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潔實老師,有名歌唱家,黃金搭檔:王潔實、謝莉斯,歌唱演員、中國電影樂團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歌壇上里程碑式的人物、有名藝術家。
1981年,廣東太平洋影音公司製作發行了一部專輯《何日才相會》,當時誰也不會想到,就是這樣一盒音樂磁帶創下了五百萬盒的銷量記錄。這個錄音磁帶在當時來講也是賣得比較貴的了,是六元九角錢一盤,當時你看那幾年、八幾年的時候一般的大家收入都在四、五十元錢,有的稍微高一點,七、八十元錢就到頭了,他沒有那麼多的錢,但是能夠從那麼少的工資裡面還拿出六元九角錢來買這個磁帶,自己覺得是相當不容易的。
《何日才相會》這部專輯中的歌曲全部採用男女聲二重唱的形式,這部專輯的演唱者是當時中國電影樂團的歌唱演員王潔實和謝莉斯。專輯裡一共收錄了十八首歌曲,其中有來自臺灣的校園歌曲、也有用通俗唱法演唱的電影插曲與新民歌。歌是老歌,曲是舊曲,但是透過王潔實和謝莉斯富有親和力的二重唱,讓聽慣了革命歌曲和傳統民族唱法的人們在改革開放初期猛然間發現聽音樂其實還有另外的選擇,原來生活還可以這樣的多姿多彩。
當時不是講這個讓農村也富裕起來嘛,所以當時這個農村富裕起來的標誌就是家家得有一個錄音機。然後有錄音機就得有我(他)們這個磁帶。這首膾炙人口的歌曲就收錄在《何日才相會》這部專輯中,《外婆的澎湖灣》寫於上個世紀七十年代,詞曲作者是臺灣著名的音樂人葉佳修。從創作之初到現在已經有很多位歌手翻唱過這首《外婆的澎湖灣》,不過對於內地的很多聽眾來說、最熟悉的還是由王潔實和謝莉斯共同演唱的版本。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期,港臺歌手還無法來內地演出,即使是他們的錄音帶和錄影資料也很少能在內地市場上覓得蹤跡。提起王潔實最初與校園民謠結緣,還是緣自1979年的一個偶然的機會。一天,同為中國電影樂團歌唱演員的王潔實和謝莉斯正在收聽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廣播。一首來自臺灣的校園歌曲《外婆的澎湖灣》讓他們馬上有了耳目一新的感覺。
當時呢是兩個感覺,第一個是覺得非常新鮮,第二個覺得這個不就是我想唱的東西嘛,所以有一種就是一拍即合的感覺。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中期臺灣一些大專院校的青年學生在學校中開始掀起校園歌曲熱,這類歌曲在文字意境方面最突出的特點就是純樸自然,有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外婆的澎湖灣》用口語化的歌詞唱出了作者濃濃的鄉情、親情,王潔實沒有想到這種風格清新的歌曲將會為他鋪墊一條全新的音樂道路。還是在王潔實聽到《外婆的澎湖灣》前不久,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舉辦了首屆聽眾喜愛的廣播歌曲評選活動。聽眾來信一時間有如潮湧,最終在1980年1月評選出了十五首聽眾喜愛的抒情歌曲,這些上榜歌曲大多是《妹妹找哥淚花流》、《絨花》這樣具有民歌風味的電影插曲,當這些歌曲被大眾廣為傳唱的時候,歌手王潔實和謝莉斯卻開始關注臺灣校園民謠曲風,他們決定翻唱這些民謠。
當時也沒有什麼歌本,也沒有錄音的這些資料,只是從這個電臺、從咱們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然後找的音像資料,當時那個錄音機就像一個箱子那麼大,正好他們團裡有那樣的錄音機,然後就在錄音機上這麼一字一句的記下來。
