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羅翔老師的話,如下:
我們為什麼要讀書? 你會毫不猶豫地說因為讀書能夠獲得知識。 那人又為什麼要獲得知識呢?
我想答案不外乎是以下幾點: 因為知識可以改變人的命運、 知識可以讓你將來找一個好工作、 知識能夠讓你擺脫愚昧等。
宋朝皇帝真宗趙恆說得比大家更為直白: 「富家不用買良田, 書中自有千鍾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 書中自有黃金屋; 出門莫恨無人隨, 書中車馬多如簇; 娶妻莫恨無良媒, 書中自有顏如玉; 男兒若遂平生志, 六經勤向窗前讀。」
你看, 讀書的好處真不少: 車子、 票子、 房子、 妻子都有了。
我並不否認讀書會帶來這些功利性價值, 但如果只是定睛於讀書的功利性價值, 那我要非常遺憾地告訴大家, 我們在大學學的很多東西將來可能都沒有用處。
做律師, 能賺大錢, 那我為什麼要學高數, 難道要用高數數錢嗎? 做大官, 「祖墳能冒煙」, 那我為什麼要學法律, 學學關係學、 領導學就行了。
功利性讀書必然讓你接受成功主義的價值觀, 我們身處的社會瀰漫的都是成功主義的哲學———你要成功, 你要出名, 你要成為人上人, 這幾乎主宰了我們一切的價值觀。
成功主義將成功作為重估一切價值的尺度, 為了成功, 你可以不擇手段, 你可以犧牲一切利益。
大家看過 《魔鬼代言人》吧, 年輕有為的律師凱文 (基努·裡維斯扮演) 經不住高薪豪宅的誘惑, 帶著妻子從家鄉來到紐約發展, 在一個又一個成功中迷失了自己, 為了追求利益和打贏官司, 他放棄了律師操守; 為了追逐勝訴, 不惜隱瞞證據; 他為了事業也犧牲了家庭, 甚至放棄了家庭, 導致妻子自殺。
在影片的結尾, 魔鬼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 「虛榮, 無疑是我最愛的罪。」
功利性讀書讓你只想成功, 無法接受失敗。 但我始終認為, 一個人的真正成功不是在於你取得多少輝煌, 而是在挫折中, 你能不能勇敢地爬起來。
只有非功利性閱讀, 才能讓你坦然接受失敗。 在大量與功利無關的文學作品、 名人傳記中, 主人公的失敗、 困苦、 絕望比比皆是。 那麼多偉大的靈魂, 他們也曾有跌倒的時候, 你為什麼不能跌倒?
功利性的讀書讓你只注重外在的功名, 而忽視了內心的豐富。 孔門七十二賢, 不乏博學多能, 高官厚祿者, 但孔子最欣賞的學生卻是單純的顏回, 「一簞食, 一瓢飲, 在陋巷, 人不堪其憂, 回也不改其樂」。
孔子說顏回好學, 「有顏回者好學, 不遷怒, 不貳過」, 也就是說顏回心態平和, 情緒穩定, 善於改過自新, 注重德行。 這種內心的豐富在功利性閱讀中不可能習得。
功利性讀書會讓人自高自大, 孤標傲世。 知識經常會讓人驕傲, 給人帶來智力上的優越感, 讓你瞧不起人, 無法與人建立正常的人際關係。
曹丕說 「文人相輕, 自古而然」。這可能就是知識帶來的惡果, 為什麼中國的文人總是互相瞧不上? 因為知識讓我們覺得自己與眾不同, 高人一等。 所以很多知識分子不懂得如何去合作, 只擅於單打獨鬥。
很長一段時間, 中國都沒有出現世界性的大師, 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這些人過於驕傲。 在座的同學們中會出現大師嗎? 我不知道, 但我想, 如果你真的想為人類的進步做出貢獻的話, 你必須承認自己的無知與有限, 必須與他人互相配合。
因此, 讀書的目的不能僅限於功利, 必須去追逐非功利性的價值。
在我看來, 讀書的真正目的是追求智慧, 而非單純的知識, 從表面上來看, 讀書是一個悖論: 讓你在求知的過程中越來越覺得自己的無知。 這就像蘇格拉底所說的 「承認自己的無知才是開啟智慧的大門」。
莊子說 「吾生也有涯, 而知也無涯, 以有涯隨無涯, 殆已」, 這句話被很多人誤讀為勵志名句———鼓勵人多讀書, 其實莊子的意思完全相反, 莊子想說的是, 生命是有限的, 而知識是無限的, 以有限的生命去追逐無限的知識, 會把自己搞得非常疲倦。
所羅門王也說過類似的話,「著書多, 沒有窮盡; 讀書多, 身體疲倦。這些話表面上很消極, 但他其實是想告訴我們, 知識是無限的, 在求知的過程中, 必須對知識的無限性保持足夠的謙卑。
所以, 讀書首先可以培養自己對未知世界的敬畏。 隨著閱讀的深入, 你才能知道知識的大海是沒有邊界的, 我們所知道的真的是太有限了。
讀書可以激發我們對未知世界的探索, 雖然知識的海洋是無限的, 個體生命是有限的, 但後人對莊子的誤讀有合理之處。 正是因為人類有智慧, 不同於其他生物, 所以我們必須用我們的智慧去探索未知世界的奧秘, 然後更加認識到宇宙的奇妙, 以避免人類的狂妄自大。
連結:
就讓她去打工一年!吃點苦頭,就知道珍惜學習的來之不易了!!我以前很多同學都是在外面打工了一段時間又跑回來讀書的高考的!非常刻苦努力!
