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正義凜然小貓M
-
2 # 末學後進
魏,排名基本合理;蜀,排名有點問題;吳,排名也不能說不行
下面說說我的看法,沒讀過正史,個人觀點以《三國演義》為基礎。
先說曹魏
三國裡,曹魏勢力最大,孫、劉兩家無奈之下只能聯盟抗曹。曹操手下人才也最多,不論文臣武將,一抓一大把,今天只說文臣。
提起曹操手下的謀士,三國迷們一定能說出不少,比如,郭嘉、許攸、荀彧、荀攸、劉曄…
但大家第一個想起來的一定是郭嘉,為什麼?
因為郭嘉死得太早,27歲參加革命,38歲就英年早逝,郭嘉的死對於三國迷來說是一個遺憾,對於當時的曹操來說,那簡直就是痛心加遺憾。
郭嘉死後,曹操“心腸崩裂”,哭著說:“郭嘉死了,這不是老天爺要葬送我的事業嗎?”
大哭曰:“奉孝死,乃天喪吾也!”
為什麼下屬死了,領導會悲痛欲絕呢?原因一般只有兩個,一是這個人有用,二是這個人和領導感情深。曹操哭郭嘉,兩個原因應該都有,但是像曹操這樣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更多的應該是為了失去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而惋惜。
郭嘉確實有才,而且是大才,絕對是曹操手下無人能比的頂級謀士,與曹操手下的其他謀士相比,他給曹操出的主意都具有謀全域性的戰略眼光。
官渡大戰開打之前,曹操雖然已經幹掉了呂布,打垮了袁術,但面對北方霸主,18路諸侯討董卓時的盟主袁紹,他還是底虛的很,畢竟袁紹的兵力遠勝於他。
就在曹操舉棋不定的時候,是郭嘉提出“十勝十敗”論,打消了曹操的疑慮,堅定了他必勝的信心。
官渡之戰奠定了曹操統一北方的基礎。“十勝十敗論”對於曹操的心理作用不亞於“隆中對”對於劉備,那真是聽君一席話,豁然開朗,頓感前途一片光明。就這一點,曹營的謀士誰能做到?
另外,“郭嘉遺計定遼東”的橋段也頗讓人有點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感慨。
鑑於此,郭嘉在曹營排第一,我贊成。
除了郭嘉以外,個人覺得曹營其他謀士都差不多,荀彧、荀攸兩叔侄排第二、第三也行。
再說蜀國
諸葛亮在《三國演義》裡是近乎神一般的存在,一生之中,算無遺策,唯一的失誤就是派馬謖守街亭。他對劉備忠心耿耿,為蜀漢嘔心瀝血,他排第一,那肯定沒得說。
龐統排第二,也沒啥問題。臥龍、鳳雛齊名,龐統雖然長相差點,但才華、謀略不輸諸葛亮,只可惜死得太早。
赤壁大戰時,龐統“巧獻連環計”,讓曹操上了大當不自知還對他千恩萬謝。初投劉備時,龐統在耒陽縣處理積案的過程驚得張三爺瞪大了環眼。從這兩件事情上就能看出龐統才智過人,有膽有識。
劉備勢力發展的第一個轉折點是奪荊州,第二個轉折點就是入川奪益州。在入川作戰的前期,龐統是軍師,在葭萌關向劉備提出奪取成都的上、中、下三計,劉備取其中。遺憾的是龐統慘死在落鳳坡前,沒能親入成都,但後續的戰事發展基本還是符合他的戰略預想的。而且,龐統死後,劉備只能調諸葛亮入川,這也說明了劉備帳下只有諸葛亮能代替龐統。所以,龐統排第二,無可厚非。
徐庶排第三,太牽強。徐庶有才不假,但沒有發揮出來,而且她母親死後,他完全可以再投劉備,然而他沒有這麼做,顯然有點好虛名。
徐庶對於劉備最大的貢獻就是“走馬薦諸葛”,我想把他排在第三的人可能也是出於這一點考慮,或者是因為他和諸葛亮、龐統一樣都是荊州系,劉備的老部下。
我認為,論能力和對蜀漢立國的實際貢獻,應該把法正排在第三。
劉備事業的第三個轉折點是奪取漢中。在迎接劉備進入成都後,法正提出了奪取漢中的建議。
他認為夏侯淵、張郃的才能不足以守住漢中,而且二人與張魯不合,應該立即發兵奪取漢中。並給劉備分析了奪取漢中的意義:
上,可以討伐國賊,尊崇漢室;中,可以蠶食雍、涼二州,開拓國境;下,可以固守要害,是持久的戰略。劉備贊同,於是率領諸將進攻漢中。
奪取漢中也為後續的諸葛亮北伐奠定了基礎。
法正的才能就連諸葛亮都是佩服的。夷陵大戰的失敗,導致蜀國元氣大傷,事後,諸葛亮曾經發出一番感嘆:
“若法孝直還在,便能夠制止主上東征;就算不能制止,若隨行東征,一定不致大敗而歸。”
可見法正在劉備和諸葛亮心目中的重要性之高。
所以我認為,蜀國謀士,法正至少應該排第三,甚至第二。畢竟就連《三國志》作者陳壽都認為法正之才可比曹操手下的郭嘉、陳昱,前文說了郭嘉可是曹操手下的第一謀士啊!
