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蔭海老師,人藝老藝術家、北京人藝有名編劇藝術家、國寶級人藝藝術家、人藝劇作家、國家一級劇作家、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編劇。
2012年春天,史家衚衕20號院的一個房間裡,八十歲的藍蔭海還在伏案寫作,他創作的《旮旯衚衕》、《風雨同仁堂》曾榮獲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以及文化部文華大獎,《吉祥衚衕甲五號》獲中國電視金鷹獎、《如意衚衕》獲中央電視臺星光獎,這一系列寫北京胡同生活的劇本使藍蔭海得到了“衚衕劇作家”的雅號。藍蔭海說,是北京人藝這座獨特的藝術殿堂老一輩藝術家們的幫助,幾十年的耳濡目染造就了他、培養了他。在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即將迎來六十歲生日之際,這位見證和親歷了人藝歷史的老人為我們講起了他與北京人藝的故事。自己就是一個普通中學生啊,自己是北京六中的一個學生,人藝當時招考、自己還以為人藝是一所大學呢,北京人民藝術劇院,解放以前啊、沒有這個藝術劇院這種說法,劇團就是劇團、藝術學校就是藝術學校,這可能是一所大學,我可以上大學去了。考表演、考筆試都過關了,自己作文挺好、自己作文一下通過了,另外表演時候自己在學校就喜歡演戲啊,還有一個什麼好處呢,因為當時人藝啊剛演《龍鬚溝》,《龍鬚溝》是寫北京生活的,自己是北京人,考表演的時候朗誦詞什麼的、都是《龍鬚溝》裡的詞。自己是北京人,自己一下子就說得特別地道吧,另外也年輕,形象還可以、挺精神的,就考上了。
1951年,藍蔭海陰差陽錯地考進了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成了一名演員。雖然沒有上過大學、沒有學過表演,可說來幸運,藍蔭海一出道就與焦菊隱、老舍、曹禺這些大師們共事,當時人藝正在緊鑼密鼓地排練著名作家老舍為新中國創作的話劇《龍鬚溝》,焦菊隱先生擔任《龍鬚溝》的導演。焦菊隱要求不一樣了,當時一切都向前蘇聯學習,前蘇聯的莫斯科藝術劇院有一個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嘛、他有表演體系啊,從《龍鬚溝》開始,他焦菊隱就想創造一種咱們中國話劇的表演體系、方法,當時拿我們學生做試驗了、做得很好,當時你比如說《龍鬚溝》演這個戲的時候,哪怕你就演一個群眾,有的有一句詞、有的沒一句詞,你過場的,但是你要先下去體驗生活。
在焦菊隱的安排下,藍蔭海他們這一批群眾演員,同於是之、鄭榕等《龍鬚溝》的主要演員一起來到了北京天橋附近的一個貧民窟。演員們每天要觀察普通百姓的生活,還要把心得和體會寫成日記,即便是小的不能再小的龍套角色也要有完整的人物小傳。自己當時演一個煤球部的小夥計,當時沒蜂窩煤,都是煤球。煤球部夥計得弄一筐,拿一個車拉著,然後走到衚衕裡各家各戶張家送一筐、李家送一筐,自己是幹那個的,因為那時候很年輕啊、演那麼一個角色,於是乎自己就根據這個人物寫的這人物的自傳,而且自己把自己周圍的那些人,比如說、當時我們有一個叫吳大姐、是一個老演員了、現在當時也是差不多快一百歲了、還在世呢,自己就讓她演自己媽,叫宋鳳儀這個人、就是朱旭的老伴、她也在這裡跑龍套、自己就讓她演自己嫂子,然後我們就組織一個家庭,組織一個家庭、我們自然把這人物關係都得寫在自傳裡了,這樣我們這一群人上臺的時候一到臺上互相就有交流了,不是像一般的甲乙丙呼啦啦上臺上去了、然後呼啦又過去了,不行。
