冀六州遭受重創,此戰之後,北魏和劉宋的戰局態勢就轉變了,劉宋逐漸由主動進攻變成了被動防守,後期更是陷入內鬥,無力北伐了。

    參考資料《宋書.文帝本紀》《宋書.武三王列傳》《宋書.徐羨之列傳》《宋書.檀道濟列傳》《南史.到彥之列傳》《宋書.王玄謨列傳》《宋書.索虜列傳》《宋書.垣護之列傳》《宋書.蕭斌列傳》《宋書.臧質列傳》《宋書·竟陵王誕列傳》《宋書.柳元景列傳》《魏書.世祖紀》

  • 6 # 閒月閒聊

    不請自來

    宋文帝劉義隆一共進行了三次北伐,分別是元嘉七年(430)、元嘉二十七年(450)、元嘉二十九年(452),均以失敗告終,三次北伐對劉宋朝廷甚至南北朝格局產生了重大影響。

    北伐嚴重消耗了劉宋的國力。

    第一次北伐右將軍到彥之帥軍5萬;第二次北伐兵力達到了16萬人,東路6萬人由輔國將軍、青、冀2州刺史蕭斌為統帥,中路軍10萬布騎以太子左衛率臧質率領,西路軍以雍州剌史隨王劉誕為統帥;第三次北伐命蕭思話督冀州刺史張永攻碻磝,魯爽、魯秀兄弟與程天祚率4萬荊州兵攻許洛,雍州刺史臧質攻潼關。其中相當一部分是劉宋的精銳部隊,都在北伐中損失殆盡。《南史·到彥之傳》又載:“初遣彥之,資實甚盛,及還,凡百蕩盡,府藏為空。”

    在三次北伐中劉宋的第二次北伐充分凸顯了其兵力、財力不足的問題。發 青、冀、徐、豫、二兗六州民丁,三丁抽一,五丁抽二,凡所發 民丁,“緣江五郡集廣陵,緣淮三郡集盱眙”。下 令揚、南徐、兗、江4州富民家資滿50萬,僧尼滿20萬者,“並 四分換一,過此率計,事息即還”。

    戰爭給劉宋經濟造成了嚴重破壞

    三次北伐猶以第二次北伐失敗造成的破壞最為嚴重。

    北魏侵入淮南地區,對江淮地區進行了血腥的屠殺和毀滅性破壞。二十八年拓跋燾退師,“凡破南兗、徐、兗、青、冀六州,殺略不可稱計,而其士馬死傷過半,中國人並尤之。”《南史》載:“二十八年正月丁亥,魏太武帝自瓜步退歸,俘廣陵居人萬餘家以北,徐、豫、青、冀、二兗六州殺略不可勝算,所過州郡,赤地無餘。”

    元嘉二十七年北伐之前,宋文帝勵精圖治,取得小康之治的業績,但北伐失利後,劉宋“傾資掃蓄,猶有未供,於是深賦厚斂,天下騷動”,社會安定局面遭到破壞。“元嘉之治”因此終結,“宋氏之盛,自此衰矣”。

    與此相反,多次北伐失利,則引發了劉宋社會心理危機。《宋書·索虜傳》史臣論曰:魏人南侵,“至乃連騎百萬,南向而斥神華,胡斾映江,穹帳遵渚,京邑荷簷,士女喧惶。天子內鎮群心,外御群寇,役竭民徭,費殫府實,舉天下以攘之,而力猶未足也。”

    北伐,加劇了劉宋朝廷的政治危機。

    元嘉二十七年北伐之前,宋文帝於內政上頗有成績,意欲封禪,而遭北伐失敗,宋文帝個人聲望急劇下降,社會微信受到質疑。因此宋文帝處死了彭城王劉義康。

    此外,太子劉劭弒君篡位也與北伐失敗有一定關係。劉劭素來反對北伐,與文帝及其諸親信江湛、徐湛之等人相左。此後文帝謀劃廢黜太子劉劭,而劉劭則在元嘉三十年發動政變,斷然弒父,清除江湛等人。

    此後劉宋王朝政權更迭,政治日趨混亂,最後被南齊取代。

    還請各位大家指教!我是閒月。

  • 7 # 宇宙知識協會

    元嘉北伐實質上指的是南北朝時期宋文帝發動的三場北伐戰爭,都又宋文帝發動,在第一次北伐失利後,時隔二十年左右又連續發動了兩次北伐,而北伐的目的都在於恢復中原統治局面,但是三場北伐最終的結果都是南方劉宋政權失敗而告終,甚至在河南失守後,對劉宋原先的統治區域也受到很多影響,最終元氣大傷,北強南弱的局面沒有改觀。

