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鳴曉老師,有名魔術師、國家一級演員、古彩戲法傳承人、國際魔術大師、清朝宮廷魔術的第四代傳人、知名藝術家、魔術伉儷:秦鳴曉、姚金芬。
這是一位魔術師的工作室,工作室內的一塊白板上寫著許多魔術節目的名稱。魔術師正在為他的第四個魔術專場做著準備。這魔術有大型魔術、中型、近景、互動,我們從事了四十多年魔術,觀眾很厚愛我們,我們應該給一個很好的禮物。
1983年,中央電視臺舉辦了第一屆春節聯歡晚會,春晚從此走進了千家萬戶的除夕夜,成了華人過春節的一個新風俗。在1983年的首屆春晚中,秦鳴曉與妻子姚金芬第一次以夫妻搭檔的形式在電視上亮相,他們合作表演的中國傳統魔術《吉慶有餘》給觀眾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沒排練,你們都不會信的,就是到了時候告訴我們變一次餃子,就看能變不,他們倆就變了一次,變了一次就完了。什麼連排,串排都沒有,自己說這個春晚,自己說黃導(黃一鶴)怎麼弄,您看我們怎麼演啊這個,你們怎麼演、我知道怎麼演還讓你們來幹嘛啊。也沒審查,就說了說,就演了。你像現在好,一下一下一下的、那時候特別寬鬆,但是演得特別好,現在看起來都挺逗的。1983年的春晚,為秦鳴曉天夫婦贏得了廣泛的知名度,在此後的許多屆春晚中,都有他們夫妻二人的精彩表演。
魔術,在古代中國被稱為戲法、幻術,魔術到底起於何時已難考證。西漢時期漢武帝曾舉行百戲盛會,盛會上就有中國的傳統戲法表演。這一本《鵝幻彙編》刊行於1889年,書中收集了傳統戲法百餘種,是集中國戲法之大成者。可以說很早以前,魔術就以其神奇莫測、變化萬千的特點成為中國老百姓喜聞樂見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魔術、幻術、戲法,其實這三種呢都一樣,只不過名稱不一樣,但是作為戲法的時候呢就有點中國特色了,尤其大家都看穿大褂變魚缸,那就叫古彩戲法。戲法和其他魔術也是一樣的,也有大、中、小、近景,大戲法看個帶,過去叫大戲法看個帶、小戲法看個變。大戲法呢就是穿衣、穿大袍、變魚缸、變火盆,這個過去呢還變些植物,夾竹桃啊、變一些蟠桃啊,這在喜慶的堂會里面的時候出現這個;中型的呢就是兩個羅圈,羅圈變換;這個小戲法呢用現在來說就是近景,仙人摘豆、霸王鞭、金錢搭橋、金錢抱柱。
秦鳴曉自幼就對魔術十分感興趣,1960年十五歲的秦鳴曉考入了中國雜技團,那時中國雜技團裡有一位戲法大師楊小亭先生,是清朝宮廷魔術的第三代傳人,曾是慈禧太后和末代皇帝溥儀的御用魔術師。當時楊小亭先生已身患重病,需要接班人來傳承他的技藝,中國雜技團的領導從培訓班裡挑選了秦鳴曉和姚金芬二人跟隨楊小亭先生學習魔術。那個時候呢他楊小亭有肝病,一下就暈在臺上了,當時雜技團黨委就決定要派人挽救藝術,得把他這個東西學過來。他們兩個人學也是老師躺在床上教,所以說派他們去學,自己呢是主攻中國戲法,自己夫人呢是主攻西洋魔術。
中國雜技團成立於1950年,它是新中國成立後由政府組建的第一個國家級雜技藝術表演團體。雜技團成立之初招收了一大批新老民間藝人,從此民間藝人們有了自己的演出團體。在中國雜技團成立之前,許多民間戲法藝人生活得非常艱苦,在舊時的北京、一些民間藝人會聚集在天橋表演各自的拿手絕活,吸引老百姓圍觀,以此來賺取一點微薄的收入養家餬口。舊時的天橋、民間藝人很多,要想從中脫穎而出,首先必須要能吸引到大批觀眾,而如何吸引到觀眾,每位藝人都有自己的一套本事。