這一次,從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借來的錄音帶上王潔實和謝莉斯選取了八首臺灣校園歌曲,他們把這些歌曲改編成了二重唱。伴隨著專輯《何日才相會》,聽王潔實和謝莉斯演唱的臺灣校園歌曲也成為那個年代一時風尚,王潔實就此成了一名家喻戶曉的歌手。像《鄉間的小路》到現在大家還在唱,《鄉間的小路》、《外婆的澎湖灣》,然後《赤足走在田埂上》,然後《踏著夕陽歸去》,後來還有唱了很多歌,像《蘭花草》、《踏浪》、《早安太陽》還有《如果》,反正唱了不少吧。
1952年,王潔實出生在北京市的一戶普通人家。在王潔實的印象中,他的父親天生有一副好嗓子,在家的時候經常喜歡唱上兩句,也許是受到父親的影響、王潔實從小就對音樂有著特殊的興趣。當時自己記得很清楚,他們的那個院子大概有那麼十幾家的街坊,這十幾家街坊裡可能有那麼兩三家人家裡有收音機,剩下都沒有收音機。那會兒有的時候趕上這個收音機裡放什麼歌兒,自己可以站在那個窗子底下聽一聽,然後從他們家衚衕穿過那條橫的衚衕就是海政文工團。那時候自己還記得特清楚,有的時候就站在那個衚衕口兒、那時候好像海政文工團演出也很多的,在他們的門口經常停著一輛大轎車、一輛灰色的大轎車,然後上面寫的是海政文工團,然後經常看著自己那個老師、還有他們海政文工團的那些團員拎著樂器、拎著什麼服裝,然後走上大轎車,然後大轎車門一關,自己一直看著那個大轎車開得沒影兒了才回家呢,特別羨慕他們的這種生活。王潔實說,幼年的時候他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固執地以為只要他長大以後參了軍,就可以像那些海政文工團的演員們一樣坐上大轎車四處演出了。到現在,王潔實也很難說清楚他在十七歲那年選擇了參軍是否和這樣的想法有關係。
1969年2月,王潔實來到寧夏、成了一名空軍工程兵。儘管部隊的生活很苦很累,但是王潔實沒有忘記自己所熱愛的音樂,在閒暇之餘、他積極參加部隊的業餘宣傳隊、成了隊裡的演唱骨幹,可是他在部隊的文藝生活也僅限於此,他沒能遇到更好的機遇進入像海政歌舞團那樣的專業文藝團體。1973年初,王潔實從部隊復員回到北京,做了一名汽車保養廠的修理工。
因為當時自己從軍隊回到北京以後,北京還沒有這方面的招生,就是說比如說哪個文藝學院招生、沒有。自己是到了北京汽車公司第五保養廠,做了一名汽車的修理工。因為自己覺得這個跟自己原來的那個在部隊施工還是比較貼近的。1973年底,機會終於來了,當時的中央五七藝術大學開始在基層招生,王潔實由於一直是廠裡的文藝骨幹,所以被工會推薦、去參加招生考試。自己還記得特別清楚都考什麼呢,考這個聲樂、就唱個歌唄,還有臺詞朗誦、形體,形體那時候自己也不會跳舞,然後說不會跳舞、你會做廣播體操嗎,自己說行、廣播體操會做,還做了一段廣播體操。
大學畢業以後,學習表演專業的王潔實被分配到了北京電影製片廠當了一名演員。應該說是當了兩年沒上過熒幕的電影演員,當時那個電影那種叫什麼,濃眉大眼的正面角色或者賊眉鼠眼的反面角色,自己當時就是說這兩個條件都不夠,看著也不像英雄、反正也不像壞人,所以也演不上什麼戲。
在北京電影製片廠始終不得志的王潔實最終下了一個改變他一生的決定,就是主動要求調到中國電影樂團。在他看來,或許這樣就能從事他喜歡的歌唱事業了。因為電影樂團跟北影廠我們算一個大的單位,都是電影局的嘛,說這樣如果行的話、調動起來比較方便,等於是一個大單位 底下兩個小單位,互相調動方便。後來團長帶自己過去以後考了兩次,考了兩次應該說還是挺順利的,覺得他唱得還不錯、聲音也挺好的。當時這個電影樂團也缺人嘛,然後就到了電影樂團。
