蟬總是能夠給人帶來許多童年美好的回憶,筆者從小在農村長大,蟬更是我最熟悉的昆蟲了,從小就沒少跟它們打交道。每年的夏天,一旦聽著蟬鳴,中午就會拿著竹竿,和好麵筋去粘蟬(我們這吃蟬也吃蟬的若蟲),一中午收穫上百個是沒有問題的,這技術槓槓的。
到了傍晚,就去村子裡的一些大樹下,仔細的尋找地面上的小孔,一旦發現小孔輕輕的用小樹枝挑開,就能看到蟬的若蟲(知了猴)在洞裡等待夜幕降臨破土而出,然後用小樹枝伸進洞裡,讓知了猴自己抓住,輕輕的把它們帶出來,找一會回家吃飯。
吃完飯後,拿著手電筒,三五個小夥伴一起進入村子附近的小樹林中,就可以“照知了猴”了,根據時間早晚,選擇照樹幹的高度,早一點就照一下離地面1.5米以下的樹幹或者地面,晚一點就照的高一些,幾個小時也能收穫幾十個,拿回家油炸一下,出鍋前撒一把細鹽,別提多美味了。
在抓蟬和知了猴的過程中,也讓我對這種昆蟲多了許多的瞭解,其中就包括了蟬的叫聲。大多數昆蟲能夠鳴叫,靠的是翅膀之間的摩擦或者是腿與翅膀的摩擦,比如發出“唧~唧,唧~唧”叫聲的優雅蟈螽就是靠高速的摩擦翅膀,使得翅膀上的擦刮器與音銼摩擦產生聲音的。
那麼,蟬是如何發出叫聲的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優雅蟈螽
蟬是蟬科下所有昆蟲的統稱,它們廣泛地分佈在溫帶到熱帶地區,已知的種類超過了2500種,大多數的蟬體型都比較小,體長通常在2-5釐米之間,不過也有少數的大型蟬,比如生活在馬來西亞金馬倫高原上的帝王蟬,它的翼展可達21.5釐米,體長可達7釐米。
在中國最常見的蟬當屬黑蚱蟬了,這是一種通體黑色,有著透明翅膀,體表帶有短小的金色絨毛,背部有黃色斑紋的蟬,它們也是我們夏日裡蟬鳴的主力軍,廣泛的分佈於中國大江南北。
蟬的成蟲壽命比較短,平均只有15-20天,不過,蟬的整個生命週期在昆蟲中並不算短的,以黑蚱蟬為例,它的一生要經歷卵、若蟲、成蟲三個階段,其中卵通常是在當年或者次年孵化,卵孵化後形成極小的、乳白色若蟲,若蟲隨風飄到地面上,然後自行挖掘進入地下。
剛孵化的蟬的若蟲
在地下,若蟲要經歷4次蛻皮,逐漸地長大,成為我們熟悉的知了猴,這個時間要持續2-3年,等到最後一次蛻皮完成後,知了猴就會找一個夏日雨後的傍晚,悄悄的用適合挖掘的前足將地面上捅一個小孔,然後慢慢的挖大,爬出來爬到附近的樹上,在當天晚上完成蛻變。
說到這裡,小夥伴們會有疑問“知了猴挖的土去哪裡了?是不是吃掉了?”其實,知了猴只有刺吸式的口器,在地下它們以樹根中的汁液為食,至於挖洞的圖,知了猴其實是透過身體不斷地按壓,將這些鬆軟的土壓在洞的內壁或者底部。
剛蛻變的蟬身體以乳黃色為主,全身非常的柔軟,不過它們只需要等待太陽出來,就能完全“黑化”然後振翅高飛了。之後,它們會尋找一些大樹安家,此時雄蟬會叫得很大聲,而雌蟬則一生不會發出任何的聲響。
至於如何地分辨雌雄蟬,方法也非常的簡單,將它們翻過來,如果蟬的胸腹部有兩個明顯的半圓形蓋板,那就是雄蟬,雌蟬則沒有這一器官,而這也是雄蟬能發聲,雌蟬不能的根本原因。