    宋文帝之所以進行北伐戰爭,主要的基礎在於元嘉時期南朝經濟突飛猛進,國家實力上升,在有了充足的社會經濟基礎保障後,基於這種治世局面,劉宋政權意圖北伐。加上此時期武將數量也較為可觀,而宋文帝的北伐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劉裕北伐取得的輝煌戰果,宋文帝意圖將劉裕北伐的戰果擴大,從而從根本上改變北強南弱的政治局面。

    但現實狀況很明顯並不理想,第一次北伐便由於佈局太過鬆散而導致敗北,第一次北伐導致元氣大傷,之後二十年後才得以再次北伐,但第二次北伐,劉宋軍隊三路軍隊雖然在剛開始處於戰略進攻態勢,但配合不當,使得北魏軍隊全線反擊,結果第二次北伐的戰火反而燒到了劉宋的原先領地之上。

    兩次北伐失利後,宋文帝發動了最後一次北伐,這次北伐意圖力挽狂瀾,但目標大大縮小,由全力進攻,改為趁北魏國亂收復河南地區,於是雙方展開了區域性戰爭,劉宋軍隊北上後各個戰線又陷入了僵局,結果第二次北伐也宣告失敗。

    宋文帝北伐失敗的首要原因在於,雖然掌握著淮北地帶,但這個前沿陣地並不穩固,在建康地區的出兵威脅不是特別大,主要的核心力量只在於荊州一代,多路軍隊配合不當,在一路敗北的情況下,另外的軍隊也獨木難撐,最終走向失敗。

    縱觀宋文帝的北伐,雖然有檀道濟這樣的猛將存在,但是對於整個戰線的規劃有很多配合不當之處,缺乏戰略統帥,宋文帝自己坐鎮後方,根據戰報進行指揮反而沒有起到充分調配的作用。

    北伐軍的軍事團隊也有很大的責任,雖有檀道濟與沈慶之等名將參加,但以到彥之為首的軍事決策層卻較為遲鈍,錯失很多略機會。

    結果歷史的最終結果就是劉宋王朝的北伐最終失敗,此後北方政權步步崛起,南朝的勢力越發衰弱,北強南弱的被動局面徹底成為常態,而元嘉之治的輝煌也隨著北伐的失敗淪為了過去。

  • 8 # 圍爐夜話話歷史

    辛棄疾曾經在一首詞中,這樣寫到,“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說的就是宋文帝劉義隆元嘉北伐典故,劉義隆想法沒錯,選擇北伐動時機也沒錯,錯的是用錯了人。致使一片大好形勢動北伐失敗,贏得倉皇北顧。

    在南北朝大分裂大的格局下,劉宋本來最有希望締造南方統一北方的奇蹟的王朝,在經過劉裕和劉義隆兩代帝王的勵精圖治之下,南宋國富民強,兵強馬壯。出現了南北朝最好的局面,—元嘉之治。這時北方的鮮卑北魏剛剛完成統一,正是立足未穩之時,連南朝當政的宋文帝憧憬起封狼居胥偉業的情景。只可惜將熊熊一窩,王玄謨這位草包將軍橫空出世,最終締造了倉皇北固的滑稽結局

    俗話說,老子英雄兒好漢,將門虎子,王玄謨出身將軍世家,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是北方鮮卑族燕國的大將。王玄謨自然也差不到哪兒去。王玄謨善於言談,能說會道,深的皇帝動喜愛,人品也不懶,性格剛直不阿,再後來劉宋暴君亂政,濫殺無辜大臣之時,敢於挺身而出,仗義執言,保護了不少大臣。避免了更多流血事件的發生。她還是個理想,有抱負的人,在南朝士族滿足偏安的情況下,是他力主北伐,慫恿宋文帝劉義隆坐封狼居胥偉業的 只可惜能說的未必會做事,品德高尚未必能力強,志大更有可能才疏。王玄謨北伐時拙劣動表現證明他充其量不過是趙括第二,紙上談兵的貨色

    公元450年,剛剛結束了√北方世族大清洗動北魏太武帝,舉兵南征,宋朝軍隊在彭城嚴防死守,,硬是活生生抗住了戰無不勝的北魏鐵蹄大好形勢之下,劉宋王朝終於在七月舉兵北伐,,兵分兩路殺入北方,,當時北魏u境內,民族壓迫,早已經民怨沸騰,,中原百姓乘機起兵,,組成義軍聲援北伐軍,王玄謨作為統軍大將,理應團結這些義軍,組成統一戰線,共同抗敵,但是出身世族的他看不起一句呢,認為這是一群烏合之眾,√義軍將領更是猜疑,肆意拆撒義軍,更是在所佔領地區橫徵暴斂,,如此一來,天時地利人和這三方決定戰爭勝負的人和,被王玄謨無情拒絕了。

