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明先生,中國有名建築設計大師、建築大師、原北京建築設計院院長、建築設計師。
在北京,提起工人體育館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作為上世紀五十年代的“十大建築”之一,工人體育館留給北京人乃至所有華人許多美好的回憶和輝煌的榮耀。然而鮮為人知的是連同後來建成的首都體育館、大學生體育館等等,很多著名的建築設計都是出自眼前這位建築師之手。建築嘛,還在於創意、要策劃,所以他建築師叫“營建師”,這也就把建築師的職業給明確了,首先是創意,這個創意包括功能、技術,當然還有藝術、造型。它建築有一個優美的造型而且又要有非常適合於人們生活的環境,自己認為建築是生活空間和藝術形象的統一。
每一座著名的城市都擁有一座標誌性的體育場館,這裡濃縮了當地人關於城市的歷史記憶,越久遠越溫暖。上海有虹口體育場,香港有紅磡體育館;而屬於北京的那座就是北京工人體育館。說起北京工人體育館就不能不提它的設計師熊明。在二十八歲的時候熊明就因為設計工人體育館而名揚天下,然而在這次成功之前、熊明的建築師生涯也是從失敗開始的。
1947年,二十六歲的熊明從清華大學研究生畢業,分配到了北京建築設計院、成了當時設計院學歷最高的一個,誰料想第一次設計、就給了他當頭一棒。自己做了一個北京食品廠、就是義利食品廠的一個果醬車間的設計。組長認為自己是研究生畢業這種設計一定不在話下,就放手讓自己做,自己倒是也很努力很謹慎、勤懇地學習,畫完圖以後,自己把圖給組長,組長要審查的。組長審查以後,給自己在上面圈圈點點寫了很多、指出很多錯誤。組長指出的那些問題比自己所畫的所想表達的內容還要多,因為他們在學校裡雖然實習也做過施工圖、但是究竟沒有深入,對施工圖的要求不瞭解,技術上的細節更是從未接觸,所以出這麼多錯誤,最重要的是構造上的一些問題。像這個外沿的磚,怎麼一塊一塊壘起來,這個牆為什麼是24釐米或者是36釐米厚,其實不止是尺寸的問題,它包括保溫的要求,這是工程技術方面的要求。
意識到了自己的薄弱環節,熊明走出設計室,把大量的時間投入到了施工一線。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北京正在進行大規模的城市改造,人民大會堂、中國革命博物館和歷史博物館等建築工地上都留下了熊明的身影。也正是透過大量的工地實踐,熊明對建築設計有了深層次的理解。自己對施工圖就可以算是基本上掌握了,只有你掌握了施工圖、你的藝術創作才可能得以實現,才能成真;否則都是空,一張繪畫而已。1959年,為了迎接第二十六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北京市決定建設一座現代化的體育場館。北京市建築設計院為此專門舉行了一場院內的設計競標,當時許多著名的設計師都積極參與了進來。有各種各樣的方案,老工程師、新來的大學生,還有他們那個負責設計北京或者全國第一個體育館 北京體育館老建築師。北京建築設計院集合了當時全國最優秀的一批建築設計師,可謂高手如雲,熊明雖然是年齡最小的設計師,卻也有著自己的優勢,憑著嫻熟的英語基礎、他瀏覽了大量的外文書籍,並在一本外文雜誌上找到了設計靈感。當時拿到這麼一個大任務要怎麼做呢,自己就翻外國雜誌,參考那些,看見在1957年“布魯塞爾世界博覽會”有個美國館,它就是一個懸索結構。按照要求,工人體育館的建築面積將達到四萬平方米,容納的觀眾超過一萬名。中國在這之前、從來沒有過如此規模的體育館。在設計圖紙時,熊明遇到了很多困難,其中最難解決的問題之一就是房頂的結構設計。我(他)們這個屋頂跨度近一百米,這麼大的跨度、要用鋼材,從結構力學來說、它有彎距,所以我們一般做房子、梁很高很高,屋頂橫跨一百米、你這個梁弄個十米的梁這不行吧,而且自己重量又非常大、成了惡性迴圈了。最好的辦法是一根繩子,你看你這一根線拽著兩頭,它的這個中間有一定的垂度以後,它力量都是拉力、沒有彎距,所以一條很細的繩子像是一條線可以拉得很長,這是懸索結構的力學原理。
所謂懸索結構就是由可以彎曲的拉索與其邊緣構件所形成的承重結構,世界上第一個現代懸索屋蓋是美國在1952年建成的Raleigh競技館,熊明決定就採用這種方式來設計競標方案。