1951年,《龍鬚溝》一上演便轟動京城,於是之扮演的程瘋子、葉子扮演的丁四嫂、鄭榕扮演的趙老頭兒都成了人藝歷史上的經典舞臺形象。而像黃宗洛、李婉芬、藍蔭海這樣的龍套演員們所扮演的小角色也一個個都鮮活立體、渾身有戲。面對觀眾的掌聲,二十歲的藍蔭海大受鼓舞,他下定決心一定要努力做一個優秀的話劇演員。
1952年,曹禺擔任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院長,1952年7月,劇院召開了全體演員下鄉下廠的動員大會,動員大家去生活中尋找素材、鍛鍊演技。著名導演歐陽山尊帶著一個小組來到北京南城的大眾鐵廠邊學習、邊創作,幾個月以後,就在集訓即將結束的時候,工廠代表提出了一個要求,這個要求讓這位大導演犯了難。一呆就是三個月吧,工廠就提出說你看你們都是搞藝術的丶在這呆了好幾個月、別白呆啊,給我們演一場戲啊、咱們聯歡一次吧。後來說好吧,然後領導就分配,當時我們年輕人專幹這事,有寫快板的、有寫小相聲的、有唱歌的,後來一琢磨說不行,咱們是話劇院啊,咱們得給人演一場話劇啊,咱們突擊一個話劇吧。就把我(他)們這些小年輕人湊一塊了,咱們不是在生活當中發現一些問題嘛,於是乎集體創作,大家在這兒、出個題目,你一句我一句、你一句我一句,湊這麼一個劇本,這個劇本叫《夫妻之間》。就寫一個工人和他的老婆在家裡的矛盾,這個戲劇得有衝突啊,這個人得了模範以後呢、他很傲氣、他瞧不上他老婆,他覺得他老婆一家庭婦女,其實他老婆在街道上很積極、還得了衛生模範什麼的,為看孩子之類的問題也發生矛盾,這戲就很有意思,是個喜劇性的。
在深入生活的基礎上,藍蔭海與幾個年輕人即興創作出了一出小戲,這讓歐陽山尊又驚又喜。訊息很快傳到了人藝,在彙報演出的時候曹禺來了、焦菊隱來了、人藝的領導都來了,但是藍蔭海這齣戲卻演砸了。
天橋小桃源劇場,這小桃源劇場啊、過去是新鳳霞唱評戲的地方,那地方都是勞動人民,票價很便宜、看那種戲,就像侯寶林說的那個相聲似的,一打鼓、就得收錢。我們在這兒演戲,而且觀眾都是工人家屬什麼的,那地方的觀眾啊看戲他有一個習慣,一邊嗑著瓜子、一邊聊著二大媽您看那人演的真好啊,就這麼亂哄哄的。結果我們當時已經進入這種專業化了,講究學習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當時有一詞叫當眾孤獨,我在臺上我能“孤獨”、不受臺下干擾啊,這樣的。我們受不了啊,結果那天一演這戲亂極了,演員就沒投入。可是當天我們曹禺院長、焦菊隱副院長、歐陽山尊副院長都去看戲了,下來以後,我們真懊悔啊。
藍蔭海本以為自己這回演砸了,沒曾想,幾位大師從這出不成熟的小戲裡面看到了藍蔭海在編劇方面的潛能。在曹禺的安排下,藍蔭海的巜夫妻之間》小劇組被保留了下來。1953年1月15日在北京東城的“大華電影院”這出小話劇與《趙小蘭》、《麥收之前》、《喜事》一起組成了一臺話劇專場正式公演,而曹禺還親自為《夫妻之間》撰寫了公告欄裡的內容簡介。沒想到我們的曹禺院長他看了非常高興,他是專家啊,他給這戲非常肯定,他親自寫了一篇評介文章啊評論《夫妻之間》這個戲,這樣對我們這幾個業餘作者來說是一個很大的鼓舞,為什麼後來自己成了專業編劇跟這個有關係。發現藍蔭海的編劇才能之後,人藝的領導便很快地把他從演員組調到了編劇組,雖然藍蔭海在編劇上小試牛刀、效果不錯,但是當真轉做這一行、藍蔭海心裡還是頗有一點惴惴不安的感覺。