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5516163194248
-
2 # 使用者7767565465617太
979年6月3日: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五月,北漢皇帝劉繼元降宋。
北漢滅亡,也就標誌著五代十國的結束,中國再次統一。
-
3 # 王莉HA
以下國家的皇帝都是降宋的皇帝:
南平國(963年滅國)
南平國(924年-963年),是五代十國之中最小的國家,又被稱為荊南或者北楚,國土面積相當狹小,僅包含今天的湖北江陵和公安等地,基本上就是現在的一個地級市大小。
南平國是唐末藩鎮的後遺症產物,開國君主高季興是在後梁被任命為荊南節度使,後來逐漸形成了割據勢力,因為南平處於湖北,自古以來是交通要道,所以南北交通都有經過南平,所以南平政府便利用便利,謀取過往使者的財物,同時又在四周的大國之中巧妙周旋,居然在唐末的群雄逐鹿的形勢下支撐了5代近40年,也實屬不易。
963年,湖南周保權向宋太祖求援平叛,對南平覬覦已久的宋太祖利用這個機會打算順便滅了南平國,沒想到南平的末代君主沒有給趙匡胤這個機會,末主高繼衝主動納土投降。
後蜀(965年滅國)
後蜀(934年—965年),又稱孟蜀,是也是五代十國之一,創立者是西川節度使孟知祥,主要控制區域為四川大部和川陝一小部。
後蜀一共有兩代君王,孟知祥和後主孟昶。孟昶初期還是比較有作為的君王,他注重減輕人民負擔,發展經濟,由於四川自古以來“易守難攻”,加上孟昶的勵精圖治,所以他在天下大亂的情況下,可以關起門來做他的後蜀皇帝。
但是,銳氣往往會被歲月磨平,到了孟昶統治的後期,大概已經厭倦了一成不變的生活,孟昶開始墮落腐化,開始追求享樂,甚至連便器都用珍Bora裝飾,後來曾經有人把這個便器呈給宋太祖趙匡胤,被趙匡胤一把摔掉,被視為亡國之器。
君主的墮落和腐化,是國家不可避免的走上了衰亡的道路,最終在965年,趙匡胤派王全斌消滅了後蜀政權。孟昶出城投降,被押付東京汴梁,被封為秦國公,不僅便去世了。
南漢(971年滅國)
南漢(917年—971年),統治區域大概在今天廣東、廣西和越南北部等地,南漢也是由唐末的節度使割據而來,到了後梁後唐時期被封王,最終立國,最終國號被改為漢,史稱南漢。
到了南漢後主劉鋹時期,宦官當道,軍政大權均被宦官掌握,發展到後期,甚至到了要想當官要先被閹割的地步,很多人中了進士,就主動閹割,以向掌權的宦官獻媚,否則不會得到重用,成了中國歷史上最為奇葩的政權。
國家的政權在這樣的宦官手中,那麼國家的前途則可想而知了。公元970年,宋太祖派潘美率軍攻打南漢,南漢豈是朝氣勃勃的北宋的對手,很快被滅國。
後主劉鋹投降,被封為右千牛衛大將軍,封恩赦侯。劉鋹一直在開封活到了太宗時代,980年,劉鋹去世。
南唐(975年滅國)
南唐(937年—975年),疆域主要在今天的江西、安徽、江蘇和湖南、湖北一部。
南唐的建立者是李昪,號稱是唐朝宗室。南唐雖然偏安於江南一隅,但是文化經濟相當發達,由於五代十國時期,北方戰亂頻繁,但是南方以割據和禪讓為主,所以南方經濟並沒有遭到嚴重的破壞,所以相對於北方,經濟實力還是不錯的。文化上更是發達,南唐李璟、李煜父子都是著名的詞人,留下了很多耳熟能詳的詞句。
但是由於北周以及後來的北宋勢力日益強大,南唐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公元958年,李璟去帝號,自願降格為“江南國主”,但是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南唐作為江南政權中最大、最正常的一個,被視為宋朝最重視的對手。
李煜表面稱臣,但是他知道趙匡胤絕對不可能允許南唐作為一個政治實體存在於世的,所以他也在暗中備戰。
公元974年,趙匡胤命宋軍三路進發,進攻南唐,實力的差距導致南唐軍隊一敗再敗,最後只剩下首都金陵,在堅守了一段時間以後,金陵城也被攻破了,李煜投降。
李煜投降後,被安置到宋朝首都開封,他在開封作為一個亡國之主,鬱郁不得志,時常感懷古國,寫下了“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千古名句。他在太祖一朝,尚能得到優待,但是到了太宗趙光義的時代,李煜的好日子就到頭了,先是隔三差五的申斥,最後還被毒死,據野史記載,趙光義看上了李煜的美女皇后小周後,所以毒死了李煜,霸佔了小周後。
李煜作為一個詞人,千古留名,但是作為君主,他不及格。
吳越國(978年滅國)
吳越國(907-978)由錢鏐建立,相當於今天的浙江、江蘇南部和福建北部,吳越國主一直接受後梁、後唐、後周、北宋等中原政權冊封,於民休養生息。
到了北宋時期,北宋連續消滅了南平、後蜀、南唐等割據政權,吳越國也更加謹小慎微,雖然被消滅是遲早的事情,但是過一天是一天。終於到了趙光義時期,太宗可不是太祖那樣的仁義之人,吳越國主錢弘椒整日惴惴不安。
