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亦可校園安全管理顧問

    今天談談教師和父母如何引導兒童進行哲學思維?培養兒童的哲學思維其目的無非就是:激發兒童本能的對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發揮他們的聯想力和想象力,訓練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培養邏輯概念能力、判斷能力、推理能力;逐步消除兒童的“自我中心主義”,從他人的角度感知事物,滋養同情心;將ᅳ些普遍的倫理規則內在化,培養自律的能力。且不說這可以培養兒童成為全面發展的人,至少在中國應試教育大環境下,這可以是一種“突圍”之法!

    下面,繼續摘錄和整理麼加利老師講授的《兒童哲學》講座中的部分內容(摘自網路上《兒童哲學講義最全整理版》),介紹教師和父母引導兒童進行哲學思維的ᅳ些方法:

    利用適合兒童心理發展的哲學故事,引發兒童提出問題,培養兒童的思維能力。實踐層面側重於“用哲學”,將哲學當作一門思維訓練的學科,利用哲學探究來培養兒童的探索精神、批判精神和懷疑精神。

    說兒童是個哲學家,給人的感覺顯然是誇大其詞。成人世界的哲學家總是使用著一系列極其深奧和高度抽象的哲學術語,運用高度思辯的技能在邏輯的規則中來表達對宇宙、人生和文化的看法。

    兒童沒有這些術語,但和成人一起面對著同一個世界,他們對探觸到的這個世界有一套自己的理論,有自己的認識論、有自己的價值論,有自己的審美觀。

    發現兒童的哲學世界,從他們滲透於日常生活的隻言片語中整理出他們的哲學思考,對成人和兒童都有意義。

    對成人而言,一則有助於認識哲學發生、發展的面貌。按照個體精神發展的復演論觀點,個體總是以凝縮的形式在生命週期中走完人類漫長的歷史行程。

    兒童的哲學也大致是人類兒童時代的哲學發展的一個縮影。以古希臘人為例,他們在英雄時代結束之前的漫長時期裡的思維發展,表現在原始思維和神話史詩裡,就大致同兒童出生到六七歲時的情況相當;而從泰勒士起到赫拉克利特的原始哲學所發展的思維能力,同六七歲到十一二歲的兒童中期水平相當;最後,在古典時代的哲學,則同兒童後期(向成人過渡的前青年期)的“形式思維”形成時期相當。(參考楊適《哲學的童年》第779頁,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

    另外,童心可鑑,如同《皇帝的新衣》中的成人與小孩一樣,我們成人常常是由兒童對比出淺薄和虛偽的。瞭解兒童的哲學世界,可以給我們成人以啟示和警醒。

    兒童是離最真實的物質世界最近的人群,對生活有著最樸素和實在的感受。雖然可能顯得具體和粗淺,但和大多數成人相比,卻更為真實和生動。脫離兒童時代以後,很多成人常以為自己成熟了,自己對人對己對世界瞭解得夠多了,加之成天沉入於物質世界的無止盡的追逐和抽象的語言符號的精神生產中,少了對日常生活的敏感性,喪失了兒童時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很難再有創造性的洞見。在哲學上尤其如此,兒童很容易提出哲學問題,而成人世界中卻只有極少數的哲學家在思考哲學問題。

    瞭解兒童的哲學世界,最終還是為了反饋於兒童,為教育和引導兒童服務。所以教育仍是研究兒童哲學最根本的落腳點。研究兒童的哲學世界,就為尋找培養兒童哲學思維的方法開闢了廣闊前景。恩格斯曾說,“一個民族想要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理論思維不是人個子長高了就自然提高了的,生活中我們常見許多成人思維分析能力不強,有時還不如兒童。理論思維(尤其是哲學思維)不能憑空提高,必須加以鍛鍊,即使對成人也是如此。

    教師和父母引導兒童進行哲學思維需要以下三個要素:

    ᅳ,需要適合的教學材料

    正是出於對兒童思維訓練的考慮,美國兒童哲學促進中心發展了一套針對兒童的哲學思維訓練課程。所以,兒童哲學的研究的另一重要內容便是在認識兒童的哲學思維發展特點和規律的基礎上,利用哲學,對兒童進行思維訓練。

    利用哲學來對兒童進行思維訓練,在英語中常有集中稱呼:philosophy for children 或者do philosophy with children。在這方面,由美國哲學教授M.Lipman(中文譯作李普曼)創立的兒童哲學課程貢獻最為卓著。由此課程生髮,國際兒童哲學促進中心在世界各地基礎教育中掀起了兒童哲學運動,並且在其發展中因文化背景的不同呈現不同的研究面貌。

    李普曼倡導的兒童哲學課程是一套實踐性訓練課程,從學齡前兒童至高三學生共七個階段,每個階段有不同的兒童哲學故事教材,並給老師配有相應的訓練指導用書。它根據兒童心理成長的普遍規律和他們的社會環境的主要特點,把一些孩子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融入哲學小說之中,用對話的形式啟發他們的思維,誘發孩子自己的問題,最後讓他們找到自己的答案。由於發展階段不同,不同哲學主體在不同年齡組各有側重:

    1、《愛菲》(Elfie)及其教師指導用書《獲得思想》(Getting our thoughts together):針對學齡前的兒童,《愛菲》(Elfie)旨在輔助兒童重新整理自己的生活經驗,發展他們對簡單物件的鑑別和比較能力,啟發他們準確表達自己的見解和判斷。在小說裡涉及到幾個哲學概念:思想和語言,思考和存在,表象和真實,現象和本質、一和多,部分和整體,相似性和不同點,永恆和變化,變化和成長等等。

    2、《鼕鼕和南南》(Kio and Gus)及其教師指導用書《好奇世界》(Wondering at the world):針對一、二年級的兒童,旨在鼓勵他們發展推理和質詢技巧,和對大自然的好奇心及認知能力。重點是語言能力的獲得,並特別注意兒童日常會話中已經含有的各種推理方式,同時也強調透過對話接觸多種觀點,增強感性認識,提高分類和區別的能力,以及思考情感的合理性。

    3、《思思》(Pixie)及其教師指導用書《尋找意義》(Looking for meaning):針對三、四年級的兒童,《思思》(Pixie)側重介紹了邏輯思維及簡單的價值判斷,對以下幾個方面給予較多注意:語義和句法結構,如歧義、關係詞等,以及抽象的哲學概念如因果、時間、空間、數、人、群體等。

    4、《聰聰的發現》(Harry Stottlemeir"s Discovery )及其教師指導用書《哲學探究》(Philosophical Inquiry):針對五、六年級的學生,主要發展他們的推理能力,正式或非正式的邏輯推理以及實踐中的哲學對話。小說提供了對話的範例——兒童之間和成年人之間的對話,強調共同探索的重要性。

    5、《李莎》(Lisa)及其教師指導用書《倫理探究》(Ethical Inquiry):對初中一、二年級的學生,不僅進一步發展邏輯思維,而且開始涉及倫理道德、語言藝術和社會學科三個方面的初步的哲學知識。兒童哲學讓他們把這些價值標準和概念運用到對具體事例的判斷上去。

    6、《蘇琪》(Suki)及其教師指導用書《為什麼寫,怎麼寫》(Writing:How and Why):對初三和高一的學生,重點放在了寫作與思維的關係上,激發他們發現生活的意義並以藝術的方式展現出來,發展他們對藝術和哲學的思考;

    7、《馬克》(Mark)及其教師指導用書《社會探究》(Social Inquiry):對九年級以上的學生,除了更熟練地運用邏輯思維解決問題之外,還開始接觸並理解價值判斷的標準,學會認識和評價自己的判斷,深入地進行社會探究。

    除了利用李普曼教授寫作的兒童哲學小說之外,很多兒童哲學教師還選擇一些富含哲學思考的兒童文學作品進行哲學思維訓練。在丹麥的Mr.Per Jespersen 就利用豐富的丹麥童話資源來做兒童哲學,馬修斯也利用大量運用兒童文學中幻想故事來進行兒童哲學對話。臺灣的楊茂秀教授,中國上海的“六一”小學和昆明鐵路一小,則嘗試著自己創作適應中國兒童生活情境的哲學故事,這些都是對兒童哲學課程教材的豐富。

    二,成人需要具備ᅳ定的哲學素養

    要利用哲學對兒童進行思維訓練,對成人的知識素養主要有三個方面的要求:

    1、 有一定的哲學素養並有參與哲學探索的意願。成人要在兒童和哲學之間建立起練習,需要他對哲學問題有敏感性,才能清理齣兒童眾多問題中的哲學內涵;如果對哲學史有一定了解,在哲學問題的把握方面可以相對駕輕就熟一些。

    2、 有一定的兒童文學素養並能從兒童生活中採擷生動故事資源,將哲學問題融入故事之中,使哲學探究生動,具有吸引力和後續性。儘量不要使用抽象而複雜的哲學術語,用兒童的語言來探究兒童的哲學,這樣兒童才不會在哲學面前“望而卻步”。

    另外,要建立和兒童之間良好的交流關係,避免硬性灌輸,尊重兒童意見,爭取兒童信任,都是兒童哲學教師應具備的基本教師素質。和兒童進行哲學討論,不是一般的提問,也不是常見的對話形式,而是談話。提問和對話時,一方可以保持沉默,往往會淪為單向度的灌輸或演講;而談話,是必需兩個人進行的,它暗含了談話雙方地位的平等。

    三,需要掌握適合的教育方法

    1、 討論必須始終與主題相關。兒童的問題可能涉及面很廣,這需要教師能夠敏感快速地抓住蘊涵哲學意義的問題。否則,談話就很容易流於閒聊,或者情緒化的宣洩,缺乏持續性,以不了了之告終。哲學討論必須從問題的具體的、個人的方面轉向更廣泛、更全面、更有建設意義的方面,從肯定推進到可能、從具體事例中獲取對問題的更廣泛的理解。比如,當教師聽到一個孩子對另一個說“你真笨”(或“有病”、“不公正”、“難看”等)的時候,就可以以此為契機,引導學生討論聰明(或健康、或公正、或美)的標準,從而可以發現兒童對這些帶有普遍意義的哲學概念的看法。

