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心一意橙子w
-
2 # 明神將
水鏡先生隱居荊州研究學問,接觸到的是荊襄一帶青年才俊,向劉備推薦人才也是荊州這個圈子範圍之內,怎麼會捨近求遠推薦遠在北方的河內司馬氏。
也沒有記載水鏡司馬徽與河內司馬氏同宗呀?何來侄兒一說?
而且河內司馬氏與曹操關係不錯,曹操年輕時擔任洛陽北部尉,司馬防也是推薦人呢,司馬朗也在曹操麾下為官,就算水鏡司馬徽有心舉薦司馬懿,也要考慮一下司馬氏其他人的立場吧。
-
3 # 笑看三國風雲
水鏡先生司馬徽向劉備推薦諸葛亮是因為諸葛亮的學識和能力獲得司馬徽的認可,認為他具備協助劉備創立基業的能力。至於沒有推薦司馬懿那是他們極有可能不認識或者其他不可抗力的原因。
為何這麼說呢?我們來一起分析一下水鏡先生司馬徽和司馬懿以及諸葛亮這三人之間的糾葛吧。
一、水鏡先生其人其事
水鏡先生的原名叫司馬徽,字德操,是豫州潁川郡陽翟人,精通經學和奇門之學。從司馬徽的名號就可以看出,司馬徽的學術中,奇門之學非常獨特,善於識人看人,能夠縱觀天下,具有戰略意識。
司馬徽原本世居潁川,可是豫州這個地方是中原四戰之地,諸侯們在這個地方打來打去,家園被毀,許多人流離失所,奔向比較安定的地方,比如荊州。
劉表佔據荊州之後,除了穩定人心,讓大家安居樂業外,還採取了許多舉措來安撫讀書人,其中一項就是大力興建學校。
許多有識之士紛紛來投奔,一方面是荊州的文化氛圍較好,另外一個方面是荊州有一個相對安定的環境,可以安心讀書研究學問。
公元198年,司馬徽帶著家屬來到荊州定居。
司馬徽博學多識,擅長經學和奇門學,和荊州本地以及寄寓荊州的有識之士交往,比如擅長經學的宋忠,南陽人劉廙、襄陽人向朗都曾經是他的學生。
聲望很高的司馬徽很快被劉表注意到,可是司馬徽認為劉表為人心胸狹窄,不能容人,因此屢次婉言謝絕了劉表的好意,而劉表認為司馬徽只是徒有虛表,從而斷絕了繼續挽留的意願。
司馬徽除了和荊州名士龐德公來往之外,還和寄寓荊州的人士如韓嵩、石韜、孟建、崔州平等人均有密切交往。
名士龐德公將諸葛亮和龐統推薦給司馬徽,獲得了很高的評價,而劉備在見到司馬徽的時候,司馬徽就將諸葛亮以及龐統推薦給劉備,告訴劉備說,有些普通的讀書人見識淺薄,哪裡知道天下大勢呢?只有英才俊傑才能夠理解的,而臥龍和鳳雛才是真正的英才俊傑。
此後諸葛亮和龐統才先後獲得了劉備的重用,為劉備創立,發展乃至建立蜀漢立下不朽的功勳。
在曹操南征之後,司馬徽被曹操所得,可是司馬徽不願意出仕,最後病死了。
司馬徽去世後葬在故鄉潁川,其墓冢至今依然挺立。
而司馬徽寓居於襄陽的水鏡莊則經歷多次毀損,重修後重現了昔日司馬徽講學,會客的模樣,成為襄陽境內唯一紀念司馬徽的建築。
二、水鏡先生和司馬懿之間有什麼關係?
司馬徽原本沒有水鏡先生這個稱號,是在和龐德公的交往過程中獲得認可後取的名號,寓意他善於識人看人,善於辨識天下大勢。
司馬徽不僅在荊州非常出名,即使在他世居的潁川也非常出名。
當年龐統聽說司馬徽居住在潁川陽翟後,不遠千里跑去拜見他,可是碰到司馬徽剛好在採桑葉,於是和他交談起來。透過交往之後,司馬徽感嘆龐統的學識,稱他為南荊州之首,從而讓龐統的名聲傳開了。
名聲在外的司馬徽和少年司馬懿之間並沒有什麼明確的淵源,原因是司馬徽世居潁川郡陽翟,而司馬懿則世居河內郡,兩地相隔百里,雖然同是司馬姓氏,也並不意味他們有一定的淵源。
司馬懿的先祖是司馬卬,隨項羽滅秦國而被封為殷王,封地在河內郡,後來項羽兵敗,而司馬卬也投降劉邦,此後司馬卬的後裔就定居河內郡溫縣,成為當地一大望族。
至於定居河內溫縣的司馬氏有沒有支族遷往潁川郡陽翟,那就難以考察得知了。
從西漢初年到東漢末年曆經將近四百年,有沒有這樣的事情發生,並沒有明確的記載。
畢竟中間經歷了從西漢到東漢的過渡,因此這就是一筆糊塗賬也有可能。
可見,水鏡先生司馬徽和司馬懿雖然都是姓司馬,可是他們之間的關係其實很難界定,至於說他們是叔侄關係,那就有些扯了吧。
如果不是一個堂號或者一個宗派的,怎麼去確定輩分呢?
如果只是單從年紀上劃分,司馬徽叫司馬懿一個侄子也不為過,畢竟司馬懿此時才不過29歲,司馬徽的年紀不小,應該是大得多吧。
三、水鏡先生為何沒有推薦司馬懿?
