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意寢紅塵

    汪達爾人洗劫了羅馬,並在北非建立了一個王國。

    汪達爾人是日耳曼人,他們洗劫了羅馬並在北非建立了一個繁榮了大約一個世紀的王國,直到公元 534 年被拜占庭帝國征服。

    歷史對汪達爾人並不友好。“破壞者”一詞已成為破壞的同義詞,部分原因是有關它們的文字主要由羅馬人和其他非破壞者撰寫。

    儘管有這種現代名稱關聯,但汪達爾人可能並不比他們的同時代人更暴力或更具破壞性。雖然汪達爾人確實在公元 455 年洗劫了羅馬,但他們沒有放過這座城市的大部分居民,也沒有燒燬它的建築物。丹麥皇家軍械博物館前館長托爾斯滕·坎伯蘭·雅各布森在他的著作 《歷史破壞者》”(韋斯特霍爾姆出版社,2012 年)。

    故意破壞

    直到 18 世紀末法國大革命之後,“汪達爾人”這個名字才廣泛與破壞聯絡在一起,擁有古典文學博士學位的斯蒂芬·克肖在他的著作《羅馬的敵人:野蠻人》中寫道反抗羅馬帝國”(飛馬圖書,2020 年)。

    Kershaw 指出,法國方丈 Henri Grégoire de Blois 使用“Vandalisme”一詞來描述法國大革命期間和之後對藝術品的破壞,指的是“野蠻人”對“文明”古羅馬的洗劫。“故意破壞”一詞隨後被廣泛用於描述破壞和破壞行為。

    早期的破壞者歷史

    雅各布森寫道,在公元四世紀左右,“Vandal”這個名字往往被用於兩個部落聯盟,即 Hasding 和 Siling Vandals,但在更早的時候,它可能以“Vandili”的名義涵蓋了更多的部落。

    雅各布森指出,汪達爾人可能起源於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南部,而汪達爾人這個名字“出現在瑞典中部的 Vendel 教區,舊瑞典 Vaendil 的 [歷史記錄中]”。

    關於汪達爾人早年的倖存記錄很少。汪達爾人最古老的書面記錄之一來自羅馬作家卡修斯·迪奧(公元 155 年至 235 年)。他講述了由兩位酋長 Raüs 和 Raptus 領導的一群汪達爾人入侵達契亞(在現代羅馬尼亞附近)並最終與羅馬人達成協議以獲取土地。

    另一位名叫喬丹內斯(生活在公元 6 世紀的哥特人後裔)的作家聲稱,在公元 4 世紀,汪達爾人控制了多瑙河以北的大量領土,但被哥特人擊敗並尋求避難羅馬書。

    今天,一些學者認為這種說法是不真實的。多倫多大學歷史學名譽教授沃爾特·戈法特 (Walter Goffart) 在他的《野蠻潮汐:遷移》一書中寫道:“最近的歷史學家在是否接受約旦人的問題上大約有 550 人就這次失敗和 [在羅馬領土上的重新定居] 發表意見”時代和後來的羅馬帝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出版社,2006 年)。

    最終,書面記錄中關於汪達爾人早年的證據仍然很少,而且也很少有早期考古遺蹟可以幫助填寫記錄。

    “從他們在 2 世紀首次出現在多瑙河邊境到 422 年 [他們在西班牙南部擊敗羅馬人],汪達爾人在我們的書面資料中只是短暫出現,在考古記錄上幾乎沒有留下任何痕跡,”安迪·梅里爾斯 (Andy Merrills)英國萊斯特大學古代史副教授和澳洲悉尼大學羅馬歷史與考古學教授理查德·邁爾斯在他們的著作《 The Vandals 》中寫道”(威利,2014 年)。

    穿越萊茵河

    公元 375 年左右,一個叫做 匈奴的民族從歐亞草原抵達多瑙河以北,他們驅使其他一些民族——可能包括汪達爾人——向羅馬帝國遷移。這給羅馬帝國帶來了很大的壓力,此時羅馬帝國面臨著頻繁的危機,為了更好地控制帝國的廣闊領土,它分裂了東西兩半。

    “在 401 年,[羅馬將軍] Stilicho,他本人是汪達爾人,設法阻止汪達爾人透過雷蒂亞省掠奪移民,並讓他們作為聯邦 [盟友] 在 Vindelica 和 Noricum 省定居,”在羅馬附近雅各布森寫道,中歐的邊境地區現在包括德國和奧地利的部分地區。

    這種安排很快就土崩瓦解。公元 406 年 12 月 31 日,一隊汪達爾人成功渡過萊茵河,進入羅馬的高盧領土(今法國,比利時部分地區和德國西部部分地區),他們與另一個日耳曼人法蘭克人進行了戰鬥。人們。法蘭克人有時已經進入與他們結盟的羅馬領土。