可是自己心裡頭呢,忐忑不安,自己說這編劇可跟演員不一樣,演員人家寫成劇本了、有導演然後你去演,當然也得有才能了。但是,寫戲完全得靠你自己獨立在那兒創作,自己就挺不安的。可是,曹禺院長看出自己的不安,他跟自己談了一次話,他說你為什麼這樣,自己說我沒進過專業的戲劇學院,而且主要是沒學過戲劇文學,我將來我怎麼樣編劇。他說,你沒進過這個戲劇學院,但是你有一個很好的條件,你演過戲。他說,一個劇作者熟悉舞臺是最重要的,你看莎士比亞他為什麼寫了那麼多傳世之作啊,他開始是演戲、演野臺子戲,在英國到處轉、到處跑,一天天演,他對舞臺特別熟悉,所以後來他寫的那些戲都能排、都能演。這是你很寶貴的財富啊,一般人他得不到啊,你大膽的幹吧,鼓勵自己。經過他的鼓勵,讓自己信心慢慢就足起來了。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初,北京北禮士路的一家小商店裡來了兩位特殊的營業員,他們雖然穿戴整齊,但是每當為顧客服務的時候、兩個人卻總顯得有些手忙腳亂,這兩個營業員不是別人,正是來體驗生活的曹禺和藍蔭海。一個老太太,就北京那個老太太把一瓶子擱那兒、一個碗擱那兒,說我買二分錢老陳醋、三分錢醬油,我要一兩芝麻醬,一說說這麼多類,曹禺就蒙了,而且當時買芝麻醬得填本,不是說你想買多少就買多少,規定一個人給二兩,比如一家有四口人、給你八兩,然後你填本以後再買,結果,曹禺院長就先拿一張紙演算一下這個老陳醋該給多少錢、醬油該多少錢、芝麻醬該多少錢,結果這一算,那個老太太就樂了。老太太天天買,她知道多少錢,她說,甭算了、一毛錢。完了指著曹禺說,下放幹部吧,結果曹禺當時很不好意思。
當年為了創作劇本,曹禺親自深入生活、獲取素材。讓藍蔭海做夢都沒有想到的是曹禺竟然特別點名帶上自己一起去體驗生活。能夠與大劇作家朝夕相處,如此珍貴的學習機會讓藍蔭海受益匪淺。那時候講“三同”啊,同吃同住同勞動啊,他們就住在那兒,就住在什麼地兒呢,就是這個門臉的後頭有一個小院,小院裡頭有一間六、七平米的小房,是他們的帳(賬)房、記賬的。白天人家會計在那兒算賬,晚上會計回家了、把他的賬桌一撤,搭上兩個木板、鋪成床,就自己跟曹禺在那兒睡覺的。那年就是八月份熱天、天很熱,曹禺院長他有一個失眠的一個毛病,他得吃三種安眠藥才能入睡,就是一個比一個厲害、一個比一個厲害那種,最後他才能睡著,所以自己也得陪著他啊。老爺倆就到那個院裡,屋裡悶熱、到院裡頭把那個菜缸、醃菜的缸倒扣著當蹬(凳)子,坐那兒就聊、聊他的家庭生活、聊他在學校的生活、聊他進入社會的生活、聊他怎麼樣寫《日出》、怎麼寫《雷雨》,他說了很多了,也講國外的一些大師們怎麼處理。他說你比如我寫《雷雨》的時候,我不是一幕一幕接著寫的,他說我是哪點有戲、我把它先寫出來。他舉例子講,《雷雨》你們都很熟悉了、也看過,比如說周樸園和魯媽見面那場戲,把它抓住、往下寫,因為一下子把他後景的戲、三十年以前的生活都帶上來了,這兩個人物當時的心情是多麼複雜、多麼有戲。
他說你自己也要有激動,也要有衝動,一段一段寫,那我比較滿意,然後我再串起來,再成這個戲。像這個過去,我們就不懂,以為好像就得從第一幕、第二場(按順序寫),他說不是那樣的,關鍵就是說你要把這生活吃透、把人吃透、要抓住人的靈魂,你才能寫出好作品來。所以他就囑咐自己說,你不要相信那個所謂什麼編劇法那一套、那是套子。他說你要靠那個,你寫不好劇本,你一定要重視生活、重視人物,重視不同的人、他不同的靈魂你才能夠挖掘這個東西,你才能夠寫出好的戲來。
在一同體驗完生活之後,曹禺索性安排藍蔭海去他家中學習劇本創作。在老一輩藝術家潛移默化地薰陶、著力地培養下,藍蔭海迅速地成長起來。
