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亮仔學史
-
2 # 嗔痴歷史官
也許有人會以為大清滅完後守陵人是靠信仰在守陵,其實並非如此,要是飯都沒得吃,你說他們又怎麼維持生活呢?答案其實很簡單,清朝滅亡後,前期守陵人還是有工資的,後期沒有工資就發生了很多盜墓,這就是現實。
一、清朝皇陵守陵人制度
清朝要是從入關後開始算,總共有10個皇帝,其中溥儀沒有葬在皇陵裡邊,其餘9位都葬在清東陵和清西陵,其中順治、康熙、乾隆、咸豐、同治5位皇帝葬在清東陵,雍正、嘉慶、道光、光緒葬在清西陵。
關外還有入關之前的兩位皇帝就是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皇陵分別為福陵、昭陵。相比於關內的清東陵與清西陵而言,關外的皇陵規模要小一些。
這麼多的皇陵,裡邊還有價值連城的金銀珠寶,要是沒有守陵人,那肯定經常被人盜墓,所以清朝統治者當然對皇陵有足夠的重視,設定了專門的人進行守陵,還有規範的守陵人制度,這種制度從秦朝就已經開始有,到了清朝,已經發展比較成熟。
清朝的守陵人制度主要是這樣的,分別設定內務府、禮部、工部、八旗和綠營按照一定的職責進行守陵,其中分工明確,內務府主要負責皇陵金銀珠寶擺設以及皇陵打掃還有一些繁瑣的小事,內務府最高長官為郎中,負責管理好這些瑣事,每個皇陵內務府有12人左右。
其次是禮部,禮部主要負責皇陵祭祀活動以及一些祭祀所需的物品,一般一個皇陵禮部有140人左右。工部是負責對皇陵進行維修保護的,比如哪裡出了一些小毛病,就是工部前往維修即可。
八旗兵負責陵園安全以及夜裡巡邏,綠營兵負責管理皇陵周邊的花花草草。所有這些人員都是子承父業,世襲制的,一代一代往下傳,越來越專業化,並且清朝時期給這些守陵人開的工資還十分不錯,足以維持守陵人生活。
二、守陵人的衰落
1911年,辛亥革命之後,清朝結束,但是《清帝退位優待條件》中明確表示民國政府還是會對清朝的皇陵進行保護,給之前的一部分守陵人繼續發工資,只是工資沒有以前那麼高而已。
1924年,馮玉祥將溥儀趕出紫禁城,並且不再給清朝皇陵的守陵人發工資,一時間這些守陵人生活困難,再加上以前世世代代都是看守皇陵為生,如今突然失業,不知道還能幹什麼,一些年老的守陵人覺得無所謂,飯後習慣性還會去皇陵周圍走走看看,而年輕一代為了生活再無心守陵。
1928年,將溥儀趕出京城的馮玉祥首當其衝在豫盜取袁項城陵墓,同年,軍閥孫殿英浩浩湯湯前往清東陵,對乾隆的裕陵以及慈禧的定東陵等洗劫一空。
當時,守陵人已經不敢對這些盜墓人進行約束,甚至有一些守陵人監守自盜,與民間地痞流氓一起盜墓,最後分贓,為了生活,他們再也無暇顧及所謂的道義與信仰。
在民國時期,清東陵多次遭遇盜墓,只有順治沒有被打擾,其餘皇陵都被洗劫一空,而清西陵也有光緒的崇陵被盜,其餘還是保持原樣。直到新中國成立以後,對皇陵的保護才更加規範,盜墓者無機可乘。
那些曾經的守陵人,如今也早已到社會各地去謀求生路,剩下少部分留在那裡,也是透過一些皇陵祭祀等文化活動來掙錢生活,在現實面前,他們不得不選擇低頭。
結語
其實又何止是守陵人呢?多少企業或者一些文化遺產的衰落不都是因為現實生活所迫麼?我不想說什麼理想與信仰,倘若一個人溫飽都解決不了,對於大多數人而言都會選擇向理想低頭,這就是現實。
所以我想說的是,如果你想實現你的夢想,不要空談,先努力實現養家餬口,保證正常生活,再談夢想也不遲!
