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發現,抑鬱症這個名詞近期在我們的生活中出現得越來越頻繁。
無論是媒體上的名人訊息,身邊親友的閒談, "某某某得了抑鬱症"似乎是這個時代避不開的一個熱點話題。
於是頻頻有人發出疑問,為什麼如今自稱抑鬱症的人越來越多了?
我們對抑鬱症的態度一直在變化,從茫然無知到無所謂,從懼怕到鄙夷,從異樣眼光到感同身受,再從關愛倍加到懷疑嘲諷。
作為一名精神科醫生,我想說的是:抑鬱(無論是抑鬱情緒還是抑鬱症)伴隨著人類走過漫長曆史,但從未被正確解讀。
作為生命的必需品,它至今也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
在抑鬱症被廣泛認識之前,似乎沒有任何一種疾病因成為一種"流行文化"而不被接受,從被大眾深切同情一夕之間轉為諷刺質疑。
到底是什麼讓抑鬱症如此特別?我想談談我的看法。
1980年代前,中國幾乎沒有抑鬱症這個診斷。
在二三十年間被知曉,在幾年間又被頻繁推上風口浪尖,目前看來似乎並不是一件絕對的好事。
實際上,被誤會和曲解,有史以來就是心理學、精神病學無法逃開的宿命。
抑鬱melancholy,源自希臘語melainachol,意為黑色的膽汁。
在西方傳統醫學中,人是由身體裡四種體液所決定,黏液、黃膽汁、黑膽汁、血液,而抑鬱症就是由於人體黑膽汁過多造成的。
在此認識基礎上,當時人們對黑膽汁(抑鬱症)的處理方法簡單粗暴——放血,多數人因此失去生命。
長久以來,抑鬱症在世界上不同地區的"臨床表現"千差萬別,稱呼也不盡相同,但卻都有一個相同點——不能理解,也無法解決。
直到上世紀五十年代抗抑鬱藥物的出現,我們才真正有資格和抑鬱症進行歷史性會晤和談判,人們真正開始正視心理問題。
抗抑鬱藥物成為美國第三大最常見的處方藥
所以,並不是抑鬱症變多了,而是隨著診斷標準和精神醫學體系越來越完善,被診斷出來的抑鬱症變多了。
隨著醫學的進步,抑鬱不再被視為:瘋癲、迷失、黑色的膽汁、暗夜的精靈……真正的擁有了姓名。
我們終於明白,抑鬱情緒是會經常入侵每個人生活的常見情緒,而抑鬱症正是這種情緒的失控。
當然,我也承認,即便是現代醫學對抑鬱症的認識也是極其有限的。
我們甚至無法獲知抑鬱情緒到底是怎樣出現的,或許未來的某一天會發現目前對它的認識完全錯誤也未可知。
但又正是因為這種不確定性,才讓抑鬱症演變為今日這樣,超出其合理範圍內的流行——
· 沒有人能真正解釋它,就會有人別出心裁地作出解釋;
· 沒有人能真正完全預防它,就會有人歪曲它的病理;
· 作為精神科醫生,我們不能完全根治它,就會有人說出"包治好"的謊言。
抑鬱症雖然曾和我們數次與會談判,但是卻從來沒有卸下神秘的面紗。
這就是為什麼我說:抑鬱症從未被正確解讀過,甚至有可能還會繼續被"誤會"下去。
當然,最重要的是,現在的我們要去做到正視抑鬱症,並用科學的、發展的眼光去看待。
這個時代,對心理、精神疾病而言,是有史以來最友善的一個時代,但盲目的友善只會適得其反,如果選擇善良,我們就應對善良負責。
認同抑鬱症≠瞭解抑鬱症。
即便網路上有鋪天蓋地的科普文章,但還是有太多人並不真正瞭解抑鬱症。
我們容易相信一些描述性、籠統性的詞語,然後對號入座。
這種情況經常發生在做心理測驗時候、看星座特徵的時候,和在路邊算命的時候……
當一個人搜尋"抑鬱",一定會遇到如下描述——
容易緊張、害怕陌生人、不想出門、焦慮、失眠、情緒容易低落、沒有活力、
內心敏感等等……
然而這些表現並不是抑鬱症患者特有的,是每個人每天都可能會遭遇的負面情緒。
我們應該擦亮眼睛,避免將所有正常的、經常會出現的負面情緒當做抑鬱症,當做心理疾病看待。