藍蔭海老師,人藝老藝術家、北京人藝有名編劇藝術家、國寶級人藝藝術家、人藝劇作家、國家一級劇作家、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編劇。
2012年春天,史家衚衕20號院的一個房間裡,八十歲的藍蔭海還在伏案寫作,他創作的《旮旯衚衕》、《風雨同仁堂》曾榮獲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以及文化部文華大獎,《吉祥衚衕甲五號》獲中國電視金鷹獎、《如意衚衕》獲中央電視臺星光獎,這一系列寫北京胡同生活的劇本使藍蔭海得到了“衚衕劇作家”的雅號。藍蔭海說,是北京人藝這座獨特的藝術殿堂老一輩藝術家們的幫助,幾十年的耳濡目染造就了他、培養了他。在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即將迎來六十歲生日之際,這位見證和親歷了人藝歷史的老人為我們講起了他與北京人藝的故事。自己就是一個普通中學生啊,自己是北京六中的一個學生,人藝當時招考、自己還以為人藝是一所大學呢,北京人民藝術劇院,解放以前啊、沒有這個藝術劇院這種說法,劇團就是劇團、藝術學校就是藝術學校,這可能是一所大學,我可以上大學去了。考表演、考筆試都過關了,自己作文挺好、自己作文一下通過了,另外表演時候自己在學校就喜歡演戲啊,還有一個什麼好處呢,因為當時人藝啊剛演《龍鬚溝》,《龍鬚溝》是寫北京生活的,自己是北京人,考表演的時候朗誦詞什麼的、都是《龍鬚溝》裡的詞。自己是北京人,自己一下子就說得特別地道吧,另外也年輕,形象還可以、挺精神的,就考上了。
1951年,藍蔭海陰差陽錯地考進了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成了一名演員。雖然沒有上過大學、沒有學過表演,可說來幸運,藍蔭海一出道就與焦菊隱、老舍、曹禺這些大師們共事,當時人藝正在緊鑼密鼓地排練著名作家老舍為新中國創作的話劇《龍鬚溝》,焦菊隱先生擔任《龍鬚溝》的導演。焦菊隱要求不一樣了,當時一切都向前蘇聯學習,前蘇聯的莫斯科藝術劇院有一個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嘛、他有表演體系啊,從《龍鬚溝》開始,他焦菊隱就想創造一種咱們中國話劇的表演體系、方法,當時拿我們學生做試驗了、做得很好,當時你比如說《龍鬚溝》演這個戲的時候,哪怕你就演一個群眾,有的有一句詞、有的沒一句詞,你過場的,但是你要先下去體驗生活。
在焦菊隱的安排下,藍蔭海他們這一批群眾演員,同於是之、鄭榕等《龍鬚溝》的主要演員一起來到了北京天橋附近的一個貧民窟。演員們每天要觀察普通百姓的生活,還要把心得和體會寫成日記,即便是小的不能再小的龍套角色也要有完整的人物小傳。自己當時演一個煤球部的小夥計,當時沒蜂窩煤,都是煤球。煤球部夥計得弄一筐,拿一個車拉著,然後走到衚衕裡各家各戶張家送一筐、李家送一筐,自己是幹那個的,因為那時候很年輕啊、演那麼一個角色,於是乎自己就根據這個人物寫的這人物的自傳,而且自己把自己周圍的那些人,比如說、當時我們有一個叫吳大姐、是一個老演員了、現在當時也是差不多快一百歲了、還在世呢,自己就讓她演自己媽,叫宋鳳儀這個人、就是朱旭的老伴、她也在這裡跑龍套、自己就讓她演自己嫂子,然後我們就組織一個家庭,組織一個家庭、我們自然把這人物關係都得寫在自傳裡了,這樣我們這一群人上臺的時候一到臺上互相就有交流了,不是像一般的甲乙丙呼啦啦上臺上去了、然後呼啦又過去了,不行。