你比如說吧,有一個就是到他演出了,他到點了、他就怎麼著,就是瞧著天,這華人啊愛新鮮,這一瞧天,過來一個、這邊也過來一個瞧,一會兒一大堆,瞧什麼,你看看。他也瞧人差不多,來來來、快快快,接著演了。這圓粘子,就是把觀眾招來了,招來以後你這就得演的活兒得好,我們跟相聲有的時候也一樣、講究開門包袱,頭三腳你得踢響了,踢響了以後,緊接著就是大夥說的要錢。在師父楊小亭和其他老藝人們的教導下,秦鳴曉勤學苦練,很快就能獨自登臺表演了,自此開始了他長達半個世紀的魔術生涯。
你看這是碗,這是乒乓球,過去叫琉璃球、用瓷珠什麼的,把碗扣上,這邊一說過去,這邊一抓、過來,變成什麼自己也不知道,看看、喲,雞蛋。說您這球呢,這球呢、碗裡沒有,要球、要球還可以,雞蛋回去、球過來、您看。那這雞蛋怎麼和球相換呢,裡面有機關。想不想看機關,告訴你,電視機前的觀眾瞪大眼睛,這是碗底,看清楚了嗎,沒有看清楚。說你手躲開,看,這老祖先發明的,過去的有些自己給改了,這是鐵絲,過去用什麼呢,用竹片。
在中國傳統戲法中有一樣古彩戲法,其表演形式比較固定,演員需身穿寬大的長袍大褂,將道具如魚缸、瓷碗、花瓶、火盆等全部藏帶在身上,身上藏帶的這些道具通常會重達近百斤,並且要求演員在表演中要做到進退自如,毫無臃腫、負重之感,這就需要演員有極好的身體素質和過硬的基本功。秦鳴曉學習魔術就是從這種古彩戲法開始學起的。
老師教他們呢,當時那時候他住牛街、他是回民,他們到那先挑水、把那一大缸水挑滿了,挑滿了以後再挑我練功的水,因為自己身上要帶近一百斤、連魚缸帶水。我們在觀看古彩戲法的時候,即使猜測到道具都藏在演員寬大的長袍之內,但是依然會為演員能夠藏帶如此數目眾多的道具而感到驚奇。自己認為戲法它的難度是在於它變的東西和帶東西的位置的科學性,同樣一個魚缸你帶著不顯,體格不像有一個大魚缸在裡;自己一帶上,下面跟不倒翁似的,知道那是魚缸了。另一個從數量來說要達到一個極限,就是說人的身體讓人看、看得過去,他們叫前山活。得體,雖然有一點;後山活可以大一點、稍微多一點,因為看不見;你左右不能多,左右一多你成不倒翁了,所以說看戲法就要看他放道具的位置蓋的好不好、變得怎麼樣、手利索不利索。
在學藝期間,秦鳴曉與師妹姚金芬積累了濃厚的感情,他們倆於1969年步入了婚姻的殿堂,結成了一對魔術伉儷。1972年隨著中國與美國、日本的外交關係正常化,中國的外交事業打開了一個新局面,這一年,中國多次派出文藝團體到國外進行交流演出。秦鳴曉夫婦跟隨中國雜技團第一次走出國門。這是一段秦鳴曉在伊朗演出的影片片段,他精彩的表演贏得了外國觀眾熱烈的掌聲。秦鳴曉告訴我們,在國外演出的時候他偶爾也會碰到一些想與他切磋技藝的魔術師。休息的時候,就會來幾個人跟我們交流,當時我們有自個兒的屋子,來看,這個你會嗎,我們就為了虛心,這不會、挺好的,好好。想知道嗎,他就把底告訴你,然後這個人也拿來,三個人都過去以後,自己夫人就捅了自己,咱們不能說不知道,再說不知道咱就成傻子了。自己說好,行。等他們四個人都演完了以後,看著我們,我們說好,我們就變中國的,拿出十六枚古幣、銅錢、搭點金錢,往地下一扔,都是老錢。然後又拿,摞起來,看,我讓它變成金幣,唰一下又散開,十六枚都是金幣,夠可以了,全是金的。你們說要變什麼顏色,這幾個人都靜了,問他們知道嗎,不知道。
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秦鳴曉夫婦已經在魔術圈內小有名氣,經常會有人登門拜訪、切磋或學藝。可是有一天,他的家裡卻來了一位“不速之客”。這時候就來了一個人,那時候自己住在平房裡,咚、咚一敲門,一個白髮人、很精神。“你是秦鳴曉、姚金芬家嗎,”自己說是、老先生,您有什麼事兒啊,“我是牌王金幻民,我給你練幾手,”拿起撲克啪啪啪啪,這手你會嗎,自己說不會。見過嗎,自己說沒見過。你師傅會嗎,自己說我師傅也不會,嗯、挺實在,這一套節目是我自編的,你要說見過我都得問是誰變的。
這位金幻民老先生以西方的紙牌魔術見長,表演自成體系,被當時的中國魔術界譽為“牌王”。秦鳴曉說,一開始他還在擔心這位不請自來的老先生究竟有什麼目的,然而經過短暫的交流之後,這位“牌王”卻給了他一個莫大的驚喜。想學嗎,自己說不好意思開口。嗯,我教你,你也別拜師,你有師傅了,不用拜我。這樣呢,他就在他們家住了一個禮拜,他們學會了魔術的近景一些要法,這老先生第二年就走(去世)了,他就是為了把這個活兒給自己。秦鳴曉告訴我們,在他的魔術生涯中,除了金幻民老先生,還有許多位魔術大師都曾經幫助過他,使他見識到了更為廣闊的魔術天地。這使他逐漸認識到中國傳統戲法有它的侷限性,而傳統戲法傳承過程中那種閉門造車、秘而不宣的觀念更是不利於魔術技藝的繼承和發展。
作為中國戲法,一定要隨著這個年代不斷地變招、改換,因為我們的東西呢太侷限性了、太個體化了、太中國式了,所以說變的時候、改的時候都很困難。比如說那個大魚缸它就得穿大袍,你脫了大袍改小褂,那隻能變小的、不能變那麼大,有些東西它受侷限性很大。
秦鳴曉老師,有名魔術師、國家一級演員、古彩戲法傳承人、國際魔術大師、清朝宮廷魔術的第四代傳人、知名藝術家、魔術伉儷:秦鳴曉、姚金芬。
這是一位魔術師的工作室,工作室內的一塊白板上寫著許多魔術節目的名稱。魔術師正在為他的第四個魔術專場做著準備。這魔術有大型魔術、中型、近景、互動,我們從事了四十多年魔術,觀眾很厚愛我們,我們應該給一個很好的禮物。
1983年,中央電視臺舉辦了第一屆春節聯歡晚會,春晚從此走進了千家萬戶的除夕夜,成了華人過春節的一個新風俗。在1983年的首屆春晚中,秦鳴曉與妻子姚金芬第一次以夫妻搭檔的形式在電視上亮相,他們合作表演的中國傳統魔術《吉慶有餘》給觀眾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沒排練,你們都不會信的,就是到了時候告訴我們變一次餃子,就看能變不,他們倆就變了一次,變了一次就完了。什麼連排,串排都沒有,自己說這個春晚,自己說黃導(黃一鶴)怎麼弄,您看我們怎麼演啊這個,你們怎麼演、我知道怎麼演還讓你們來幹嘛啊。也沒審查,就說了說,就演了。你像現在好,一下一下一下的、那時候特別寬鬆,但是演得特別好,現在看起來都挺逗的。1983年的春晚,為秦鳴曉天夫婦贏得了廣泛的知名度,在此後的許多屆春晚中,都有他們夫妻二人的精彩表演。