雄蟬胸腹部中間的兩個半圓形蓋板又叫音響蓋,在音響蓋的下方就是它的發聲系統了,小時候我們粘知了,雄蟬放到瓶子裡依然會吱吱叫非常的吵人,所以我們粘到雄蟬會習慣性的掰開它的蓋板,用大母手指將音響蓋下的兩片半圓的白色薄膜按破,這樣它能發出聲音,但是沒有那麼響亮了。這代表著這兩片半圓形的薄膜其實是透過振動起到了增大聲音的作用的。
那麼,它真正的發聲器官在哪呢?找到它可不容易,需要用手指一點點地在其音箱內按壓,不過,透過按壓我找到了發聲器官的位置,在兩片薄膜的中間有一個三角形的孔(如上圖左側中間的黑洞),這個洞再往裡有一個很小的橢圓形白色薄膜。
從正面看,薄膜位於它的後翅(小翅膀)下方,有時候我們怕到手的蟬飛了會拽掉它們的翅膀,當拽掉後翅時,會帶出一些身體組織,使得後翅的基部露出來,此時就能看到這片白色的薄膜了。用細小的樹枝將白色的薄膜戳破,即使它蓋板下的兩片大薄膜沒有損壞,它也無法發聲了。
可見,其後翅下方的小薄膜才是它真正的發聲器官,而薄膜四周都與蟬的身體內部相連,非常的穩定,當的後翅部的肌肉帶動這個結構振動時,薄膜就能發出清脆的叫聲了,聲音透過音響中的黑色三角形通道影響蓋板下的兩塊大的半圓形薄膜,聲音就會更加的洪亮。
雖然有時候,蟬集體鳴叫的聲音在夏日裡比較的吵人,不過,夏季少了蟬鳴總會覺得少了些什麼。
一般情況下,我們認為昆蟲的叫聲與求偶有很大的關係,比如蟋蟀到了晚上就吱吱叫,目的就是為了吸引異性和提醒其他的雄性蟋蟀“這是我的地盤,不要靠近”。但是,蟬鳴好像與求偶無關,這一點我曾經也做過實驗。
在我家門前的一棵不大的梧桐樹上,有幾隻蟬,每次我靠近,它們都會飛走,為了弄清楚,到底是它發現了我,還是聽到了我的聲音,我在安全距離(大約5米外,此時蟬不會飛走),拿了一根棍子和一個鐵盆敲打,聲音非常大,結果沒有一隻蟬飛走,可見,蟬可能是靠視覺發現的我靠近,聽覺它們可能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說雄蟬的鳴叫並不是為了求偶。
那麼,蟬為何要鳴叫呢?我認為與兩個方面的原因有關:
第一是光線。不知道小夥伴們有沒有發現,陰天時,蟬是很少鳴叫的,我們是不是可以理解為它們對光線強弱的捕捉能力很強,而強光線能夠刺激它們發出鳴叫呢?我認為這是有道理的,就像公雞天亮時分會準時地打鳴一樣,這是生物鐘和光線共同的影響導致的。
第二是運動。蟬除非受到了驚嚇,不然它們一天就懶得換地方,以前我去粘蟬的時候,杆子有時候不小心碰到了它們的身體,它們都只是向一側挪動一下,可見蟬真的很“懶”。不過,叫聲是透過肌肉帶動的薄膜振動,這其實也算是一種運動,可以讓肌肉保持一定的活性,從而可以讓蟬在面對危險時及時地飛走。
並不是所有的蟬都能發出聲音,這是因為蟬的發聲器官是一個“大音箱”,雌蟬是沒有這一器官的,所以,只有雄蟬才會發出叫聲,而它們的原理其實就是肌肉帶動薄膜產生振動,之後再經過兩片薄膜增加了音量而來的。
至於蟬鳴的原因,雖然目前沒有一個相對科學的說法,但是首先能排除求偶的因素,我認為與光線和運動有一定的關係。