最後再說說東吳
東吳主帥的承續脈絡清晰,周瑜、魯肅、呂蒙、陸遜逐次登場,各領風騷。這四個人各有所長,四個人排序的話,個人認為按時間先後最好,非要淘汰一個,還真不好選。
下面咱們就說說提問者排出的名次吧。
第一陸遜,第二週瑜,第三魯肅。我理解如此排名,可能是從戰功方面考慮吧。
東吳幹得最漂亮的事情有三件:赤壁之戰大敗曹操、奪荊州殺關羽、夷陵之戰大敗劉備,所以促成或者主導這幾件事的人功勞最大。下面分析一下東吳四任主帥在這幾件赫赫戰功中所佔的份額。
陸遜獨自完成了夷陵大戰的指揮,火燒劉備連營七十里,燒的蜀國元氣大傷,到了最危險的時刻。劉備因此直接跌落巔峰,憋屈死在白帝城。所以,夷陵大戰的功勞百分百是陸遜的,和別人沒關係。
呂蒙先是裝病迷惑關羽,然後又派出“小娃娃”陸遜把守陸口,讓關羽完全放棄了對江東的警惕而全力去攻打曹操。趁著荊州空虛之際,呂蒙白衣渡江奇襲荊州,切斷了關羽的歸途,關二爺敗走麥城遭擒被殺。(作為二爺的粉絲,每次讀到這裡,我都恨極了呂蒙)
所以奪荊州的戰役中,呂蒙的功勞70%,陸遜的功勞30%。
赤壁之戰是孫、劉聯合抗曹,功勞一家一半,這也是後來劉備厚著臉皮借荊州不還的底氣所在。而東吳方面,雖然赤壁之戰的總指揮是周瑜,但促成孫、劉聯合的最大功臣是魯肅。因此,赤壁之戰的功勞必須有魯肅的一部分。
綜上所述,就軍功而言,應該陸遜最多、呂蒙次之、周瑜第三、魯肅第四。
但呂蒙沒有充分考慮到殺害關羽後劉備報仇的力度和決心,差點為東吳帶來滅頂之災,功過相抵,排不進前三也能理解。
最後,想再聊聊魯肅。魯肅是個老實人,他的功勞是不言之功,東吳所有的人當中,只有他正真地認識到了孫、劉聯合的重要性,並一直艱難地貫徹這個思想,維護著孫劉聯盟,這是一件費力不討好又必須有人做的苦差事,但魯肅沒有怨言,他是一個值得人敬重的人。我想如果他知道這個排名的話,一定會把第三讓給呂蒙。
不管歷史處在什麼時代,魯肅這樣的人都太少。
我的結論
魏國:郭嘉荀攸荀彧;吳國:陸遜周瑜魯肅;蜀國:諸葛亮龐統法正
回覆列表
郭嘉不死臥龍不出說明了郭嘉的能力絕對是頂級的郭嘉確實是個“鬼才”,一個能讓曹操百戰百勝的大才。郭嘉政治頭腦清晰,識人準確,每次都為曹操提出,正確的而且是切實可行的戰略。至於以後的賈詡,司馬懿,也是在郭嘉去世後,才慢慢登上舞臺。
在赤壁之戰後,曹操都以“哭郭嘉”來暗示眾謀士沒有給自己提出合理建議,為自己推脫責任。而眾人“自慚形穢”,也說明郭嘉確實是曹操不可缺少的謀士。有奉孝,馬到成功,無奉孝,處處碰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