確實了懸索結構設計之後,熊明的思路一下子被打開了。可是就在熊明的圖紙即將完成的時候,他突然意識到這個設計可能存在著重大的安全隱患。我們要防雨、要保暖、要吸聲、還要懸掛很多燈具、很多擴音器、喇叭,重量也很大,所以當時這樣的懸索特別是颳風的時候、它可能上下顛簸,這個結構它要發生有規律地振動的話,這就不得了,說不定什麼時候就垮了。你看軍隊過橋不許齊步走,因為齊步走步伐一樣產生共振、橋就要塌了,所以這是很難的事情。由於懸索是軟的,所以很難避免晃動,工人體育館的跨度為九十四米,超過了當時世界上所有的懸索式建築,一旦發生地震或者大風,這種單層懸索很容易出現安全問題,該怎樣解決這一難題呢,所以自己又去查資料,查雜誌上各國的建築,發現人家有做雙層懸索結構的。就中間有個鐵環,下面受力索,上面有一個加強的鋼度索,兩層索就等於三角形。三角形在力學上是最穩定的東西、它不會變形,所以不管你怎麼風顫地震都沒關係,像一個腳踏車輪一樣,後來自己就把它叫車輪結構。
因為工人體育館要趕在1961年4月世乒賽(世界乒乓球錦標賽)前建成,所以工期很緊張。熊明設計的雙層懸索結構與其它方案相比,不僅節省了建築材料,更重要的是降低了建設難度、極大地縮短了工期。正是憑著這一優勢,在競標中、熊明的設計脫穎而出,最終被採納。1959年,北京工人體育館開始破土動工,對於熊明來說,拿出建築圖紙只是第一步;場館的空調、通風、照明、音響等大量的問題都需要考慮。這麼大一個場所啊,做中央空調是很困難的,它的體積一百米直徑,平均二十多米高,二十乘一百、兩萬立方米、這空間,這空調怎麼弄啊。乒乓球運動和羽毛球一樣,最怕受到氣流的干擾,如何設計空調系統才能保證比賽場地上一點兒風都沒有,又讓觀眾席保持恆溫呢。我(他)們後來和建設部的採暖空調研究所合作,有一位汪善國教授同他們共同合作,就設計了一個高速噴口系統,連名字都是我們研究組命名的,從這個觀眾席上頭啊用高速、每秒八米的風速把這個風吹下來,吹到場地邊緣這有很大的困難,乒乓球它不能有風啊、它很輕啊,所以到場地的邊緣、風力就沒有了、到這剛好終止了,在看臺上有很多回風口,把這個風再吸回去,迴圈嘛、為了節約能量要迴圈。吸回去,既不影響場內比賽,同時這個風迎著看臺,觀眾的面就很涼爽了,夏天很涼爽;冬天沒有問題,一萬五千人在裡面根本就不用送熱風。除了空調的設計人性化之外,工人體育館音響設計也別具特色,體育館聲音設計的難點有兩個,一個是在體育比賽時、場地不能產生迴音,否則會對運動員產生極大的干擾;第二是在會議演講或者文藝演出時又要有適度的混響。為了解決這一對兒看似矛盾的要求,熊明特別邀請了中科院等多個部門協同攻關。這是很多單位合作、各方面的人士合作的成果,設計一種音箱,每個裡頭有九個小的喇叭,高低頻組合,外形配合我們的形態、做成圓的,分別掛著朝著觀眾席,這樣的話、一般混響它不會有回聲、肯定不會有回聲,把這個高低頻率調節得適當,比如說講話的時候低頻要清楚一點。唱歌的時候特別是女聲高音、高頻的要控制得適當一點,來適應不同的需要。那個混響時間也是,不取兩個極端、取中間。
經過一年的緊張施工,1961年、一座嶄新的體育館在北京矗立起來。在正式投入使用之前,為了檢驗場館的音響效果舉辦了一場文藝表演,著名的歌唱家郭蘭英應邀參加了演出。郭蘭英一連唱了一個又唱一個,唱了好幾個。自己就坐在記分臺控制席上,她(郭蘭英)回來自己就迎上去問她,自己說你覺得聲音怎麼樣,她說聲音特別好,我從來沒有這麼滿意。因為它音響的混響時間比較長、嗡嗡地響,她那個聲音傳得特別遠、特別長。
1961年,工人體育館迎來了五大洲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兩百多位優秀乒乓球選手,熊明與一萬五千名觀眾一起見證了中國乒乓球隊的光榮時刻。在這屆比賽中,中國隊獲得男子團體世界冠軍,莊則棟、邱鍾惠則分別獲得男、女單打世界冠軍。而在場外,漂亮的工人體育館也為新中國贏得了滿堂彩,這座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懸索結構建築獲得了各國媒體的讚譽,熊明也因為工人體育館的設計而一炮打響,成了中國建築界的一名新星。