蟬總是能夠給人帶來許多童年美好的回憶,筆者從小在農村長大,蟬更是我最熟悉的昆蟲了,從小就沒少跟它們打交道。每年的夏天,一旦聽著蟬鳴,中午就會拿著竹竿,和好麵筋去粘蟬(我們這吃蟬也吃蟬的若蟲),一中午收穫上百個是沒有問題的,這技術槓槓的。
到了傍晚,就去村子裡的一些大樹下,仔細的尋找地面上的小孔,一旦發現小孔輕輕的用小樹枝挑開,就能看到蟬的若蟲(知了猴)在洞裡等待夜幕降臨破土而出,然後用小樹枝伸進洞裡,讓知了猴自己抓住,輕輕的把它們帶出來,找一會回家吃飯。
吃完飯後,拿著手電筒,三五個小夥伴一起進入村子附近的小樹林中,就可以“照知了猴”了,根據時間早晚,選擇照樹幹的高度,早一點就照一下離地面1.5米以下的樹幹或者地面,晚一點就照的高一些,幾個小時也能收穫幾十個,拿回家油炸一下,出鍋前撒一把細鹽,別提多美味了。
在抓蟬和知了猴的過程中,也讓我對這種昆蟲多了許多的瞭解,其中就包括了蟬的叫聲。大多數昆蟲能夠鳴叫,靠的是翅膀之間的摩擦或者是腿與翅膀的摩擦,比如發出“唧~唧,唧~唧”叫聲的優雅蟈螽就是靠高速的摩擦翅膀,使得翅膀上的擦刮器與音銼摩擦產生聲音的。
那麼,蟬是如何發出叫聲的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優雅蟈螽
關於蟬
蟬是蟬科下所有昆蟲的統稱,它們廣泛地分佈在溫帶到熱帶地區,已知的種類超過了2500種,大多數的蟬體型都比較小,體長通常在2-5釐米之間,不過也有少數的大型蟬,比如生活在馬來西亞金馬倫高原上的帝王蟬,它的翼展可達21.5釐米,體長可達7釐米。
在中國最常見的蟬當屬黑蚱蟬了,這是一種通體黑色,有著透明翅膀,體表帶有短小的金色絨毛,背部有黃色斑紋的蟬,它們也是我們夏日裡蟬鳴的主力軍,廣泛的分佈於中國大江南北。
蟬的成蟲壽命比較短,平均只有15-20天,不過,蟬的整個生命週期在昆蟲中並不算短的,以黑蚱蟬為例,它的一生要經歷卵、若蟲、成蟲三個階段,其中卵通常是在當年或者次年孵化,卵孵化後形成極小的、乳白色若蟲,若蟲隨風飄到地面上,然後自行挖掘進入地下。
剛孵化的蟬的若蟲
在地下,若蟲要經歷4次蛻皮,逐漸地長大,成為我們熟悉的知了猴,這個時間要持續2-3年,等到最後一次蛻皮完成後,知了猴就會找一個夏日雨後的傍晚,悄悄的用適合挖掘的前足將地面上捅一個小孔,然後慢慢的挖大,爬出來爬到附近的樹上,在當天晚上完成蛻變。
說到這裡,小夥伴們會有疑問“知了猴挖的土去哪裡了?是不是吃掉了?”其實,知了猴只有刺吸式的口器,在地下它們以樹根中的汁液為食,至於挖洞的圖,知了猴其實是透過身體不斷地按壓,將這些鬆軟的土壓在洞的內壁或者底部。
剛蛻變的蟬身體以乳黃色為主,全身非常的柔軟,不過它們只需要等待太陽出來,就能完全“黑化”然後振翅高飛了。之後,它們會尋找一些大樹安家,此時雄蟬會叫得很大聲,而雌蟬則一生不會發出任何的聲響。
至於如何地分辨雌雄蟬,方法也非常的簡單,將它們翻過來,如果蟬的胸腹部有兩個明顯的半圓形蓋板,那就是雄蟬,雌蟬則沒有這一器官,而這也是雄蟬能發聲,雌蟬不能的根本原因。
蟬的發聲系統