抑鬱情緒是正常的,是人的基礎情志之一,我們不清楚它從何而來,自然也無法把它完全消滅。
抑鬱情緒和抑鬱症,如果非要自行判斷,重要的參考標準就是:持續時間。
抑鬱症不會在一瞬間發生,而是由長期的不可抗的抑鬱情緒逐步發展而成。抑鬱症也不會在一瞬間消失, 而是在你的生活中逐漸模糊,漸行漸遠。
需要謹記"2個只有":
只有符合特定的標準、持續一定的時間才能被診斷為抑鬱症。
只有精神科醫生才能診斷一個人是不是抑鬱症。
把診斷和治療交給醫生,才能避免 "群體抑鬱"的恐慌。
記不記得在我們小的時候,如果生病了,就可以不用去上學,還會有好吃的零食,家人也會噓寒問暖,加倍關懷。
我們把這種情況叫做:疾病帶來的繼發性獲益。
疾病有時會讓我們獲得一些規則之外的收益,比如某些公眾人物把抑鬱症當成不利輿論的擋箭牌,或者有些人以這樣的方式為自己收攏人氣——畢竟沒有人會去攻擊一個患者,這樣顯得實在太缺乏同理心。
當這樣的法則被濫用,損失的不僅僅是自身的可信度,也消耗了他人的感情。
更重要的是——這樣的利用行為會嚴重傷害真正的抑鬱症患者。
打個比方,全社會對抑鬱的關心資源是一個水池,其容量是有限的,如果把這些資源用於其他的用途,用於灌溉真正抑鬱症患者的水資源自然容易變少。
出現這種信任危機的另一個原因是:大家對抑鬱症的普遍態度都是"同情",而同情正是陪伴的相反面——疏離。
當我們把一個"保護物件"高高的舉起,同時也是將其束之高閣。
我們必須要明白:抑鬱症患者需要的不是憐憫,而是尊重。
尊重,就是我們把他們當做"失去健康的正常人",而不是"需要額外照顧的精神疾患"。
尊重和陪伴,才是抑鬱症患者應該因為疾病而得到的、合理的"繼發性獲益"。
所有疾病都存在"繼發性獲益",這不該成為阻擋我們對其關心幫助的動力。
我們需要的警惕和分辨的,是那些把抑鬱症患者捧得太高的人,以及那些把任何疾病當成其逃避理由的人。
抑鬱情緒,是生命不可或缺的基礎元素,但這種需求,往往存在於我們的意識之外。
作為人生的必需品,抑鬱經常被排斥,很少被尊重,今天我想來給它正名。
每個人都可能是自我傷害的反派,同時也都是懂得用傷口去獲益的商人。
這一點 "小心機"存在於所有人的潛意識。
我們一直無法避免自我傷害的行為:
吸菸傷肺、飲酒傷肝;
高空彈跳追求心跳的感覺;
在關係中自我犧牲;
追求某個事物時不計後果的付出……
對自己的身心"傷害",在生物學上沒有任何好處,但卻無法避免,因為這是情感上的需要。
所有的痛苦行為都是有價值的,它讓我們找到一些存在感和平衡感。
就如同負面情緒存在的意義——
· 恐懼感賦予我們求生的本能;
· 抑鬱給了我們深思的能力;
· 躁狂能帶來創新的激情;
· 強迫是對規則和精緻的尊重。
抑鬱情緒是一把刺向自己的刀,但同時也能幫我們斬斷生活中的煩惱。
這是大腦賦予我們的面對壓力的一種智慧,它是生活中接受到的外界負面資訊的內化宣洩口。
有人把抑鬱比喻成一隻黑狗,在生活中如影隨形。
我更喜歡把抑鬱當成晴天的一朵烏雲,偶爾出現遮擋太陽,讓人得以享受一會兒清風的舒爽,烏雲散去後Sunny清新、空氣清涼。
當你接受了抑鬱情緒是一種生活工具,它就不再只是令人鄙夷的負面情緒。
它可以用來獲益、用來逃避、甚至可以用來迷惑自己,但請不要排斥它、厭惡它。
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會和它相伴終生,接納、包容和掌控才是我們應有的態度。
接受抑鬱情緒的人越來越多,抑鬱症患者才會越來越少。
祝願大家都能和自己的抑鬱情緒和諧相處,共謀好人生。
你有沒有發現,抑鬱症這個名詞近期在我們的生活中出現得越來越頻繁。
無論是媒體上的名人訊息,身邊親友的閒談, "某某某得了抑鬱症"似乎是這個時代避不開的一個熱點話題。
於是頻頻有人發出疑問,為什麼如今自稱抑鬱症的人越來越多了?