    王玄謨是個好人,但是由於出身,他是個守財奴,為了所謂城中的珍寶,他硬是把那應該速戰速決動攻城戰,打成耗費u兩百多天消耗戰和持久戰,給了敵人喘息機會,使北魏贏得集結大軍反撲的機會,事情到了這部,還有轉機,可惜王玄謨唄十萬大軍嚇破膽,,根本沒有通知另外一支大軍,撒腳丫子就跑了,致使北伐一敗塗地,大好形勢急轉直下,

    錯失了這次機會,劉宋王朝再也無力北伐,只得和北魏並列。

  • 9 # 閒來煮酒

    公元430年(元嘉七年),宋文帝劉義隆命開國將領到彥之為主將,率軍首次北伐,意欲收復被北魏佔領的河南失地。

    劉義隆在位三十年躬勤政事,提倡節儉,大力發展經濟,把漢代還是蠻荒之地的江南變成膏腴之地,稻米產量壓倒北方。在元嘉二十七年之前,他統治下的江南國力達至鼎盛,被稱為元嘉之治,為六朝治世之典範。

    但劉義隆的野心不只是締造一個太平盛世,而是要像他父親劉裕一樣,收復中原。

    元嘉三年,劉義隆消滅了權臣勢力後,便把北伐北魏提上日程。

    在北魏打破柔然後,劉義隆便與匈奴夏國皇帝赫連定聯合,意圖南北夾擊一起打北魏。

    前朝大將檀道濟既是開國元勳,又屢立戰功,多次與北魏軍交鋒並取得勝利。但他曾經參與廢殺宋武帝劉義真,為人猜忌的劉義隆並不信任他。因此,曾打過盧循又長期在荊州做將軍的到彥之便被劉義隆視為嫡系,在北伐中被任為主將。

    第一次北伐出征後,宋軍順利地一路自淮河進入黃河水道。北魏拓跋燾先是按兵不動,讓劉宋軍隊沒費什麼周折就取得了洛陽、虎牢關、滑臺等軍事重鎮。

    拓跋燾見劉宋軍隊並沒有要北渡黃河的意思,因此決定先攻打胡夏老家平涼,逼迫聯軍中的赫連定回師救援。果然,赫連定聞風回朝,在中途被打敗,逃亡天水,北魏軍重新奪回關中,南北夾擊之勢解除,此時開始對宋軍出擊。

    北魏迅速集結的強大兵力和匈奴夏國的不堪一擊讓劉義隆措手不及,守在滑臺的到彥之以自己眼疾發作為藉口,私自決定撤兵滑臺。劉義隆逮捕了到彥之,無奈之下派檀道濟立即支援,但宋軍主力未戰先退,已經人心渙散。

    不出數月,滑臺失守,第一次北伐宣告失敗,檀道濟帶著援軍由清水支援。

    面對漫山遍野前來包圍的北魏軍,檀道濟十分冷靜,當時北魏接到投降士兵的報告說劉宋守兵無糧,深夜潛入劉宋兵營探聽虛實。檀道濟命令士兵用沙充當大米稱量並大聲唱籌來迷惑北魏間諜,詐得魏軍不敢包圍進攻,從容不迫地帶宋軍安全回師。

    第一次北伐後,宋魏兩國在二十年內互通使節,沒有發生大戰事,南朝宋國內大致安定。宋文帝見國力、軍力都恢復地差不多了,元嘉二十七年下令再次北伐。

    然而此時,令北魏軍聞風喪膽的大將檀道濟已經因劉義隆的猜忌被全家誅殺,宋軍已經難以和魏軍抗衡。第二次北伐開始後,宋軍久攻滑臺攻不下來,黃河防線渙散,防禦工事有名無實,以失敗告終。這次北伐對江北各地造成極大破壞,江南人民也生活在恐懼震盪中,久久不能平復。

    元嘉二十九年,北魏太武帝被殺,宋文帝得知北魏政變一事,看到有機可乘,便圖謀再次北伐。但是,即便北魏內部政權不穩,宋軍此次進攻仍是無功而返。

    第二年,剛經歷了第三次北伐大敗的宋文帝劉義隆在寢宮辦公,太子劉劭與謀逆兵士提刀闖入,劉義隆在太子謀反中被殺死,元嘉盛世至此徹底結束。

    劉宋主動出擊的三次北伐主要目標是為收復河南失土,然而三次都以失敗告終,耗費了大量的兵力和物資,對經濟產生了嚴重的影響,使人民生活在恐懼之中。宋文帝去世後宋更陷入內鬥混亂中,北魏漸取得軍事上的優勢,逐步奪取宋的北方領土。

