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秀秀8663

    曾國藩說:自修之道,莫難於養心,心既知有善知有惡,而不能實用其力,以為善去惡,則謂之自欺。


    曾國藩說:慎獨,內心自然就會安心平靜。


    提升自我修養的方法,最難的莫過於養心,雖然心裡知道有善惡,卻不能儘自己的力量行善除惡,這樣的做法就是自欺欺人。


    而唯獨慎獨的人,能夠做到內心太平,那麼萬物自然安然。


    一個人的人生能走到什麼樣的高度,完全取決於他在獨處的時候是什麼樣的狀態。


    有的人獨處時,內心焦慮枯燥,難以守住當下的狀態,這樣的人只是喜歡一味的狂歡。


    但是人生的結果最終總要歸於孤獨,忍受不了孤獨的人,便難以在孤獨的時候反省和提升自我。


    那麼他在居於人前的時候,也難以創造好的條件和環境。


    世俗之人,一味執念於名利,而唯獨缺少的就是養心。


    沒有比清心寡慾更高的境界了,居於紅塵之中,一旦內心清靜,萬物自然得體。


    《莊子》之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蘧伯玉活了60歲,而60年來,不斷隨著年齡改變自己的認知,與日俱進。何嘗不是開始的時候認為是對的,後來又轉過頭批判是錯的呢。


    這是一種“老驥伏櫪”的修身精神,闡述的也是道的無限與無止境。


    人生本來就是一個無止境的成長過程,人的一生其實都在不斷的變化和成長,而“慎獨”就是在這一變化過程之中,對於自己最好的約束。


    不斷的認識自我,不斷的反省和發展自我,這種能力才能讓我們在自我認知上面,一次又一次的飛躍。


    2

    《中庸》中說: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這句話就是強調君子的慎獨之道,慎獨是修心最好的狀態。


    人生在世,無論做的事情是否有利於他人,還是危害習俗,無論是在眾目睽睽之下,又或者自己獨處一室的時候,其實自己的言行都會被看到。


    不要抱著僥倖的心理,很多人總認為身處暗處的時候,並可以為非作歹。但是,當真相公之於眾的時候,自己的那些狡詐心思,就會出現在眾人面前。


    人心是一面鏡子,照得見自己的眼前,也照得見自己的以後。


    而自己的言行,則源於心性,難以修養平和的心性,你的人生也會被心性拖累。


    所以心性中的任何念頭都不可疏忽,謹慎對待,就是最好的狀態,也是對人生最好的負責。


    即便是那些微小的不正確的觀點和態度,不易被人察覺,最後也會公之於眾,最終也終將暴露,騙得了別人騙不了自己,也更騙不了現實的結果。


    正所謂說因果迴圈,人生的果就是念頭中的因,“慎獨”就是修養人心內在的那些念頭心性。


    在慎獨的狀態下,我們的內心才能處於平靜淡然的狀態之中,對事情作出判斷的時候,才可以不偏不倚,才能直至自己的內心,看到自己忽略的事情。


    莊子說:故曰,夫恬淡寂寞,虛無無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質也。


    莊子說:恬淡,寂寞,虛無,無為,這些都是天地的本質和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


    所以聖人總是能讓心停駐在這一境界之中,停駐在這個境界,人生變得安然無恙。


    安然無恙就是恬淡之情,憂患不能進入內心,邪氣無法侵襲機體,能夠使德行完備,讓精神飽滿。


    心靜則安,惟“慎獨”是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校園安全8項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