  • 2 # 小鳥教育記

    小學時期,讓孩子學習大陸外的“哲學經典”?首先,得分孩子了,因為不排除有些小孩資歷超凡,喜歡閱讀這類書籍。

    因為哲學類書籍,都帶有濃厚的生活色彩在裡面,沒有太多的生活感悟和經歷,單純理解透哲學,對多數孩子來說感覺非常的不合適。

    但可以少量閱讀一些比較有趣的哲學類故事,提高孩子的思辨能力,這方面還有點作用。

    小學時期正是觀念、生活和學習習慣的建立初期,建議還是少看這些,孩子喜歡簡單的知道1就是1,2就是2。

    假如你上去直接給他說,1其實不是1,2有可能也是1,怕會更多的是誤導了他。不利於他的成長。

    當然也不是說到了5、6年級了還不能學,年齡大點的孩子經歷的多了,他會有所感觸。

    總的來說,作為我不會過早給孩子看哲學經典,因為這些經典作為一個成年人,我有時看著都頭疼,沒有極大的興趣和耐心,根本看不進去,更別說提高自己了。

    對於小孩來說,特別小的孩子不建議,大一點的得看他的興趣,他要想看,那就給他找點看下,我不會強迫或引導他去看。

  • 3 # KodyEnglish

    哇,你們是學霸級別呀。因為孩子目前還小,其實我個人認為並不用教他們太多的哲學的東西,因為他們現在可能也不不明白,你可以在生活經歷的事情當中,結合實際案例給他去講一些他們能聽懂的一些哲學道理。他們現在還小,你說太深奧的也他們也聽不明白。

  • 4 # 老假資訊佬

    作為一個哲學愛好者,一個老師,我對於小學年齡段(6-12歲)的孩子學習哲學經典,是不贊同的。

    有人會說:那以前的孩子讀諸子百家不是誕生了很多優秀的人才,為什麼現在就不能讀了?

    以前的就業環境非常單一,士農工商四大類,外加地痞土匪,基本就概括全了。除了士之外,其他三個都是不太需要讀書優秀的人才,充其量有個記賬本。即使在士裡面,能有多少流傳下來的經典呢?

    從孔子提出儒家學說,到明朝王陽明以心學為儒學奠定最後一個高峰,一般人喊得出名字的有幾個?甚至於有多少人知道周敦頤,就是寫愛蓮說那位,是宋朝理學的奠基人,又有幾個懂程頤和程顥並稱二程,實際上二者也是理學和心學的開拓?

    而導致理學和心學差異的原因,是因為孔孟二人的理論差距,這個又有多少留意得到?

    單單學說的誕生已經讓成年人都懵了,更別說讓理解“存天理 滅人慾”的理學其實是很嚴謹的。

    這些東西,即使是一個成年人都能懵了,更別說讓一個6-12歲的小孩子去理解。本身中國哲學需要大量的社會實踐,再從實踐中總結理論,從理論進行實踐的再修改。

    而這,僅僅是中國哲學,還有海外的希臘古典哲學、黑格爾、尼采、馬克思等一眾哲學家。

    綜上來說,如果你的哲學經典只是敘述下故事,講講小內容,不如不看,畢竟文字已經不能完全描述先哲的思想了,還要後人根據自己所領悟的再編個故事,這還不如看看名著,在文字間領略另一種生命。

    最後:我贊成學生讀經典,但是太過艱深的,如果家長自己都領悟不透,就不要強求孩子了。

  • 5 # 恐龍老師的啟蒙課堂

    小學該不該學哲學經典,簡單來說,因人而異,因材施教。

    首先,理解哲學是需要兩個基礎,一方面是對現實生活的體驗,另一方面是對這些“經驗”的獨立思考。

    哲學探究的問題比較本質,是經驗背後的抽象規律。比如,說對於一個小學生來說,他首先要知道1+1=2,才能理解從中抽象出的加法規則。

    其次,如果你的小孩是一個平常喜歡思考的人,那麼他很有可能已經獨立達成了一些哲學史上已經存在的思考,這樣當他讀到這些哲學思想的時候,他不會覺得無法理解,反而會覺得像是一位好友用嚴謹而全面的和他聊一些話題,這些話題有一些他知道,有些他不知道。

    知道的話題他能感受到靈魂上的共鳴,不知道的話題又能激發他的好奇心,我認為這是最適合學習哲學的狀態。

    如果他能理性地面對哲學問題,不固執己見,相信事實,堅持邏輯,那就更好了。

    而至於該不該背誦古代國學經典呢?我覺得是可以的,簡單需要注意兩點:

    第一,培養興趣大於學習知識,興趣永遠大於知識本身;

    第二,學習能力的培養比學習知識本身重要。(關於這個問題的論證,我在另外一篇問答裡面有提到過,也可以翻閱一下)

    祝你順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冷靜的情侶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