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天脈搏擊
-
2 # 楚宜軍
實際上傳統武術是很注重提高體重和肌肉的內功修為的,傳統武術要求練武先練功,練功就是先練基本功這個基本功就是先強身健體強身健體就是提高體重和肌肉的內功修為
-
3 # 張安邦
上圖是我與南京一中的弟子們在一起!
傳統武術家或大家口中的傳統武術大師關心健康,勝過關心體重,雖然傳武圈裡大家也會有“一力降十會”的說法,塊頭大,確實佔優勢,尤其是公平的競技運動,但是傳統武術很多時候他的魅力就是以小勝大、以弱勝強,今天看來有些可笑了,但是在受到現代搏擊衝擊之前,確實如此,因為傳統武術的核心從來不是公開傳授的,即使門內人也分掛名、入門、入室等等,都是會的打不會的,跟今天練搏擊的打不練搏擊的是一個道理,一打一個準,每個存在的事物都是有時代屬性,武術也是,它的黃金時代,搏擊還沒出現,搏擊盛行的年代,練習傳統武術的人也沒有少,反而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多。炒作是要有底線的,安邦以為根本沒有傳統武術與現代搏擊的紛爭,有的僅僅是利益之爭,新舊勢力的交鋒,利益團體的階層鬥爭罷了,跟武術沒有 一毛錢關係,大家不妨看看其他行業、其他圈子,是不是也如此呢?
上圖是我與南京農業大學浦口工學院的弟子們在一起!
武術沒有內家,也沒有外家,有的只是贏家,還有輸家;傳統武術服務的群體從楊露禪宗師開始,已經走進了王公貴族家裡,窮文富武的時代,武術僅僅是階層守護的工具。近代,逐漸成為健身娛樂的輔助,我自己教拳,我是能體會的,我經常碰到一些身體素質極差的,也沒有什麼其他的體育運動打底,但是又嚮往神秘,自己雖然文弱書生一個,但是也想打拳滿足愛好,所以我在訓練上會營造所謂差異化的概念,就像太極拳從實戰到養生的過渡,這些是市場衝擊的需要,更多是武術家需要吃飯的壓力使然。
上圖是我與河海大學的弟子們在一起!
-
4 # 福州禪武
傳統武術有注重肌肉訓練,但業餘練習者更側重養生。
真正的傳統武術有注重肌肉訓練,像這種大槍,其實並不是主要的攻擊武器,而是拿來練習勁力的一種辦法,類似的還有石鎖,沙包等等。
確實有很多的傳統武術並不在意肌肉的練習,更側重"氣“的練習,這一點不得不提到中醫學,傳統哲學。中國古代體育基本格局形成的最重要標誌是,強調整體健康的元氣體育觀
[1]人是陰陽二氣執行變化的產物
[2] 陰陽二氣是人與自然的共同基礎和本質
[3]人與自然在元氣執行的基礎上相互影響和制約
基於這個理論,特別是養生的武術,大多側重養氣,而忽視了肌肉的訓練,而無論是儒家還是佛家,對於人體的肉體看太重,不僅是活著的人不提倡危險的運動,死後也是入土為安,這就導致了中醫的很問題,失去了解剖學的機會,往往從外預測內,從人的內外判斷病,而不能如西醫那樣直接從解剖人體開始研究醫學。同樣武術本身也是需要借用醫學的理論才能形成,失去了解剖學,更多的理論只能是借用經驗和哲學。
-
5 # 我的團
首先現今大陸的所謂傳武大師,只能稱他們武術愛好者。大師什麼的都是自己封的,這些人充其量就是練了練套路而已。武術最基礎的馬步樁,看看哪位能蹲半個小時的?即使能蹲半個小時的都未必是大師,何況這些連半個小時都蹲不下來的。
內功或者說氣功的作用是養護身體,它本身參與到搏擊格鬥的能力並不強,僅僅是輔助作用。所謂內力很強大是武俠小說硬加在內功頭上的光環,而為了牽強內功的作用又扯上了所謂的硬氣功,而硬氣功在武術範疇裡實際是排打功,它的主要作用是提高人體承受擊打的能力。其基本訓練方式就是透過由輕到重擊打人體的頭部、軀幹、四肢以增加身體各個部位的抗擊打能力。