中國電影樂團一直都在北京新街口豁口外的小西天,但當時的周圍環境和現在卻是截然不同。王潔實說,當時樂團周圍是一片荒涼的麥子地,後面還緊挨著一個大糞廠,樂團的窗戶上還經常落著很多蒼蠅。儘管如此,樂團窗戶裡飄出的嗩吶、小號和二胡的聲音還是讓王潔實倍感親切,他覺得這裡才是他嚮往的地方。
1977年、1978年、1979年的時候也是這個應該說是文藝復興,每個團都在排練新節目,自己也趕上那個年代,所以後來那個演出就特別的頻繁,有了很多登臺的機會。
隨著1976年四人幫被粉碎,中國的文藝界也開始迎來了又一個春天。王潔實說,那個時候中國電影樂團的演出機會很多,頻繁地登臺、也促使他快速成長為一名臺風穩健的歌唱演員。1978年的一個夏天,他被領導叫去談話,原來中國電影樂團決定成立一個男女聲二重唱組合,同時也物色好了兩個人選,一個是在樂團中擔任獨唱演員的謝莉斯,另一個就是剛剛進團不久的王潔實。當時像老一代的就有張振富、耿蓮鳳,是吧,還有東方歌舞團的牟玄甫、索寶莉,他們唱的時間也不長,他們倆合作了只有兩年的時間。本身這個形式還是比較活潑,另外選歌也比較重要,選歌也非常重要,因為當時他們是電影樂團,選了一些大家特別喜歡的電影插曲《花兒為什麼這樣紅》、包括《婚誓》,還有一些其它的電影插曲、像《九九豔陽天》,當時選了一些這樣的大家特別喜歡的歌。
1978年10月2日,中國電影樂團到黑龍江省大慶慰問演出,這也是王潔實和謝莉斯首次合作登臺演唱,沒想到兩人的第一次亮相就贏得了觀眾的喜愛。
當時因為每個年代表達方式不一樣,像現在就不得了了,現在你看有些年輕人對於演員的這種熱情、這種崇拜,底下舉著牌子、拿著花兒,那時候還沒有。那時候給演員回報的更多的就是掌聲、經久不息的掌聲,那是發自心裡的。
那次演出,王潔實和謝莉斯從大慶唱到哈爾濱,又從哈爾濱唱到長春,一路上受到了領導的肯定和觀眾們的喜愛,兩個人的合作關係也正式確立下來,這一合作就是二十多年。
王潔實老師,有名歌唱家,黃金搭檔:王潔實、謝莉斯,歌唱演員、中國電影樂團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歌壇上里程碑式的人物、有名藝術家。
1981年,廣東太平洋影音公司製作發行了一部專輯《何日才相會》,當時誰也不會想到,就是這樣一盒音樂磁帶創下了五百萬盒的銷量記錄。這個錄音磁帶在當時來講也是賣得比較貴的了,是六元九角錢一盤,當時你看那幾年、八幾年的時候一般的大家收入都在四、五十元錢,有的稍微高一點,七、八十元錢就到頭了,他沒有那麼多的錢,但是能夠從那麼少的工資裡面還拿出六元九角錢來買這個磁帶,自己覺得是相當不容易的。
《何日才相會》這部專輯中的歌曲全部採用男女聲二重唱的形式,這部專輯的演唱者是當時中國電影樂團的歌唱演員王潔實和謝莉斯。專輯裡一共收錄了十八首歌曲,其中有來自臺灣的校園歌曲、也有用通俗唱法演唱的電影插曲與新民歌。歌是老歌,曲是舊曲,但是透過王潔實和謝莉斯富有親和力的二重唱,讓聽慣了革命歌曲和傳統民族唱法的人們在改革開放初期猛然間發現聽音樂其實還有另外的選擇,原來生活還可以這樣的多姿多彩。
當時不是講這個讓農村也富裕起來嘛,所以當時這個農村富裕起來的標誌就是家家得有一個錄音機。然後有錄音機就得有我(他)們這個磁帶。這首膾炙人口的歌曲就收錄在《何日才相會》這部專輯中,《外婆的澎湖灣》寫於上個世紀七十年代,詞曲作者是臺灣著名的音樂人葉佳修。從創作之初到現在已經有很多位歌手翻唱過這首《外婆的澎湖灣》,不過對於內地的很多聽眾來說、最熟悉的還是由王潔實和謝莉斯共同演唱的版本。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期,港臺歌手還無法來內地演出,即使是他們的錄音帶和錄影資料也很少能在內地市場上覓得蹤跡。提起王潔實最初與校園民謠結緣,還是緣自1979年的一個偶然的機會。一天,同為中國電影樂團歌唱演員的王潔實和謝莉斯正在收聽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廣播。一首來自臺灣的校園歌曲《外婆的澎湖灣》讓他們馬上有了耳目一新的感覺。