引用羅翔老師的話,如下:
我們為什麼要讀書? 你會毫不猶豫地說因為讀書能夠獲得知識。 那人又為什麼要獲得知識呢?
我想答案不外乎是以下幾點: 因為知識可以改變人的命運、 知識可以讓你將來找一個好工作、 知識能夠讓你擺脫愚昧等。
宋朝皇帝真宗趙恆說得比大家更為直白: 「富家不用買良田, 書中自有千鍾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 書中自有黃金屋; 出門莫恨無人隨, 書中車馬多如簇; 娶妻莫恨無良媒, 書中自有顏如玉; 男兒若遂平生志, 六經勤向窗前讀。」
你看, 讀書的好處真不少: 車子、 票子、 房子、 妻子都有了。
我並不否認讀書會帶來這些功利性價值, 但如果只是定睛於讀書的功利性價值, 那我要非常遺憾地告訴大家, 我們在大學學的很多東西將來可能都沒有用處。
做律師, 能賺大錢, 那我為什麼要學高數, 難道要用高數數錢嗎? 做大官, 「祖墳能冒煙」, 那我為什麼要學法律, 學學關係學、 領導學就行了。
功利性讀書必然讓你接受成功主義的價值觀, 我們身處的社會瀰漫的都是成功主義的哲學———你要成功, 你要出名, 你要成為人上人, 這幾乎主宰了我們一切的價值觀。
成功主義將成功作為重估一切價值的尺度, 為了成功, 你可以不擇手段, 你可以犧牲一切利益。
大家看過 《魔鬼代言人》吧, 年輕有為的律師凱文 (基努·裡維斯扮演) 經不住高薪豪宅的誘惑, 帶著妻子從家鄉來到紐約發展, 在一個又一個成功中迷失了自己, 為了追求利益和打贏官司, 他放棄了律師操守; 為了追逐勝訴, 不惜隱瞞證據; 他為了事業也犧牲了家庭, 甚至放棄了家庭, 導致妻子自殺。
在影片的結尾, 魔鬼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 「虛榮, 無疑是我最愛的罪。」
功利性讀書讓你只想成功, 無法接受失敗。 但我始終認為, 一個人的真正成功不是在於你取得多少輝煌, 而是在挫折中, 你能不能勇敢地爬起來。
只有非功利性閱讀, 才能讓你坦然接受失敗。 在大量與功利無關的文學作品、 名人傳記中, 主人公的失敗、 困苦、 絕望比比皆是。 那麼多偉大的靈魂, 他們也曾有跌倒的時候, 你為什麼不能跌倒?
功利性的讀書讓你只注重外在的功名, 而忽視了內心的豐富。 孔門七十二賢, 不乏博學多能, 高官厚祿者, 但孔子最欣賞的學生卻是單純的顏回, 「一簞食, 一瓢飲, 在陋巷, 人不堪其憂, 回也不改其樂」。
孔子說顏回好學, 「有顏回者好學, 不遷怒, 不貳過」, 也就是說顏回心態平和, 情緒穩定, 善於改過自新, 注重德行。 這種內心的豐富在功利性閱讀中不可能習得。
功利性讀書會讓人自高自大, 孤標傲世。 知識經常會讓人驕傲, 給人帶來智力上的優越感, 讓你瞧不起人, 無法與人建立正常的人際關係。
曹丕說 「文人相輕, 自古而然」。這可能就是知識帶來的惡果, 為什麼中國的文人總是互相瞧不上? 因為知識讓我們覺得自己與眾不同, 高人一等。 所以很多知識分子不懂得如何去合作, 只擅於單打獨鬥。
很長一段時間, 中國都沒有出現世界性的大師, 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這些人過於驕傲。 在座的同學們中會出現大師嗎? 我不知道, 但我想, 如果你真的想為人類的進步做出貢獻的話, 你必須承認自己的無知與有限, 必須與他人互相配合。
因此, 讀書的目的不能僅限於功利, 必須去追逐非功利性的價值。
在我看來, 讀書的真正目的是追求智慧, 而非單純的知識, 從表面上來看, 讀書是一個悖論: 讓你在求知的過程中越來越覺得自己的無知。 這就像蘇格拉底所說的 「承認自己的無知才是開啟智慧的大門」。
莊子說 「吾生也有涯, 而知也無涯, 以有涯隨無涯, 殆已」, 這句話被很多人誤讀為勵志名句———鼓勵人多讀書, 其實莊子的意思完全相反, 莊子想說的是, 生命是有限的, 而知識是無限的, 以有限的生命去追逐無限的知識, 會把自己搞得非常疲倦。
所羅門王也說過類似的話,「著書多, 沒有窮盡; 讀書多, 身體疲倦。這些話表面上很消極, 但他其實是想告訴我們, 知識是無限的, 在求知的過程中, 必須對知識的無限性保持足夠的謙卑。
所以, 讀書首先可以培養自己對未知世界的敬畏。 隨著閱讀的深入, 你才能知道知識的大海是沒有邊界的, 我們所知道的真的是太有限了。
讀書可以激發我們對未知世界的探索, 雖然知識的海洋是無限的, 個體生命是有限的, 但後人對莊子的誤讀有合理之處。 正是因為人類有智慧, 不同於其他生物, 所以我們必須用我們的智慧去探索未知世界的奧秘, 然後更加認識到宇宙的奇妙, 以避免人類的狂妄自大。
連結: