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146565367151

    康熙晚年昏庸到很深的程度。康熙晚年的昏庸,大致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康熙曾兩次廢立太子,導致了九龍奪嫡,兄弟相殘的慘狀。第二,康熙晚年縱容貪汙腐敗現象,導致了當時的朝中出現了無官不貪的亂像。第三,停止對外貿易,開始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

  • 2 # 使用者545716215610

    康熙皇帝在晚年昏庸到什麼地步?這兩個問題給雍正留下了爛攤子!

    晚年的康熙用昏庸來形容,其實不恰當,畢竟晚年的康熙並沒有做出什麼出格的事情,雖說對朝政不再像年輕時那樣熱愛,但至少沒有將朝政交給太監或者某個大臣打理,自己閉門享受。所以,昏庸並不適合康熙。

    但晚年的康熙確實對朝政有所懈怠,與年輕時候比起來,相去甚遠,年輕時候的康熙,為人津津樂道的,擒鰲拜,平三藩,收復臺灣,親征準葛爾,大敗沙俄,不滿十歲從父親順治手裡接過大清的江山,硬是靠著自身的努力,不僅沒有使得政權旁落,大清從此消亡,相反的,大清的江山越走越好。

    縱觀康熙一生,確實是非常地幹練有為,但是他在晚年也犯了許多錯誤。其中大的錯誤主要有兩點:怠政和立儲。

    怠政是康熙晚年的一大弊病,晚年的康熙朝吏治極為腐敗,大小官員無不貪腐,甚至大肆挪借國庫庫銀,加之清軍在西北長期與噶爾丹部對峙,軍費開支巨大,導致清廷國庫空虛。到康熙逝世那年,國庫存銀僅剩七百餘萬兩,光戶部一處就虧空二百五十萬兩,實在是一個超級爛攤子,而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康熙晚年對於貪腐官員的“仁慈”。

    除了怠政以外,康熙在立儲問題上也犯了巨大的錯誤。由於康熙在位時間實在太長了,隨著太子年紀的慢慢增長,他和太子之間感情上出現了巨大裂痕,以至於他兩次廢除胤礽太子之位。在第二次廢除胤礽之後,康熙心力憔悴,再無立儲之舉,導致皇子之間奪嫡大戰興起。

    康熙讓他的兒子都掌握著大權,本意想相互制衡,還有盯著太子,他要看看哪個兒子有反心,哪個兒子有能力繼承他的皇位,這樣江山才能永固,朝廷才不會亂,百姓才能安享太平,其實這個辦法確實很好,在康熙時代的確是老爸的能臣良將,但也正如朱元璋分封兒子的後果一樣,阿哥們都有了自己的權力和人脈,形成了盤根錯節的吏治腐敗和結黨營私,康熙看在眼裡,卻愁在心裡。當康熙死時,國庫才有800萬銀。這給繼位的雍正皇帝留下了很爛的攤子。

    因為權力下放過於分支,等康熙死後,其他阿哥們就有了一定的政治能力敢和新皇帝雍正叫板,給雍正造成了不少的政治災難。好在雍正也是從九子奪嫡中走出來的鐵腕人物,最終還是擺平了其他阿哥集團。

    邊疆層面,青海西藏的叛亂康熙已經無暇顧及,準格爾的威脅也沒有消除,這一切的一切康熙都沒法處理,主要是國庫沒錢,為啥沒錢,官紳兼併土地卻不納錢糧,田賦畝數逐年下降,也就意味著田賦變相加重。

    所謂昏庸,不過是老的沒精力管,大部分少的不想管,小部分管的太厲害而已

  • 3 # 清閒的鉛筆90

    第一,在立儲的事情上表現的非常昏庸。

    在康熙中年的時候便已經立了太子,但是到了康熙晚年的時候,太子卻表現的目中無人,並且開始了結黨營私,這對於一個皇帝來說是最不能容忍的事情,於是康熙便廢除了太子之位,這原本沒什麼大不了。但是他在廢除太子之位後,卻並沒有選定新的太子,這使得康熙所有的兒子都看到了成為皇帝的可能,於是這些兒子便開始了競爭,這也就是歷史上比較著名的九子奪嫡。

    第二,對於朝廷當中的朋黨之爭並沒有進行疏導。

    清朝是由少數民族滿族所統治的一個王朝,這也使得在朝廷當中有著滿族人和漢族人共聚一堂的局面出現,在康熙年輕時候管理的很好,滿族官員和漢族官員相處比較融洽,也沒有出現彭黨之爭。但在康熙晚年的時候,朝廷當中滿族官員和漢族官員矛盾逐漸加劇,朋黨之爭日益嚴重,但是康熙在發現之後卻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並沒有加以管轄,致使朝廷動盪。

    第三,民間的各種矛盾日益激化。

    朝廷便是一個縮小版的社會,朝廷當中動盪不安,滿漢官員爭鬥不斷,這也造成了他們代表的社會勢力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矛盾。因為兩方相鬥僵持,致使百姓的負擔日益加劇,各種各樣的問題接連出現

