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8357867334235

    中國文脈延續3000年

      餘秋雨告訴記者,“中國文脈,就是指中國文學幾千年發展中最高等級的生命潛流和審美潛流。”

      本書以中國文字起源為引,從《詩經》講起,到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及楚辭,再到秦漢時期的大一統與書同文對文學的影響,漢賦及“無韻離騷”《史記》,魏晉時期的三曹及“竹林七賢”等文人雅士的詩作文采,再到唐宋詩詞,元曲及明清小說,一氣呵成,使歷史與現實相溝通,文理與形象相交融,為廣大讀者解讀了中國文化的演化過程。

      在書中,餘秋雨並未按部就班寫各朝代作家及作品,而是將文學分等級,重啟文脈之思,重立古今座標。同時,非常值得一提的是書中《中國文脈》、《筆墨歷史》兩篇文章酣暢淋漓地揭示了三千年中國文學的精神主脈,以及作為文脈載體的三千年中國書法史,在這兩個核心篇目之後,是對每個時代文脈的精細論述,組成了一部文采飛揚的《中國文學簡史》。

      元代彌補文脈缺憾

      餘秋雨指出,如果有一個朝代彌補了中國文脈的缺憾的話,那麼就是元代。

      元代的詩歌、散文,確實不值一提。但是,中國文脈在元代卻突然超常發達——中華文明幾千年的一個重大缺漏,在這個不到百年的短暫朝代獲得了完滿彌補。這個被彌補的重大缺漏,就是戲劇。不管是古希臘悲劇還是古印度梵劇,都在2500多年前已經充分成熟。而中國,不僅孔子沒看到過戲劇,連屈原、司馬遷、曹操、李白、杜甫、蘇東坡都沒有看到過,這實在有點說不過去了。

      他說:“為什麼會產生這種情況,而元代又為什麼會改變,這是很複雜的課題,我在《中國戲劇史》一書中有系統探討。有趣的是,既然中國錯過了兩千多年,照理追趕起來會非常困難,豈料,不知從哪裡冒出來關漢卿、王實甫、馬致遠、紀君祥等一大批文化天才合力創作的元雜劇。結果,正如後來王國維先生所說,中國可以立即在戲劇上與其他文明並肩而毫無愧色。”

      宋代文學蘇東坡第一

      談及宋代文學,餘秋雨認為,“宋代文學的排序,蘇東坡首屈一指,第二名是辛棄疾,第三名是陸游,第四名是李清照。”

      辛棄疾和陸游,除了英雄主義氣概外,還表現出了一種品德高尚、懷才不遇、熱愛生活的完整生命。這種生命,使兵荒馬亂中的人心不至下墜。在孟子之後,他們又一次用自己的一生建立了“大丈夫”的造型。李清照則把東方女性在晚風細雨中的高雅憔悴寫到了極致,而且已成為中國文脈中一種特殊格調,無人能敵。因她,中國文學有了一種貴族女性的氣息。以前蔡琰曾寫出過讓人動容的女性呼號,但李清照不是呼號,只是氣息,因此更有普遍價值。

      在餘秋雨看來,宋代幾位一流的文學家中,辛棄疾是最後一個壓陣之人。他在晚年曾勇敢地趕不少路去弔唁當時受貶的朱熹。朱熹比他大十歲,也算是同輩人。他在朱熹走後七年去世,一個時代的高層文化,就此垂暮。

      文學重開嚴選之風

      有人說,對文學,應讓人們自由取用,不要劃分高低。餘秋雨則認為,這是典型的“文學民粹主義”,似是而非。文學應該分高低等級。如果不分高低,只讓民眾集體“海選”,那麼,中國文學能選得到那位流浪草澤、即將投水的屈原嗎?能選得到那位受過酷刑、恥而握筆的司馬遷嗎?能選得到那位僻居荒村、艱苦躬耕的陶淵明嗎?他們後來為民眾知道,並非民眾自己的行為。而且,知道了,也並不能體會他們的內涵。“因此我敢斷言,任何民粹主義的海選,即便再有人數、再有資金,也與優秀文學基本無關。”

      餘秋雨主張,在目前必然寂寞的文化良知領域,應該重啟文脈之思,重開嚴選之風,重立古今座標。為此,應努力撥去浮華熱鬧,遠離滔滔口水,進入深度探討。選擇可不同,目標卻是同歸,那就是清理地基,搬開蕪雜,集得高牆巨磚,尋獲大柱石礎。由此,中華文化的復興,才有可能。

  • 2 # 半張臉0717

    談及宋代文學,餘秋雨認為,“宋代文學的排序,蘇東坡首屈一指,第二名是辛棄疾,第三名是陸游,第四名是李清照。”

    辛棄疾和陸游,除了英雄主義氣概外,還表現出了一種品德高尚、懷才不遇、熱愛生活的完整生命。這種生命,使兵荒馬亂中的人心不至下墜。在孟子之後,他們又一次用自己的一生建立了“大丈夫”的造型。李清照則把東方女性在晚風細雨中的高雅憔悴寫到了極致,而且已成為中國文脈中一種特殊格調,無人能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從小跟姥姥長大,和母親感覺就像陌生人,咋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