    羅馬的不作為和反擊

    起初,汪達爾人向羅馬領土進軍並沒有引起太多關注,因為西羅馬皇帝霍諾留斯面臨著更直接的問題:他的一位將軍控制了不列顛和高盧的一部分,並自封為君士坦丁三世。

    美林和邁爾斯寫道:“君士坦丁 [III 世] 的篡位和英國軍隊的入侵,被認為對帝國穩定的威脅遠大於北方一些野蠻人的活動。”

    在席捲西羅馬帝國的混亂中,汪達爾人在公元 410 年左右前往伊比利亞(今西班牙和葡萄牙)。在那裡,西林汪達爾人接管了貝蒂卡省(西班牙中南部),而哈斯丁汪達爾人則佔領了加萊西亞(西班牙西北部)的一部分。

    公元 418 年,西林汪達爾人敗給了西哥特人。戈法特寫道,哈斯丁一家隨後被羅馬軍隊趕出加萊西亞。

    在這些損失之後,汪達爾人倖存者在西班牙南部團結起來,並於 422 年再次與羅馬人作戰。這一次,他們在西班牙港口城市塔拉科(現稱為塔拉戈納)附近的一場戰鬥中取得了關鍵性的勝利。勝利使汪達爾人免於毀滅。

    破壞者部隊由一個名叫 Gunderic 的人領導或共同領導,而一位名叫 Castinus 的將軍則領導羅馬軍隊,他們試圖透過切斷供應線來餓死破壞者部隊,根特高階博士後研究員 Jeroen WP Wijnendaele比利時大學,在他的著作《最後的羅馬人:博尼法修斯——軍閥和非洲降臨》中寫道”(布盧姆斯伯裡,2015 年)。

    起初,這個策略是成功的。然而,與羅馬人結盟的西哥特人拋棄了羅馬特遣隊,減少了羅馬軍隊的規模。然後,卡斯蒂諾斯對汪達爾人發動了全面進攻,而不是繼續切斷他們的補給線。

    Wijnendaele 寫道,羅馬人在進攻中被“徹底擊敗”,而汪達爾人“贏得了他們自渡過萊茵河以來的第一次重大勝利,並明確確立了西班牙南部的主導力量”。Wijnendaele 指出,在勝利後的幾年裡,汪達爾人鞏固了對西班牙的控制,在 425 年和 428 年對塞維利亞發動了兩次攻勢後佔領了塞維利亞。

    破壞者征服北非

    公元 428 年,一位名叫 Genseric(也拼寫為 Gaiseric 或 Geiseric)的新汪達爾人領袖登上王位,帶領汪達爾人前往北非。在 Generic 長達 50 年的統治下,汪達爾人佔領了北非的大部分地區並在那裡建立了一個王國。

    羅馬的內訌使這次征服變得更加容易。公元 429 年,西羅馬帝國由一個名叫瓦倫蒂尼安三世的孩子統治,他向母親加拉普拉西迪亞尋求建議。一位名叫埃蒂烏斯的羅馬將軍聽到了她的耳朵並密謀反對北非總督,一位名叫博尼法蒂斯的強大對手(也拼寫為博尼法西斯)。這導致博尼法提烏斯被視為西羅馬帝國的敵人。

    Wijnendaele 寫道,當汪達爾人入侵北非時,博尼法提烏斯的部隊已經擊敗了西羅馬帝國發動的兩次襲擊。

    汪達爾人迅速進入北非,並於公元 430 年圍攻了河馬雷吉烏斯市(今阿爾及利亞的安納巴)。維南達勒指出,即使在最好的情況下,博尼法提烏斯的軍隊人數也將超過 3 比 1。

    汪達爾人圍攻河馬雷吉烏斯一年多,但無法攻下這座城市,最終被迫撤退。生活在 6 世紀的作家普羅科皮烏斯寫道,汪達爾人“無論是透過武力還是投降都無法確保河馬雷吉烏斯的安全,同時由於飢餓的壓力,他們發起了圍攻”(翻譯自維嫩代勒)。

    東羅馬帝國的援軍抵達,並與博尼法修斯的部隊直接攻擊撤退的汪達爾人部隊。這次襲擊對羅馬人來說是一場災難。普羅科皮烏斯寫道:“進行了一場激烈的戰鬥,他們被敵人嚴重毆打,他們急忙逃跑,”普羅科皮烏斯寫道。這次失敗後,羅馬人放棄了河馬雷吉烏斯,汪達爾人洗劫了這座城市。

    公元 435 年,羅馬人簽署了一項和平條約,他們將北非的一部分——現在的摩洛哥和阿爾及利亞——割讓給汪達爾人。但是在公元 439 年,汪達爾人破壞了條約並佔領了迦太基城(今突尼西亞,突尼西亞),然後進軍西西里島。