回覆列表
我們不能總以現代人的眼光去衡量古人,就比如給皇帝修建墳墓的工匠大部分在完工時都擺脫不了被殺的命運,但明知是死亡,為何還要幹,逃跑或者造反不行嗎?如果你要這麼想,那無異於晉惠帝所說的“何不食肉糜”一樣。
在歷朝歷代的守陵人之中,哪有靠著工資去充當“門衛”的?其實支撐他們最主要的動力就是信念與忠誠,他們世世代代為皇帝守衛皇陵,有的甚至子子孫孫都是做此份工作,因為在內心之中,這就是他們所有的精神支柱。
清朝的兩座陵園
從清朝入關之後,順治帝率先定下了祖陵的位置,那就是位於今天河北省遵化的清東陵,在他之後,康熙皇帝選擇了傳統的“子隨父葬”,也將萬年寶地選在了清東陵。
可這一做法被雍正打破,雍正皇帝把自己的陵寢選在了位於今天河北省易縣的清西陵。關於雍正的大膽決定,有的人認為雍正得位不正,怕死後見到康熙,也有人說雍正經過常年的勘察,認為清東陵滲水嚴重,於是另尋地點選擇自己的陵寢。
不過他的這一做法給乾隆出了一個不小的難題,如果自己按照傳統跟隨雍正下葬,那麼子孫後代都這樣效仿,勢必會導致清東陵的荒廢。於是乾隆提出了“兆葬之制”,即父子分葬,這樣若干年之後,能夠保證清東陵和清西陵遙相呼應,共同繁華。
守衛陵墓的都是哪這人?
其實,作為帝陵的守衛者,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有這樣的資格。在當時,這是一份特別的殊榮,能夠被挑選成為守陵人的不在乎以下三種人:
1.皇室的貴族或者受皇帝信任的大臣。
2.由內務府單獨選派的守陵人員。
3.八旗的子弟。
對於他們來說,這是一份光榮而神聖的職業,他們把帝陵看成是自己的根本,同樣,也是不辜負現任皇帝信任的表現。這些人有的在附近自耕自種,過著平常百姓的生活,然而帝陵的清掃以及按時祭祀,他們要全心全意的做好。
同樣,也有不少人是因為得罪了現任皇帝而被罰去守陵,不過這只是短暫的軟禁,並不是和職業守陵者一樣世代看守。比較有名的就是康熙的十四阿哥胤禵和乾隆的寵臣福長安。
清朝滅亡後這些人怎麼樣了?
雖然大清亡國,北洋政府取而代之。但包括溥儀在內的大批皇室都受到了民國的禮遇,皇家的一切費用由政府來承擔,在紫禁城內,溥儀依然是那裡的皇帝。
同樣,除了按時支付溥儀的日常開銷,關於清朝皇室的規格也保留了下來。溥儀可以按照家法照常祭祀祖先,清朝皇陵的守衛部隊也被民國接納了。
大清沒滅時,沒人敢打皇陵的主意,大清亡國後,為了鼓勵守陵人的忠心,內務府定期會給守陵人撥付銀元,而駐守在陵園附近的部隊則統一由民國政府支付軍費。
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1924年馮玉祥驅逐溥儀之前,溥儀灰溜溜的逃出故宮後,民國切斷了對皇室的一切補償,而駐紮在皇陵旁邊的守衛部隊也因為軍閥混戰而被撤回,因此,清朝的皇陵就還剩下幾個有點“良心”的人,他們無怨無悔的承擔起這份責任。
不過這些手無寸鐵的守陵人沒有了政府的保護,很難守得住這些地下寶藏,沒過幾年,一支萬人部隊就悄悄開進了清東陵,他們不敢阻止,也阻止不了。只能眼睜睜的看著皇陵被軍閥盜掘一空,這名軍閥就是鼎鼎大名的“東陵大盜”孫殿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