1951年,《龍鬚溝》一上演便轟動京城,於是之扮演的程瘋子、葉子扮演的丁四嫂、鄭榕扮演的趙老頭兒都成了人藝歷史上的經典舞臺形象。而像黃宗洛、李婉芬、藍蔭海這樣的龍套演員們所扮演的小角色也一個個都鮮活立體、渾身有戲。面對觀眾的掌聲,二十歲的藍蔭海大受鼓舞,他下定決心一定要努力做一個優秀的話劇演員。
1952年,曹禺擔任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院長,1952年7月,劇院召開了全體演員下鄉下廠的動員大會,動員大家去生活中尋找素材、鍛鍊演技。著名導演歐陽山尊帶著一個小組來到北京南城的大眾鐵廠邊學習、邊創作,幾個月以後,就在集訓即將結束的時候,工廠代表提出了一個要求,這個要求讓這位大導演犯了難。一呆就是三個月吧,工廠就提出說你看你們都是搞藝術的丶在這呆了好幾個月、別白呆啊,給我們演一場戲啊、咱們聯歡一次吧。後來說好吧,然後領導就分配,當時我們年輕人專幹這事,有寫快板的、有寫小相聲的、有唱歌的,後來一琢磨說不行,咱們是話劇院啊,咱們得給人演一場話劇啊,咱們突擊一個話劇吧。就把我(他)們這些小年輕人湊一塊了,咱們不是在生活當中發現一些問題嘛,於是乎集體創作,大家在這兒、出個題目,你一句我一句、你一句我一句,湊這麼一個劇本,這個劇本叫《夫妻之間》。就寫一個工人和他的老婆在家裡的矛盾,這個戲劇得有衝突啊,這個人得了模範以後呢、他很傲氣、他瞧不上他老婆,他覺得他老婆一家庭婦女,其實他老婆在街道上很積極、還得了衛生模範什麼的,為看孩子之類的問題也發生矛盾,這戲就很有意思,是個喜劇性的。
在深入生活的基礎上,藍蔭海與幾個年輕人即興創作出了一出小戲,這讓歐陽山尊又驚又喜。訊息很快傳到了人藝,在彙報演出的時候曹禺來了、焦菊隱來了、人藝的領導都來了,但是藍蔭海這齣戲卻演砸了。
天橋小桃源劇場,這小桃源劇場啊、過去是新鳳霞唱評戲的地方,那地方都是勞動人民,票價很便宜、看那種戲,就像侯寶林說的那個相聲似的,一打鼓、就得收錢。我們在這兒演戲,而且觀眾都是工人家屬什麼的,那地方的觀眾啊看戲他有一個習慣,一邊嗑著瓜子、一邊聊著二大媽您看那人演的真好啊,就這麼亂哄哄的。結果我們當時已經進入這種專業化了,講究學習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當時有一詞叫當眾孤獨,我在臺上我能“孤獨”、不受臺下干擾啊,這樣的。我們受不了啊,結果那天一演這戲亂極了,演員就沒投入。可是當天我們曹禺院長、焦菊隱副院長、歐陽山尊副院長都去看戲了,下來以後,我們真懊悔啊。
藍蔭海本以為自己這回演砸了,沒曾想,幾位大師從這出不成熟的小戲裡面看到了藍蔭海在編劇方面的潛能。在曹禺的安排下,藍蔭海的巜夫妻之間》小劇組被保留了下來。1953年1月15日在北京東城的“大華電影院”這出小話劇與《趙小蘭》、《麥收之前》、《喜事》一起組成了一臺話劇專場正式公演,而曹禺還親自為《夫妻之間》撰寫了公告欄裡的內容簡介。沒想到我們的曹禺院長他看了非常高興,他是專家啊,他給這戲非常肯定,他親自寫了一篇評介文章啊評論《夫妻之間》這個戲,這樣對我們這幾個業餘作者來說是一個很大的鼓舞,為什麼後來自己成了專業編劇跟這個有關係。發現藍蔭海的編劇才能之後,人藝的領導便很快地把他從演員組調到了編劇組,雖然藍蔭海在編劇上小試牛刀、效果不錯,但是當真轉做這一行、藍蔭海心裡還是頗有一點惴惴不安的感覺。可是自己心裡頭呢,忐忑不安,自己說這編劇可跟演員不一樣,演員人家寫成劇本了、有導演然後你去演,當然也得有才能了。但是,寫戲完全得靠你自己獨立在那兒創作,自己就挺不安的。