當時呢是兩個感覺,第一個是覺得非常新鮮,第二個覺得這個不就是我想唱的東西嘛,所以有一種就是一拍即合的感覺。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中期臺灣一些大專院校的青年學生在學校中開始掀起校園歌曲熱,這類歌曲在文字意境方面最突出的特點就是純樸自然,有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外婆的澎湖灣》用口語化的歌詞唱出了作者濃濃的鄉情、親情,王潔實沒有想到這種風格清新的歌曲將會為他鋪墊一條全新的音樂道路。還是在王潔實聽到《外婆的澎湖灣》前不久,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舉辦了首屆聽眾喜愛的廣播歌曲評選活動。聽眾來信一時間有如潮湧,最終在1980年1月評選出了十五首聽眾喜愛的抒情歌曲,這些上榜歌曲大多是《妹妹找哥淚花流》、《絨花》這樣具有民歌風味的電影插曲,當這些歌曲被大眾廣為傳唱的時候,歌手王潔實和謝莉斯卻開始關注臺灣校園民謠曲風,他們決定翻唱這些民謠。
當時也沒有什麼歌本,也沒有錄音的這些資料,只是從這個電臺、從咱們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然後找的音像資料,當時那個錄音機就像一個箱子那麼大,正好他們團裡有那樣的錄音機,然後就在錄音機上這麼一字一句的記下來。
這一次,從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借來的錄音帶上王潔實和謝莉斯選取了八首臺灣校園歌曲,他們把這些歌曲改編成了二重唱。伴隨著專輯《何日才相會》,聽王潔實和謝莉斯演唱的臺灣校園歌曲也成為那個年代一時風尚,王潔實就此成了一名家喻戶曉的歌手。像《鄉間的小路》到現在大家還在唱,《鄉間的小路》、《外婆的澎湖灣》,然後《赤足走在田埂上》,然後《踏著夕陽歸去》,後來還有唱了很多歌,像《蘭花草》、《踏浪》、《早安太陽》還有《如果》,反正唱了不少吧。
1952年,王潔實出生在北京市的一戶普通人家。在王潔實的印象中,他的父親天生有一副好嗓子,在家的時候經常喜歡唱上兩句,也許是受到父親的影響、王潔實從小就對音樂有著特殊的興趣。當時自己記得很清楚,他們的那個院子大概有那麼十幾家的街坊,這十幾家街坊裡可能有那麼兩三家人家裡有收音機,剩下都沒有收音機。那會兒有的時候趕上這個收音機裡放什麼歌兒,自己可以站在那個窗子底下聽一聽,然後從他們家衚衕穿過那條橫的衚衕就是海政文工團。那時候自己還記得特清楚,有的時候就站在那個衚衕口兒、那時候好像海政文工團演出也很多的,在他們的門口經常停著一輛大轎車、一輛灰色的大轎車,然後上面寫的是海政文工團,然後經常看著自己那個老師、還有他們海政文工團的那些團員拎著樂器、拎著什麼服裝,然後走上大轎車,然後大轎車門一關,自己一直看著那個大轎車開得沒影兒了才回家呢,特別羨慕他們的這種生活。王潔實說,幼年的時候他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固執地以為只要他長大以後參了軍,就可以像那些海政文工團的演員們一樣坐上大轎車四處演出了。到現在,王潔實也很難說清楚他在十七歲那年選擇了參軍是否和這樣的想法有關係。
