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時間煮雨春光美

    魯肅(172-217),字子敬,漢族,臨淮東城(今安徽定遠)人,中國東漢末年東吳著名軍事統帥。他曾為孫權提出鼎足江東的戰略規劃,因此得到孫權的賞識,於周瑜死後代替周瑜領兵,守陸口。建安二十二年(217),魯肅去世,年僅46歲,孫權親自為魯肅發喪,諸葛亮也為其發哀。

    一個看上去愚笨的人,如何卻得到了眾多豪傑的賞識?想必很多人都大為不解。的確,在三國演義的描寫中,魯肅給人的印象是一個沒主見、笨拙且愚蠢、並且有婦人之仁的、沒有多大能耐的人,而今我細品三國,卻找到了許多事件駁倒這些理論,下面,就請聽聽,我眼中的魯肅到底是個怎樣的人。

    第一點:有人認為他沒主見。

    沒主見,這可不然,記得當初曹操率領八十三萬大軍南下,詐稱一百萬,準備順勢滅吳。當時孫權的門上有主降的,也有主戰的。據三國演義上寫:張昭曰:“曹操坐擁四方,主宰天意,不如納降,為萬安之策。”眾謀士曰:“子布之言甚善也。”魯肅曰:“不然,眾人皆可降,唯獨將軍不可降。將軍降曹,欲安歸所乎?若降曹,豈得南面稱孤哉!”這些話,充分表示了魯肅深謀遠慮、眼光長遠的特點。張昭等人皆懦弱不堪,唯獨他,敢站出來,為孫權著想,這難道還能說他沒主見嗎?

    還有,當週瑜和魯肅見面言談時,孔明故意激他,三國演義上說:孔明曰:“吾笑子敬不識時務耳,今曹操滅數人,天下無人能敵矣!今孫權不識時務,至此孤身江夏,難以自保。汝可勸將軍降曹,付之天命,何足惜哉?”魯肅勃然大怒曰:“吾主安可屈膝於國賊乎!”這一段話,也表現了魯肅堅如磐石的決心是多麼的不可動搖。

    從這兩段話上,我們可以看出,魯肅的心繫著整個江東,顧全大局,而不是隻為了個人的利益。他的思想,不是張昭那些人的思想能比得上的!他有自己的主見,而且還一心一意的堅持下去,由這點,就可以駁倒對他的第一條錯誤定義:沒主見。

    第二點:有人認為他笨拙且愚蠢。

    在周瑜三番用計想殺掉諸葛亮的實踐中,魯肅成為了必不可少的人物,這一段時間,他兩頭來回跑,總是秘密的把周瑜的話告訴諸葛亮,又偷偷把諸葛亮的話告訴周瑜。看起來,他彷彿是一個兩頭不討好的、傻乎乎的人。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我從書上摘抄了一些句子:魯肅乃以此言告知周瑜。肅大驚,又將此言告知孔明。肅遂星夜回見周瑜,備述孔明之言。肅聞言,乃往見孔明。從這些句子中,我們讀出的魯肅,彷彿是一個笨拙愚蠢、來回亂跑的笨蛋。但並不是這樣。

    魯肅當時就知道周瑜對諸葛亮不善,但他明白,如果諸葛亮和他們東吳鬧僵了,那後果不堪設想。於是,他只好在周瑜和諸葛亮之間和稀泥,儘量保持他們關係的平和,不讓他們雙方徹底翻臉。由此我們可見,魯肅是一個很有腦子的人,怪不得周瑜臨死前說道:“魯子敬強我十倍矣!”我深有同感。

    就這樣,說魯肅笨拙愚蠢的理論也被駁倒了。

    第三點:有人認為他是婦人之仁。

    魯肅在討要荊州的時候,有些婦人之仁。第一次要荊州,劉備將病的垂死的公子劉琦帶到魯肅面前,一下子,魯肅就默然無語,從而默默的回去了。第二次和第三次,劉備說著說著仰天長嘆,便失聲痛哭,魯肅一看,不行了,於是只好用好言撫慰,又空著手回去了。許多人看到這裡,都會在心中暗罵魯肅:“你還是個男子漢嗎?強行要回去不就得了?”然而,魯肅卻比我們想的更加深遠,讓人佩服得五體投地。

    當時金戈鐵馬的古代,誰得到的城池就是誰的,哪有借荊州這一說?其實,孔明當時早有先見之明,不想和東吳徹底的翻了臉,於是就用了借這個詞。他知道,如果把東吳逼急了,一投靠曹操,滅了自己的國家是很輕鬆的。

    而當時的魯肅,當初為諸葛亮借荊州立下了“借條”,三次要荊州都空手而回,其實他也想到了同樣的問題,他也在深思熟慮,而不是婦人之仁,他知道,如果劉備被逼急了,跟曹操合兵一處,那自己小小的江東豈不是孤立無援?

    由此可見,他和諸葛亮的想法不謀而合,這就更說明了他高人一籌的智慧和遠見的卓識。

    沒錯,婦人之仁這一條錯誤定義也同樣被駁倒了。

    是的,在我眼中的魯肅,就是這樣的,他和藹,看上去愚蠢,其實他是大智若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些普通家長認為:窮人不適合帶孩子去遊樂場玩”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