    當汪達爾人佔領北非領土時,他們迫害天主教神職人員。汪達爾人遵循不同型別的基督教,稱為阿里烏教。

    “阿里烏斯教是四世紀初住在埃及亞歷山大的祭司阿里烏斯 [公元 250 年至 336 年] 的教義。他的主要信仰是兒子耶穌是由他的父親上帝創造的。上帝是因此,它是非受生的,一直存在,因此優於聖子。

    聖靈是在聖父的主持下由耶穌創造的,因此對他們倆都服從,”雅各布森寫道。天主教信仰(三位一體)有些不同,認為上帝存在於聖父、聖子和聖靈中,使他們成為一體和平等。

    這些不同的信仰將汪達爾人與羅馬人區分開來,這導致汪達爾人迫害羅馬神職人員,羅馬人譴責汪達爾人為異端。

    羅馬的破壞者洗劫

    在鼎盛時期,汪達爾王國包括北非地中海沿岸的現代突尼西亞和阿爾及利亞地區,以及包括西西里島、撒丁島、科西嘉島、馬耳他、馬略卡島和伊維薩島在內的眾多島嶼。這使他們控制了羅馬的大部分糧食供應。

    到公元 455 年,汪達爾國王 Genseric 變得非常強大和有影響力,他的兒子 Huneric 準備嫁給一位名叫 Eudocia 的羅馬公主。到那時已經成年的瓦倫蒂尼安三世在那一年被謀殺,尤多西亞被許配給了另一個男人。作為對這次進攻的迴應,憤怒的詹塞裡克將他的部隊移向羅馬。

    羅馬人無力阻止他。根據一個傳統,羅馬人甚至都懶得派出軍隊,而是派教皇利奧一世與 Genseric 講道理。這是否真的發生了不得而知,但汪達爾人被允許進入羅馬並不受反對地掠奪它,只要他們避免殺死居民和燒燬這座城市。

    “十四天來,汪達爾人緩慢而悠閒地掠奪這座城市的財富。一切都從帕拉蒂尼山的皇宮拿下,教堂裡收集的寶藏也被清空,”雅各布森寫道。

    “儘管羅馬的洗劫是極大的侮辱,但似乎 Genseric 信守諾言,並沒有摧毀建築物。此外,我們沒有聽到任何殺戮的訊息,”雅各布森寫道。然而,在一些古代記載中,詹塞裡克俘虜了羅馬人並將他們作為奴隸帶回北非。

    洗劫之後,汪達爾人回到了他們在北非的王國。然而,北非是糧食的重要來源,羅馬人曾多次試圖將其奪回。克肖指出,阿維圖斯皇帝(公元 455 年至 456 年在位)發起了一場反對汪達爾人的運動,但失敗了,作為迴應,汪達爾人切斷了義大利的糧食供應,這加劇了羅馬的內亂。

    阿維圖斯的繼任者馬約蘭(457 年至 461 年在位)發起了一場反對汪達爾人的運動,但也失敗了,他被迫與他們簽署和平條約。克肖指出,皇帝普羅科皮烏斯·安西米烏斯(467 年至 472 年在位)在東羅馬帝國軍隊的幫助下發起了另一場奪回北非的運動,其中包括一支由 1,100 艘船隻組成的艦隊。在取得了一些初步成功後,這支艦隊由於汪達爾人的 。

    破壞者下降

    Genseric 於公元 476 年去世,最終比西羅馬帝國更長壽,西羅馬帝國於公元 476 年最後一位羅馬皇帝被廢黜時結束。雅各布森寫道:“近五十年來,他一直統治著汪達爾人,並將他們從一個對羅馬北非富裕省份的一個偉大王國的主人來說意義不大的流浪部落中帶走。”

    然而,詹塞裡克的繼任者面臨著經濟問題、繼承糾紛(汪達爾人的規則規定家族中最年長的男性應為國王)以及與 以君士坦丁堡為基地的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發生衝突。

    後來汪達爾統治者嘗試了各種補救措施來解決王國岌岌可危的局勢。一位名叫 Thrasamund 的汪達爾統治者(死於公元 523 年)透過與控制義大利的東哥特人聯姻建立了聯盟。另一位名叫希爾德里克(Hilderic)的汪達爾統治者(死於公元 533 年)試圖改善與拜占庭帝國的關係,但在起義中被迫退出。

    希爾德里剋死後,拜占庭人成功入侵汪達爾人的王國,最後一位汪達爾人國王蓋利默被俘並帶到君士坦丁堡。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尊重格利默,並提出如果格利默放棄他的阿里烏基督教信仰並皈依天主教形式的基督教,就讓他成為高階貴族。然而,Gelimer 拒絕了這個提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石灰如何儲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