公元978年,趙光義召錢弘椒入京,不敢違抗的錢弘椒只好奉召入京,果不其然,錢入京後就被趙光義扣留下來,錢弘椒只好“順水推舟”,將吳越之地造冊獻上,歸土納降。趙光義見錢弘椒還算“聽話”,將其封為“淮海國王”,在開封府安置。只是,最終也是死的不明不白,在生日當天被趙光義賜酒,當晚暴斃,雖無直接證據表明是被毒死,但是我們知道中國史書一向“為尊者諱”。
北漢(979年滅國)
北漢(951年―979年),是五代十國中的最後一個政權,勢力範圍不到今天山西的一個省,以晉陽城為都城,大概在今天的太原一帶。
北漢是十國中唯一的北方國家,但是因為地方太小,所以國力衰弱,只好藉助北方的帝國——遼國來對抗中原的國家。北漢國家雖然弱小,但是骨頭很硬,再加上有遼國作為後臺,一直不屈服於北宋,即使宋太祖多次派兵進攻,依然未能將其征服。80後熟知的“楊家將”的開山之祖——楊業就是北漢的將軍,多次抗擊北宋,在北漢被北宋滅亡之後,投降北宋,為抗擊遼國作了很大的貢獻。
公元979年,宋太宗趙光義親率大家進攻北漢,在次戰中,北宋軍隊擊潰了遼軍,失去了遼國援軍的北漢國主劉繼元無力抵抗,只能出城投降。
至此,中原割據政權都被北宋消滅了,北宋完成了中國傳統勢力範圍內的統一。
雖然在中國的歷史上,北宋一直以經濟、文學而著稱,但是其在立國初期的武力也是不容小覷的,北宋繼承了北周的強大的實力,消滅了中原大大小小的割據政權,完成了統一,為之後的經濟發展建立了良好的基礎。而北宋初年,各個政權的降王也一度在北宋都城開封齊聚,被稱為“宋初降王滿京城”,這也是北宋文治武功的生動寫照。
回覆列表
貢獻。王國維先生說:“詞至李後主而境界始大,遂變伶工之詞為士大夫之詞。”偉大詞人真就做不好君王嗎?宋太祖趙匡胤說:“李煜(即李後主)若以作詩工夫治國事,豈為吾虜也?”留下一個千古之謎:李後主如此庸懦無能,宋太宗趙光義又何必毒死他呢?
常見解釋有兩種:
其一,李煜並非昏君,他對趙家江山仍有威脅。
其二,宋太宗好醫,李煜被當成試驗品。
二說皆有一定道理。
李後主可能不姓李
南唐開國者李昪(biàn)本是孤兒,被南吳王楊行密收留。後因楊家諸子不容,轉由部將徐溫撫養,改名徐知誥。
徐溫年輕時販鹽為業,後隨楊行密起事,雖無戰功,亦列為“三十六英雄”之一。楊行密去世後,徐溫等起兵,殺楊行密長子,立次子,徐溫得以大權獨攬,成為權臣。
徐溫原想把家業交給長子徐知訓,沒想到徐知訓被部將所殺,只好暫交養子徐知誥(也就是李昪)管理,以待次子徐知詢長大後接手。沒想到徐溫突然病故,李昪趁機崛起,乾脆篡奪了南吳的江山。
一開始,李昪建的是齊國,上位三年後,又突然自稱是唐憲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孫,改國號為唐,即南唐,並恢復了自己的“舊姓”。
對於李昪的“自稱”,歷代不以為然。宋代歐陽修寫道:“於此之時,天下大亂,中國之禍,篡弒相尋,而徐氏父子,區區詐力,裴回(意同徘徊)三主。”意思是,“編騙”痕跡過重,所以帝位只傳了三代。
僭稱唐朝皇室後裔,好處是籠絡北方士族,缺點則有二:
首先,楊行密餘黨、徐溫餘黨深知李昪的底細,皆不服氣,所以南唐從成立起,內部便派系林立,南北士族矛盾激化。
其次,南唐不得不繼承唐朝的政策,當時列強割據,都渴望得到契丹幫助,南唐與契丹不接壤,彼此都有“遠交近攻”的需要,雙方也曾聯手,可唐朝與契丹是死敵,南唐想裝正統,也只好與契丹為敵。
在位十九年 十四年在打仗
李昪雖是篡位者,但英明、節儉、愛民。上位後,群臣建議:“陛下中興,今北方多難,宜出兵恢復舊疆。”李昪回答說:“吾少長軍旅,見兵之為民害深矣,不忍復言。”
在位6年,寢殿燭臺竟是馬廄中的舊物,且不用蠟燭,只用烏臼子油,“宮砌無新樹,宮衣無組繡,宮樂盡塵埃”。南宋陸游稱讚他“仁厚恭儉,務在養民,有古賢主之風也”。
李昪立長子李璟為太子,卻不喜歡李璟,認為他“聰悟迷惑,闊於聽斷。故多為左右所沮”。意思是聰明是聰明,但沒主見,易被左右欺騙。
李昪一度喜歡小兒子李景逷,一次李昪去李璟的宮殿,見他竟自操琴,大怒。李昪的寵妃、李景逷的母親種夫人趁機說:“李景逷的才能高於李璟。”當時李景逷才4歲,李昪立刻警覺,命令種夫人出家當尼姑,李景逷從此被冷落。到李昪死,也沒封爵。
李昪去世前,曾想傳位給四子李景達,李景達有軍事才能,當時正在東都(今揚州)駐守,遂密詔讓他回來。沒想到,醫官吳庭紹是李璟的臥底,李璟得到訊息,立刻派人半道截獲密詔。
李璟得權不正,為緩和矛盾,一方面,提出兄終弟及,表示死後傳位給三弟李景遂,並任李景遂為元帥,李景達為副元帥;另一方面,想多立戰功,威服手下。李璟在位十九年,十四年在打仗,國力消耗一空。
李璟曾下詔檢討:“曩(nǎng)者兵連閩越,武夫悍將,不喻朕意,務為窮黷,以至父徵子餉,上違天意,下奪農時,咎將誰執?在予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