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541711141655917

    瓷器的胎質。大致而言,宋代器皿底足露胎,瓷質多粗;底不露胎之器,瓷質一般

    較好,通常有支釘痕。元代器皿底足露胎,瓷質較粗。明初瓷器底足露胎,瓷質較細;明代中後期有款瓷器底足大多掛釉

    ,也有少數底款有釉而周圍無釉的,也有底足露胎的。清三代瓷器與明代瓷器相仿;清中葉以後, 瓷器底足露胎的情況就很

    少見了。

    無論任何時代的瓷器器皿,即便施滿釉,仍能在圈足的邊沿或口邊露胎和器身縮釉處,看出胎質火化的呈色。例如元代瓷胎

    大多粗澀而泛火石紅色。明清瓷胎大多白潔細膩而且雜質很少,火石紅色也減少甚至不見。

    胎質成色能夠反映出胎土的配料,如宋代龍泉窯生產的粉青、梅子青,其胎色為白中帶灰,就是採用了瓷石加紫金土的配

    方。如元代景德鎮窯生產的青花瓷就是採用了瓷石+高嶺土的二元配方。

    瓷胎的潔白細膩程度和雜質的多少,能夠反映出瓷器生產的時代特徵和地域特徵。比如明代永樂、宣德的砂底器皿,因其選

    料和淘煉技術較元代精細,雖然難免含有微量雜質,形成黑褐色的星點,但已少有元瓷底足凹凸不平的缺點,用手撫摩多有

    溫潤細膩之感。明末清初的砂底器以及後世仿品的胎質就達不到永樂、宣德瓷那般細膩溫潤,顯得粗糙。又比如明代成化瓷

    質一向以細潤純潔著稱,前人形容為“如脂似玉”,其底足卻有米黃色的斑點,人稱“米糊底”。

    時代進步能夠提高瓷胎的質量,而原料的變化也會影響到瓷器的胎質質量。如明代嘉靖窯瓷器瓷質比不上成化、弘治瓷,主

    要原因還是景德鎮附近生產瓷器的優良瓷土“麻倉土”已經用完。“奈饒土漸惡,較之往日大不相侔”(《博物要覽》)。當

    然,同樣是景德鎮的瓷窯,同一時代所用的瓷土也不盡相同,因為周圍的瓷土也有質量高低之分,有的細膩滑潤,有的細而

    不潤。採用好的瓷土,造出的瓷器瓷胎質量肯定不會差。所以,通常好的瓷土都被官窯所佔用。又如明代福建德化窯的胎料

    好,是因為用氧化矽和氧化鉀含量較高的瓷土製成,因而燒成後玻璃相較多,胎質緻密,透光度十分良好。

    在鑑別有些瓷器瓷胎時,會遇到一些困難。例如宋、明、清有些瓷器是採用裹足支燒而足不露胎,有些因受窯火影響而使露

    胎顏色發生變化,如所謂“紫口鐵足”。這類瓷器的瓷胎斷面內與外的顏色是並不相同的。

    又如永樂、成化的脫胎瓷、鬥彩瓷一類的薄胎器,因器物精細,露胎處極為細小,是較難辨別瓷胎的顏色的。許多傳世品,

    因為經過長時間的外界諸如空氣、水分的侵染,或者手摸盤弄,也難以辨別胎體的本來顏色。遇到這類瓷器,還需要採用一

    些輔助方法,如瓷器上手,掂掂重量,聽聽聲音,可以鑑別胎體——瓷胎聲音清脆,有金石聲,說明火候高;缸胎體重而且

    堅硬,聲音較沉;漿胎體輕而鬆軟,聲音發糠。

    一般說來,永樂、宣德、成化、弘治等瓷胎均較元瓷為輕,而宣德瓷又比永樂為重,正德瓷又比成化、弘治瓷為重。

    瀚林文化博物館針對從:如何從胎釉的特徵鑑定瓷器之-----------瓷器的胎質為課題進行了長達3小時的研究

    討論,在討論中考古文史專家組大概其結論之意為:

    在觀察釉質時對於釉層的厚薄程度及縮釉、淌流狀態也需要加以注意。如宋均窯瓷釉多如堆脂,定窯瓷釉多有淚痕,明、清

    脫胎瓷釉竟薄如卵幕或瑩似玉石,這些固然都是難能可貴的特點,可是後世仿品也能大體近似。若不參照其他方面的特色,

    並注意器裡和口邊、底足等處,則往往失於片面。例如元代琢器表裡釉多不一致,而且常有窯裂、漏釉、縮釉、夾扁的缺

    陷;永樂白釉器皿的口、底、邊角與釉薄處多閃白和閃黃色,釉厚聚處則閃淺淡的豆青色,並且琢器的表裡釉多均勻一致;

    康熙郎窯紅釉則有所謂“脫口垂足郎不流”以及“米湯底”“蘋果青底”等特徵。這些都是後世仿品難於仿效之處。

    至於明代景德鎮官窯的釉質多有肥厚之趣,清代初期官窯釉質則有緊密之感,不過是就一般而論,當然也有例外,而且後世

    的仿品在這方面更不乏亂真之作。

    這個是我之前學習的時候看到的,你可以參考一下,最近我在瞭解建盞的知識,有份資料也你可以看看建盞知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紅燭自憐無好計夜寒空替人垂淚是什麼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