魔術,在古代中國被稱為戲法、幻術,魔術到底起於何時已難考證。西漢時期漢武帝曾舉行百戲盛會,盛會上就有中國的傳統戲法表演。這一本《鵝幻彙編》刊行於1889年,書中收集了傳統戲法百餘種,是集中國戲法之大成者。可以說很早以前,魔術就以其神奇莫測、變化萬千的特點成為中國老百姓喜聞樂見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魔術、幻術、戲法,其實這三種呢都一樣,只不過名稱不一樣,但是作為戲法的時候呢就有點中國特色了,尤其大家都看穿大褂變魚缸,那就叫古彩戲法。戲法和其他魔術也是一樣的,也有大、中、小、近景,大戲法看個帶,過去叫大戲法看個帶、小戲法看個變。大戲法呢就是穿衣、穿大袍、變魚缸、變火盆,這個過去呢還變些植物,夾竹桃啊、變一些蟠桃啊,這在喜慶的堂會里面的時候出現這個;中型的呢就是兩個羅圈,羅圈變換;這個小戲法呢用現在來說就是近景,仙人摘豆、霸王鞭、金錢搭橋、金錢抱柱。
秦鳴曉自幼就對魔術十分感興趣,1960年十五歲的秦鳴曉考入了中國雜技團,那時中國雜技團裡有一位戲法大師楊小亭先生,是清朝宮廷魔術的第三代傳人,曾是慈禧太后和末代皇帝溥儀的御用魔術師。當時楊小亭先生已身患重病,需要接班人來傳承他的技藝,中國雜技團的領導從培訓班裡挑選了秦鳴曉和姚金芬二人跟隨楊小亭先生學習魔術。那個時候呢他楊小亭有肝病,一下就暈在臺上了,當時雜技團黨委就決定要派人挽救藝術,得把他這個東西學過來。他們兩個人學也是老師躺在床上教,所以說派他們去學,自己呢是主攻中國戲法,自己夫人呢是主攻西洋魔術。
中國雜技團成立於1950年,它是新中國成立後由政府組建的第一個國家級雜技藝術表演團體。雜技團成立之初招收了一大批新老民間藝人,從此民間藝人們有了自己的演出團體。在中國雜技團成立之前,許多民間戲法藝人生活得非常艱苦,在舊時的北京、一些民間藝人會聚集在天橋表演各自的拿手絕活,吸引老百姓圍觀,以此來賺取一點微薄的收入養家餬口。舊時的天橋、民間藝人很多,要想從中脫穎而出,首先必須要能吸引到大批觀眾,而如何吸引到觀眾,每位藝人都有自己的一套本事。
你比如說吧,有一個就是到他演出了,他到點了、他就怎麼著,就是瞧著天,這華人啊愛新鮮,這一瞧天,過來一個、這邊也過來一個瞧,一會兒一大堆,瞧什麼,你看看。他也瞧人差不多,來來來、快快快,接著演了。這圓粘子,就是把觀眾招來了,招來以後你這就得演的活兒得好,我們跟相聲有的時候也一樣、講究開門包袱,頭三腳你得踢響了,踢響了以後,緊接著就是大夥說的要錢。在師父楊小亭和其他老藝人們的教導下,秦鳴曉勤學苦練,很快就能獨自登臺表演了,自此開始了他長達半個世紀的魔術生涯。
你看這是碗,這是乒乓球,過去叫琉璃球、用瓷珠什麼的,把碗扣上,這邊一說過去,這邊一抓、過來,變成什麼自己也不知道,看看、喲,雞蛋。說您這球呢,這球呢、碗裡沒有,要球、要球還可以,雞蛋回去、球過來、您看。那這雞蛋怎麼和球相換呢,裡面有機關。想不想看機關,告訴你,電視機前的觀眾瞪大眼睛,這是碗底,看清楚了嗎,沒有看清楚。說你手躲開,看,這老祖先發明的,過去的有些自己給改了,這是鐵絲,過去用什麼呢,用竹片。
在中國傳統戲法中有一樣古彩戲法,其表演形式比較固定,演員需身穿寬大的長袍大褂,將道具如魚缸、瓷碗、花瓶、火盆等全部藏帶在身上,身上藏帶的這些道具通常會重達近百斤,並且要求演員在表演中要做到進退自如,毫無臃腫、負重之感,這就需要演員有極好的身體素質和過硬的基本功。秦鳴曉學習魔術就是從這種古彩戲法開始學起的。
