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兒初長成
-
2 # 樂觀伊登2k
主要是看膩了,就好似看內地的抗日神劇。剛看時新鮮,感到拍攝的飛打跳非常好看,人們看看多了就厭膩,感到那武打的鏡頭很假,不是一招一式的打,所以說看多了就厭了。
-
3 # 純淨水63923437
資本不再注入,以前的港片有點數量懟死質量的感覺,一些導演往往是拍完這部接著拍下一步,有投資方,編個劇本就開幹,比如某晶的電影忽高忽低,飄忽不定;估計電影拍完了都沒有時間仔細看看,某晶在吐槽大會上自嘲,拍爛片養活了多少人,結果現在許多港星沒戲可拍。
90年代,是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曾經火遍整個華人世界,只有要華人的地方必定有香港電影。
型別方面:有賭片、警匪片、愛情片、英雄片、殭屍片……
明星方面:男有兩週一成;女有張曼玉、李嘉欣、邱淑貞、舒淇、鐘楚紅……
導演方面:杜琪峰、王晶、徐克、吳宇森……
許多電影作品直到現在仍舊是一些70、80後心目中不朽的經典。
可是到了90年代末期,香港電影慢慢地衰落了,到今天,香港電影已經成了昨日黃花,以一種非常尷尬的形式存在。
香港電影到底為什麼會衰落呢?
分析如下:
1、歐美大片的衝擊
90年代初,因為某些原因,大量的華人無法接觸到歐美電影,隨著大陸改革地進一步放開。
大陸的影迷開始接觸在各種方面都優於香港電影的歐美電影。
比如、《泰坦尼克號》、《侏羅紀公園》、《阿甘正傳》、《肖申克的救贖》、《駭客帝國》等等。
這些歐美大片無論是從題材、製作、技術、演員、宣傳發行等各方面都要遠遠超過香港電影。
這些歐美大片讓觀眾們大開眼界的後果就是讓華人世界的觀眾們的口味變得越來越挑剔了。
相對落後的香港電影已經無法滿足觀眾們對電影的進一步需求。
2、人員流失(演職人員與技術人員)
90年代是港人進軍好萊塢的高峰:
導演方面:
吳宇森、徐克先後進軍好萊塢。兩人進軍好萊塢的第一部電影都是跟尚格雲頓合作,吳宇森的終極標靶,徐克的反擊王。結果:吳宇森留在好萊塢一路拍攝了《斷箭》、《變臉》、《碟中諜2》等,而徐克卻鎩羽而歸。
演員方面:
周潤發、成龍、李連杰等香港商業片領軍人物,也在同一時間闖蕩好萊塢。周潤發拍了《替身殺手》、《安娜與國王》、《防彈武僧》等;成龍拍了《上海正午》、《尖峰時刻》等;李連杰拍了《致命羅密歐》、《龍之吻》、《宇宙通緝令》等。
三位正值壯年時代,亦是其在港片中名氣最盛之時,先後進去好萊塢,爭取更廣闊的舞臺,在外闖蕩多年。客觀上也導致港片在英雄片與功夫片上,出現了一段時期的真空期。
同時,大量的幕後技術人員出去
洪金寶主演了部美劇《過江龍》;甄子丹成為《刀鋒戰士2》的武術指導;胡迪安成為《蜘蛛俠》武術指導;袁家班在好萊鎢風生水起,代表作《駭客帝國》系列;元奎導演了《玩命速遞》系列。
後果:
一、致使好萊鎢迅速學習、吸收了港片的動作特長。自此後,中國功夫繼日本空手道、劍道之後,在好萊塢電影中大展拳腳。
二、演職人員的外出,致使港片在一段時間內失去了很多業務骨幹。雖然很多人選擇回來,但無論是導演還是演員,都沒能再續過去的輝煌。歸來時,很多人已步入藝術生涯的晚期,且港片的大環境也變了
3、盜版氾濫的沉重打擊
90年代末,隨著科技的進一步發展,VCD走入到普通人家,香港的一些勢力發現了發財的商機。
以前,他們大多是透過投資電影賺錢的,當VCD出現之後,他們發現盜版比拍電影賺得錢更多,更快,更容易。
大量的資金從電影市場轉入製作盜版VCD的市場,再加上當時對智慧財產權的保護不足等歷史原因。
這種盜版氾濫嚴重地打擊了電影市場。
畢竟一張VCD碟只要幾塊錢,而看一部電影要幾十塊錢,觀眾們當然去選擇看VCD,而不再去電影院看電影。
當然,這種情況只是暫時性的,隨著時代的進一步發展,人才的進一步挖掘,題材地進一步拓展,香港電影還是非常有希望再造輝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