我們對抑鬱症的態度一直在變化,從茫然無知到無所謂,從懼怕到鄙夷,從異樣眼光到感同身受,再從關愛倍加到懷疑嘲諷。
作為一名精神科醫生,我想說的是:抑鬱(無論是抑鬱情緒還是抑鬱症)伴隨著人類走過漫長曆史,但從未被正確解讀。
作為生命的必需品,它至今也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
在抑鬱症被廣泛認識之前,似乎沒有任何一種疾病因成為一種"流行文化"而不被接受,從被大眾深切同情一夕之間轉為諷刺質疑。
到底是什麼讓抑鬱症如此特別?我想談談我的看法。
1980年代前,中國幾乎沒有抑鬱症這個診斷。
在二三十年間被知曉,在幾年間又被頻繁推上風口浪尖,目前看來似乎並不是一件絕對的好事。
實際上,被誤會和曲解,有史以來就是心理學、精神病學無法逃開的宿命。
抑鬱melancholy,源自希臘語melainachol,意為黑色的膽汁。
在西方傳統醫學中,人是由身體裡四種體液所決定,黏液、黃膽汁、黑膽汁、血液,而抑鬱症就是由於人體黑膽汁過多造成的。
在此認識基礎上,當時人們對黑膽汁(抑鬱症)的處理方法簡單粗暴——放血,多數人因此失去生命。
長久以來,抑鬱症在世界上不同地區的"臨床表現"千差萬別,稱呼也不盡相同,但卻都有一個相同點——不能理解,也無法解決。
直到上世紀五十年代抗抑鬱藥物的出現,我們才真正有資格和抑鬱症進行歷史性會晤和談判,人們真正開始正視心理問題。
抗抑鬱藥物成為美國第三大最常見的處方藥
所以,並不是抑鬱症變多了,而是隨著診斷標準和精神醫學體系越來越完善,被診斷出來的抑鬱症變多了。
隨著醫學的進步,抑鬱不再被視為:瘋癲、迷失、黑色的膽汁、暗夜的精靈……真正的擁有了姓名。
我們終於明白,抑鬱情緒是會經常入侵每個人生活的常見情緒,而抑鬱症正是這種情緒的失控。
當然,我也承認,即便是現代醫學對抑鬱症的認識也是極其有限的。
我們甚至無法獲知抑鬱情緒到底是怎樣出現的,或許未來的某一天會發現目前對它的認識完全錯誤也未可知。
但又正是因為這種不確定性,才讓抑鬱症演變為今日這樣,超出其合理範圍內的流行——
· 沒有人能真正解釋它,就會有人別出心裁地作出解釋;
· 沒有人能真正完全預防它,就會有人歪曲它的病理;
· 作為精神科醫生,我們不能完全根治它,就會有人說出"包治好"的謊言。
抑鬱症雖然曾和我們數次與會談判,但是卻從來沒有卸下神秘的面紗。
這就是為什麼我說:抑鬱症從未被正確解讀過,甚至有可能還會繼續被"誤會"下去。
當然,最重要的是,現在的我們要去做到正視抑鬱症,並用科學的、發展的眼光去看待。
這個時代,對心理、精神疾病而言,是有史以來最友善的一個時代,但盲目的友善只會適得其反,如果選擇善良,我們就應對善良負責。
認同抑鬱症≠瞭解抑鬱症。
即便網路上有鋪天蓋地的科普文章,但還是有太多人並不真正瞭解抑鬱症。
"抑鬱症"並非抑鬱症
我們容易相信一些描述性、籠統性的詞語,然後對號入座。
這種情況經常發生在做心理測驗時候、看星座特徵的時候,和在路邊算命的時候……
當一個人搜尋"抑鬱",一定會遇到如下描述——
容易緊張、害怕陌生人、不想出門、焦慮、失眠、情緒容易低落、沒有活力、
內心敏感等等……
然而這些表現並不是抑鬱症患者特有的,是每個人每天都可能會遭遇的負面情緒。
我們應該擦亮眼睛,避免將所有正常的、經常會出現的負面情緒當做抑鬱症,當做心理疾病看待。
抑鬱症和抑鬱情緒的區別
抑鬱情緒是正常的,是人的基礎情志之一,我們不清楚它從何而來,自然也無法把它完全消滅。
抑鬱情緒和抑鬱症,如果非要自行判斷,重要的參考標準就是:持續時間。