熊明先生,中國有名建築設計大師、建築大師、原北京建築設計院院長、建築設計師。
在北京,提起工人體育館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作為上世紀五十年代的“十大建築”之一,工人體育館留給北京人乃至所有華人許多美好的回憶和輝煌的榮耀。然而鮮為人知的是連同後來建成的首都體育館、大學生體育館等等,很多著名的建築設計都是出自眼前這位建築師之手。建築嘛,還在於創意、要策劃,所以他建築師叫“營建師”,這也就把建築師的職業給明確了,首先是創意,這個創意包括功能、技術,當然還有藝術、造型。它建築有一個優美的造型而且又要有非常適合於人們生活的環境,自己認為建築是生活空間和藝術形象的統一。
每一座著名的城市都擁有一座標誌性的體育場館,這裡濃縮了當地人關於城市的歷史記憶,越久遠越溫暖。上海有虹口體育場,香港有紅磡體育館;而屬於北京的那座就是北京工人體育館。說起北京工人體育館就不能不提它的設計師熊明。在二十八歲的時候熊明就因為設計工人體育館而名揚天下,然而在這次成功之前、熊明的建築師生涯也是從失敗開始的。
1947年,二十六歲的熊明從清華大學研究生畢業,分配到了北京建築設計院、成了當時設計院學歷最高的一個,誰料想第一次設計、就給了他當頭一棒。自己做了一個北京食品廠、就是義利食品廠的一個果醬車間的設計。組長認為自己是研究生畢業這種設計一定不在話下,就放手讓自己做,自己倒是也很努力很謹慎、勤懇地學習,畫完圖以後,自己把圖給組長,組長要審查的。組長審查以後,給自己在上面圈圈點點寫了很多、指出很多錯誤。組長指出的那些問題比自己所畫的所想表達的內容還要多,因為他們在學校裡雖然實習也做過施工圖、但是究竟沒有深入,對施工圖的要求不瞭解,技術上的細節更是從未接觸,所以出這麼多錯誤,最重要的是構造上的一些問題。像這個外沿的磚,怎麼一塊一塊壘起來,這個牆為什麼是24釐米或者是36釐米厚,其實不止是尺寸的問題,它包括保溫的要求,這是工程技術方面的要求。
意識到了自己的薄弱環節,熊明走出設計室,把大量的時間投入到了施工一線。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北京正在進行大規模的城市改造,人民大會堂、中國革命博物館和歷史博物館等建築工地上都留下了熊明的身影。也正是透過大量的工地實踐,熊明對建築設計有了深層次的理解。自己對施工圖就可以算是基本上掌握了,只有你掌握了施工圖、你的藝術創作才可能得以實現,才能成真;否則都是空,一張繪畫而已。1959年,為了迎接第二十六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北京市決定建設一座現代化的體育場館。北京市建築設計院為此專門舉行了一場院內的設計競標,當時許多著名的設計師都積極參與了進來。有各種各樣的方案,老工程師、新來的大學生,還有他們那個負責設計北京或者全國第一個體育館 北京體育館老建築師。北京建築設計院集合了當時全國最優秀的一批建築設計師,可謂高手如雲,熊明雖然是年齡最小的設計師,卻也有著自己的優勢,憑著嫻熟的英語基礎、他瀏覽了大量的外文書籍,並在一本外文雜誌上找到了設計靈感。當時拿到這麼一個大任務要怎麼做呢,自己就翻外國雜誌,參考那些,看見在1957年“布魯塞爾世界博覽會”有個美國館,它就是一個懸索結構。按照要求,工人體育館的建築面積將達到四萬平方米,容納的觀眾超過一萬名。中國在這之前、從來沒有過如此規模的體育館。在設計圖紙時,熊明遇到了很多困難,其中最難解決的問題之一就是房頂的結構設計。我(他)們這個屋頂跨度近一百米,這麼大的跨度、要用鋼材,從結構力學來說、它有彎距,所以我們一般做房子、梁很高很高,屋頂橫跨一百米、你這個梁弄個十米的梁這不行吧,而且自己重量又非常大、成了惡性迴圈了。最好的辦法是一根繩子,你看你這一根線拽著兩頭,它的這個中間有一定的垂度以後,它力量都是拉力、沒有彎距,所以一條很細的繩子像是一條線可以拉得很長,這是懸索結構的力學原理。
所謂懸索結構就是由可以彎曲的拉索與其邊緣構件所形成的承重結構,世界上第一個現代懸索屋蓋是美國在1952年建成的Raleigh競技館,熊明決定就採用這種方式來設計競標方案。