  • 10 # 歷史吐槽機

    不放心的宋武帝

    這次的故事需要從公元422年宋武帝劉裕駕崩說起,這位曾經獨自追砍上千人的華夏第一高手終歸難逃天命,結束了自己輝煌的一生。在晉末亂世中,劉裕是相當凶殘的人物,弄死幾個皇帝跟玩兒一樣,兩次北伐平燕滅秦,打得北方群雄駭然失色。

    但劉裕也是個很悲劇的人物,出身寒微的他步步都比別人晚,建功立業已經近中年,篡位立國更是太遲,僅僅兩年後就大限將至,太多事情沒有做完。更要命的是這貨連生兒子都比別人晚,44歲才有的長子劉義符,駕崩時長子才16歲。

    於是從三國時期就開始的主幼臣強的局面再次上演,不放心的劉裕只能在病榻前對劉義符諄諄教導:“檀道濟這人有才幹沒野心,你可以用,徐羨之和傅亮也應該沒啥異心,唯獨謝晦這傢伙心眼兒活泛,搞不好以後從他那出事兒。

    沒安全感的劉義隆

    交待完後事劉裕憂心忡忡的死去,後面的事情卻完全出乎他的預料,劉義符這孩子本性倒是不壞,但就是比較貪玩兒,一來二去的四個顧命大臣就覺得很不爽。那年月的人比較直接,既然不爽就廢了他吧,四個大臣居然一起動手!

    完全蒙圈的劉義符當了兩年皇帝就被廢掉,順手還給宰了以絕後患,坑爹的是殺廢帝這招還是劉裕發明的。本來廢掉長子應該由次子繼位,奈何次子劉義真跟徐羨之不和,於是他也被宰了,罪名是劉義真竟敢跟哥哥劉義符不合......

    皇位就這樣落在全程打醬油的三子劉義隆身上,對於當皇帝這件事兒劉義隆是抗拒的,他明顯察覺出那張椅子更像一張催命符。但劉宋四大天王發話他又不敢不聽,磨磨唧唧的到公元424年陰曆八月初八才繼位,一系列血腥殺戮讓這個兄弟極度缺乏安全感,總覺得有刁民想害他。

    權臣必須死

    國內的事情已經讓劉義隆夠肝顫的了,國外的事也沒消停,老對手北魏趁著宋武帝駕崩揮軍南下,連續奪取黃河以南的大片土地。可憐的劉義隆覺得很抓狂,內有權臣外有強敵,還給不給人活路啦?

    好在劉義隆頗有三國時期司馬老賊的忍耐力,一直裝孫子熬到第二年親政,手裡有了權力自然比較好辦事。元嘉三年(426年),拉攏很多勢力的小皇帝一舉剷除掉徐羨之、傅亮及謝晦,只留下有才幹沒野心的檀道濟領兵。

    咱們講道理哈,劉義隆雖然後來頻繁北伐為人詬病,但他不算個沒腦子的廢物,拿回去權力後他又攢了四年家底才出兵,起碼在後勤上做足了準備。可惜這貨全然沒繼承老爹任何軍事天賦,打仗確實稀爛。

    元嘉確實草草

    公元430年,劉義隆開始了第一次元嘉北伐,具體過程就不細說了,吐槽機畢竟不是軍事寫手,總之劉義隆一番遙控微操後不止損兵折將,還在撤退過程中把兵甲扔了滿地,東陽城儲備的物資也付之一炬,四年攢的家底基本敗光。

    把臉卡得稀碎的劉義隆依然堅持自己封狼居胥的夢想,依然深信自己有當世名將的潛力,這貨有足足攢了二十年家底。要說他的內政屬性確實滿高,那段“元嘉之治”成為劉宋政權最幸福的時光。

    公元450年,殺掉最後一個顧命大臣檀道濟的劉義隆再次北伐,結果這次敗的更慘,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直接起兵南下反擊,從黃河南岸打到長江北岸,把兗、徐、兗、豫、青、冀六州打得稀爛,不止經濟損失慘重,連人口都被大量消耗,二十年的苦心經營一朝全廢。

    公元452年,宋文帝趁著北魏太武帝駕崩進行了最後一次北伐,窮到發瘋的劉宋這次只能拿出4萬兵力,規模遠遜前兩次,依然無果而終。次年宋文帝也被太子劉劭弒殺,結束了苦逼的一生。

    其實從當時的地理形勢上看,宋文帝死磕河南也不能算錯,畢竟那地方太過重要,但這貨跟常凱申同樣煩人的遠端微操毀了收復失地的可能。更要命的是第二次北伐糜爛江北,徹底傷了元氣,從此劉宋只能在下坡路上狂奔,扯淡完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醫院的主任和教授有什麼區別,哪個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