1969年2月,王潔實來到寧夏、成了一名空軍工程兵。儘管部隊的生活很苦很累,但是王潔實沒有忘記自己所熱愛的音樂,在閒暇之餘、他積極參加部隊的業餘宣傳隊、成了隊裡的演唱骨幹,可是他在部隊的文藝生活也僅限於此,他沒能遇到更好的機遇進入像海政歌舞團那樣的專業文藝團體。1973年初,王潔實從部隊復員回到北京,做了一名汽車保養廠的修理工。
因為當時自己從軍隊回到北京以後,北京還沒有這方面的招生,就是說比如說哪個文藝學院招生、沒有。自己是到了北京汽車公司第五保養廠,做了一名汽車的修理工。因為自己覺得這個跟自己原來的那個在部隊施工還是比較貼近的。1973年底,機會終於來了,當時的中央五七藝術大學開始在基層招生,王潔實由於一直是廠裡的文藝骨幹,所以被工會推薦、去參加招生考試。自己還記得特別清楚都考什麼呢,考這個聲樂、就唱個歌唄,還有臺詞朗誦、形體,形體那時候自己也不會跳舞,然後說不會跳舞、你會做廣播體操嗎,自己說行、廣播體操會做,還做了一段廣播體操。
大學畢業以後,學習表演專業的王潔實被分配到了北京電影製片廠當了一名演員。應該說是當了兩年沒上過熒幕的電影演員,當時那個電影那種叫什麼,濃眉大眼的正面角色或者賊眉鼠眼的反面角色,自己當時就是說這兩個條件都不夠,看著也不像英雄、反正也不像壞人,所以也演不上什麼戲。
在北京電影製片廠始終不得志的王潔實最終下了一個改變他一生的決定,就是主動要求調到中國電影樂團。在他看來,或許這樣就能從事他喜歡的歌唱事業了。因為電影樂團跟北影廠我們算一個大的單位,都是電影局的嘛,說這樣如果行的話、調動起來比較方便,等於是一個大單位 底下兩個小單位,互相調動方便。後來團長帶自己過去以後考了兩次,考了兩次應該說還是挺順利的,覺得他唱得還不錯、聲音也挺好的。當時這個電影樂團也缺人嘛,然後就到了電影樂團。
中國電影樂團一直都在北京新街口豁口外的小西天,但當時的周圍環境和現在卻是截然不同。王潔實說,當時樂團周圍是一片荒涼的麥子地,後面還緊挨著一個大糞廠,樂團的窗戶上還經常落著很多蒼蠅。儘管如此,樂團窗戶裡飄出的嗩吶、小號和二胡的聲音還是讓王潔實倍感親切,他覺得這裡才是他嚮往的地方。
1977年、1978年、1979年的時候也是這個應該說是文藝復興,每個團都在排練新節目,自己也趕上那個年代,所以後來那個演出就特別的頻繁,有了很多登臺的機會。
隨著1976年四人幫被粉碎,中國的文藝界也開始迎來了又一個春天。王潔實說,那個時候中國電影樂團的演出機會很多,頻繁地登臺、也促使他快速成長為一名臺風穩健的歌唱演員。1978年的一個夏天,他被領導叫去談話,原來中國電影樂團決定成立一個男女聲二重唱組合,同時也物色好了兩個人選,一個是在樂團中擔任獨唱演員的謝莉斯,另一個就是剛剛進團不久的王潔實。當時像老一代的就有張振富、耿蓮鳳,是吧,還有東方歌舞團的牟玄甫、索寶莉,他們唱的時間也不長,他們倆合作了只有兩年的時間。本身這個形式還是比較活潑,另外選歌也比較重要,選歌也非常重要,因為當時他們是電影樂團,選了一些大家特別喜歡的電影插曲《花兒為什麼這樣紅》、包括《婚誓》,還有一些其它的電影插曲、像《九九豔陽天》,當時選了一些這樣的大家特別喜歡的歌。
1978年10月2日,中國電影樂團到黑龍江省大慶慰問演出,這也是王潔實和謝莉斯首次合作登臺演唱,沒想到兩人的第一次亮相就贏得了觀眾的喜愛。
當時因為每個年代表達方式不一樣,像現在就不得了了,現在你看有些年輕人對於演員的這種熱情、這種崇拜,底下舉著牌子、拿著花兒,那時候還沒有。那時候給演員回報的更多的就是掌聲、經久不息的掌聲,那是發自心裡的。
那次演出,王潔實和謝莉斯從大慶唱到哈爾濱,又從哈爾濱唱到長春,一路上受到了領導的肯定和觀眾們的喜愛,兩個人的合作關係也正式確立下來,這一合作就是二十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