確實了懸索結構設計之後,熊明的思路一下子被打開了。可是就在熊明的圖紙即將完成的時候,他突然意識到這個設計可能存在著重大的安全隱患。我們要防雨、要保暖、要吸聲、還要懸掛很多燈具、很多擴音器、喇叭,重量也很大,所以當時這樣的懸索特別是颳風的時候、它可能上下顛簸,這個結構它要發生有規律地振動的話,這就不得了,說不定什麼時候就垮了。你看軍隊過橋不許齊步走,因為齊步走步伐一樣產生共振、橋就要塌了,所以這是很難的事情。由於懸索是軟的,所以很難避免晃動,工人體育館的跨度為九十四米,超過了當時世界上所有的懸索式建築,一旦發生地震或者大風,這種單層懸索很容易出現安全問題,該怎樣解決這一難題呢,所以自己又去查資料,查雜誌上各國的建築,發現人家有做雙層懸索結構的。就中間有個鐵環,下面受力索,上面有一個加強的鋼度索,兩層索就等於三角形。三角形在力學上是最穩定的東西、它不會變形,所以不管你怎麼風顫地震都沒關係,像一個腳踏車輪一樣,後來自己就把它叫車輪結構。
因為工人體育館要趕在1961年4月世乒賽(世界乒乓球錦標賽)前建成,所以工期很緊張。熊明設計的雙層懸索結構與其它方案相比,不僅節省了建築材料,更重要的是降低了建設難度、極大地縮短了工期。正是憑著這一優勢,在競標中、熊明的設計脫穎而出,最終被採納。1959年,北京工人體育館開始破土動工,對於熊明來說,拿出建築圖紙只是第一步;場館的空調、通風、照明、音響等大量的問題都需要考慮。這麼大一個場所啊,做中央空調是很困難的,它的體積一百米直徑,平均二十多米高,二十乘一百、兩萬立方米、這空間,這空調怎麼弄啊。乒乓球運動和羽毛球一樣,最怕受到氣流的干擾,如何設計空調系統才能保證比賽場地上一點兒風都沒有,又讓觀眾席保持恆溫呢。我(他)們後來和建設部的採暖空調研究所合作,有一位汪善國教授同他們共同合作,就設計了一個高速噴口系統,連名字都是我們研究組命名的,從這個觀眾席上頭啊用高速、每秒八米的風速把這個風吹下來,吹到場地邊緣這有很大的困難,乒乓球它不能有風啊、它很輕啊,所以到場地的邊緣、風力就沒有了、到這剛好終止了,在看臺上有很多回風口,把這個風再吸回去,迴圈嘛、為了節約能量要迴圈。吸回去,既不影響場內比賽,同時這個風迎著看臺,觀眾的面就很涼爽了,夏天很涼爽;冬天沒有問題,一萬五千人在裡面根本就不用送熱風。除了空調的設計人性化之外,工人體育館音響設計也別具特色,體育館聲音設計的難點有兩個,一個是在體育比賽時、場地不能產生迴音,否則會對運動員產生極大的干擾;第二是在會議演講或者文藝演出時又要有適度的混響。為了解決這一對兒看似矛盾的要求,熊明特別邀請了中科院等多個部門協同攻關。這是很多單位合作、各方面的人士合作的成果,設計一種音箱,每個裡頭有九個小的喇叭,高低頻組合,外形配合我們的形態、做成圓的,分別掛著朝著觀眾席,這樣的話、一般混響它不會有回聲、肯定不會有回聲,把這個高低頻率調節得適當,比如說講話的時候低頻要清楚一點。唱歌的時候特別是女聲高音、高頻的要控制得適當一點,來適應不同的需要。那個混響時間也是,不取兩個極端、取中間。
經過一年的緊張施工,1961年、一座嶄新的體育館在北京矗立起來。在正式投入使用之前,為了檢驗場館的音響效果舉辦了一場文藝表演,著名的歌唱家郭蘭英應邀參加了演出。郭蘭英一連唱了一個又唱一個,唱了好幾個。自己就坐在記分臺控制席上,她(郭蘭英)回來自己就迎上去問她,自己說你覺得聲音怎麼樣,她說聲音特別好,我從來沒有這麼滿意。因為它音響的混響時間比較長、嗡嗡地響,她那個聲音傳得特別遠、特別長。
1961年,工人體育館迎來了五大洲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兩百多位優秀乒乓球選手,熊明與一萬五千名觀眾一起見證了中國乒乓球隊的光榮時刻。在這屆比賽中,中國隊獲得男子團體世界冠軍,莊則棟、邱鍾惠則分別獲得男、女單打世界冠軍。而在場外,漂亮的工人體育館也為新中國贏得了滿堂彩,這座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懸索結構建築獲得了各國媒體的讚譽,熊明也因為工人體育館的設計而一炮打響,成了中國建築界的一名新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