  • 4 # 使用者4113593746209

    康熙晚年的糟糕事大致有九子奪嫡、文字獄、閉關鎖國。

    九子奪嫡主要是康熙立儲君造成的,對於二阿哥胤礽,是立了又廢,廢而又立。

    一國之儲君不能等同兒戲,是需要威望的,整的兩下,其他的兒子就有想法了,我個人認為這是那個君主制度下的產物,君王不想一些危及自己統治的輿論出現,就必然會去打壓它。

    即使康熙不這麼做,也會有後來的其他君主做出這樣的事來的。

    閉關鎖國是為了避免華人與西方接觸。大概真的是越老越怕事吧,怕和西方經商,也怕西方的經濟啊,文化啊,對國內造成衝擊,危及自己的帝國

  • 5 # 使用者1022732637656

    1、立儲猶豫不決。首先是“九子奪嫡” 立二阿哥胤礽為皇太子,之後皇太子卻結黨營私,日益驕縱蠻橫,康熙便廢了太子,卻引起了其他皇子對皇位的爭奪。晚年的康熙,在立儲問題上明顯顯得躊躇和慌亂,心中總是忌憚擁立皇太子即位的勢力。他的搖擺不定在大清皇宮裡掀起了不少腥風血雨。

    2、縱容腐敗。而早年嚴懲貪腐的康熙皇帝,到了晚年卻對貪腐現象和社會矛盾得過且過,甚至達到了視而不見的地步。對腐敗的縱容直接導致了國家的財政危機,到了雍正帝即位的時候,國庫幾乎都空了,康熙在晚年給兒子留下了一堆爛攤子。最讓人詬病的便是他的“海禁”政策。

    3、閉關鎖國。早年放開海上貿易的康熙,到了晚年,面對日益嚴重的“海寇”活動和反清勢力的威脅,接受了大臣實施“海禁”的建議,嚴格限制私人海上貿易。這一政策之後被一直延續下來,在一定程度上保證國內安定的同時,嚴重阻礙了工商業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成為了近代中國落後於世界的根源之一。

  • 6 # 馬到成功

    康熙皇帝晚年不是“昏”,而是“庸”。因此,還達不到昏庸的地步!為什麼說“庸”呢?晚年的康熙皇帝,思想逐漸趨於保守,沒有年輕時的朝氣。

    康熙對大臣們常說:“今天下太平無事,以不生事為貴。興一利,即生一弊。古人說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即此意也。”

    由此可見,康熙帝在晚年功成身退的感覺,變得安於現狀、庸俗倦怠,形成了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了的心態,順利交權即是成功。

  • 7 # 寸尺蟲

    康熙晚年昏庸的程度還算好,比他孫子乾隆要強多了。康熙晚年主要是受傳位給哪個兒子的困擾,兩廢太子、大阿哥和八阿哥早早被摒棄,後來的四爺黨和八爺黨的爭鬥,最後四阿哥胤禛成功上位成為雍正皇帝。接班人問題上,康熙無論如何英明,許多地方總流露出那麼點昏庸。

  • 8 # 披星黛月

    說康熙晚年昏庸其實是過了,至少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昏庸”,他並沒有和很多老皇帝一樣表現出明顯的偏執且多疑好殺,康熙晚年應該叫 倦怠政事

    其實也很正常,從十幾歲親政開始,597到六十多歲,換誰都倦怠。到這個年紀還有旺盛鬥志的,朱元璋是一個,他孫子是一個,沒了。曹操說是老驥伏櫪志在千里,你看曹操六十歲以後的詩,基本都是修仙題材

    而且對康熙來講,外部的敵人已經擺平的差不多了,至少在他看來是差不多了——雖然準格爾在他嗝屁後再度席捲西北

    剩下的就是內部一攤爛賬,對這些康熙覺得自己管不了,主觀上也不想管了,從他提前擬好的遺詔中可以看到他極度的消沉

    1.立儲,這個是民間從雍正時到現在都津津樂道的話題,康熙廢太子後一直在糾結立誰,可能在他眼裡每個兒子都有可取之處但都又沒那麼稱心如意

    2.財政,終康熙一朝,使用的田地資料仍以明萬曆年間為主——換句話說是張居正的政治遺產用了一百多年,重新清丈土地阻礙太大,所以康熙對此基本完全放棄,愛咋咋吧老子不想管了

    對於稅制,也是因襲晚明的改革,如丁役折兩,減少地方留存比例等,自隆慶年間開始的一條鞭法到康熙朝算是終於差不多落地了,康熙建立了庫平銀製度,進一步統一了徵稅標準。這當然算功績,但由於康熙一朝經常用兵,打仗是要花錢的,攤派到地方橫徵暴斂,且由於地方留存比例少,所以地方額外課稅極多,然後這些錢主要用來賄賂上司和貼補衙門開銷,也沒用來改善民生,所以農民負擔仍舊很重,逃亡者不少,因此康熙中後期地方盜匪橫行。

    人口是康熙在內政上最大的“成績”,因為他宣佈滋生人丁永不加賦,所以各地紛紛報出藏匿的人口,因此康熙年間人口的高速增長。不過這也是康熙徹底甩手的結果,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視為你們地方愛咋咋吧我不管了。

    江浙等稅收大省在康熙末年積欠稅賦極多,康熙大手一揮,免了,假使國庫充盈,這麼做當然是大大的德政,但結合康熙一朝的開銷和康熙在財政土地制度上的消極態度,其實這就是棄療

    治大國若烹小鮮,但康熙晚年由於其精力下降,對內政的管理是比較粗放的

    康熙晚年的倦怠被大臣稱為“仁”,但他兒子和孫子在位期間一直在竭盡腦汁的想怎麼搞錢,最終的結論是認為皇帝還是不夠強力,因此他兒子和孫子皆一改康熙朝的寬鬆作風,羅織罪名,抄家籍沒乃至議罪銀無所不用其極,盤剝士紳更加盤剝百姓,雖然也有普免錢糧以示仁政,但是社會的活力也被進一步扼殺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國志11結義和結婚有什麼比較好的用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