抑鬱症不會在一瞬間發生,而是由長期的不可抗的抑鬱情緒逐步發展而成。抑鬱症也不會在一瞬間消失, 而是在你的生活中逐漸模糊,漸行漸遠。
需要謹記"2個只有":
只有符合特定的標準、持續一定的時間才能被診斷為抑鬱症。
只有精神科醫生才能診斷一個人是不是抑鬱症。
把診斷和治療交給醫生,才能避免 "群體抑鬱"的恐慌。
"繼發性獲益"和錯誤的"同情心"
記不記得在我們小的時候,如果生病了,就可以不用去上學,還會有好吃的零食,家人也會噓寒問暖,加倍關懷。
我們把這種情況叫做:疾病帶來的繼發性獲益。
疾病有時會讓我們獲得一些規則之外的收益,比如某些公眾人物把抑鬱症當成不利輿論的擋箭牌,或者有些人以這樣的方式為自己收攏人氣——畢竟沒有人會去攻擊一個患者,這樣顯得實在太缺乏同理心。
當這樣的法則被濫用,損失的不僅僅是自身的可信度,也消耗了他人的感情。
更重要的是——這樣的利用行為會嚴重傷害真正的抑鬱症患者。
打個比方,全社會對抑鬱的關心資源是一個水池,其容量是有限的,如果把這些資源用於其他的用途,用於灌溉真正抑鬱症患者的水資源自然容易變少。
出現這種信任危機的另一個原因是:大家對抑鬱症的普遍態度都是"同情",而同情正是陪伴的相反面——疏離。
當我們把一個"保護物件"高高的舉起,同時也是將其束之高閣。
我們必須要明白:抑鬱症患者需要的不是憐憫,而是尊重。
尊重,就是我們把他們當做"失去健康的正常人",而不是"需要額外照顧的精神疾患"。
尊重和陪伴,才是抑鬱症患者應該因為疾病而得到的、合理的"繼發性獲益"。
所有疾病都存在"繼發性獲益",這不該成為阻擋我們對其關心幫助的動力。
我們需要的警惕和分辨的,是那些把抑鬱症患者捧得太高的人,以及那些把任何疾病當成其逃避理由的人。
抑鬱情緒,是生命不可或缺的基礎元素,但這種需求,往往存在於我們的意識之外。
作為人生的必需品,抑鬱經常被排斥,很少被尊重,今天我想來給它正名。
每個人都可能是自我傷害的反派,同時也都是懂得用傷口去獲益的商人。
這一點 "小心機"存在於所有人的潛意識。
我們一直無法避免自我傷害的行為:
吸菸傷肺、飲酒傷肝;
高空彈跳追求心跳的感覺;
在關係中自我犧牲;
追求某個事物時不計後果的付出……
對自己的身心"傷害",在生物學上沒有任何好處,但卻無法避免,因為這是情感上的需要。
所有的痛苦行為都是有價值的,它讓我們找到一些存在感和平衡感。
就如同負面情緒存在的意義——
· 恐懼感賦予我們求生的本能;
· 抑鬱給了我們深思的能力;
· 躁狂能帶來創新的激情;
· 強迫是對規則和精緻的尊重。
抑鬱情緒是一把刺向自己的刀,但同時也能幫我們斬斷生活中的煩惱。
這是大腦賦予我們的面對壓力的一種智慧,它是生活中接受到的外界負面資訊的內化宣洩口。
有人把抑鬱比喻成一隻黑狗,在生活中如影隨形。
我更喜歡把抑鬱當成晴天的一朵烏雲,偶爾出現遮擋太陽,讓人得以享受一會兒清風的舒爽,烏雲散去後Sunny清新、空氣清涼。
當你接受了抑鬱情緒是一種生活工具,它就不再只是令人鄙夷的負面情緒。
它可以用來獲益、用來逃避、甚至可以用來迷惑自己,但請不要排斥它、厭惡它。
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會和它相伴終生,接納、包容和掌控才是我們應有的態度。
接受抑鬱情緒的人越來越多,抑鬱症患者才會越來越少。
祝願大家都能和自己的抑鬱情緒和諧相處,共謀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