可是,曹禺院長看出自己的不安,他跟自己談了一次話,他說你為什麼這樣,自己說我沒進過專業的戲劇學院,而且主要是沒學過戲劇文學,我將來我怎麼樣編劇。他說,你沒進過這個戲劇學院,但是你有一個很好的條件,你演過戲。他說,一個劇作者熟悉舞臺是最重要的,你看莎士比亞他為什麼寫了那麼多傳世之作啊,他開始是演戲、演野臺子戲,在英國到處轉、到處跑,一天天演,他對舞臺特別熟悉,所以後來他寫的那些戲都能排、都能演。這是你很寶貴的財富啊,一般人他得不到啊,你大膽的幹吧,鼓勵自己。經過他的鼓勵,讓自己信心慢慢就足起來了。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初,北京北禮士路的一家小商店裡來了兩位特殊的營業員,他們雖然穿戴整齊,但是每當為顧客服務的時候、兩個人卻總顯得有些手忙腳亂,這兩個營業員不是別人,正是來體驗生活的曹禺和藍蔭海。一個老太太,就北京那個老太太把一瓶子擱那兒、一個碗擱那兒,說我買二分錢老陳醋、三分錢醬油,我要一兩芝麻醬,一說說這麼多類,曹禺就蒙了,而且當時買芝麻醬得填本,不是說你想買多少就買多少,規定一個人給二兩,比如一家有四口人、給你八兩,然後你填本以後再買,結果,曹禺院長就先拿一張紙演算一下這個老陳醋該給多少錢、醬油該多少錢、芝麻醬該多少錢,結果這一算,那個老太太就樂了。老太太天天買,她知道多少錢,她說,甭算了、一毛錢。完了指著曹禺說,下放幹部吧,結果曹禺當時很不好意思。
當年為了創作劇本,曹禺親自深入生活、獲取素材。讓藍蔭海做夢都沒有想到的是曹禺竟然特別點名帶上自己一起去體驗生活。能夠與大劇作家朝夕相處,如此珍貴的學習機會讓藍蔭海受益匪淺。那時候講“三同”啊,同吃同住同勞動啊,他們就住在那兒,就住在什麼地兒呢,就是這個門臉的後頭有一個小院,小院裡頭有一間六、七平米的小房,是他們的帳(賬)房、記賬的。白天人家會計在那兒算賬,晚上會計回家了、把他的賬桌一撤,搭上兩個木板、鋪成床,就自己跟曹禺在那兒睡覺的。那年就是八月份熱天、天很熱,曹禺院長他有一個失眠的一個毛病,他得吃三種安眠藥才能入睡,就是一個比一個厲害、一個比一個厲害那種,最後他才能睡著,所以自己也得陪著他啊。老爺倆就到那個院裡,屋裡悶熱、到院裡頭把那個菜缸、醃菜的缸倒扣著當蹬(凳)子,坐那兒就聊、聊他的家庭生活、聊他在學校的生活、聊他進入社會的生活、聊他怎麼樣寫《日出》、怎麼寫《雷雨》,他說了很多了,也講國外的一些大師們怎麼處理。他說你比如我寫《雷雨》的時候,我不是一幕一幕接著寫的,他說我是哪點有戲、我把它先寫出來。他舉例子講,《雷雨》你們都很熟悉了、也看過,比如說周樸園和魯媽見面那場戲,把它抓住、往下寫,因為一下子把他後景的戲、三十年以前的生活都帶上來了,這兩個人物當時的心情是多麼複雜、多麼有戲。
他說你自己也要有激動,也要有衝動,一段一段寫,那我比較滿意,然後我再串起來,再成這個戲。像這個過去,我們就不懂,以為好像就得從第一幕、第二場(按順序寫),他說不是那樣的,關鍵就是說你要把這生活吃透、把人吃透、要抓住人的靈魂,你才能寫出好作品來。所以他就囑咐自己說,你不要相信那個所謂什麼編劇法那一套、那是套子。他說你要靠那個,你寫不好劇本,你一定要重視生活、重視人物,重視不同的人、他不同的靈魂你才能夠挖掘這個東西,你才能夠寫出好的戲來。
在一同體驗完生活之後,曹禺索性安排藍蔭海去他家中學習劇本創作。在老一輩藝術家潛移默化地薰陶、著力地培養下,藍蔭海迅速地成長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