雄蟬胸腹部中間的兩個半圓形蓋板又叫音響蓋,在音響蓋的下方就是它的發聲系統了,小時候我們粘知了,雄蟬放到瓶子裡依然會吱吱叫非常的吵人,所以我們粘到雄蟬會習慣性的掰開它的蓋板,用大母手指將音響蓋下的兩片半圓的白色薄膜按破,這樣它能發出聲音,但是沒有那麼響亮了。這代表著這兩片半圓形的薄膜其實是透過振動起到了增大聲音的作用的。
那麼,它真正的發聲器官在哪呢?找到它可不容易,需要用手指一點點地在其音箱內按壓,不過,透過按壓我找到了發聲器官的位置,在兩片薄膜的中間有一個三角形的孔(如上圖左側中間的黑洞),這個洞再往裡有一個很小的橢圓形白色薄膜。
從正面看,薄膜位於它的後翅(小翅膀)下方,有時候我們怕到手的蟬飛了會拽掉它們的翅膀,當拽掉後翅時,會帶出一些身體組織,使得後翅的基部露出來,此時就能看到這片白色的薄膜了。用細小的樹枝將白色的薄膜戳破,即使它蓋板下的兩片大薄膜沒有損壞,它也無法發聲了。
可見,其後翅下方的小薄膜才是它真正的發聲器官,而薄膜四周都與蟬的身體內部相連,非常的穩定,當的後翅部的肌肉帶動這個結構振動時,薄膜就能發出清脆的叫聲了,聲音透過音響中的黑色三角形通道影響蓋板下的兩塊大的半圓形薄膜,聲音就會更加的洪亮。
雖然有時候,蟬集體鳴叫的聲音在夏日裡比較的吵人,不過,夏季少了蟬鳴總會覺得少了些什麼。
蟬鳴的作用
一般情況下,我們認為昆蟲的叫聲與求偶有很大的關係,比如蟋蟀到了晚上就吱吱叫,目的就是為了吸引異性和提醒其他的雄性蟋蟀“這是我的地盤,不要靠近”。但是,蟬鳴好像與求偶無關,這一點我曾經也做過實驗。
在我家門前的一棵不大的梧桐樹上,有幾隻蟬,每次我靠近,它們都會飛走,為了弄清楚,到底是它發現了我,還是聽到了我的聲音,我在安全距離(大約5米外,此時蟬不會飛走),拿了一根棍子和一個鐵盆敲打,聲音非常大,結果沒有一隻蟬飛走,可見,蟬可能是靠視覺發現的我靠近,聽覺它們可能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說雄蟬的鳴叫並不是為了求偶。
那麼,蟬為何要鳴叫呢?我認為與兩個方面的原因有關:
第一是光線。不知道小夥伴們有沒有發現,陰天時,蟬是很少鳴叫的,我們是不是可以理解為它們對光線強弱的捕捉能力很強,而強光線能夠刺激它們發出鳴叫呢?我認為這是有道理的,就像公雞天亮時分會準時地打鳴一樣,這是生物鐘和光線共同的影響導致的。
第二是運動。蟬除非受到了驚嚇,不然它們一天就懶得換地方,以前我去粘蟬的時候,杆子有時候不小心碰到了它們的身體,它們都只是向一側挪動一下,可見蟬真的很“懶”。不過,叫聲是透過肌肉帶動的薄膜振動,這其實也算是一種運動,可以讓肌肉保持一定的活性,從而可以讓蟬在面對危險時及時地飛走。
寫在最後
並不是所有的蟬都能發出聲音,這是因為蟬的發聲器官是一個“大音箱”,雌蟬是沒有這一器官的,所以,只有雄蟬才會發出叫聲,而它們的原理其實就是肌肉帶動薄膜產生振動,之後再經過兩片薄膜增加了音量而來的。
至於蟬鳴的原因,雖然目前沒有一個相對科學的說法,但是首先能排除求偶的因素,我認為與光線和運動有一定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