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101907088223711

    新課程標準強調,在數學教學中注重使學生探索現實世界中有關空間與圖形的問題,讓學生透過觀察物體、認識方向、製作模型、設計圖案等活動,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對於十歲左右的兒童來說,空間觀念是從經驗活動中建立起來的,學生的生活經驗是他們發展空間觀念的基礎,觀察是空間觀念發展的一種有效途徑,操作是發展空間觀念的重要辦法。

    幾何初步知識是小學數學的主要內容之一,學生對幾何形體特徵的理解,對周長、面積、體積的計算,往往是離開了這些幾何實體,而依賴於頭腦中對物體的形狀、大小和相互位置關係的形象的反映,這就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空間觀念。

    因此,我們在進行幾何初步知識的教學時,應注重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等活動中,獲得對簡單幾何體和平面圖形的直觀經驗。

    讓學生獲取和運用幾何初步知識,並在運用幾何初步知識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 。

    因而,我認為教師要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教學。

    一、觀察各種實物,感知物體特徵 小學生對空間與圖形的學習是一種直觀認識,是基於已有生活基礎的感知並形成初步表象的過程。

    在學生學習之前,他們已經初步具備前、後、上、下、左、右等空間觀念。

    在學前教育中已經直觀認識過如長方形、正方形、長方體、正方體等圖形,無論是體還是形 ,都是學生生活中常見的。

    我們的教學就是要在這個基礎上引導學生觀察、引導學生的有意注意。

    因為,觀察是認識事物的重要手段和途徑,學生必須學會觀察,教師要指導學生觀察,讓學生進一步積累感性的認識。

    如《四邊形》一課,主要是讓學生感受不同形狀的四邊形,並掌握其特徵。

    在這節課中,透過讓學生找出許多關於圖形的資訊,如 長方形的籃球場、通道、窗戶、正方形、地磚、平行四邊形的推拉門 等。

    豐富其對圖形特別是四邊形的感性認識,這時,他們雖然不能用準確的語言來表述物體的特徵,但是表象卻很清晰,建立了數學模型,明白了這樣的圖形就是四邊形。

    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還使學生養成了善於思考,樂於動腦的好習慣。

    二、注重直觀操作, 在實踐中引導思維 空間觀念的形成只靠觀察是不夠的,教師還必須引導學生進行實踐活動,讓他們動手畫一畫、折一折、剪一剪、量一量等活動,使學生靠他們自己動手實驗,認真觀察逐步獲得。

    如《周長》一課,開課伊始,我創設了給桌布加花邊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幫老師想辦法,當學生說到周長 一詞時,我便讓學生來指一指、摸一摸數學書、鉛筆盒等實物的表面的周長,初步感知周長的含義;然後讓學生拿出一個最喜歡的物體,用彩筆把它的形狀畫在練習本上,再展示這些不同的圖形,讓學生指周長,這樣由實物過渡到抽象的形上,豐富了周長的含義,進一步感知周長;最後,教師設疑,畫了一條曲線,問: 這個圖形有周長嗎 ?引起了學生的爭議,在學生的暢所欲言,面紅耳赤的爭論中,對周長的含義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教師設計的指一指、摸一摸、畫一畫、辨一辨的活動,讓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得知識,這些知識不是靠老師講出來的,而是靠學生的活動證明出來的,既發展了學生的思維,又將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和創新意識的培養落在實處。

    在空間與圖形的教學中,教師要合理地組織和引導學生的操作活動。

    教師不僅要關注由操作而獲得的結果,更要關注學生在操作過程中的思維活動和心理體驗,這是數學活動對於學生來說更有價值的獲得。

    三、能語言描述特徵,促進概念形成 語言是表象形成概念的中介,是思維的物質外殼。

    人們對生硬的幾何體的認識要透過語言來實現。

    學生要表達對幾何形體的認識,就是要使用確切、通俗的語言。

    這個過程對學生準確地掌握幾何形體的表象,形成概念有很大的幫助。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把直觀圖形和語言表述結合起來,使學生能用準確、簡明、通俗的語言描述幾何概念及圖形的特徵。

    在教學《認識平行四邊形》一課中,我先讓學生說說自己印象中是平行四邊形是怎樣一個圖形,這是一種直觀感知的過程,也初步建立了平行四邊形的表象。

    然後教師再拿出一個長方形框架,拉動後,讓學生說說發生了什麼變化?學生透過對長方形與平行四邊形的觀察、對比、交流,逐步建立了平行四邊形的特性。

    但學生對平行四邊形的概念還不是完全掌握,於是我讓學生在不同的梯形裡變出平行四邊形來,首先我讓學生描述平行四邊形的特徵,再讓學生互相交流方法,透過破壞和創造 ,使這些圖形變成兩組對邊都相等的平行四邊形。

    這時平行四邊形的本質屬性也凸顯出來。

    學生在用語言表達的過程中,必須注意分清圖形的本質特徵和非本質特徵,讓語言喚起。

    四、掌握圖形變換 小學生喜歡標準形狀,且喜歡標準位置下的圖形,甚至有學生有排斥非標準圖形的傾向。

    比如,教學梯形時,教師出示非標準位置的梯形,馬上有學生會說 老師,黑板上這個,梯形沒放好 ,當老師把它旋轉成標準位置時,有學生說 它現在是梯形了,剛才不是 ,在圖形的辨認中,只要是非標準位置的圖形,學生的識別都會有歧義。

    因此,引入新圖形時,配以標準圖形,有利用於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縮短認知差距。

    然而,出於掌握形體概念,教學中必須注意適當使用變式圖形,這既是教學的需要和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發展的需要,也是反應學生形體概念理解的評價標準之一。

    在空間與圖形的教學中,發展空間觀念是重要的目標之一,空間觀念是一種數學思考,對於小學生來說,這種數學思考必須以豐富的直觀,形象的積累和體驗為基礎,並在自主性的探究過程中得到發展。

    所以,在教學中,必須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積極有效的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如在《圖形的拼組》中,我先讓學生觀察圖形的邊,得到一個猜想,並鼓勵學生動手證明他們的猜想,安排學生對圖形的剪、拼、湊來做大風車,實質是實行簡單的圖形變換,以幫助學生感受圖形的特徵及圖形的聯絡,發展初步的空間觀念。

    這些內容的教學組織,要求教師能以學生的自主探究為主,讓學生親自動手做一做,動腦想一想。

    在探究中獲得空間觀念的發展。

    教師在組織學生活動時,應放開手腳,讓學生去探索或給予指導。

    總之,培養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是我們每位數學教師的一項重要任務。

    空間觀念的培養必須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幾何的教學特點,精心設計課堂教學,注重學生認知規律。

    教學中,我們一定要關注學生的現實世界,依據學生的認知規律,採用多種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結合各種感知活動,在幾何知識運用與實踐活動中,促使學生對幾何形體有深刻的認識,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羊角炸鴨製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