公元207年,水鏡先生司馬徽向劉備推薦諸葛亮的事情發生於荊州,而此時距離司馬徽離開潁川郡已經將近十年之久。
在司馬徽離開陽翟的時候,司馬懿僅僅十九歲,這就存在兩個問題:
一個問題就是司馬徽認識司馬懿了嗎?
《晉書·宣帝傳》記載:帝即防之第二子也。少有奇節,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
司馬懿從小就聰明而博學多才,信仰儒學,這個和司馬徽學的經學和奇門之學還是有很大區別的。倆人分屬於不同的學術派別,因此倆人是不是認識那就很難說了,畢竟不是一個派別的人。如果同是一個學派,還有切磋的可能,不同的學派,如何切磋呢?
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司馬徽離開陽翟的時候,司馬懿才十九歲。
司馬懿雖然聰明博學,可是年紀太小,名聲在沒有獲得南陽太守楊俊和尚書崔琰品評之前,名聲也不見得有多高。
在那個時候,如果沒有獲得名士的品評,也就沒有獲得大咖的推廣,名聲只是小範圍知道。比如龐統被司馬徽品評之後名聲就顯了起來。
因此,水鏡先生司馬徽在離開陽翟之前,極有可能不認識遠在百里之外的司馬懿,既然這樣,他怎麼可能在荊州向劉備推薦遠在千里之外的司馬懿呢?
由此可見,司馬徽即使認識司馬懿也是時過境遷,對於司馬懿的事情也模糊了,更何況倆人不一定那麼熟呢;另外一方面倆人即便認識,可是距離太遠了,遠在千里之外,見也見不到,怎麼推薦呢?即使推薦了,也見不著呀。
因此,水鏡先生司馬徽沒有推薦司馬懿也就正常了吧。
四、水鏡先生為何推薦了諸葛亮?
水鏡先生來荊州是公元198年,不久之後就和荊州當地以及寄寓荊州的有識之士打成一片,畢竟都是學經學的人,有共同的學識方向,有互相學習的共同點。
龐德公是荊州名士,深受大家的愛戴和看重,寄寓荊州的司馬徽也非常敬重這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輩,因此司馬徽尊龐德公為兄長。
龐德公作為荊州名士,在他的周圍有一個名士圈子,時常在一起品評人士,交流學問,這些人中就包括龐統和諸葛亮。龐統和諸葛亮和其他文人學士不同的地方在於,其他人以追逐名利為主,和龐德公結交純粹是為了抬高自身的名氣而已。
諸葛亮和龐統則為了追求自身學問學識,為了自己的理想,不願意輕易投靠他人,因此博得龐德公的看重。在龐德公看來,這才是英才俊傑應該具有的品質和德行。作為一個有學識的人,應該胸懷天下,而不僅僅只是為了追逐名利,否則就太過於世俗庸俗。
正是這個情況下,龐德公就向水鏡先生司馬徽推薦了龐統和諸葛亮,而經過交往之後,龐統和諸葛亮的學識以及德操,乃至志向又深深的打動了司馬徽,從而讓司馬徽非常看重他們。
當劉備和司馬徽進行交往之後,司馬徽認識到了劉備的人品以及志向之後,就將龐統和諸葛亮推薦給了劉備,認為他們非常符合劉備的需求,能夠協助劉備創立基業。
可見,司馬徽能夠向劉備推薦諸葛亮那是因為他認可諸葛亮的學識和能力,認為他符合劉備的需求,能夠協助劉備創立基業,這就他向劉備推薦諸葛亮的原因。
五、總結。
當年水鏡先生司馬徽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並不是因為兩人關係好,而是諸葛亮確實得到了司馬徽的認可,認為其學識和能力非同一般,具備為劉備創立基業的能力。
至於沒有向劉備推薦司馬懿一個原因是司馬徽極有可能不認識司馬懿,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距離太遠,互相不瞭解,也就無從推薦了。
要知道,君主選賢才,賢才也有選擇君主的權力呀。並不是司馬徽推薦了司馬懿,而司馬懿就一定會來投靠劉備?倆人得有緣分才行,得互相看對眼才行,當然這個推薦的前提是司馬徽熟知司馬懿,否則不認識,也不瞭解,何從推薦呢?
至於,說司馬懿是司馬徽的侄兒,那就更加沒有什麼實質的考證了,純粹是臆想而已。
-
4 # 會飛的豬21911
首先我們先看司馬懿,他出道要晚,司馬懿出道之前是一個比較小的官,他的出道在曹操死之後出道。所以兩個人不是一個時間。就算水鏡先生把她推薦給了劉備又有什麼用?不得後來三國曆史都得改姓?
-
5 # 黃山一片雲
按《魏略》記載,諸葛亮是知道劉備招攬天下人才後,他自己主動找上劉備去應聘的。只是有這三方面的原因造成水鏡先生向劉備推薦諸葛亮成了至今的“定論”。一,《魏略》大部失傳;二,“三顧茅廬”最早出處在諸葛亮的《出師表》中,實質上這是“孤證”;三,諸葛亮在儒家思想佔據主流地位的兩千多年的華夏社會里,他早已被烙上了“神人”的記印,所以至今無人敢質疑諸葛孔明的“孤證”,而從嚴謹的邏輯角度和重法律意識的方面來說,“孤證”是不可以成為證詞或證據的。
回覆列表
水鏡先生推薦諸葛亮而非司馬懿足以說明水鏡對劉備的為人的認可和傾心相薦最佳的謀士助劉備成就大業。另外他對司馬懿的能力和為人權衡諸葛亮略勝一籌。故此才薦諸葛亮而非司馬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