武術中鐵砂掌、鐵布衫、鐵頭功等等都是排打功的一種。只是這樣的訓練對人身體的損害非常大,會影響到人的壽命。因此用藥物泡洗身體或者練氣功就能緩解訓練對身體帶來的傷害。
上世紀九十年代對泰拳的調查就有類似的發現,泰拳手平均壽命40歲左右,遠遠低於同期人均壽命。除了比賽因素,與他們的訓練也有關係。當時泰拳以兇狠凌厲的腿法而著稱,打得對手骨斷筋折甚至死亡是常態。他們腿法的練習中就有踢香蕉樹的內容,拳手訓練時常常會踢的雙腿鮮血淋漓。這與武術的排打功非常接近。
武術至今為止依舊是實戰性技法,它的受眾可以是任何人,攻防物件同樣是任何人。雙方對抗沒有體重和力量對不對等的說法,可以“一力降十會!”,也可以“一巧破千斤”,輸贏全看武者的自身能力。從實戰的角度考慮,中國武術比現在所有的競技搏擊都要適用各種人群。
武術的基本理念“以人為拳”,人體各個部位都能成為打擊對手的武器。由於武術是實戰性的格鬥技法,它在承認力量具有威力的同時也不唯力量至上論。
比如鐵砂掌:即使硬度比不上鋼鐵,能比得上板磚也成。它的作用在力量懸殊的搏鬥中給力量弱勢的一方增加致勝的籌碼。力量強的一方有千斤力量,被他打中了肯定沒好。但是力量弱勢的一方即使只有50斤的力量,板磚一樣的巴掌拍在力量強的頭上,那個效果也不會很差。當然這僅僅是武術無視力量差異所做的一個努力方面。
武術在基本功方面也很齊全,武術並沒有輕視力量所帶來的威力。最基礎的馬步樁就是訓練腿部力量一種相當不錯的方式,現代用於腿部力量訓練的靜蹲就非常接近馬步樁。訓練上肢力量的還有推磚、石擔、石鎖、石壺等等方法,由此可見中國武術是有著非常完整科學的力量訓練體系的。
武術基本功從樁功、柔韌、排打、輕功、眼功等方面形成了完整的搏擊格鬥的基礎。全面提升人體的力量、速度、敏捷的同時更加提高了人體的擊打和抗擊打能力。輔以藥浴、氣功消除基本功訓練給人體帶來的損害,從而形成了一整套訓練體系。這套訓練體系是現代各種搏擊都不具備的,特別是針對徒手格鬥這一部分,世界上還沒有哪一種格鬥術有如此完整、全面且有針對性的訓練體系。
當我們的武術“大師”脫離了這一整套訓練體系,就是對“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最完美的詮釋。
只是我們對武術實戰方面技藝的挖掘差得很遠,單單從能看到的這些方面,如果練進去了恐怕目前世界競技搏擊的格局會有極大的改變。
-
6 # 梨城雅士
中國傳統武術注重:
因勢利導,借力打力。
高手四兩能撥千斤。
直擊要害,一招制敵。
攻防兼備,以巧取勝!
高深莫測搏鬥技巧!
蘊含著道家的學說!
並非西方拳擊運動!
不必注重體重,肌肉!
武術源自肉搏之戰,
融會貫通,才會有用!
武術傳統,應受推崇!
-
7 # 桃源明
目前在中國並沒有武術大師的稱號,所謂武術大師是一種“尊稱”(網路上已帶有揶揄之意),並不含實質的功夫考量。實際上傳統武術也是因人而異的,有輕靈的功夫、有沉穩的功夫、有擅長閃展的功夫、有堅實抗擊打的功夫等等。所以每一種功夫都有自己特定的系統訓練方法,唯一相同的就是對基本功的訓練,這種基本功就是拳諺常說的“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之中的“功”。這些基本功一般包括:韌帶柔韌性、腰腿肩胯協調能力、對聽覺、視覺的反映能力、耐力等等。而純粹的增加肌肉與體重是與拳術沒有直接關係的,並不會提高技擊能力和技能。
回覆列表
這個和訓練理念有一定的關係也和接受新事物的態度有一定的關係。其實古人練武也是很注重力量練習的,只是現在的訓練體系和方法越來越科學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