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樂寒松

    第二次世界大戰深刻改變了世界政治經濟格局,舊有的社會秩序被摧毀,新的雅爾塔體系被確立,直到現在還影響著當今世界。




    五大戰勝國各自取得了收益,但英國作為舊秩序的最大受益者,雖然在戰後爭取到了常任理事國的地位,卻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以至於在對比德日等戰敗國時,被調侃為「最大輸家」,這又是為何?




    經濟上的慘重損失

    二戰給英國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和人力損失,作為自二戰爆發後就「打滿全場」的國家,英國在法國投降後相當長一段時期內單獨抗衡德意的攻勢,先後有40萬人在戰爭中陣亡,經濟損失約1500億美元,大批硬通貨及海外資產被用於籌集物資、支付軍費、抵消債務。



    二戰期間英國本土




    二戰爆發後,英華人長期在歐洲、地中海、北非、東非以及東南亞等多個地區投送並保持兵力,對經濟形成了巨大的壓力。




    英國在二戰的直接損失最慘重的,是大西洋海戰中的商船和物資損失,主要來源於在戰爭初期向英國本土運送物資的商船損失,以及在蘇德戰爭爆發後,英美盟國向蘇聯運送物資的船隊損失,英國自身損失了上千萬噸的商船,以及大量從海外購置或從自治領、殖民地蒐集的物資。當英國的本土艦隊開始封鎖德國的海外運輸時,德國的「海狼」也在嘗試掐斷英國的「血管」。



    英國運輸船隊




    這種對於貿易線的絞殺與反絞殺,快速透支著英國的國力,再加上敦刻爾克撤退後損失了大量武器裝備的英國,短時間內沒有充足的產能,因此只能用手中的40多億美元和黃金儲備向美國採購,英華人甚至運用戰時所得稅的方式,強徵了民間大量的美國公司股票、債券等硬通貨來彌補資金不足。




    這一切的頂峰,最後發生在1940年9月的「基地換驅逐艦」,即已經山窮水盡的英國政府,選擇將西半球的巴哈馬、牙買加等多個軍事基地長期租借給美國,以換取50艘美國的超齡驅逐艦用於反潛。



    行軍中的英國軍隊




    殖民體系的瓦解

    日不落帝國的輝煌是建立在廣闊的自治領、殖民地和國際貿易體系的基礎之上。在一戰期間,英國透過廣闊的殖民地獲取了大量的人力物資資金支援,為英國打贏世界大戰奠定了基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英國的各自治領和殖民地依然保持了忠誠,但這種忠誠卻很快被英國本土的「騷操作」所淡化。




    英國的殖民體系大致可以分為三個層級,最核心的是現在的英聯邦成員,也就是一戰後的自治區域,比如加拿大、澳洲、紐西蘭等地區,這些地區擁有較完備的工業體系、高素質的勞動力,扮演著類似英國本土的角色。



    北非戰場上的英軍,澳新軍團是重要組成部分




    第二個類別是英屬非洲殖民地、印度等,扮演著資金、人力、物力提供者的角色,這其中印度的地位最為重要,第三個類別是英國在中東等地的殖民範圍,以武力壓制,且最不穩定。




    二戰爆發後,英國為了爭取殖民地支援,許下了很多模糊空洞的承諾,對殖民地開出了無法兌現的支票,這嚴重傷害了這些殖民地與英國本土的關係。比如印度精英們天真的以為打贏了二戰就能獨立,最終等來的卻是英國的鎮壓部隊。緬甸精英們在被多次傷害後對英國失望至極,甚至尋求與日本佔領當局的合作以謀求獨立。



    與英國軍官交談的印度士兵




    對於最核心的白人自治區域,英國政府「歐洲優先」的政策,也嚴重傷害了他們歸屬感。澳洲組建了大批部隊投入到英國在北非的戰爭,並付出了慘重損失。但在英華人丟掉了新加坡要塞,澳洲本土面對日本人直接威脅時,虛弱的英國軍隊卻無法對這一重點殖民地提供保護。




    美國軍事力量的進入和瓜島戰役的開始,最終保住了澳洲本土。但不信任的種子就此埋下,澳洲總理強硬地要求將澳洲軍團從中東撤回,殖民地軍隊不服從英國指揮,本身就是一個危險訊號。




    與德日等本土完成工業化的國家不同,英國本土長期以來依靠金融貿易發展,大量生產能力被配置在各自治領和殖民地中,當這些地區在二戰後一個個獨立後,損失掉的工業生產能力在短時間內無法彌補,這也使得在戰後恢復上,英國的速度甚至不如戰敗的德國。



    遭受德軍空襲的倫敦




    帝國難以維繫

    作為曾經世界貿易體系的主宰,英國本土在二戰前一直處於貿易逆差狀態,即進口額超過出口額。英國本土除了煤炭之外沒有其他原材料,高昂的生產成本和固步自封的態度,又使得英國錯過了一戰後的產業升級。但是作為老牌帝國,英國在海外龐大的資產、投資及金融服務收入,發達的海運收入,足以抵消這些逆差,但是戰爭改變了這一切。




    二戰中英華人既不像德日那樣可以剝削搜刮佔領國,又沒有美國的強大生產能力,只能將資金籌措的手伸向國內,整個二戰期間,英國的軍費開支高達財政支出的4/5,剩下不足部分,還需要依靠租借法案援助和殖民地的「貢奉」解決。


    為了籌措經費,英華人出讓了大部分海外投資,耗盡了黃金儲備,並且欠下了大量外債。在1945年,英國就欠下了自治領及殖民地23億多英鎊的外債。需要注意的是,英國在海外大量的股權和實體投資,是需要變現為美元或者黃金等硬通貨後,才能用於支付物資和武器開支,這也就意味著,僅僅是出售海外資產的過程,就是一次降價和拋售的鉅額損失。




    戰後殖民體系的瓦解使得英國的貿易逆差幾乎無解,進而引發了戰後的經濟蕭條。二戰期間,英國的國際收支逆差達到了40多億英鎊,如果沒有美國的經濟援助,英國政府在戰爭中期就可能破產。當然,美國的經濟援助不是免費的午餐,這是需要以英國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讓渡為援助前提和條件。




    戰爭意味著混亂,也意味著秩序的重組,作為老牌帝國主義國家,英國之所以是二戰最大的輸家,在於作為曾經的世界秩序主導者和經濟金融中心,需要的是維繫原有的國際格局,繼續依靠著自己的國際地位收取英鎊的「鑄幣稅」和日不落帝國的「秩序稅」。



    英國組織的迪耶普登陸戰,加拿大軍隊是主力




    英國參與二戰的原因,在於德國以武力行為,威脅到了這一傳統格局的安全。以此類推,英國贏得二戰的標準,在於維繫原有的國際秩序和殖民體系,繼續保持自身的國際地位,換而言之,擊敗德國並不是最終目的,儲存好自己才是關鍵。




    諷刺的是,取代了英國傳統地位的,恰恰是其在二戰中最重要的盟友美國。二戰後,世界政治中心、經濟中心相繼轉移,美元取代了英鎊,美蘇又聯合肢解了英法的海外殖民體系,徹底摧毀了日不落的根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雍正檢閱年羹堯的軍隊,下令讓士兵吃西瓜,結果皇帝對他起殺心,是真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