老師教他們呢,當時那時候他住牛街、他是回民,他們到那先挑水、把那一大缸水挑滿了,挑滿了以後再挑我練功的水,因為自己身上要帶近一百斤、連魚缸帶水。我們在觀看古彩戲法的時候,即使猜測到道具都藏在演員寬大的長袍之內,但是依然會為演員能夠藏帶如此數目眾多的道具而感到驚奇。自己認為戲法它的難度是在於它變的東西和帶東西的位置的科學性,同樣一個魚缸你帶著不顯,體格不像有一個大魚缸在裡;自己一帶上,下面跟不倒翁似的,知道那是魚缸了。另一個從數量來說要達到一個極限,就是說人的身體讓人看、看得過去,他們叫前山活。得體,雖然有一點;後山活可以大一點、稍微多一點,因為看不見;你左右不能多,左右一多你成不倒翁了,所以說看戲法就要看他放道具的位置蓋的好不好、變得怎麼樣、手利索不利索。
在學藝期間,秦鳴曉與師妹姚金芬積累了濃厚的感情,他們倆於1969年步入了婚姻的殿堂,結成了一對魔術伉儷。1972年隨著中國與美國、日本的外交關係正常化,中國的外交事業打開了一個新局面,這一年,中國多次派出文藝團體到國外進行交流演出。秦鳴曉夫婦跟隨中國雜技團第一次走出國門。這是一段秦鳴曉在伊朗演出的影片片段,他精彩的表演贏得了外國觀眾熱烈的掌聲。秦鳴曉告訴我們,在國外演出的時候他偶爾也會碰到一些想與他切磋技藝的魔術師。休息的時候,就會來幾個人跟我們交流,當時我們有自個兒的屋子,來看,這個你會嗎,我們就為了虛心,這不會、挺好的,好好。想知道嗎,他就把底告訴你,然後這個人也拿來,三個人都過去以後,自己夫人就捅了自己,咱們不能說不知道,再說不知道咱就成傻子了。自己說好,行。等他們四個人都演完了以後,看著我們,我們說好,我們就變中國的,拿出十六枚古幣、銅錢、搭點金錢,往地下一扔,都是老錢。然後又拿,摞起來,看,我讓它變成金幣,唰一下又散開,十六枚都是金幣,夠可以了,全是金的。你們說要變什麼顏色,這幾個人都靜了,問他們知道嗎,不知道。
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秦鳴曉夫婦已經在魔術圈內小有名氣,經常會有人登門拜訪、切磋或學藝。可是有一天,他的家裡卻來了一位“不速之客”。這時候就來了一個人,那時候自己住在平房裡,咚、咚一敲門,一個白髮人、很精神。“你是秦鳴曉、姚金芬家嗎,”自己說是、老先生,您有什麼事兒啊,“我是牌王金幻民,我給你練幾手,”拿起撲克啪啪啪啪,這手你會嗎,自己說不會。見過嗎,自己說沒見過。你師傅會嗎,自己說我師傅也不會,嗯、挺實在,這一套節目是我自編的,你要說見過我都得問是誰變的。
這位金幻民老先生以西方的紙牌魔術見長,表演自成體系,被當時的中國魔術界譽為“牌王”。秦鳴曉說,一開始他還在擔心這位不請自來的老先生究竟有什麼目的,然而經過短暫的交流之後,這位“牌王”卻給了他一個莫大的驚喜。想學嗎,自己說不好意思開口。嗯,我教你,你也別拜師,你有師傅了,不用拜我。這樣呢,他就在他們家住了一個禮拜,他們學會了魔術的近景一些要法,這老先生第二年就走(去世)了,他就是為了把這個活兒給自己。秦鳴曉告訴我們,在他的魔術生涯中,除了金幻民老先生,還有許多位魔術大師都曾經幫助過他,使他見識到了更為廣闊的魔術天地。這使他逐漸認識到中國傳統戲法有它的侷限性,而傳統戲法傳承過程中那種閉門造車、秘而不宣的觀念更是不利於魔術技藝的繼承和發展。
作為中國戲法,一定要隨著這個年代不斷地變招、改換,因為我們的東西呢太侷限性了、太個體化了、太中國式了,所以說變的時候、改的時候都很困難。比如說那個大魚缸它就得穿大袍,你脫了大袍改小褂,那隻能變小的、不能變那麼大,有些東西它受侷限性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