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庭中荷立
-
2 # 迴音1965
如今的社會是一個經濟的社會,做做任何事都要以回報來衡量,人不會做那些得不償失的傻事,有一點才氣的人業餘寫寫畫畫純屬個人愛好,腹內空空無文化知識或學歷低的人很少步入舞文弄中來,社會節奏加快,為了生活,為家庭而打拼。
-
3 # 畢畢竟人很甜
沒有古詩的底蘊 也沒有學習古代詩詞的運用和技巧規則 做不出來那樣優美大氣詩情畫意的詞句 現代人只適合作些白話文的句子 隨便說說就能當成詩句 現在的人也是醉了
其實,提這個問題時也沒有多想,原本是一位學生提問:“為什麼現在的成年人,自媒體,寫文章、拍影片…都要借用“古人言”、詩詞歌賦、名人名言、成功人士的座右銘;藉助引用已出版書籍中的某些語句語段,來發表所謂自己的觀點,來論證自己的看法?你們有才華、有實力,為什麼自己不著書、不寫詩作詞,來表達自己當下的心境?”
關於這個問題,以下是我的回答。
引用古詩詞、名人名言的作用
名人名言:
有名氣或者比較著名的人說出來的經典的話。
也就是說,為人類發展做出貢獻的、富有知識的名人說的話,經過時間的檢驗後,慢慢地被大眾所認可。即經典性的著作和權威性的言論,一般包括名言、格言、警句、古詩詞名句等。
為什麼要引用(借用)?
因為名人名言、古詩詞名句,言簡意賅,凝聚了古聖先賢的人生智慧,能引起讀者情感上的共鳴。也蘊涵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凝練精闢,更能讓讀者“窺”到作者的文化積澱和人文素養。
引用古典詩文,則具有畫龍點睛之效,能夠啟人心智、昇華主題,收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表達效果,令讀者掩卷沉思,回味無窮。
為什麼要引用?比如詩詞歌賦:因為這些詩詞歌賦不僅反映了中國古代人民的審美思想,還能使古今人民產生心理認同,展現出中國詩詞歌賦的美學高度。
主要是優美、押韻,讀起來朗朗上口,能表達此時此刻此景此情。更重要的是,我自己確實寫不出比這更能表達自己當下的心境。
舉個例子:
中國的傳統節日中秋節到了,你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平安長久,不管相隔千山萬水,都可以共賞明月皎潔美好的樣子。於是發條資訊洋洋灑灑寫一大段文字。
而另一個人只發了一句: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兩種表達方,顯然後者更勝一籌。更能讓人回味無窮,引起共鳴。
當然,如果你自己作詩一首,那更甚!
如果自己寫不出來,為什麼不能借用(引用)古詩詞來表達自己當下的感情呢?
著書、寫詩、作詞
有很多人有才華和實力,為什麼不自己著書呢?
1.現代著名作家、詩人很多。
有很多才華橫溢,事業成功的人也會著書,出“自傳”,寫詩等。
只是我們自己孤陋寡聞,閱讀量有限,不知道別人出書寫詩罷了,因為很多人寫的東西純屬個人愛好,不是商業性質,根本不需要印刷那麼多投入市場銷售,網路上自然也看不到別人的電子版書籍。我們普通人就沒有機會讀到,而以為別人沒有著書。
還有種情況:由於我們每個人的認知水平和文化差異,有些書籍我們根本看不懂,理解不了書籍裡面的內容,根本就不可能自己著書,寫詩?
2.先謀生再寫作
大多數人為了生活必須努力工作,即使是心中有夢想,又有一定的知識儲備,文筆了得。但因為你沒名氣,沒有足夠的人氣,作品初期沒有很好的市場前景,找不到出版社幫你出版;找不到投資商資助,寫作這條路很難繼續走下去。只能先謀生再寫作。
3.寫書耗時耗力耗財
一本書不太難,但一本經典著作卻不易,有些人耗盡畢生的精力來完成一本著作。
如果沒有人在經濟上給予支撐是很難很難在寫作這條路上單打獨鬥進行到底的。
4.不同的人說出來的話,產生的效果不同
人們生活節奏太快,沒有更多的時間靜下心來閱讀,網路平臺的出現,自媒體人,兼職寫作,都給當下的人們創造了多元化的發展空間。
這句話是別人先說出來
作為一般文字工作者,不以出書為目的,當然是借用(引用)已有書籍中的某一句話來論證自己的觀點,因為那句話正好能把複雜的東西簡單化,讓人一讀就懂(通俗易懂),讓人共情。因為那句話是別人先說出來的,是最早出現在別人寫的書籍裡並廣為流傳被世人熟知。
舉個例子:
談到婚姻這個問題,我的感受就是作家錢鍾書先生《圍城》裡寫的那樣:
婚姻就像一座圍城,圍城外的人想進來,圍城裡的人想出去。
這樣的表達,讓人一看就明白,也能表達自己當下的心境,也能引起很多已婚人士的共鳴。
為什麼不能借用名人書籍裡面的經典句子呢?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數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
戰國·楚·屈原《卜居》
釋文:再高明的人都有他的短處,再平庸的人也有他的長處。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不足之處,再聰明的人也有他不明白的時候。
一個人應該是博採眾家之長,大量閱讀古聖先賢的著作,從中汲取養分,積累寫作素材,掌握足夠多的資料,見識了足夠多的風景,才會寫出好的故事,抒發出來的情緒才有感染力,才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落筆入題,讓人一讀“牽心”,不借用(引用)名人名言、詩詞歌賦,成功人士的座右銘,又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